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蒙药小白蒿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



全 文 :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Chin JMAP, 2010 October, Vol.27 No.10 ·897·
蒙药小白蒿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

王青虎 1,2,乌仁苏布德 1,布和巴特尔 1,王金辉 2(1.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沈阳药科大学中药
学院,沈阳 110016)

摘要:目的 了解蒙药小白蒿的相关资料,为其以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查阅和整理有关资料。结果 概述了小白蒿
的本草考证、民族文化影响、医药利用及其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分析等。结论 小白蒿的资源丰富,为民间常用蒙药,
但其现代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小白蒿;本草考证;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2.7;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693(2010)10-0897-05

Review on Changes with History and Modern Research for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WANG Qinghu1,2, Wurensubude1, Buhebateer1, WANG Jinhui2(1.College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China; 2.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llect the related materials of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related materials were looked up and sort out. RESULTS The research of herbal textual, effect on
national culture, using of medicine, processing method and chemical constitution were reviewed. CONCLUSION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often used as a folk Mongolian medicine and it is wid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Inner Mongolia, but the modern
researches of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are only a few and need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herbal textual research; chemical constituent

小白蒿,别名冷蒿,蒙名阿给,系菊科蒿属
植物冷蒿 Artemisia frigida Willd.的地上部分。味
苦,具有止血、消肿、治伏痈疽等功能。主治各
种出血,关节肿胀,肾热,月经不调,疮痈,也
是蒙医上常用的“人造圣水组成之一”[1]。主要分
布于我国的内蒙古、青海、甘肃、山西和东北地
区。蒿属全世界 380 余种,中国约 200 种。《蒙医
甘露四部》中收载有“坎巴分为坎巴阿蓉(铺散亚
菊)、坎巴嘎日布(小白蒿)、坎巴木各部(紫茎蒿)
三种。”据考证中国内蒙古所用的原植物主要是小
白蒿。本研究概述了小白蒿的历史沿革和现代研
究情况。
1 历史沿革
1.1 本草考证
1.1.1 文献考证 《蒙医甘露四部》 [2]中收载有“坎
巴分为坎巴阿蓉(铺散亚菊)、坎巴嘎日布(小白蒿)、
坎巴木各部(紫茎蒿)三种”,“坎巴嘎日布(小白
蒿):生长于山崖下,茎细,叶浅蓝色、贴地面生
长,高度约一扎,开黄色花朵,有香味。具有止
血、消肿、治肾病、滋补等功效。”《晶珠本草》[3]
中收载有“坎巴(即蒿)止血,消散四肢肿胀”。《如
意宝树》中说:“坎巴镇赫依,消肿治良药,去肉
瘤,托引肺病,利肾。”让钧多吉说:“白坎巴治
肾脏病”。《识药学》[4]中收载有“白坎巴茎细,叶
灰白色”。《金光注释集》[5]中收载有“小白蒿具有
止血,消关节肿,治肾病八种甘露或五味甘露之一,
茎小,叶缺刻,稍有味,灰白色”。《蓝琉璃》[6]中
收载有“小白蒿生长于山底下,叶贴地面而灰白色、
扭曲,长短约一指至一扎,花黄色,气芳香——
功效消肿,臁疮,制“其哈”治大肠盲肠疾病。”
《蒙药正典》[7]中收载有“茎细而小,叶缺刻,叶
有毛似艾蒿,花黄色,气芳香,叫坎扎”,“治肾
病”。《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蒙医学》[1]、《内蒙古
蒙药材标准》[8]、《内蒙古植物志》[9]认为小白蒿
是菊科植物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的干燥地
上部分,对形态和功效的描述与经典著作所记载
的相同。
1.1.2 药名考证 蒙古族民间普遍把小白蒿称为
[æg]。这是蒙古文字[agi]的口语音。[agi]是由突厥
语词根[ag-]加后缀[-i]构成的。在突厥语中,[agi]
作者简介:王青虎,男,博士,副教授 Tel: 15894890037 E-mail: wqh693@163.com
DOI: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0.10.005
·898· Chin JMAP, 2010 October, Vol.27 No.10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的字义为“白色”[10]。当蒙古人固定在蒙古高原
以前,曾经历过从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山林地带,
向整个蒙古高原扩散并和当地的突厥人及其他民
族相结合的过程。从语言方面看,12 世纪蒙古人
所用的蒙古语是在室韦-鞑靼人的语言基础上经过
突厥化而形成的[11]。所以在现代蒙古语中的一些
起源于突厥语的词都很古老。
蒙古文字[agi]在 1717 年编著的《二十一卷本
词典》中释为“白色”、“野生”;在现代蒙语中,
[agi]除了意为冷蒿之外,还有“白色”、“苍白”等
字义。单纯从植物学资料看,由于冷蒿全体密被
灰白色或淡黄色绢毛,因而使植株外观和含有冷
蒿的草原的外观都成灰白色。由此可见,冷蒿是
蒙古族根据颜色来命名的,并且其植物的蒙名和
蒙药名相同[12]。由于它是白色的,因此,冷蒿又
名小白蒿,因其背负绢毛,故而又称据菟毛蒿,
据此可得,阿给即为冷蒿,也即小白蒿。
1.1.3 分布考证 小白蒿在全国的分布总面积为
9 373 691 hm2,在内蒙古境内为 8 183 481 hm2,
占全国小白蒿草原的 87.30%,占内蒙古草原的
10.38%[13]。此外,在吉林、河北、辽宁、青海、
陕西、新疆、甘肃、宁夏以及西南高山地区均有
分布,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也有分布。小白蒿
广泛分布在高平原、山地、撂荒地的沙质、砂砾
质或砾石质的土壤上,不进入沙地和低湿盐渍地,
水多及热量不足均不宜生长。在内蒙古境内的小
白蒿主要集中分布于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
二个亚型小白蒿群落之和占内蒙古小白蒿草原总
面积的 97.13%[14]。《内蒙古植被》[15]中小白蒿草
原东界为西辽河流域的森林草原带,往西广布于
蒙古高原中,东部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典型草原和
荒漠草原地带并沿草原区延伸到蒙古和哈萨克斯
坦,在小白蒿草原分布区以内的大部分地区正是
蒙古族长期生存的地区。所以蒙古族和阿给的关
系非常密切,蒙古族很早就开始充分利用了生存
环境中的小白蒿。
1.2 民族文化影响
蒙古族的所有祭祀活动中,小白蒿被用于焚
香[10]。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用小白蒿的烟来净
化盛奶器皿、牲畜圈和庭院。从植物学角度看,
小白蒿含有芳香物质,燃烧后能够散发香气,是
适合于用作焚香的物品。在蒙古族民歌中,小白
蒿的出现往往与牲畜联系在一起。如:“牲畜草原
是那冷蒿”、“马群的草场是那生长冷蒿的草地”、
“冷蒿生长的丘陵是马群的草地”等等。从而可
以看出,民歌中对小白蒿的赞美和比喻表达了“小
白蒿是牲畜的优良饲草”。在春季马和羊处于极度
瘦弱时,将小白蒿采来放在锅里浸泡后,用小白
蒿汤灌胃恢复瘦弱家畜的体力。牧民认为小白蒿
对绵羊最适合,对马和骆驼也很适合,家畜喜欢
采食小白蒿。蒙古族民间故事“骤马和马驹”是
一部动人的童话故事。其中,临死的骤马对马驹
的遗嘱中说:“从今以后,草就等于你的奶了,要
多采食一些象冷篙那样有营养的草。”很显然,人
的意识通过故事中的骤马的话表现出来。
1.3 医药价值
1.3.1 蒙医验方的利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
“治胆囊炎:小白蒿 15 g,香附子、羊蹄草、问
荆、车前草各 9 g,甘草 6 g。水煎服,每日 2 次。”
《全国中草药汇编》:“驱蛔虫:小白蒿 15 g,蒲
公英根 30 g,水煎服,早、晚空腹各 1 次。”。《中
国民族药志》:“治鼻出血:小白蒿、黄柏等量,
加水适量,煎煮,滤取煎液浓缩,加牛胆汁膏少
量,混匀。1 日滴鼻数次。单用小白蒿捣碎,塞鼻
腔内。” 《医宗要旨》[16]中“小白蒿具有止血,
消关节肿等功效”。《蒙医药方汇编》[17]中收载有
“道尔吉·拉哈朱德……锁脉止血之良药……锁
脉,止血。主治鼻衄,月经过多,刀伤引起的出
血具有特效。”《通嘎嘎吉德》[18]中收载有“主治
赫依血旺盛,乏力,易汗,浮肿,胡言,寒热相
讧,头痛,腰腿疼”。《临症医药鉴》[19]中收载有
“治肾热”。《折对盘德宁布》[20]中收载有“蓍草、
缬草、侧柏叶、白云香、小白蒿均水煮,趁热蒸
敷,治疗‘其哈’,关节肿胀,关节外伤,‘粘’痈肿
等”。《蒙古族敖特奇五著》[21]中收载有“甘露接
骨散”,该方对骨折、刀伤等创伤具有甘露般功效。
“25 味外敷散”主治喉炭疽,“陶来”“和如虎”,
青腿症,“其哈”等肿胀类疾病具有特效”。阿给
在临床上主治月经不调、产后发烧、心神不安、
头昏、腰腿无力,四肢浮肿、乳腺肿胀,在“乌
力吉−18”中配伍用;主治各种出血病,在“巴拉
其日嘎纳−10”中配伍用;主治吐血、鼻出血,在
“希日毛都−3”中配伍用。
1.3.2 药物的利用 小白蒿是重要的蒙药药用植
物。19 世纪由蒙医师占布拉道尔吉编著的《蒙药
正典》中有小白蒿的蒙药药用记载。现代蒙医学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Chin JMAP, 2010 October, Vol.27 No.10 ·899·
文献则更详细描述了蒙药药用知识。小白蒿的蒙
药名与植物的蒙古名称相同。开花后采收地上部
分,阴干,磨成粉末;能止血、消肿,主治各种
出血、肾热、月经不调、疮痛;也是蒙医上常用
的“人造五圣水”的组成之一。据作者在阿鲁科
尔沁旗搜集到的资料,当地的一位老牧民用小白
蒿等 4 种植物和狼、驴、马的骨骼配制了一种人
造圣水,治愈了他全身皮肤化脓病。据从民间搜
集的资料,蒙古族在治疗家畜被去势或外伤引起
生蛆时,在伤口内放进冷蒿粉或用冷蒿水煮液来
洗伤。据中医学资料,小白蒿粉末具有杀虫作用。
蒙古族对冷篙的药物利用的经验反映了他们更高
层次的认识水平。从知识的来源看,它受到了中
医文化和藏医文化的影响,但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其意义来看,利用他们生存环境中的常见植物
来治疗人畜疾病的知识则更具有实用价值,这也
是蒙古族人适应草原环境的一种表现。
1.3.3 传统甘露浴的重要部分 塔奔阿日山的含
义是五味甘露汤浴,它由照白杜鹃、侧柏叶、水
柏枝、麻黄和小白蒿等 5 种药为主,另加黄精、
天冬、玉竹、瓜蒌、蒺藜等各 15 g 的基础上,对
症加药配方的人工水浴疗法。四部医典中阐述了
“白癖风、虫、癣、丹毒、疥、疮、结核、类风湿、
风湿、白喉、天花、头四肢胸部外伤的病因都是黄
水引起。塔奔阿日山各药之功能分别为侧柏叶主治
肾病,照白杜鹃用以平骚乱引发之巴达干之邪等
病,水柏枝以清内毒,麻黄扑杀窜人脉中之虫而清
肝热,小白篙能调理血液,兼清黄水而治疗关节肿
胀。五味配合,具有祛巴达干、除黄清热解毒、活
血化疲、益肾壮腰等功能[22]。所以蒙医临床上灵活
运用治疗脑血栓、妇科疾病、遗尿症、皮肤病等方
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小白蒿煎剂中 Fe 元素含量
比其他元素明显偏高,复方煎剂中 Fe 元素含量也
较高。蒙医传统理论认为,小白蒿能调理血液,兼
清黄水而治疗关节肿胀。它又是五味甘露浴的主
药。王家维[23]的研究表明,Fe 有养血益肝,补肾
的作用。赵文颖等[24]认为小白蒿的药理作用与所含
的微量元素 Fe 较高有着密切的关系。
2 现代研究
2.1 炮制方法
最早《四部医典》有记载“止血选用小白蒿
炭”。蒙医一直都有阿给煅炭止血的应用,而且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田华咏[25]的《中国民族药炮制
集成》中提出阿给制碳的炮制方法为:取净药材,
置锅内,明火炒至黑色或炭时,取出,放凉。崔
箭等[26]运用现代炮制方法,将蒙药阿给制炭后用
于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治疗,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2.2 化学成分分析
小白蒿叶和茎中主含黄酮碳甙[27-28],从全草
中分离出多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为卡尼、阿
利特长尼、利得亭及 8-去氧可马波林 B[29-31]。杨
利青等[32]曾对内蒙古地区干燥小白蒿提取的挥发
油进行过研究,分离出 74 种组分并鉴定出 37 个
成分。唐丽等[33]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试
验装置,以二氧化碳为萃取剂,对冷蒿挥发油萃
取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萃取压力、
萃取温度、二氧化碳流量及萃取时间等因素对冷
蒿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由此确定了超临界二氧
化碳萃取冷蒿挥发油的较佳工艺条件:萃取压力
30 MPa,萃取温度 35~40 ℃,萃取时间为 2 h,二
氧化碳流量 25 m3·h−1。唐丽等[34]利用超临界二氧
化碳流体萃取试验装置,以二氧化碳为萃取剂,
从冷蒿中萃取挥发油,应用 GC/MS 仪对冷蒿挥发
油的组分和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刘小
兰等 [3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青海产小
白蒿的挥发油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共鉴定出 101
种化合物,同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
各个组分的质量分数,为小白蒿植物资源的进一
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2.3 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
小白蒿的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很少,且都
不是作为药物进行研究。目前仅获得了一条 DNA
序列,这唯一一条登录在 GenBank 上 (登录号
DQ860522)的序列是小白蒿叶绿体的 leu-tRNA 基
因的内含子片段[36],用来分辨各个植物之间的差
别。王静等[37]检测了冷蒿作为牧草在不同放牧压
力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由于冷蒿是风媒异
花受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有广泛的分布,所面
临的环境差异大,个体和种群数目多,基因交流
频繁,因此产生新的遗传变异的机会多,这有利
于其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使之保持较高的水
平(多态位点百分率为 94.49%),高于高等植物平均
遗传多样性水平为 70%[37]。刘越等[38]为获得能用于
蒙药材阿给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 DNA)分析及其他分子生物学
研究的高质量 DNA,选用经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
·900· Chin JMAP, 2010 October, Vol.27 No.10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化铵(cetyltrimethylammo niom bromid,CTAB)法、
改进的 CTAB 法和高盐低 pH 法提取 DNA,研究
和改进几种 DNA 提取法。结果表明,改进的 CTAB
法和高盐低 pH 法都能获得高质量的 DNA 进行
PCR 扩增,其中以改进的 CTAB 法效果最好。
3 问题与展望
小白蒿是草原植被的建群植物种之一。它与
蒙古族的牧业、医药和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蒙药
小白蒿的民间应用非常广泛,但经查阅近几十年
来的国内外相关药学文献,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外
对小白蒿的采集时期、采集的环境,以及采集后
的加工工艺,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对于小白
蒿的化学成分,有效物质基础,药理毒理等活性
物质还没有确切的结论,对于验方的利用和研究
尚有缺点,小白蒿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停留在黄
色透明液体挥发油的研究上;还没有从药用的角
度对小白蒿进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如不同采集
地的有效成分含量与遗传物质基础的关系、有效
成分的基因水平研究等等。小白蒿是历代民间常
用的蒙药,但现在蒙医药临床制剂中不常用,很
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挖掘
和开发利用。总之,为了使小白蒿更好地造福人
类,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REFERENCES
[1] BAI Q Y. Chinese Med Encyclopaedia-Mongolian Med(中国
医学百科全书) [M]. Chifeng: Inner Mongoli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1986: 322-324 .
[2] YISBALZOR. Ganlu 4 for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蒙医甘露四部)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2007: 404-405.
[3] DIMAER, DANZENGPENGCUO. Jing Zhu Ben Cao(晶珠本
草) [M]. Shanghai: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68: 102-105.
[4] LUOBUSAG. Shi Yao Xue(识药学) [M]. Beijing: Beijing
Nationalities Press, 1998: 67.
[5] DARIMAOMARENBA, LUOBOSANG, CHAORIGA. Jin
Guang Zhu Shi Ji(金光注释集 )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84: 889-890.
[6] SANG J, DE S. Blue Glaze(蓝琉璃)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99: 323.
[7] ZANBULA, DAOERJI. Meng Yao Zheng Dian(蒙药正典)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84:
260-262.
[8] NEI M G. Standard of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al
Materials(内蒙古蒙药材标准) [M]. Chifeng: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87: 342-343.
[9] MA Y Q. Inner Mongolia Flora(内蒙古植物志 )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92: 604-606.
[10] KHASBAGAN, CHEN S, MANDJA, et al. Ethnobotanical
study of the Mongols utilizating the Fringed Sagebrush
(Artemisia frigida Wild.) [J]. J Inne Mon Norm Univ: Nat Sci
E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4, 16(2):
59-65.
[11] NEI M G. A Brief History of Mongolian People(蒙古族简史)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85:
123-126.
[12] AOWULIJI, BURIE, WU Q S. The ethnomedical study on a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al material Agi [J]. J Chin Med
Mater(中药材), 2001, 24(6): 394-396.
[13] LIU Y, LIU J G, TANG L. Current status research of
Mongolian medicine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J]. Stud Trace
Elements Health(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8, 25(2): 55-56.
[14] ZHANBULA, CHEN S H, ZHANG H, et al. The characteristic
ecological and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Artemisia frigida
[J]. J Inne Mon Norm Univ: Nat Sci Ed(内蒙古师范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1999, 20(1): 1-7.
[15] MA Y Q. Vegetation of Inner Mongolia(内蒙古植被)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5: 112.
[16] HASIBAGEN. Yi Zong Yao Zhi(医宗要旨)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99: 499-501.
[17] ZAOWUDAMENG. Compilation of Prescription for the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蒙医药方汇编) [M]. Chifeng:
Inner Mongol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4: 122-124.
[18] JIGEMUDEDAN, JINZAMUSU. Tong Wa Ga Ji De(通瓦嘎
吉德)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99:
219-220.
[19] JIN B. Lin Zheng Yi Yao Jian(临症医药鉴)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77: 899-902.
[20] GUANQIGERUPANWANGBU. Zhe Dui Pan De Ning Bu(哲
对盘德宁布)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1987: 80-83.
[21] NAMUJILA. Aoteqi 5 of Mongolian People(蒙古族敖特奇五
著) [M]. Huhehaote: Inner Mongolia Children Press, 1993:
68-72.
[22] MENGHEBATU, HASITONGLAGA.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abenarishan [J]. J Med Pharm Chin Minorities(中国民族
医药杂志), 1997, 3(Suppl): 35-36.
[23] WANG J X, YANG S Z. The relativities between the trace
element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J]. Stud Trace Elements Health(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1994,11(2): 22, 29.
[24] ZHAO W Y, SUN W G, ZHANG X. An analysis on the trace
element from Wuweiganluyu [J]. J Med Pharm Chin Minorities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0, 6(Suppl):76-77.
[25] TIAN H Y. Compilation of Chinese Ethnomedicine(中国民族
药炮制集成) [M]. Beijing: China Ancient Books Press, 2000:
87-90.
[26] CUI J, TANG L, LAN R,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63 cases on
curative effect of Arteisia frigida Wild in treatment of
hemoptysis caused by bronchiectasis [J]. J Cent Univ
Nationalities: Nat Sci(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5(2): 149-151.
[27] LIU Y L, MABRY T J. Two methylated flavones from
Artemisia frigida [J]. Phytochemistry, 1981, 22(2): 309-311 .
[28] LIU Y L, MABRY T J. Flavonoids from Artemisia frigida [J].
Phytochemistry, 1981, 20(6): 1389-1395.
[29] LIU Y L, MABRY T J.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rom Artemisia
frigida [J]. J Nat prod, 1981, 44(6): 722-728.
(下转第 915 页)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0 年 10 月第 27 卷第 10 期 Chin JMAP, 2010 October, Vol.27 No.10 ·915·
饮片的区分鉴别,还可用于药材与饮片之间的区分
鉴别。同时,由图 4 聚类分析结果还发现,浙江产
的温莪术药材与温州产的温莪术饮片虽被分为两
类,比其他 2 个产地的莪术饮片分类结果相近,与
图 3 主成分分析结果相同。是由于浙江产的温莪术
药材与温州产的温莪术饮片同属温莪术,其成分与
篷莪术(如:河北莪术)和广西莪术(如:广西莪术)
差别较大。
3 结论
本实验建立中药莪术的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
对其特征参数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聚类法对
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3 个产地莪术饮片和
浙江产的莪术药材样品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比较
相似;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均表明:19 种样
品被分为 4 类。其中聚类分析则突出 3 种莪术饮片
聚为一大类而莪术药材分为另一类。主成分分析不
但将样品分为四小类,同时按炮制方法可将药材和
饮片分为 4 大类,而且浙江产的温莪术药材与温州
产的温莪术饮片距离较近,与其他 2 个产地的莪术
饮片距离较远。因此,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药莪术
电化学振荡指纹图谱可对中药莪术根据不同需求
进行细致分类分析,也为不同产地莪术药材道地性
研究及鉴定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REFERENCES
[1] Ch.P(2005)Vol (Ⅰ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S]. 2005: 230.
[2] LI G D, XU F, SHEN A J. Present research conditions
curcuma oil [J]. Chin Pharm J (中国药学杂志), 2002, 37(11):
80-83.
[3] YANG Q F, LI S P, CHEN Y, et al.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curcumol, germacrone and curdione from
zedoray rhizome by GC-MS [J]. Chin J Pharm Anal(药物分析
杂志), 2005, 25 (7): 827-830.
[4] LI Z X, YUAN C L. Distinguishing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by chemical oscillating fingerprints [J]. J Chin Med Mat(中药
材), 2004, 27(1): 10-12.
[5] YUAN C L, LI Z X. The oscillating fingerprints of many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J]. Chin J Nat Med(中国天
然药物), 2004, 2(1): 42-44.
[6] ZENG Y X, ZHAO C X, LIANG Y Z, et al. Study on
chem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of 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J].
Comp Appl Chem(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006, 23(9): 825-828.
收稿日期:2009-12-14

(上接第 900 页)
[30] GREGER H, HOFER O, ROBIAN W. Types of
sesquiterpene-coumarin ethers from Achillea ochroleuca and
Artemisia tripartite [J]. Phytochemistry, 1983, 22(5):
1997-1998.
[31] BOHLMANN F, ANG W, TRINKS C, et al. Dimeric
guaianolides from Artemisia sieversiana [J]. Phytochomistry,
1985, 24(5): 1009-1015.
[32] YANG L Q, LI Z C, XIAO D H, et al. Study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olatile oil from Mongolian medicine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J]. J Inner Mongol Univ Nationalities: Nat Sci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21(3): 275-278.
[33] TANG L, YAO Q Q, ZHANG W, et al. Studies on the
extraction of Arteisia frigida by supercritical fluid CO2 [J].
Liaoning J Tradit Chin Med(辽宁中医杂志), 2007, 34(7):
965-966.
[34] TANG L, XIE K, ZHANG W, et al. GC-MS analysis on
Arteisia frigida oil [J]. J Chin Med Pharmacol(中医药学报),
2007, 35(5): 36-37.
[35] LIU X L, ZHOU J B, TAO Y D, et al.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volatile oil in Artemisia frigida willd [J]. Anal
Lab(分析试验室), 2008, 27(3): 25-29.
[36] WANG J, YANG C, YIN J, et al. Changes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Aremisia frigida population under the disturbance
of grazing [J]. Act Ecol Sin(生态学报 ). 2004, 24(11):
2465-2471.
[37] ZOU Y P, GE S, WANG X D. Molecular marker in the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botany(系统与进化植物学中的
分子标记)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234-236.
[38] LIU Y, BAO B Y T L G, PAN L X, et al. Extraction of DNA
in Xiao Baihao [J].Journal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植物遗
传资源学报), 2008, 16(3): 346-349.
收稿日期:2009-10-30

欢迎订阅《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主要报道我国临床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有关临床用药的基础研究,
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动力学、血药浓度监测以及有关医院药学学科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旨在
为我国广大临床药学工作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信息传递和了解国内外临床药学及相关学科发展情况的窗口与平台。作
为一本专业特色明显的全国性期刊,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
火炬计划项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
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群”,并从 1998 年起被美国《国际药学文摘》(IPA)和美国
化学文摘(CA)摘录收载。
本刊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医院药师、医师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和临床药学工作者。
本刊为双月刊,大 16 开本,64 页,逢单月 25 日出版。每期定价 8 元,全年 48 元。邮发代号 4-573,欢迎广大读者
到本地邮局订阅。国外代号 4726BM(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北京 399 信箱)。国内统一刊号:CN 31-1726;国际标准出
版物编号:ISSN 1007-4406。杂志社地址:上海市医学院路 138 号 290 信箱,邮编:200032,电话:(021)54237256;传
真:(021)64176498;E-mail: lcyx@fudan.edu.cn;cjcpfdu@citi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