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6月份下降很多 ,可能是由于此次扦插时间较晚 ,而
楸树插穗扦插生根所需时间较长 ,等插穗形成愈伤组
织后气温已逐渐降低 ,不利于根的形成 。
3 结论与讨论
(1)本次试验发现 ,在品种 、激素种类 、激素浓度
及插条部位 4个因素中 ,激素浓度对生根影响最大 ,
其次是品种与激素种类 ,对生根影响较小的是插条部
位;不同楸树品种的插穗生根率差异较大 ,但 1 a 生
嫁接苗与 2 a 生嫁接苗的插穗生根差异不显著 ,生根
效果较好的是豫楸 2号 、周楸 3号与光叶楸 3个楸树
品种;ABT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比用萘乙酸处理生根
率高;中部插穗生根更容易。
(2)夏秋季节进行嫩枝扦插时 ,插穗浸泡时间的
长短会影响到插穗失水程度 ,故本试验不考虑低浓度
处理而采用高浓度速蘸法处理插穗 。试验中发现激
素处理浓度以 1 000mg/kg 效果最佳 ,但是本次试验
设置的最高激素浓度也仅为 1 000mg/kg ,是否更高
的浓度对楸树扦插生根有更好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
的试验。
(3)调查生根时发现 90%以上的插穗在扦插 20
~ 30 d已经形成愈伤组织 ,但很难从愈伤组织长根 。
在生根的插穗中 ,大部分根均是从切口附近皮层长
出 ,因此还需进行生理与解剖构造研究来探讨产生愈
伤后新根萌发困难的原因 。
(4)从本次试验结果来看 ,楸树嫩枝扦插的生根
率还不是很高 ,本试验只是对影响扦插成活率的一些
因素进行了初步试验 ,要找到楸树扦插技术的最佳时
期和最佳配方 ,探索一条省时 、省工 、低成本 、高效益
的楸树育苗的有效途径 ,还有待于对楸树扦插生根机
理及影响因子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郭从俭 ,钱士金 ,王连卿 ,等.楸树栽培[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 1988.
[ 2] 梁明武.楸树嫩枝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J] .河北林业科技 , 2002
(5):1-3.
[ 3] 茆诗松 ,周纪芗 , 陈 颖.试验设计[ 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04.
[ 4] 张锦.楸树无性繁殖技术[ J] .林业科技开发 , 2002, 16(4):35-37.
[ 5] 段凤芝.楸树栽培[ J] .安徽林业科技 , 2004(1):18-21.
(通讯地址:210037 , 南京市龙蟠路 159 号)
箬竹利用现状及叶用园营建技术
艾文胜1 汤腾方2 杨建胜2 易 宏1 李 力1
(1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 2中南林学院)
摘 要:广布我国南方诸省的箬竹植物 ,生长快 、产量高 、繁殖容易 、资源丰富。箬竹用途广泛 ,其叶可用作食品包
装物 、茶叶 、斗笠 、船篷衬垫等 , 还可用来加工制造箬竹酒 、饲料 、造纸及提取多糖等;箬竹叶 、笋及其产品 ,药用价值
高 ,对癌症特有的恶液质具有防治功效。箬竹以野生为主 ,人工栽培甚少 , 为此 , 有必要开展箬竹叶用园的营建 , 进
行集约经营 ,提高资源的总量和质量 ,促进箬竹叶的高效利用。
关键词:箬竹;叶用园;营建技术
收稿日期:2005-05-19 修回日期:2005-11-20
基金项目:湖南省农经委“湖南竹资源商品一体化技术研究”课题。
第一作者简介:艾文胜(1968-),男 ,副研究员 ,主要从事竹类研究。
箬竹系多年生禾本科竹亚科箬竹属(Indocalamus)
植物 ,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 ,北到安徽 、山
东 ,南到广东 、海南 ,东到福建 、浙江 ,西到云 、贵 、川 ,
南方各省尤多 。箬竹叶 、笋具有药用价值 , 《本草纲
目》中早就有记载 ,有清热止血 、解毒消肿 、治吐血 、下
血 、小便不利 、痈肿等功用 。近年来研究证明 ,箬竹叶
多糖物具有抗癌效果 。江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对箬
竹叶的研究表明 ,箬竹叶中含有多种营养保健物质 、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氨基酸(达 18种之多 ,
并包括人体所必须的 8种)及维生素 、叶绿素和多糖
物等[ 4] 。
1 利用现状
1.1 食品包装物
粽子是中国人在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 。
据统计 ,粽子的销量每年都以 10%的速度同比上升 ,
作为粽子的包装物———箬竹叶也同样递增 。仅稻香
村一家每年生产粽子就要消耗 20 t左右的粽叶 。日
技术开发
林业科技开发 2006年第 20 卷第 1 期 69
本亦有利用箬竹叶包裹寿司的习惯 。
1.2 园林绿化
箬竹叶大 、植株矮小 、常绿 、姿态优美 ,是理想的
庭院观赏和园林绿化竹种(可丛植 、片植等)。同时 ,
它还与枪刀竹 、水竹 、石竹等灌丛植被构建小径竹群
系或作为优势种群构建垂直结构完整(灌木层)的群
落体系。另外 ,箬竹亦适合庭院栽培和盆栽。
1.3 多糖与多糖饮料
箬竹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免疫活性多糖 ,对 S-
180的抑瘤率达到 99.6%,消瘤数达 7/9。由箬竹叶
生产的多糖饮料 ,绿色天然 、口感独特 、香甜适度 ,具
有抗疲劳 、抗衰老的功效 。
1.4 天然绿色添加剂
箬竹叶经水蒸气蒸馏 、萃取 、干燥 、蒸馏后 ,可得
到淡黄色挥发性液体 ,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再经过
加工处理 ,可生产出作为天然绿色饮料的添加剂。
1.5 箬竹酒
利用箬竹叶及其他原料 ,采取综合提取技术 ,制
造的箬竹酒 ,不仅气味青香 ,而且因富含多种氨基酸 、
微量元素 、维生素 、多糖物等 ,具有营养保健之功能 。
1.6 保健茶
将采收的箬竹嫩叶洗净 ,晒干或烘干 ,放入有盖
杯中 ,用沸水冲泡 ,加盖闷15min ,即可饮用 ,一般可
冲泡 3 ~ 5次 。经常饮用 ,利肺清热 ,抗癌解毒 ,尤其
适合于中老年患者。另外 ,用箬竹叶直接压挤鲜汁 ,
代茶饮 ,对各种癌症的防治也均有一定效果。
1.7 食品蒸煮铺垫物
利用箬竹叶作铺垫经过蒸煮而成的箬叶芝麻糖
细卷 ,是泰州传统名点 ,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闻名遐
迩。另外 ,还可将饺子 、包子 、花卷 、馒头等置于箬竹
叶上蒸煮 ,芳香诱人 ,风味独特 。
1.8 传统用途
传统上还利用箬竹叶良好的防潮 、防风 、防腐蚀
等特性 ,做船篷覆盖 、搭工棚 、编斗笠 、编 衣等。
2 营建技术
2.1 竹种选择
箬竹品种的正确选择是优质箬竹叶用园是否营
建成功的关键之一 。箬竹的品种较多 ,已知的共 27
种 ,分布广 ,但真正可用来营建优质叶用园的并不多。
综合考虑其生态适应性 、叶片大小 、资源分布状况 、利
用习惯等多种因素 ,选择箬竹 、阔叶箬竹 、箬叶竹 、粽
巴箬竹 、湖南箬竹 、方脉箬竹 、衡山箬竹等7种优良叶
用竹种。
2.2 营林技术
2.2.1 低产林改造
目前 ,野生的箬竹林均为低产林 ,多年来一直无
人经管 ,林相参差不齐 ,再加上掠夺性取叶 ,不投入或
少投入(为四旁箬竹林),导致生产力极其低下 。因
此 ,对低产箬竹林进行改造 ,是快捷 、经济 、技术难度
较低的营建优质叶用箬竹园和增加资源量的有效措
施 。在选址时 ,应选择交通便利 ,面积相对集中连片 ,
立地条件好 ,生产潜力大的竹林 。主要技术措施:
(1)劈山除杂。清除竹林内的杂草灌木 ,同时砍
除不健康的竹株(细弱竹 、畸形竹 、病竹 、虫竹 、风倒
竹 、雪压竹等)。
(2)削山松土 。在竹林中浅削土层 10 ~ 15 cm ,铲
除杂草 。深翻林地 20 ~ 30 cm ,挖尽柴蔸 ,除去土中大
石块 、老竹蔸 、老竹鞭 。为防水土流失 ,平缓地(20°以
下)的竹林 ,实行全面削山松土;坡度较大(20 ~ 35°)
的竹林 ,采取等高带状削山松土 ,带宽 3 ~ 5m 、间距 5
~ 10 m ,隔年隔带轮流完成。
(3)开竹节沟。结合深翻松土 ,沿等高线顺自然
地势开挖竹节型蓄水沟 ,水平沟距 5m ,垂直沟距 5 ~
10m ,沟长 0.8m、深 0.5m 、宽 0.5m ,并将表土回沟 。
几年后 ,将老竹节沟填实 ,再重新开挖新的竹节沟。
(4)施肥 。结合削山松土 ,将农家肥撒于林地上 ,
松土时将肥料翻入土内。
(5)留笋养竹。留养出笋盛期的健壮笋 ,培养成
竹 。合理疏除过密笋和低质笋 ,及时挖除退笋(病笋 、
虫笋 、小笋 、弱笋等)和掩埋露出地面的鞭梢。
(6)整型修枝 。及时清除不健康的竹叶(病叶 、虫
叶 、小叶 、畸形叶等)和竹株(细弱竹 、畸形竹 、病竹 、虫
竹 、风倒竹 、雪压竹等),并定秆约1 m。
(7)排水灌溉 。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容易积水的竹
林 ,要开排水沟 、渠 ,降低地下水位和排除积水 。开
沟 、渠的深度 、宽度 、分布等 ,应根据竹林的具体情况
而定。我国南方雨量充沛 ,正常年份竹林一般不需灌
溉 。但在有条件的地方 ,可采用灌溉措施 。
(8)合理采叶。根据竹林的生长情况 ,确定采叶
强度 ,一般每根竹株应至少保留 5轮枝 、10片叶。
(9)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的
方针 ,实行综合防治。主要是结合竹林抚育管理 ,及
时除去病虫竹株和竹叶 ,挖除病虫笋 ,铲除林地杂草
灌木等以消除病虫源 ,减少病虫害发生。要随时掌握
病虫发生情况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发现病虫危害 ,必
须本着“治早 、治小 、治了”的原则 ,采取经济有效的方
技术开发
70 林业科技开发 2006 年第 20 卷第1 期
法及时消灭 ,以保证竹林健壮生长 。
(10)气候性灾害的防治 。雪压 、冰挂 、风倒等危
害严重的竹林 ,要及时打雪去冰 ,或采取灌溉 、生烟等
其他升温措施。
2.2.2 新造林
(1)苗木准备。苗木标准:1 a 生苗高≥30 cm ,地
径≥0.8 cm ,4 ~ 5株/丛 。2 a生苗高≥60 cm ,地径≥
1 cm ,3 ~ 4株/丛 。生长正常 ,鞭根健壮 ,枝叶茂盛 ,无
病虫害 。箬竹育苗可采用以苗繁苗(以苗育苗 、连续
分株育苗)、埋蔸育苗 、挖苗留株育苗 、埋节(分埋单
节 、埋双节)育苗 、插枝育苗等无性方式进行 ,不断扩
大繁殖系数 ,满足专业苗圃营建和生产的需要 。母竹
苗挖取时 ,应注意保护好鞭根 ,尽量多带土 ,随挖随运
随栽 ,同时要保湿(去掉 2/3的枝叶)。
(2)选址要求。箬竹一般生长在海拔 300 ~
1 600m的山岳地带 ,性喜湿润 ,较耐寒和耐荫 ,其中
以海拔1 000 m以下的向阳山坡为盛 ,成片状沿山谷 、
河边和路旁分布 。因此在选址时要求气候温暖湿润 ,
年平均温度 15 ~ 20℃, 1月平均温度 0 ~ 5℃,年降水
量1 000mm以上。土层深厚(一般要求 50 cm 以上)、
疏松 、湿润 。海拔1 000m以下 ,坡度较平缓且避风的
山谷 、山麓 、向阳山坡或旱土。
(3)整地 。砍除杂草 、灌木 ,并将其平铺于地 ,以
保持水土 。全面翻土 ,深度 20 ~ 30 cm ,除去土中的大
石块和粗的树花 、树根等 。翻土时 ,将表土翻入底层 ,
底土翻到表层。每 667m2栽 167 ~ 222丛 ,株行距 2m
×1.5m 或 2 m ×2 m。栽植穴长 0.5 m , 宽 0.5 ~
0.6m ,深 0.4m左右。挖穴时 ,把心土和表土分别放
置于穴的两侧。
(4)栽植 。选择冬季和早春(即 11月 ~ 2月)进
行栽植。注意表土回穴 ,浇好定根水。
(5)栽后管理。新栽母竹当年生长出的新竹 ,无
论大小 ,都要加以保护。第 2年后则开始疏笋疏竹。
若有露根露鞭 ,要及时培土填盖。
竹农间种:新竹造林 1 ~ 3 a 内可进行竹 、农间种
以短养长 ,以耕代抚 。竹 、农间种 ,必须以抚育竹林为
主 ,加强中耕 、锄草 、施肥和防治病虫害等。注意不要
损伤鞭根和笋芽 。
除草松土:在新竹林郁闭前 ,每年除草松土 1 ~ 2
次。除草松土时 ,应注意不要损伤竹鞭 、竹节和笋芽。
下锄宜轻宜浅。
灌溉与排涝:在新造竹林的第 1年内 ,如遇久旱
不雨 ,土壤干燥时 ,必须及时灌溉;而当久雨不晴 ,林
地积水时 ,必须及时排水。
施肥:每 667 m2 施厩肥 、土杂肥或塘泥 1.5 ~
2.5 t。在每年的 12月至翌年 2月和 9月 。也可直接
撒在林地上 ,结合削山松土 ,将肥料翻入土内。
疏笋疏竹:幼林竹株一般量多细小 ,应于秋冬进
行适当间伐 ,去小留大 ,去老留幼 ,去弱留强 ,去密留
疏 ,以促进幼林快速成林 ,提早成林 。及早疏去弱笋 、
小笋及退笋 ,保留 3 ~ 4个健壮竹笋长成新竹 。
整型修枝:幼林新竹在抽技后展叶前折去或砍去
1/4 ~ 1/5竹梢 ,去掉顶端优势 ,这样可减少蒸发 ,提
高抗旱能力 ,促进鞭根生长 ,又能防止风雪侵害 。
竹林保护:为避免牲畜破坏 ,应严格禁止在竹林
中放牧 。对竹林病虫害的防治 ,应贯彻综合防治。以
营林为基础 ,强化管理 ,提高竹林对病虫害的自控能
力 。雪压 、冰挂 、风倒等危害严重地方的竹林 ,应加强
保护 ,减少损失。严格控制采叶强度 。
3 结 语
(1)改造低产竹林或新造高标准竹林是营建优质
叶用箬竹林的有效手段 。坚持适地适竹 、科学规划 、
合理布局的原则 ,选择优良的品种 ,采用科学的营林
措施 ,达到高产高效。同时继续加强选育工作 ,不断
选育出更加优良的品种或无性系。
(2)加快产品开发力度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在
产品开发上要不断推陈出新 ,不断开发出科技含量
高 、附加值高 、市场占有率高的系列产品。如箬竹叶
系列产品有返青保鲜箬叶 、干箬叶 、盐渍箬叶粉 、箬叶
丝等。同时打出品牌 ,搞好营销 ,走产业化道路 。
参考文献
[ 1] 艾文胜 ,李昌珠 ,陈明皋 ,等.箬竹丰产栽培及其高效利用[ J] .湖
南林业科技 , 2004 ,31(4):15-17.
[ 2] 江庆中 ,符树根 ,江立强 ,等.箬竹酒研究[ J] .江西林业科技 , 1999
(2):14-15.
[ 3] 梁忠岩 ,倪秀珍.中草药多糖的应用研究[ J] .长春师范学院学
报, 2001 , 20(5):38-40.
[ 4] 张英.天然功能性添加剂———竹业提取物[ J] .精细与专用化学
品, 2002(7):20-22.
[ 5] 黄芳 ,蒙义文.活性多糖的研究进展[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8 , 11():90-94.
[ 6] 丁玉强 ,陈春英 , Elmahadi E A , 等.箬叶水溶性多糖的色谱研究
[ J] .色谱 , 1996 , 14(6):470-471.
[ 7] 王学利 ,毛燕.箬竹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J] .竹子研究
汇刊 , 2001 , 20(2):36-38.
(通讯地址:410004 , 长沙市韶山南路 658 号)
技术开发
林业科技开发 2006年第 20 卷第 1 期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