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贝母类中药功效订正



全 文 :蛇胆川贝胶囊质量考察
广州粤华药业有限公司 (广州 1 50 6 50 )侯秋红 王兴林 李肇联 周映华
蛇胆川贝胶囊收载于部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
六册 ,其主要原料蛇胆汁由于来源不一 ,捕杀季节不
同 ,榨取方法不同 , 胆酸含量变化较 大 ,直接影响了
蛇胆川贝胶囊的质量和疗效 , 而部颁标准 中鉴别方
法反映不出蛇胆汁中胆酸含量 。 本文对蛇胆汁中胆
酸含量与颜色反应的关系作了探讨 。
1 材料与试剂
,
.
1 蛇胆川贝胶囊 按部颁标准蛇胆川贝胶囊的
制法制作 , 将川贝母粉碎成细粉 ,与蛇胆汁混匀 , 干
燥 ,粉碎 , 过筛 ,分装即得 。
,
.
2 试剂 1% 新 配糠醛溶 液 , 印% 醋酸 溶 液 ,
50 % 硫酸溶液 , 95 % 乙醇溶液 。
2 方法与结果
2
.
1 用硫酸 一糠醛显色法 ,在 6 2 0 lun 波长处 比色测
定蛇胆汁中胆酸的含量川 。
2
.
2 分别取胆酸浓 度为 6% 、 5 . 5 % 、 5 % 、 4 . 5% 、
4%

3
.
5%

3%

2
.
5% 的蛇胆 汁按 1 . 1 项下方法制
成蛇胆川贝胶囊样品 。
2
.
3 取样品 4 粒 ,倾出内容物 , 加乙醇 5 而 , 滤过 ,
滤液蒸干 ,残渣加 60 % 的醋酸溶液 1 血 溶解后加新
制的 1%糠醛溶液 1以 ,再加 50 % 硫酸溶液 ,在 70 ℃
保温 10 而 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溶液 由淡红色逐
渐变为紫蓝色为正反应 ,结果见表 。
表 分析结果
编号 蛇胆汁中胆酸含量 (% ) 颜

反应 编号 蛇
胆汁中胆
酸含量 ( % )
颜色
反应
1 6 正反应 5 4 正反应
2 5
.
5 正反应 6 3 . 5 正反应
3 5 正反应 7 3 不明显
4 .4 5 正反应 8 .2 5 负反应
3 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 ,蛇胆川贝胶囊胆 汁鉴别反应与
胆汁中胆酸含量有明确关系 。 部颁标准中规定的鉴
别方法不足以控制蛇胆汁原料的质量 。 按标准处方
量投料 ,蛇胆川贝胶囊产生颜色正反应的最低胆酸
浓度为 3 . 5% 。 用测定胆酸含量来控制蛇胆川 贝胶
囊处方 中蛇胆汁质量 , 对保证蛇胆川贝胶囊 的质量
有一定意义 。
参 考 文 献
张穗 ,等 . 中成药 , 1989 , 1 1 (5 ) : 17
( 2的 1 一 06 一 10 收稿 )
·考证 ·
贝母类中药功效订正
西安市药品检验所 (西安 71 X() 5 4 ) 谢志民
西安市中医医院 (西安 71 (Xx 〕l ) 吕润霞
摘要 由于贝母类药材品种的变迁 , 而历代本草对其功效的记载和讨论 , 常常出现张冠李戴和 牵强附会的现
象 ,直接影响后代学者的理解和应用 。 本文继品种考证的基础上 , 根据本草学记载的功效和应用资料对贝母类药
材作了进一步校订 。
关键词 贝母类 药材品种 药效学 校订
贝母类中药 ,包括土贝母 、 浙贝母 、 湖北贝母 、 川
贝母 、伊贝母 、平贝母等 。 明代以前的本草著作 中均
以贝母为名 , 以后虽有分列 , 但不明晰 , 且 由于药材
品种的变迁 ,本草著作 中对其功效的记载和讨论 ,常
常出现张冠李戴和牵强附会的现象 , 直接影响后代
学者的理解和应用 。 本文继 品种考证〔’ 〕的基础上 ,
对功效和应用资料作了进一步订正 。
, 土贝母功效订正
土贝母 oB olbs ~
夕朋 ic山阮 tum , 为魏晋 以前的
贝母 ,一直使用到 了明代后期 , 现代称之为土 贝母 。
有关功效和应用的本草文献有 :
1)
. 阜阳汉简 · 万物 : 贝母已寒热也 z[] 。
2 )
. 本草经 : 味辛平 , 主治伤寒烦热 、 淋沥 、 邪
气 、 病痕 、 喉痹 、 乳难 、 金疮风痉阁 。
中药材第 24 卷第 8期 2X() 1年 8月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2001. 08. 034
3 )伤寒杂病论 : 妊娠小便难 , 饮食如故 , 当归 、 贝
母 、 苦参丸主之 (黄树曾释义 云 : 贝母疏郁且 除淋沥
邪气 )闭 ;寒实结胸无热症者 ,与三物小陷胸汤 , 白散
亦可服 (成友仁阐释此应为三物白散 ,小陷胸汤不已
可服阁 ,王好古认为白散以其内有贝母也闹 ,成无注
解云 : 辛散而苦泄 ,桔梗 、 贝母之苦辛 ,用以下气图 ) 。
4 )
. 名 医别录 : 味苦 , 微寒 , 无毒 。 主治腹 中结
实 ,心下满 ,洗恶风寒 , 目眩 、项直 、 咳嗽上气 、 止烦热
渴 、 出汗 、 安五脏 、 利骨髓 。 厚朴 、 白薇为之使 , 恶桃
花 、畏秦椒 、誉石 、 莽草 、 反乌头 (其中咳嗽上气及安
五脏之后应为浙贝母 ) s[] 。
5 )
. 药性论 : “ 臣 , 微寒 。 治虚热 , 主难产 , 作末
服之。 兼治包衣不出 , 取七枚末酒下 。 末 ,点眼去肤
翁。 主胸肋逆气 ,疗时疾 、 黄疽 , 与连翘同主项下瘤
痪疾” 〔9〕。
上述资料说明 ,土贝母 ,味辛苦 , 性平微寒 , 具有
散寒解郁 , 止渴除烦 、 利尿通淋 、催生通乳 、散结消肿
和解毒敛疮的功效 。 可用于伤寒烦热 、虚热 口渴 、胸
闷痞满 、淋沥黄疽 、乳闭难产 、 包衣不出 、 喉痹咽痛 、
项下瘦瘤 、 肤黔 目眩 、 凛痈恶疮等症 。 后代本草著
作 ,未考贝母药材品种的变迁 ,纷纷以浙贝母或川贝
母之性解释 《本经 》和 《别录》的原文 , 未免有牵强附
会之嫌 , 陈修园更指 责云 : 今人 以 主治痰 , 大 失经
旨( ’ 0〕。
现代文献中 , 1959 年版的 《中药 材手册 )和 《中
药志》均误将《百草镜》中 “ 土贝母 ” (野生浙 贝母 )的
功效记于其下 , 中国药典 197 年 版至 入X幻 年 版
(19 85 年版未收载 )均 载土贝母 : 苦 , 微寒 ;散结 , 消
肿,解毒 ;用于乳痈 、凛病 、 乳腺炎 、 颈淋 巴结结核 、 慢
性淋巴结炎 、 肥厚性鼻炎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 土贝
母所含皂贰类成分具有抗肿瘤 、 抗癌 、抗白血病 、 抗
孕(阴道用杀精子药 ) 、抗溶血 、抗病毒 、消疵 、消疤疹
等作用 ,对口 腔疾病亦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2 浙贝母和湖北贝母功效订正
浙贝母 irF t枷ha ht nU be 硬 i 自晋代即作贝母药
用。 《外科正宗》 、 《本草正》 、 《本草汇言》等则称为土
贝母 ,清代中后期又称产 自象山者为象贝母 。 湖北
贝母 F 流卿触璐 is 自唐代开始用作贝母 , 直到明代
末期 ,与浙贝母一起 占据贝母的主要地位 。 有关功
效和药用的本草文献有 :
l) 名医别录 : 见上一节之 o4
2 )本草经集注 : 断谷服之不饥 〔” 〕。
3 )新修本草 : 味甘 、苦 ,不辛图 。
4) 日华子本草 : 消痰 、 润心肺 ,末和沙糖为丸 ,含
止嗽 ,烧灰油调傅人畜恶疮闭 。
中药材第豁 卷第 8 期 2X() 1年 8 月
5) 本草别说 : 散心胸郁结之气 ,今用以治心中气
不快多愁郁者 ,殊有功矣回 。
6 )汤液本草 : 气平 , 微寒 , 味辛 、苦 ,无毒 0[] 。 王
好古又云 : 乃肺经气分药也〔’幻 。
7) 本草会编 : 俗以半夏有毒 , 用贝母代之 。 夫贝
母乃太阴肺经之药 , 半夏 乃太阴脾经 、 阳明 胃经之
药 , 何可以代 ? 若虚劳咳嗽 、 吐血咯血 、肺痰肺痈 、妇
人乳痈 、 痈疽及诸郁之证 ,半夏乃禁忌 , 皆贝母为 向
导 ,犹可代也〔’ 2〕。
8) 本草蒙荃 : 人肺行经 , 消隔上稠痰 , 久 咳嗽者
立效 ;散心中逆气 ,多愁郁者殊功闹 。
9 )本草正 : 土贝母 , 味大苦 ,性寒 , 阴也 ,降也 , 乃
手太阴少阳 , 足阳明厥阴之药 ,大治肺痈 、肺赓 、 咳嗽
吐血 、蛆血 ,最降痰气 ,善开郁结 , 止疼痛 ,消胀满 , 清
肝火 , 明耳 目 , 除时气 、烦热 、 黄疽 、淋闭 、便血 、 溺血 ,
解热毒 ,杀诸虫及疗喉痹凛痈 、 乳痈发背 、 一切痈疡
肿毒 , 湿热恶疮 , 痔漏金疮 出血 , 火疮疼痛 , 为末 可
敷 ,煎汤可服 ,性 味俱厚 , 较之川 贝清降之功不舍数
倍 〔’ 3〕。
10 )本草汇言 : 若解痈毒 、 破症结 、 消实痰 、 敷恶
疮 , 又 以土者 为佳 , 然 川者 味淡 性优 , 土者味苦性
劣〔’ 4 〕。
1 1) 本草从 新 : 象 山贝母 , 体坚味苦 , 去时感 风
痰 ;土贝母形大味苦 ,治外科证痰毒 〔` 5 〕。
12 )本经逢原 : 浙产者 , 治庙痛 、 喉痹 、乳痈 、金疮
风痉 、 一切痈 疡 , 皆取其 开 郁散 结化 痰解 毒之功
也 〔6〕。
13 )叶阁斋 : 象贝苦寒 ,解毒利痰 ,、开宣肺气 , 凡
肺家挟风火有痰者宜此闹 。
14 )百草镜 : 土贝母味苦性平 , 微寒无毒 ,能散痈
毒 ,化脓行滞 , 解广疮结毒 ,除风湿 、利痰 、傅恶疮 、敛
疮 口 。 茅昆来笔记 : 味大苦 , 专消痈疽毒痰 , 杨梅结
毒 ,非此不除〔6〕。
巧 )本草纲 目拾遗 : 象贝味苦寒 ,能化坚痰 ,性利
可知 。 若土贝功专化脓 ,解痈毒 ,性燥而不润同 。
16 )本草求真 :盅入肺 ,兼人心 ,辛 、苦 ,微寒 。 世
多用为治痰之药 , 殊不知痰 有因燥 因湿之不同 。 贝
母味苦而辛 ,其性微寒 ,止于心肺燥郁 、 痰食塞盛 , 及
虚劳燥热 ,肺痰肺痈 、 喉痹 、咯血吐血 (火荆于肺 ) , 目
眩淋沥 (火移小肠 ) ,瘦瘤乳闭 、 难产 、 恶疮不敛等症
服之 ,卒能有效 。 若使因于脾虚而见咳嗽不宁 ,混 以
贝母妄代 ,其失远矣 。 盖一宜半夏 , 一宜贝母 , 况半
夏兼治脾肺 , 贝母独清肺金 ;半夏用其辛 , 贝母用其
苦 ;半夏用其温 , 贝母用其凉 ;半夏性速 , 贝母性缓 ;
半夏散寒 , 贝母清热 。 大者为土贝母 , 大苦大寒 (如
.
60 1
浙贝母之类 ) ,清解之功居多困 。
17 )本草正义 : 象贝母苦寒泄降而能散结 , 后人
以象贝母治阳证痈疡 , 消肿退热 , 殊有捷效 ;象贝母
味苦而性寒 ,然含有辛散之气 ,故能除热 、能泄降 , 又
能散结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 、温热 、 时气热邪 ,则寒能
胜热 , 辛能散邪也 ;至于治疽 、治疡 、清喉咽 、 主吐哑 、
疗痰嗽 、通二便 ,种种功力 ,无非清热泄降四字 ,足以
赅之 。 要之皆象贝之功用 ,而市肆通行之川贝 ,淡泊
\异常 ,断不足以语此 〔’ 4〕。
18 )本草便读 :象贝之功 ,治咳还能解表 ,浙中所
种 , 疏痰并可消痪 ,为肺燥之神丹 ,清心涤热 ,乃脾湿
之禁剂 ,微苦兼辛〔’ 6〕。
上述资料说明 , 浙贝母味苦 、 微辛 , 性寒 。 具有
清热解表 、 开郁散结 、化痰止咳 、泄火解毒 、 消痈敛疮
的功效 , 可用于外感风热 、 咳嗽痰多 、 胸闷愁郁 、 虚劳
咳嗽 、 吐血咯血 、哑血便血 、肺痪肺痈 、 喉痹咽痛 、痈
疽发背 、乳痈凛痈 、 湿热恶疮 、痔漏金疮 、杨梅结毒等
症 ;野生者 (名土贝母 )化脓行滞 、消痈解 毒作用更
强 。
湖北贝母应与浙贝母功效相近 , 《卫生部药品标
准》载其功效为 “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散结 。 用于热
痰咳嗽 ,阻虚肺燥 ,痰核凛痈 ,痈肿疮毒 。 ”
3 川贝母和伊贝母功效订正
川 贝母 , 包 括 川 贝母 F . 。 i厅爪)s( 王 、 暗 紫 贝母
F
. 公沥八沈把以 。 、甘肃 贝母 F . p
~
械i `和 梭砂 贝母
F
.
de 如祀州 。 伊贝母 ,包括新疆贝母 F . 耐王夕遥“ 浏 , i 和
伊犁贝母 F . aP u似ij乙〕 ar , 自明代末期开始使用 , 统称
为西贝母 ,后也称为川贝母 。 中国药典 1985 年版开
始分列 , 19 5 年版后 , 所列二者功 能与主治完全相
同 。 此二者功效和药用的本草文献有 :
l) 本草正 : 味苦 , 气平微寒 , 气味俱轻 , 功力颇
缓 , 用须加倍 。 善解肝脏郁愁 , 亦散心中逆气〔`3〕。
2) 本草汇言 : 贝母开郁 、 下气 ,化痰之药也 , 润肺
消痰 , 止咳定 喘 ,则虚劳火结之证 , 贝母专司首剂 。
故配知母 ,可以清金滋阴 ;配等连 ,可以清痰降火 ;配
首参 , 可以行补不聚 ;配归芍 ,可以调气和营 ;又配连
翘 ,可解郁毒 ,治项下瘦核 ;配二陈代半夏用 ,可以补
肺消痰 , 和中降火者也 。 以上修用 ,必以川者为妙 。
川者 , 味淡性优 ( `4 ] 。
3 )本草崇原 : 贝母 ,川产者味甘淡 ,生于西川 , 清
补肺金之药也圈 。
4 )本草从新 : 甘 , 微寒 , 泻心火 , 辛散肺郁 , 润心
肺 ,化燥痰 , 治虚劳烦热 , 咳嗽上气 , 吐血咯血 , 川产
最佳 ( ’ 5 ) 。
5 )叶阁斋 : 力!贝味甘而补肺 , 治虚寒咳嗽 , 以川
·
60 2
·
贝为宜 〔` , 。
6) 本草纲 目拾遗 : 川产者味苦 , 间有微苦 ,总不
似他产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 。 人药能补气利痰而不
寒 , 虚人宜之闹 。
7 )本草求真 : 滋润胜于清解同 。
s) 本草正义 : 见第二节之 17 。
9 )本草便读 : 甘寒润肺可消痰 , 当求川种 ,解郁
宽胸且散结 。 贝母 ,川产野生者 良 , 性味甘寒微苦 ,
色白而润 ,专人心肺 ,善解胸 中郁结之气 。 盖郁则生
热 ,热则生痰 ,故贝母治火痰 、燥痰有功 ,亦郁解则热
退 ,热退则痰除 , 而肺咳自宁耳〔’ 6〕。
上述资料证明 ,川贝母和伊贝母味甘微苦 ,性平
微寒 。 具有开郁化痰 、 润肺止咳 、 降气平喘 、滋阴泻
火等功效 ,可用于胸闷烦热 、 虚劳咳嗽 、 肺热燥咳 、 咯
` 血 、 吐血 、蛆血等症 。
4 平贝母功效
平贝母 F . us
~
is 仅以川 贝母的伪品出现于
《伪药条 辨 》中 。 1959 年版 (中药材 手 册 ) 、 《中药
志 》 、 《药材资料汇编》和《药材学》等均将其归并于川
贝母项下 。 中国药典 197 7 年版开始收载 , 2X( X) 年版
载其功能与主治 : 清热润肺 ,化痰止咳 。 用于肺热咳
嗽 , 干咳少痰 , 阴虚劳嗽 , 咯痰带血 , 与川贝母的功效
一致 。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 平贝母具有祛痰平 喘作
用 , 而镇咳作用不明显 , 对前列腺肥大 、 胃溃疡等病
则有较好的疗效 。
参 考 文 献
1 谢志民 , 等 . 贝母类中药 品种的本草考证 . 中药材 ,
入洲〕 , 23 ( 7 ) : 423
2 文化部古文献研究室等 . 阜阳汉简 · 万物 . 文物 , 198 8 ,
(4 )

36
3 曹元宇辑注 . 本草经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7 : 13 8
4 黄树曾 , 金匾要略释义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56 :
27 5
5 成友仁编 . 杜雨茂等校订 . 《伤寒论 ) 阐释 . 西安 :陕西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84 : 208
6 张瑞贤 . 本草名著集成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1卯:8 29 -
1肠3
7 张仲景 . 注解伤寒论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卯9 : 1佣
8 陶弘景集 . 尚志钧辑校 . 名医别录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88 : 123
9 唐慎微撰 . 尚志钧等校点 . 证类本草 . 北京 :华夏出版
社 , 1卯 :3 228
10 仲昂庭纂集 . 孙多善点校 . 本草崇原集说 . 北京 :人民
卫生出版社 , 1卯7 : 93
1 陶弘景集 , 尚志钧等辑校 . 本草经集注 . 北京 : 人民卫
中药材第 解 卷第 8 期 2X() 1 年 8 月
生出版社 , 1奥砰 : 274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校点本 )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 82
:阳 5
张介宾 . 景岳全书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 :
913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 226
. 本草从新 . 上海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卯 9 :
本草便读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5 9 : 5
( 2X() 1
一 以 一 的 收稿 )
蜀羊泉再考证
北京卫生学校 (北京 1X( X) 5 3 ) 李建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北京 1X( 犯 9 ) 胡世霞
蜀羊泉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 ,列为中品〔’ 〕 , 以后
诸本草多有记载 。 目前蜀羊泉常与另一始载于 (神
农本草经》并列为上 品的白英相棍淆 ,当作同一种药
使用。 张树人已考证蜀羊泉与白英是两种不 同的药
物。 但张氏认为蜀羊泉为中药大辞典所载茄科茄属
的千年不烂心 肠勿n姗 d伪陇~ m L
. 图 , 笔者 以为有
必要再作一考证 , 以供争鸣 。
, 蜀羊泉的本草记载
(神农本草经 )载〔’ 〕: 蜀羊泉 , 味苦微寒 。 主头
秃、恶创 、 热气疥疹痴癣虫 , 疗龋齿 , 生川谷 。 《名医
别录》载川 : 蜀羊泉 , 无毒 ,主治龋齿 、女子阴中内伤 ,
皮间实积 ;一名羊泉 , 一名羊怡 ,生蜀郡 。
(新修本草 》闭蜀羊泉项下载 : 此 草 , 俗名漆姑 ,
叶似菊 ,花紫色 ,子类拘祀子 , 根如远志 , 无心有掺 ;
苗主小儿惊 ,兼疗漆疮 ,生毛发 ;所在平泽皆有之 。
《证类本草》阁蜀羊泉项下载 : 今按别本注云 , 今
处处有 ,生阴湿地 ,三月 、 四月采苗 、 叶 , 阴干之 。
(救荒本草 》同载 : 青祀 , (本草》名蜀羊泉 , 今祥
特县西田野中有之 。 苗高二尺余 , 叶似菊叶稍长 , 花
开紫色。 子类构祀子 , 生青熟红 。
《本草纲 目》图蜀羊泉 “ 集解 ” 项下载 : 时珍 曰漆
姑有二种 : 苏恭所说是羊泉 ,陶陈所说是小草 。
《植物名实图考》阁载 : 蜀羊泉 , 本经中品 。 救荒
本草谓之青祀 , 叶可炸食 , 今从之 。
2 讨论
张树人认为古代本草所载蜀羊泉性味 、功能主
抬及性状描述与中药大辞典所载千年不烂心相符 ,
为茄科植物千年不烂心 S 刁司反切砚m L . 笔者认为考
斑结果证据不足 。 因为从形态上看蜀羊泉的本草记
该: 叶似菊 ,且不是蔓生草本 , 《本草纲 目》和 《植物名
.实图考)均将蜀羊泉列人限草类 , 而未列人蔓草类 。
拓《中药大辞典》载的千年不烂心 : 叶卵状椭 圆形 ,全
; 中药材第 抖卷第 8期 2印 1年 8 月
缘 ,且为多年生蔓生草本回 。 因此 , 蜀羊泉不可能是
千年不烂心 。
笔 者 认 为 , 蜀 羊 泉 应 为 茄 科 茄 属 的 青 祀
肠勿川抓 即切爪肠6uln Bun ge 。 青祀为多年生直立草本
或半灌木状 , 叶卵形 , 5 一 7 裂 , 裂片多为披针形 。 花
冠蓝紫色 , 浆果近球形 ,熟时红色〔’ 0j 。 符合上述本
草的形态记载 。 (植物名实图考》s[] 蜀羊泉图也与本
种十分相似 。
3 小结
古本草所载的蜀羊泉与茄科青祀的形态比较吻
合 , 《植物名实图考 》蜀羊泉图也与本种十分相似 ,可
以认为蜀 羊泉 即茄属 的 青祀 肠坛几姗 3件庇刀诫沽um
B t in ge

参 考 文 献
1 清 ·孙星衍 ,孙冯翼辑 . 神农本草经 .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6 3 :刀
2 张树人 . 白英与蜀羊泉 的本草考证 . 中 药材 , 2 (X X) . 23
:
229
陶弘景 . 名医别录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9 86 :
苏敬 . 新修本草 . 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81 :
唐慎微 . 证类本草 .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卯3 :刀 1
闻梁153昏2淞
34
(中华本草》编委会 . 中华本草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l哭兮 : 31 5
56
7 明 ·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校点本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卯 9 : 105 1
8 清 · 吴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1957 :
274
9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上册 ) 南京 :江苏人民出
版社 , 197 7 : 12 82
10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
三册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 4 : 7 22
( 2X() 1 一 01 一 03 收稿 )
·
60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