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5-10-27
基金项目:“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棕榈藤的高效培育技
术研究”(编号:2012BAD 23B0403)。
作者简介:曹 琦(1987-),女,宁夏银川人;助理实验员,主要从事植
物资源学研究。
通讯作者:王慷林(1964-),男,云南永胜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竹
类、棕榈藤、草果等非木材林产品的研究;E-mail:bamboorat-
tan@yahoo.cn。
基于育苗措施对小省藤(Calamus gracilis)苗木生长的影响
曹 琦1, 王慷林2, 李莲芳2, 彭 超2
(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云南 临沧677000; 2.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 昆明650224)
Effects of Breeding Measures on the Growth of Calamus gracilis
CAO Qi 1,WANG Kanglin2,LI Lianfang2,PENG Chao2
摘 要:为研究施肥和密度等措施对小省藤滕苗生长的影响,
以移植后苗龄5个月小省藤实生苗作为试验材料,施肥、透光
率、藤株密度、解淀粉芽孢杆菌 D-B 9601-Y 2为因素,采用
L9(34)正交试验设计进行苗木培育试验。结果表明:1)复合肥
仅对株高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地径、叶片数和叶面积生
长影响差异不显著;透光率对地径和叶面积的影响差异为显著
和极显著,对叶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株行距对各生长性状
影响差异不显著;2)Y 2菌株对地径和叶片生长的影响分别为
显著和极显著,影响4种生长性状的主导因子各不相同,理论
最佳试验组合为A2B1C2D2,即施复合肥60g,透光率25%,株
行距5cm×10cm,Y 2菌株浓度0.6×106cfu/mL,藤苗株高最
高,地径最大,每株叶片数最多,叶面积最大。
关键词: 小省藤;施肥;密度;影响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6.04.073
中图分类号: S 792.9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6)04-0073-04
小省藤(Calamus gracilis)为材性优良的商品藤
种,藤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及
云南南部的低海拔热带森林中[1-2],由于藤工业的快速
发展,人类对原生小省藤过度采收,资源保护意识淡
薄,使其原生资源日趋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加之
小省藤种子对水湿条件要求特别高,不易成苗,制约了
小省藤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3-4]。本研究通过对小省
藤苗进行培育试验探讨施肥和密度的等因素对早期小
省藤苗生长的影响,掌握培育小省藤苗的高效培育技
术,为人工造林提供优质的壮苗,同时为小省藤资源的
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德宏州林业科学
研究所苗圃,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21℃,年平均日照2 330h。年平均降雨量1 436.7~
1 709.4mm[5]。土壤为黄褐土,土层深厚。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 料
试验材料种子采自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户育乡武
甸村、班岭村等地,播种时间为2011年12月,试验时
间为苗木移植后5个月。
供试解淀粉芽孢杆菌(D-B 9601-Y 2,简称Y 2菌
株,下同)由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生产,
母菌液浓度为3.2×109cfu/mL。该菌剂对草本植物
具有较好的促进生长和生根作用[6]。
供试复合肥为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
效成分含量≥45%。
2.2 方 法
选取复合肥(A)、透光率(B)、藤株密度(C)和
Y 2菌株(D)为试验因素,每个因素设3个水平(见
表1),采用L9(34)正交设计进行试验(见表2),初步
探寻不同施肥量、透光率、藤株密度和Y 2菌株对小省
藤苗生长的影响。试验处理共9个小区,每小区移栽
苗木30株。
表1 小省藤试验因素水平
水平
因 子
A-复合肥
(g)
B-透光率
(%)
C-株行距
(cm)
D-Y 2菌株
(cfu/mL)
1 30 10 5×5 0.4×106
2 60 25 5×10 0.8×106
3 90 50 10×10 1.2×106
试验开始前翻垦试验地,去除杂草和少量根系,将
土壤曝晒2d,用0.5%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对土壤进
行消毒处理。选取株形一致且性状良好的苗木,以样
本代重复,每处理30株,共10个处理组合(包括对
照),各小区之间相距0.5m。
·37·
问题探讨 曹 琦 等:基于育苗措施对小省藤(Calamus gracilis)苗木生长的影响
表4 影响苗木生长因素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株高(cm) 地径(mm)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复合肥(A) 71.796 2 35.898 2.768 0.066* 5.662 2 2.831 0.771 0.465
透光率(B) 47.453 2 23.727 1.830 0.164 33.974 2 16.987 4.623 0.011*
株行距(C) 23.976 2 11.988 0.924 0.399 51.586 2 25.793 7.020 0.001**
Y 2菌株(D) 22.698 2 11.349 0.875 0.419 26.665 2 13.333 3.629 0.029*
误差 1 789.613 138 12.968 503.37 137 3.674
校正总数 1 982.939 146 663.13 145
叶片数(片/株) 叶面积(cm2)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P值
复合肥(A) 0.10 2 0.051 0.053 0.948 30 240.6 2 15 120.3 2.322 0.103
透光率(B) 0.04 2 0.017 0.018 0.982 70 922.9 2 35 461.4 5.446 0.006**
株行距(C) 4.03 2 2.017 2.121 0.124 8 516.7 2 4 258.4 0.654 0.522
Y 2菌株(D) 10.59 2 5.297 5.571 0.005** 23 514.0 2 11 757.0 1.806 0.169
误差 118.86 125 0.951 677 168 104 6511.2
校正总数 135.02 133 812 863 112
注:复合肥在置信度90%条件下对株高生长影响显著。
表2 小省藤正交试验设计
试验号
列 号
1(A) 2(B) 3(C) 4(D)
试验组合 试验组合内容
1 1 1 1 1 A1B1C1D1 复合肥30g+透光率10%+密度5×5+Y 2菌株0.4×106
2 1 2 2 2 A1B2C2D2 复合肥30g+透光率25%+密度5×10+Y 2菌株0.8×106
3 1 3 3 3 A1B3C3D3 复合肥30g+透光率50%+密度10×10+Y 2菌株1.2×106
4 2 1 2 3 A2B1C2D3 复合肥60g+透光率10%+密度5×10+Y 2菌株1.2×106
5 2 2 3 1 A2B2C3D1 复合肥60g+透光率25%+密度10×10+Y 2菌株0.4×106
6 2 3 1 2 A2B3C1D2 复合肥60g+透光率50%+密度5×5+Y 2菌株0.8×106
7 3 1 3 2 A3B1C3D2 复合肥90g+透光率10%+密度10×10+Y 2菌株0.8×106
8 3 2 1 3 A3B2C1D3 复合肥90g+透光率25%+密度5×5+Y 2菌株1.2×106
9 3 3 2 1 A3B3C2D1 复合肥90g+透光率50%+密度5×10+Y 2菌株0.4×106
表3 苗木生长性状统计
性 状 1 2 3 4 5 6 7 8 9
株高(cm) 9.60 9.28 7.40 11.00 10.05 9.27 9.25 7.15 8.80
地径(mm) 3.77BC 6.29A 2.96C 4.58B 4.99AB 4.88AB 3.84BC 4.4BC 5.24AB
叶片数(片/株) 2.33ab 2.33ab 1.7b 1.71b 2ab 2.86a 2.38ab 2.17ab 2ab
叶面积(cm2) 125.33a 70.69ab 37.17b 135.36a 114.61ab 57.77ab 91.75ab 48.0c 68.22ab
选择雨季来临时进行移植,移植藤苗带土出圃,以
避免伤及幼根,在移栽后至生长稳定前一段时间内,对
苗木统一采用透光率10%的遮阳网进行遮阳,待稳定
后,再按试验方案进行不同透光率处理。
2.3 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2012年7月开始对移栽后5个月的试验小省藤
藤苗进行性状测量,分别以地径、苗高、叶片数和叶面
积作为测定的生长性状,观测与施肥同期。
数据采用Excel进行描述统计,SPSS 13.0进行方
差分析以及Duncan’s多重比较[7]。
3 结果与分析
在移植后5个月(施肥4个月)时,对不同措施组合
的小省藤藤苗生长性状进行调查,统计生长性状
(见表3),结果表明:小省藤地径生长差异极显著,叶片
数、叶面积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株高生长差异不显著。
·47·
第35卷 第4期 2016年4月 种 子 (Seed) Vol.35 No.4 Apr. 2016
3.1 对小省藤苗株高的影响
对小省藤苗株高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
复合肥对株高生长在置信度90%条件下具有显著影
响(PC=0.066<0.1),其他因素对株高生长影响不显
著(PA=0.164、PB=0.399、PD=0.419>0.05),说明
复合肥对移栽后苗龄5个月的藤苗的株高生长起决定
性作用。
对复合肥用量进行多重比较(图1),施用复合肥
60g对藤苗株高生长的影响要高于30g和90g(10.08
cmvs 8.55cm和8.44cm),后2种施肥量差异不显著。
因此,影 响 藤 苗 株 高 的 最 佳 理 论 处 理 组 合 为
A2B1C2D1,即施复合肥60g,透光率25%,株行距
5cm×10cm,Y 2菌株浓度0.4×106cfu/mL,但此处
理组合在本次试验中未出现,且Y 2菌株浓度对株高
生长影响不显著。试验以A2B1C2D3 处理下的株高最
高,达到11.0cm。
图1 小省藤地径和株高多重比较图
3.2 对小省藤苗地径的影响
对小省藤苗地径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表明:
透光率和 Y 2菌株对地径的影响差异显著(PB=
0.011,PD=0.029<0.05),株行距对地径生长的影响
具有极显著差异(PC=0.001<0.01),仅复合肥(A)对
地径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PA=0.465>0.05),说明藤
苗移栽后的早期5个月内,透光率、Y 2菌株和株行距
对藤苗地径起主要作用,复合肥对藤苗地径生长作用
不明显。
多重比较结果(图1)表明,透光率为25%对地径
的影响要明显高于10%和50%,为5.41mm,株行距
为5cm×10cm 时对地径生长影响最显著,为5.71
mm,Y 2菌株在浓度为0.8×106cfu/mL地径生长为
5.19mm。影响藤苗地径的最佳理论处理组合为
A2B2C2D2,即施复合肥60g,透光率25%,株行距
5cm×10cm,Y 2菌株浓度0.6×106cfu/mL,藤苗地
径最大为5.57cm,但此处理组合在本次试验中未出
现,且不同施肥量对藤苗地径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试验
结果以A1B2C2D2 处理下的地径最大,为6.29cm。
3.3 对小省藤苗叶片数的影响
对小省藤苗叶片数的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明:
Y 2菌株浓度对小省藤苗叶片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PD=0.005<0.01),其他3种因素对叶片数影响差异
不显著,说明藤苗移栽后苗龄为5个月时,Y 2菌株浓
度对藤苗叶片生长起决定性作用。
对不同Y 2菌株浓度下叶片数量做多重比较(图
2),在Y 2菌株浓度0.6×106cfu/mL时藤苗的叶片数
量明显高于0.4×106cfu/mL和0.8×106cfu/mL的,
后两者之间叶片数量差异不明显。影响藤苗叶片数量
的最佳理论处理组合为A3B2C1D2,即施复合肥90g,
透光率25%,株行距5cm×5cm,Y 2菌株浓度0.6×
106cfu/mL,藤苗叶片数最多,但此处理组合在本次试
验中未出现,且不同施肥量、透光率间对叶片数的影响
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为 A2B3C1D2 处理下的叶片数
量最多,为2.86片/株。
3.4 对小省藤苗叶面积的影响
对小省藤苗叶面积的方差分析结果(表4)表明:
透光率对小省藤苗叶面积的影响具有极显著的差异
(PB=0.006<0.01),其它因素对叶面积的影响不显著
(PA=0.103、PC=0.522、PD=0.169>0.05),说明对
藤苗叶面积生长起主要作用的是透光率。
图2 小省藤叶片数和叶面积多重比较
进一步做多重比较,结果(图2)表明:10%透光率
下叶面积明显高于25%、50%透光率处理下,后两者
差异不显著。影响藤苗叶面积的最佳理论处理组合为
A2B1C2D1,即施复合肥60g,透光率10%,株行距
5cm×10cm,Y 2菌株浓度0.4×106cfu/mL,但此处
理组合在本次试验中未出现,且Y 2菌株浓度间对叶
面积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为 A2B1C2D3 处理
下的叶面积最大,为135.36cm2。
4 结 论
对小省藤性状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组
·57·
问题探讨 曹 琦 等:基于育苗措施对小省藤(Calamus gracilis)苗木生长的影响
合对株高生长差异影响不显著,对地径生长差异影响
极显著,对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差异显著。
对各因素水平分析表明,复合肥仅对株高生长的
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地径、叶片数和叶面积生长影响差
异不显著,透光率对地径和叶面积的影响差异为显著
和极显著,对叶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株行距对各生
长性状影响差异不显著,Y 2菌株对地径和叶片生长
的影响分别为显著和极显著,表明影响4种生长性状
的主导因子各不相同。
根据多重比较结果得出:株高的最佳试验处理组
合 为 A2B1C2D3;地 径 的 最 佳 试 验 处 理 组 合 为
A1B2C2D2;叶片数的最佳试验处理组合为A2B3C1D2;
叶面积的最佳试验处理组合为 A2B1C2D3。综合获得
影响 小 省 藤 生 长 理 论 最 佳 试 验 处 理 组 合 为
A2B1C2D2,即:施复合肥60g,透光率25%,株行距
5cm×10cm,Y 2菌株浓度0.8×106cfu/mL。
随复合肥浓度增加,株高、地径、叶片数和叶面积
大致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当每小区施肥量超过60g
时,各性状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推
荐采用复合肥2g/株作为小省藤苗的施肥标准;地径
为生产实践中移植藤苗生长稳定的重要性状之一,本
试验侧重于地径生长,而遮阳网的透光率以10%为
宜;同时生长性状随株行距的增大而增加,至5cm×
10cm后,随株行距增大生长减小,可以看出5cm×10
cm为促进小省藤移植苗龄5个月的藤苗生长临界株
行距。Y 2菌株对藤苗的地径和叶片数增加有显著促
进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中,确定以小于0.8×106
cfu/mL浓度为宜。
5 讨 论
在小省藤移植苗木进行施肥和遮阳等措施的试验
中,移植藤苗各生长性状均较对照明显增加,在生产实
践过程中,建议采用每株施复合肥2g,株行距采用5
cm×10cm,采用透光率为10%的遮阳网进行遮阳,此
处理条件下,小省藤苗生长状况优良。
试验过程中,土壤的理化性质也可能对其生长产
生影响,具体原因需进一步研究分析。此外,小省藤苗
的最佳理论处理组合未包括在试验中,建议在实践中
进行试验以论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裴盛基,陈三阳.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63-100.
[2]星耀武,王慷林,杨宇明.中国省藤属(棕榈科)区系地理研
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6,28(5):461-467.
[3]蔡则谟,许煌灿,尹光天,等.棕榈藤利用的研究与进展[J].
林业科学研究,2003,16(4):479-487.
[4]李玉敏.全球棕榈藤贸易现状与趋势[J].世界竹藤通讯,
2011,9(2):1-3.
[5]刘世龙,赵见明.云南德宏高等植物(上)[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9.
[6]和凤美,何月秋,唐文华,等.生防菌株B 9601对促进植物生
长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4):62-64.
[7]任露泉.试验设计及其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4-206.
(上接第72页)
[6]Seattler,A.W.The need for detection assay.in A.W.Saet-
tler,N.W.Shcaad and D.A.Roth(Eds)Detection of bacteria
in seed and other planting material[J].St Pual,Minnesota,
APS Press,1989,54(3):1-2.
[7]Okechukwu R U,Okechukwu O C.Seed to plant transmis-
sion of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ignicloa isolates in
cowpea[J].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
5(6):431-435.
[8]宋顺华,吴萍,孟淑春,等.种子处理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
防治效果[J].中国瓜菜,2013,26(3):5-9.
[9]翁晓梅,张昕,李国英,等.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种子带菌及种
子处理试验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22(5):95-97.
[10]吴国平,毛忠良,姚悦梅,等.福尔马林浸种对葫芦种传病
害和种子活力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01-
102.
[11]孙成虎,尚庆茂,李平兰,等.甘蓝种带真菌检测及浸种处
理效果研究[J].长江蔬菜,2006,8(2):53-54.
[12]宋顺华,吴萍,孟淑春,等.种子处理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
的防治效果[J].中国瓜菜,2013,26(3):5-9.
[13]赵秋菊,寇明明,罗付青,等.种子处理对西瓜细菌性果腐
病种子带菌的影响[J].中国种业,2008,12(5):56-57.
[14]吴学宏,刘西莉,刘鹏飞,等.西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
消毒处理效果[J].农药学学报,2003,5(3):39-44.
[15]任毓忠,李晖,李国英,等.哈密瓜细菌性果斑病种子带菌
的PCR检测[J].新疆农业科学,2004,41(5):329-332.
[16]刘西莉,牧丽丹,王红梅,等.红花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
毒处理[J].植物保护,2003,29(6):49-51.
[17]杨力钢,黄中乔,刘鹏飞,等.甘草种子带菌检测及药剂消
毒处理效果[J].植物保护,2006,32(5):84-87.
[18]Hebbar K P,Davey A G,Merrin J,et al.Pseudomonas
cepacia,apotential suppressor of maize soil-borne diseases-
seed inoculation and maize root colonization[J].Soil Biolo-
gy and Biochemistry,1992,24(10):999-1 007.
·67·
第35卷 第4期 2016年4月 种 子 (Seed) Vol.35 No.4 Ap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