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外来入侵杂草长芒苋
车晋滇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 ,北京 100029)
摘要:长芒苋(AmaranthuspalmeriS.Watson)是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的一种新植物 , 为中国苋属异
株亚属一新归化物种。近年来长芒苋在北京市不断扩展蔓延。本文对长芒苋的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分布 、危
害及其防除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外来入侵;杂草;长芒苋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35X(2008)01-0058-03
1985年 8月首次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槐房范
庄子村 、南苑食用油厂专用铁路线旁发现一种苋科
新植物 ,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李振宇先生鉴定
为长芒苋。初步分析可能随进口榨油大豆等农产品
携带传入。近年来长芒苋在北京市许多地方扩展蔓
延 。为了便于杂草工作者识别该种杂草 ,及时开展
相关的研究和防除 ,现就长芒苋的形态特征 、生物学
特性 、分布 、危害等简要介绍如下。
1 形态识别
长芒苋(AmaranthuspalmeriS.Watson)为苋科
苋属异株亚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图 1)。株高可达近
300cm,浅绿色 ,雌雄异株。茎直立 ,粗壮 ,绿黄色或
浅红褐色 ,无毛或上部散生短柔毛。分枝斜展至近
平展。叶片无毛 ,卵形至菱状卵形 ,先端钝 、急尖或
微凹 ,常具小突尖 ,叶基部楔形 ,略下延 ,叶全缘 ,侧
脉每边 3 ~ 8条 。叶柄长 ,纤细 。穗状花序生于茎顶
和侧枝顶端 ,直立或略弯曲 ,花序长者可达 60 cm以
上。花序生于叶腋者较短 ,呈短圆柱状至头状。苞
片钻状披针形 ,长 4 ~ 6 mm,先端芒刺状 ,雄花苞片
下部约 1/3具宽膜质边缘 ,雌花苞片下半部具狭膜
质边缘。雄花花被片 5,极不等长 ,长圆形 ,先端急
尖 ,最外面的花被片长约 5mm,中肋粗 ,先端延伸成
芒尖 。其余花被片长 3.5 ~ 4 mm,中肋较弱且少外
伸。雄蕊 5,短于内轮花被片。雌花花被片 5,稍反
曲 ,极不等长 ,最外面一片倒披针形 ,长 3 ~ 4 mm,先
端急尖 ,中肋粗壮 ,先端具芒尖。其余花被片匙形 ,
长 2 ~ 2.5 mm,先端截形至微凹 ,上部边缘啮蚀状 ,
芒尖较短 。花柱 2(3)。果近球形 ,长 1.5 ~ 2 mm,
果皮膜质 ,上部微皱 ,周裂 ,包藏于宿存花被片内 。
收稿日期:2007-12-21
作者简介:车晋滇(1956—),男 ,山西晋城人 ,研究员 ,主要从事杂草
学研究。 Tel:(010)62052428。
种子近圆形 ,长 1 ~ 1.2mm,黑色 ,有光泽。
—58— 杂草科学 2008年第 1期
2 生物学特性
长芒苋以种子繁殖。种子成熟后 ,在温湿度条
件适宜时即可萌发。长芒苋适生性强 ,在旷野荒地 、
沟渠地边 、河滩 、耕地 、村落边 、仓库周围 、加工厂 、工
地 、铁路与公路边 、港口 、垃圾场和家禽家畜饲养场
周围等地均可生长。
据在北京市观察 ,长芒苋 5月 22日出苗 , 5月
28日为出苗高峰期 , 6月 9日为 5叶期 , 6月 12日
为分枝初期 , 7月 4日为抽穗初期 , 10月中旬植株开
始逐渐枯黄死亡 。在田间随机抽取雌 、雄植株各 10
株进行测定 ,雄株株高为 253.5cm,茎粗为 2.4cm,
花序长为 48.6 cm。雌株株高为 275.5 cm,茎粗为
3.3cm,花序长为 61.5cm,种子千粒重为 0.33g,单
株平均结子重量为 38.56 g,单株结种子数量平均为
113 540.4粒(表 1)。对田间 10个小区共 1 673株
调查 ,雌株和雄株比率平均为 1∶2.84(表 2)。对长
芒苋不同生育期株高和垂直投影覆盖度进行了测
定 ,子叶期株高平均为 0.3 cm,覆盖度平均为 0.2
cm2;5叶期株高平均为 3.3cm,覆盖度平均为 31.1
cm2;分枝初期株高平均为 15.5 cm,覆盖度平均为
351.1cm2;抽穗初期株高平均为 72.6cm,覆盖度平
均为 3 608.5cm2;成熟后期株高平均为 230.8 cm,
覆盖度平均为 31 125.9cm2(表 3)。
表 1 长芒苋生物测定
株号
雄 株
株高
(cm)
茎粗
(cm)
花序长
(cm)
雌 株
株高
(cm)
茎粗
(cm)
花序长
(cm)
千粒重
(g)
种子量
(g/株)
结子数
(粒 /株)
1 252 2.2 34 301 7.0 70 0.38 43.49 114 447.4
2 258 3.3 54 240 2.5 40 0.25 9.75 39 000.0
3 240 3.0 46 290 3.0 60 0.34 7.07 20 794.2
4 291 3.5 46 295 4.0 70 0.25 6.75 27 000.0
5 240 1.0 45 250 2.4 56 0.29 2.67 9 206.8
6 285 2.4 56 315 2.2 83 0.38 8.76 23 052.6
7 255 1.3 65 290 2.5 73 0.37 19.05 51 486.4
8 226 1.8 61 254 4.0 49 0.36 127.65 354 583.3
9 240 2.4 48 234 2.5 41 0.30 32.55 108 500.0
10 248 3.1 31 286 3.0 73 0.33 127.82 387 333.3
平均 253.5 2.4 48.6 275.5 3.3 61.5 0.33 38.56 113 540.4
注:1.测定时间为 2006年 9月 23日;2.茎粗为地上 10cm处的粗度。
表 2 长芒苋雌株和雄株比例
小区号 株数(株 /10m
2)
总株数 ♀株数 ♂株数
♀ ∶♂
1 135 36 99 1∶2.75
2 267 58 209 1∶3.60
3 182 27 155 1∶5.74
4 250 43 207 1∶4.81
5 101 36 65 1∶1.81
6 168 31 137 1∶4.42
7 84 28 56 1∶2.00
8 138 47 91 1∶1.94
9 156 60 96 1∶1.60
10 192 70 122 1∶1.74
平均 167.3 43.6 123.7 1:2.84
注:测定时间为 2006年 9月 25日。
3 分布
长芒苋原产于美国西部至墨西哥北部 。现分布
于瑞士 、瑞典 、日本 、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丹麦 、挪
威 、芬兰 、英国 、澳大利亚等国 。目前我国仅见于北
京市 。
4 危害
长芒苋主要通过棉花 、粮食 、豆类及饲料等农产
品携带进行远距离传播 。长芒苋适生性较强 。据调
查 ,在荒地 、沟边路旁 、铁路与公路沿线 、仓库周围及
农田均可生长 ,但在湿润地或水浇地中植株生长得
更为茂盛 。长芒苋植株高大 ,与农作物争夺肥水 、光
照和生存空间的能力很强 。长芒苋结子量极大 ,有
利于繁衍和扩散。长芒苋覆盖度大 ,竞争力强 ,能抑
制当地物种的生长 ,很容易形成优势群落 ,对生物多
样性和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 。长芒苋植株体内含有
硝酸盐 ,家畜家禽过量采食后会引起中毒。长芒苋
是农田和果园的重要杂草 ,一旦在新的环境中繁衍
扩散将很难根除 ,应引起植物保护等部门的高度重
视 ,及早进行监测和治理 。
—59—杂草科学 2008年第 1期
表 3 长芒苋不同生育期株高和覆盖度
株号
子叶期
株高
(cm)
覆盖度
(cm2)
5叶期
株高
(cm)
覆盖度
(cm2)
分枝初期
株高
(cm)
覆盖度
(cm2)
抽穗初期
株高
(cm)
覆盖度
(cm2)
成熟后期
株高
(cm)
覆盖度
(cm2)
1 0.3 0.2 2.5 15.3 8.5 101.2 41.2 869.8 221.4 10 605.8
2 0.4 0.3 4.5 26.1 14.0 367.5 79.8 7 167.8 258.8 87 450.0
3 0.4 0.2 3.0 24.8 21.7 468.6 89.8 8 971.6 249.2 24 503.8
4 0.3 0.2 3.5 27.0 10.0 254.1 67.5 3 990.2 131.5 32 544.9
5 0.4 0.3 3.5 24.0 16.5 258.4 65.8 1 084.6 143.8 17 391.3
6 0.3 0.2 3.0 15.8 23.0 418.6 77.5 8 500.2 228.5 61 015.5
7 0.4 0.2 3.8 62.4 13.0 351.3 64.0 5 798.7 268.7 13 574.7
8 0.3 0.2 2.5 61.6 17.0 468.0 79.0 5 792.4 258.3 27 652.6
9 0.3 0.2 3.5 18.9 12.5 246.2 68.9 7 138.8 259.0 34 205.5
10 0.3 0.3 3.0 35.0 19.0 577.2 92.5 8 680.3 289.2 26 818.6
平均 0.3 0.2 3.3 31.1 15.5 351.1 72.6 3 608.5 230.8 31 125.9
5 防除
5.1 农业防除
在长芒苋幼苗期至植株结子期前进行人工或机
械铲除 ,防止长芒苋种子成熟后扩散蔓延 。加强植
物检疫工作 ,杜绝长芒苋种子随农副产品调运传入
新的区域。农作物种子在播种前要严格精选 ,发现
带有长芒苋种子时 ,要彻底清除 。
5.2 化学防除
在长芒苋 2 ~ 3叶期 ,选用 72% 2, 4-滴丁酯乳
油(2, 4-Dbutylate)50 ml/667m2;或 25%灭草松水
剂(bentazone)200 ~ 300 ml/667m2;或 24%克阔乐
乳油(lactofen)30 ~ 35 ml/667m2;或 41%农达水剂
(glyphosate)200 ml/667m2 ,对水 30 ~ 40L/667m2进
行茎叶喷雾处理。
参考文献:
[ 1]李振宇.长芒苋中国苋属一新归化种 [ J] .北京:植物学通报 ,
2003, 20(6):734-735.
(上接第 34页)
如大豆菟丝子等 ,连作必然造成杂草蔓延 ,危害加
剧 。不同作物生育习性 、种植方式及与杂草竞争能
力差别较大 。尤其进行水旱轮作 ,对稻田或旱田杂
草都有很好的防效。为实现农业全面 、持续增产 ,必
须减少连作面积 ,大力提倡轮作 。
另外 ,旋耕 、深松土 、耙地等耕作措施都能不同
程度消灭杂草幼芽与植株以及切断多年生杂草营养
繁殖器官 ,达到防除目的。合理施肥 ,提高氮肥利用
率 ,实行测土配肥 ,增加磷 、钾肥及微肥配比 ,全面提
高土壤肥力 ,促进作物生长 ,以抑制杂草。
3.2 生物技术与杂草治理相结合
生物技术与化学农药相结合 ,生产高效 、安全 、
低毒 、环境友好的新农药品种 ,针对抗性杂草筛选新
剂型 ,防除恶性杂草和优势杂草。利用生物技术与
育种相结合 ,筛选抗除草剂基因 ,开发对特定除草剂
具有选择抗性的作物品种 。
3.3 精确除草理论研究与应用
精确杂草控制是近 20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新技
术 ,兼顾杂草有效控制与除草剂用量控制 。 1991年
Thompson等提出了精确喷洒(Spotspraying)除草剂
的思想[ 3] ,少数国家在该领域进行了较多研究 ,如
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大豆田杂草进行光谱分析
等[ 4] 。精确除草技术是农田除草发展趋势 ,研究适
合我国的精确杂草控制技术 ,将有力推动杂草综合
治理 ,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
参考文献:
[ 1]林 伟.倒置 “W”九点取样法在杂草群落结构调查上的应用
[ J] .上海农业科技 , 2002(3):13-14.
[ 2]强 胜.杂草学 [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2001:254.
[ 3] ThompsonJF, StaffordJV, Mi11erPCH, Potentia1forautomatic
weeddetectionandselectiveherbicideapp1ication[ J] .CropProtec-
tion, 1991(10):254-259.
[ 4] Goe1PK, PrasherS0, Pate1RM, eta1.Useofairbornemu1ti-
spectra1 imageryforweeddetectioninfie1dcrops[ J] .Transactions
oftheASAE.2002, 45(2):443-449.
—60— 杂草科学 2008年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