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薇甘菊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



全 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12,24(10) :53 ~54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薇甘菊入侵中国的风险分析
郭琼霞,黄可辉*
收稿日期:2012 -08 -02
基金项目:福建科技重大专项专题(2006NZ0002 -1) ;国家质检总局科技项目(2007IK252) ;福建局科技项目(FK2010 -03)。
作者简介:郭琼霞(1954─) ,女,研究员,研究方向:植物检疫。* 通讯作者:黄可辉。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为了为薇甘菊的检疫与控制提供依据,本文从国内外分布与重视程度、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危害性、定殖与扩散
的可能性、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薇甘菊入侵中国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分析。
关键词:薇甘菊;入侵; 中国;风险
中图分类号:S41 -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581( 2012) 10 -0053 -02
Invasive Risk Assessment of Mikania micrantha H. B. K. to China
GUO Qiong - xia,HUANG Ke - hui*
( Fujian Entry - 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Fuzhou 350001,China)
Abstract: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quarantine and control of Mikania micrantha H. B. K. for our country,the invasive risk of
Mikania micrantha to China was qualitatively analyz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 this paper: ( 1) the distribution and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2)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3) potential harmfulness,( 4) the possibility of colonization and spread,( 5) the
difficulties of management.
Key words: Mikania micrantha; Invasion; China; Risk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也称小花蔓泽
兰或小花假泽兰,属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Mikania
Willd)。其为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原产于中美、南美
洲[1]。目前在热带非洲、热带亚洲、澳大利亚及南太平洋
岛屿以及亚热带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分布广、危害
大[2],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本文从国内外分布与
重视程度、生物学特性、潜在的危害性、定殖与扩散的可
能性、管理的难度等方面对薇甘菊入侵中国大陆的风险
性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期为我国对薇甘菊的检疫与控制
提供科学依据。
1 国内外分布与重视程度
1. 1 国内外分布 薇甘菊原产于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
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
尼泊尔、菲律宾,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
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
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
严重的杂草之一。大约在 1919 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
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自 2008 年以来已入侵
珠江三角洲地区[3]。
1. 2 国内外重视程度 薇甘菊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杂
草,也是国内外重视的入侵杂草。该种已被列入世界上
最有害的 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被列入中国首批
外来入侵物种。2007年5月28日,被列入我国进境植物
有害植物名录[4]。
2 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
2. 1 形态特征 薇甘菊为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杂草,其
茎细长,匍匐或攀援,多分枝,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叶对
生,叶薄,基部心形或戟形,叶柄基部具环状物或托叶;花
白色,管状,檐部钟状,花序梗纤细。瘦果细小,瘦果狭倒
披针形至狭椭圆形,偶尔稍弯曲;棕黑色至黑色,冠毛宿
存、白色,由 30 ~ 40 条刺毛组成[5],冠毛上满布短刺毛。
种子细小,具 5纵棱,无胚乳。
2. 2 繁殖特性 薇甘菊可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
式进行繁殖。具有花多、结实量多、无性繁殖快等特性。
这些特性是其快速蔓延并严重危害其他植物的主要
原因。
2. 2. 1 有性繁殖 薇甘菊的花果期一般在每年的 8 月
到翌年 2月。薇甘菊开花数量很大,在 0. 25 m2 的面积
内,其小花多达 13万 ~20 万朵。薇甘菊结实量大,据报
道:花的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 38. 4% ~42. 8%,一
株就可结种子数千粒,种子细小,每粒不过 0. 1 mg,万粒
种子重 0. 89 g,种子顶端有一圈细长的冠毛,可随风漂移
到其他遥远之地[6]。
2. 2. 2 无性繁殖 薇甘菊的茎可进行无性繁殖,茎节可
以随时长出大量的不定根,接触土壤后可以长成植株,深
入土壤汲取养分,来自茎无性繁殖的植株的生长速度较
来自种子发芽的植株要快得多。人工清除薇甘菊的试验
也表明,人工砍伐薇甘菊,会促进其无性繁殖。薇甘菊的
地上部分在每年 11 月后停止生长,待来年 2 ~ 3 月气温
回升、雨水充足时,其能恢复生长,并超过前一年的生长
趋势。
2. 3 薇甘菊的生长、生态特性 薇甘菊是一种喜光好湿
的植物,其生长的地区年平均温度均在 20 ℃以上。薇甘
菊大多生长在光照充足、水分条件好的环境中,如林缘、
弃耕地、路旁、疏于管理的果园、水沟及湿地旁边。而在
光照条件较差的林内或在海拔较高的地方,薇甘菊生长
均不良,也极少生长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上。薇甘菊一般
于 3月开始生长;7 ~ 8 月生长最快,平均每周生长 90
cm;11月开始大面积开花,花期一般维持 2 ~ 3 个月,开
花后花枝枯萎。薇甘菊的营养生长极其旺盛,一个节每
天生长近 20 cm。薇甘菊是一种具有超强繁殖能力、喜
欢攀援的藤本植物,攀上灌木和乔木之后,能迅速形成整
株覆盖之势,并能分泌毒汁,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7]。
3 潜在的危害性
3. 1 潜在的经济危害性 薇甘菊能够入侵山林、侵占
河、沟梗,绞杀其他植物和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导致植
物种类减少,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伤害植被,毁
坏山林、园林景观,严重影响农林牧生产和旅游业发展;
如果成为薇甘菊疫区,疫区的苗木、花卉和肥料基质等均
不能外运,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难以估算[4]。
3. 2 受害对象的经济重要性
3. 2. 1 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的危害 薇甘菊能通过
大量繁殖幼苗占据空地,以蔓生茎缠绕、攀援、覆盖等多
种方式绞杀其他植物,并争夺阳光、水分和养分,从而使
其他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与繁殖,危害农作物,轻者会使作
物减产 20%以上,严重者造成绝收。薇甘菊繁殖快,能
形成密集成片的单优植物群落,快速覆盖生境,影响生物
多样性。此外,薇甘菊还可以通过释放化感物质,抑制和
危害其他植物的生长,并能降低土壤肥力,表现出争取生
存机会的生态功能。据报道:薇甘菊能分泌具有强烈活
性的化感物质阿魏酸,可以抑制植物、真菌、细菌的活性,
对植物和水稻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尤为显著;薇甘菊植
株的乙醇提取物对水稻、萝卜、黄瓜、菜心具有不同程度
的化感作用;其叶片和根的提取物能够抑制某些杂草,如
蜈蚣草(Chrysopogon aciculatus)和两耳草(Paspalum con-
jugatum)等的生长,导致其纵向生长和幼苗鲜重下降,且
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强[8]。
3. 2. 2 对外贸的影响 如果成为薇甘菊疫区,则疫区的
苗木、花卉和肥料基质等均不能外运,这将对国内某些地
区发达的苗木花卉产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4 定殖扩散的可能性
4. 1 薇甘菊在我国的适生性 薇甘菊是喜阳性植物,喜
生长在光照和水分条件较好、年均温度在 21 ℃以上的地
区;不耐阴和土壤干瘠。薇甘菊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低,土
壤肥力和土壤酸碱性对薇甘菊生长的影响较小,据报道:
在 pH值为 4. 03 ~8. 34、有机质含量为 2. 16 ~334. 0 mg /
g的土壤中,薇甘菊都能迅速旺盛生长。在原产地,薇甘
菊常分布在弃耕地、沼泽地,极少在贫瘠的土壤中生长。
在我国,薇甘菊在广州、深圳和珠海等光照强和水分条件
较好的入侵地区生长旺盛。薇甘菊多发生在居民区附近
的洼地、沟地、路旁和丢荒地,以及疏于管理的公园、果
园、苗圃地;在山地,多出现在低洼山谷,对草丛、灌木丛
和新植林地危害较大。在光照条件较差的林内,则生长
不旺盛。适生性分析结果表明:薇甘菊在我国的适生区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85%左右,只在新疆和宁夏的大部分
地区,内蒙古、甘肃、青海和西藏的局部地区,海南,台湾
的大部分地区及广东、云南的局部地区不适于生存[9]。
4. 2 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薇甘菊的传播有自然扩散和
人为扩散两个途径,两者常相互关联,可借风力、水流、人
畜活动、交通运输等途径传播。人为的农产品的运输、作
物引种、园林花卉的交流、交通工具的往来等是薇甘菊远
距离快速传播的主要途径。薇甘菊的生长非常迅速,繁
殖力甚强,每年开花结果产生的种子数量很大,小而轻盈
的凤媒种子极易扩散。每个节茎乃至节间均可产生不定
根,每个节的叶腋均可长出一对新枝,另生成新的植株。
现今公路、街道边土地开发利用增多,土壤裸露,适合薇
甘菊生长的废弃地在增加,这些因素可能会促进薇甘菊
的传播;此外,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发达,从疫区调运农
产品、苗木、土壤等的汽车、火车、船只等交通工具都有可
能成为薇甘菊的主要传播媒介,这一切都加剧了薇甘菊
的扩散[10]。
5 管理的难度
5. 1 生长迅速、扩散速度快,控制难度大 薇甘菊喜向
阳、湿润、肥沃的环境条件,但在阴湿的环境也能生长。
土壤肥力对薇甘菊的分布影响不大,且薇甘菊生长迅速、
扩散速度快、危害大,因此控制难度大。
5. 2 根系发达,防治困难 薇甘菊根系发达,对其防治
困难,用耕作方法进行防治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且效果也不彻底。用除草剂进行防治时会污染
环境,容易对生境中的其他物种产生药害。
5. 3 防除方法不当 部分区域在薇甘菊少量传入时,没
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而是任其扩散蔓延,一些农民
对自家地上的薇甘菊铲、割完之后,随便抛弃,有的顺手
丢入河沟,从而扩大了薇甘菊的传播蔓延[11]。
6 小结
薇甘菊已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发生和分布,其不仅繁
殖能力强,能快速入侵,而且还能通过竞争或化感作用抑
制经济林、农作物和自然植被的生长。薇甘菊能通过有
性和无性方式进行繁殖,繁殖力强,危害性大,在中国大
陆的适生性广,传播扩散的能力强,管理的难度大,危害
性强。根据薇甘菊入侵中国大陆的风险程度,要加强对
薇甘菊进行检疫和防治方面的研究,以防止薇甘菊进一
步在我国传播危害。 ( 下转第 58页)
45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4卷
-480.
[21]Yang G P,Sagai - Maroof M A,Xu C 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icrosatellite DNA polymorphism in land races and cultivars
of rice[J]. Mol Gen Genet,1994,245:187 -194.
[22]薛庆中,张能义,熊兆飞,等.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
白叶枯病水稻恢复系[J]. 浙江大学学报,1998,24(6) :381
-386.
[23]李仕贵,王玉平,黎汉云,等.利用微卫星标记鉴定水稻的稻
瘟病抗性[J].生物工程学报,2000,16(3) :324 -327.
[24]Hittalmani S,Mew T,Foolad M R,et al. Identification of blast
resistance gene Pi - 2(t)in a segregating population of rice
[J]. Theor Appl Genet,1995,91:9 -14.
[25]Zheng K,Huang N,Bennett J. PCR - based marker - assisted
selection in rice breeding[J]. Discussion Paper Series,1995,
102(12) :1148 -1152.
[26]刘士平,李信,汪朝阳,等.基因聚合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影
响[J].分子植物育种,2003(1) :22 -26.
[27]柳武革,王丰,金素娟,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 Pi - 1
和 Pi -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J]. 作物学报,
2008,34:1128 -1136.
[28]李洪亮.利用 MAS技术培育寒区抗稻瘟病水稻品种空育 131
(Pi1 /Pi2) [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29]陈升,张启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杂交水稻的白叶枯病
抗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3) :183 -189.
[30]刘士平.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珍汕 97 对稻瘟病的抗
性[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2.
[31]周元飞,戚华雄,万丙良,等.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
良 9311 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J]. 分子植物育种,2003,1
(3) :343 -349.
[32]马洪爱,马洪文,殷延勃,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在水稻
改良中的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07(4) :43 -44.
(责任编辑:黄荣华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
(上接第 52页)
[12]王瑞新.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3]李广才,胡建军.烤烟成长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J].
黑龙江烟草,1999(8) :10 -13.
[14]J Ratnavathi C V. Nitrate reductase of tobacco in relation to age
and nitrogen,fertilizer[J]. Tob Res,1992,18(1 /2) :121
-124.
[15]邵惠芳,胡亚杰,焦桂珍,等.转化酶种类与生理功能及对烟
草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7) :318 -321.
[16]宫长荣,刘东洋.烤烟叶内几种酶活性变化及对化学成分的
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3(1) :1 -2.
[17]李玉潜,谢九生,谭中文.甘蔗叶片碳、氮代谢与产量、品质关
系研究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99,28(4) :46 -53.
[18]刘国顺,彭智良,黄元炯,等. N、P互作对烤烟碳氮代谢关键
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2009,15(5) :33 -37.
[19]左天觉.烟草的生产、生理和生物化学[M].朱尊权,译.上
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3:450 -451.
[20]金闻博,戴亚.烟草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53 -64.
[21]林彩丽,杨铁钊,杨述元,等.不同基因型烟草生长过程中主
要化学成分的变化[J].烟草科技,2003(1) :30 -34.
(责任编辑:曾小军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
(上接第 54页)
参考文献:
[1]董蕾,吴林芳.薇甘菊最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25) :15352 -15355.
[2]咎启杰,王勇军,王伯荪,等.外来杂草薇甘菊的分布与危害
[J].生态学杂志,2000,19(6) :58 -61.
[3]孔国辉,吴七根,胡启明.外来杂草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在我国的出现[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
(1) :27.
[4]国家质检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
录[EB /OL]. http:/ /www. aqsiq. gov. cn / .
[5]胡玉佳,毕培曦.薇甘菊花的形态结构特征[J].中山大学学
报:自然科学版,2000,39(6) :23 -25.
[6]杨期和,冯惠玲,叶万辉,等.环境因素对薇甘菊开花结实影响
初探[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3,11(2) :123 -126.
[7]郭琼霞,强胜,虞赟,等.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
[J].武夷科学,2005(1) :72 -76.
[8]陈朝圳.外来植物入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冲击[M]. 2001.
[9]邵华,彭少麟,刘运笑,等.薇甘菊的生物防治及其天敌在中国
的新发现[J].生态科学,2002,21(1) :33 -36.
[10]薇甘菊的入侵、危害与防控技术研究[EB /OL]. http:/ /
swrq. jpkc. cc /swrq /showindex /175 /102.
[11]邵婉婷,韩诗畴,黄寿山,等.控制外来杂草薇甘菊的研究进
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2(1) :43 -45.
(责任编辑:黄荣华)
85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