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得知,四斑广盾瓢虫成虫对桃蚜高龄若蚜或成蚜的最佳寻找
密度为 32. 31,即以四斑广盾瓢虫控制桃蚜高龄若蚜或成蚜
的益害比可设为 1 ∶ 32. 31,但是四斑广盾瓢虫对桃蚜的寻找
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且室内的环境条件相对简
单,试验所用的小塑料杯也会缩短四斑广盾瓢虫对猎物的寻
找时间,而田间的环境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势必会影响四斑广
盾瓢虫对桃蚜的捕食情况,拟定益害比为 1 ∶ 32. 31,也没有
考虑到若蚜的情况,这个结果可能与田间实际情况有偏差,因
此在实际应用时,应当结合实际的田间条件应用该天敌。但
是该试验结果对实际生产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试验所用的试虫为未分雌雄的混合种群,雌虫、雄虫及
若虫各自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有待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 钊. 桃蚜的发生及防治[J]. 现代农村科技,2009(13):20.
[2]李明桃. 桃蚜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措施[J]. 农业灾害研究,
2013,3(2):1 - 4.
[3]曾 斌. 异色瓢虫人工大量繁殖与田间释放技术研究[D]. 武
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4 - 6.
[4]郝丹青,郝丹东.七星瓢虫对桃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J]. 农业
科学研究,2005,26(2):18 - 20.
[5]王延鹏,吕 飞,王振鹏. 异色瓢虫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华东
昆虫学报,2007,16(4):310 - 314.
[6]Holling C 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simple type of predation and
parasitism[J]. Canadian Entomologist,1959,91:385 - 398.
[7]Hassell M R,Varley G C. New inductive population model for insect
parasites and its bearing on biological control[J]. Nature,1969,223:
1133 - 1137.
[8]邹运鼎,耿继光,陈高潮,等. 异色瓢虫若虫对麦二叉蚜的捕食作
用[J]. 应用生态学报,1996,7(2):197 - 200.
[9]陈国华,陶 玫,杨本立,等. 黑红缘瓢虫种群动态及捕食功能反
应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2):136 - 139.
[10]汪世泽,夏楚贵. Holling -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J]. 生态学杂
志,1988,7(1):1 - 3.
[11]辛肇军,卓德干,李照会.龟纹瓢虫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卵的捕食
作用[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191 -
193.
[12]刘虎威,宁 格,李正跃,等. 索乔球螋成虫对亚洲玉米螟幼虫
和蛹的捕食作用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2014,27(2):631 -
634.
[13]林长春,陈国华,陶 玫,等. 异色瓢虫对异毛真胸蚜的捕食功
能反应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4(3):364 - 368.
李水清,张琳琳. 假臭草杀虫成分的微波辅助提取及生物活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36 - 138.
doi:10. 15889 / j. issn. 1002 - 1302. 2015. 01. 046
假臭草杀虫成分的微波辅助提取及生物活性
李水清,张琳琳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要:在微波加热条件下,以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乙醇为溶剂对假臭草叶干粉进行提取,研究了上
述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触杀、胃毒及拒食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
虫均具有一定的触杀、胃毒和拒食活性,其中以乙醇提取物的触杀作用最强,处理后 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 39. 22%;
丙酮提取物的胃毒活性和拒食活性最强,处理 48、72 h后分别达到 45. 27%、46. 67%。
关键词::假臭草;蓼蓝齿胫叶甲;触杀;胃毒;拒食
中图分类号:S482. 3 +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5)01 - 0136 - 03
收稿日期:2014 - 03 - 09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Q200712003);长江大学博
士科研基金。
作者简介:李水清(1969—),男,湖北仙桃人,博士,教授,从事化学生
态学和害虫综合治理研究。E - mail:shuiqing2000@ 163. com。
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是菊科泽兰属一年生草本
植物。在国内,假臭草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香港首次被发现,
但一直被误认为是熊耳草(Ageratum houstonianum Mill),直到
1995 年才被鉴定。上世纪 90 年代假臭草开始在深圳出现,
现在已经占领了广东、福建、澳门、香港、台湾、海南等沿海地
区大部分荒坡、荒地、滩涂、林地、果园。由于假臭草对土壤肥
力的吸收力强,会极大地消耗土壤养分,因此对土壤可耕性的
破坏极为严重,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1 - 2]。假臭草含有许多
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邓世明等从假臭草的 70%
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 5 种黄酮化合
物[3]。假臭草挥发油对许多植物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抑制
作用,如邓世明等研究表明高浓度的假臭草超声提取液能显
著抑制小粒的种子萌发,抑制植物幼根的生长[4];林成俊等
在假臭草中分离、鉴定出一种全顺 -环己烷 - 1,2,4 -三醇的
物质,该物质能抑制萝卜和小白菜种子的萌发[5]。假臭草的
挥发油还能对昆虫和真菌能产生忌避或抑制作用[4],如假臭
草的甲醇与乙醇的提取物均对螺旋粉虱成虫、荔枝粗胫翠尺
蛾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和拒食活性[7 - 8],岑伊静等发现假臭
草挥发油对柑橘木虱成虫也有显著的驱避作用[9]。本试验
在微波加热条件下,以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乙
醇为溶剂分别对假臭草中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提取,并研究
了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的触杀、胃毒及拒食活性的
—631—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1 期
影响,旨在为充分利用植物资源、开发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农
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植物材料 野生假臭草采自长江大学周边,洗净,取
其叶,自然风干,然后在 60 ℃恒温干燥箱中干燥 8 h,粉碎,密
封保存备用。
1. 1. 2 供试昆虫 蓼蓝齿胫叶甲(Gastrolphysa atrocyanea)
幼虫,采集于荆州护城河畔皱叶酸模上,室内饲养后挑选整齐
一致的幼虫供试。室内饲养条件:温度(27 ± 1)℃,空气相对
湿度(80 ± 5)%,光 -暗周期 14 h - 10 h。
1. 1. 3 主要仪器 微电脑微波化学反应器 WBFY - 201(巩
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DNP - 9052BS -Ⅲ电热恒温
培养箱、QHX -250BS -Ⅲ人工气候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
造有限公司);RE -52A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1. 1. 4 化学试剂 石油醚、乙酸乙酯(分析纯,天津市福晨
化学试剂厂),三氯甲烷、丙酮(分析纯,武汉市中天化工有限
责任公司),乙醇(分析纯,安徽安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琼
脂粉(化学纯,北京奥博星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十二烷
基磺酸钠(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
1. 2 方法
1. 2. 1 微波辅助提取 准确称取 10 g假臭草叶干粉,分为 5
份,分别放入 100 mL圆底烧瓶中,往烧瓶中分别加入 40 mL
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乙醚。将烧瓶放入微电脑
微波化学反应器中,并安装好冷凝装置,提取 5 min。将提取
液减压抽滤,旋转蒸发器浓缩至稠膏状为止。将稠膏状提取
物用丙酮稀释后转入 50 mL 容量瓶中,加入 10 mL 0. 1% 十
二烷基磺酸钠,配制成 40 mg /mL的丙酮溶液,供试。
1. 2. 2 触杀活性的测定 采用点滴法[10],即将各溶剂提取
物用微量点滴器点滴于试虫的前胸背板,每虫点滴 1 μL,以
用 0. 1%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稀释后的丙酮溶液为对照。
处理后的幼虫置于培养皿(内垫滤纸,加少许蒸馏水保湿)
中,每皿接入大小基本一致的蓼蓝齿胫叶甲幼虫 20 头,以保
鲜膜封口,膜上打孔以利通风透气,每个处理重复 3 次。于处
理后 12、24、36、48 h后分别检查并记录死亡情况。以毛笔尖碰
触幼虫腹部的末端,头部不能摆动,身体不能向前爬行判为死
亡的标记。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用 DPS软件分析数据。
死亡率 =死虫数 /供试虫数 × 100%;
校正死亡率 =(处理组死亡率 -对照组死亡率)/(1 -对
照组死亡率)× 100%。
1. 2. 3 胃毒活性的测定 采用带毒夹片法[11],即取皱叶酸模
叶片,洗净后,用直径 3. 0 cm的打孔器打成直径为 3. 0 cm的
叶碟,取 2片同样大小的皱叶酸模叶碟,在其中一片的背面用
医用脱脂棉均匀涂抹不同溶剂的假臭草提取液(40 mg /mL),
在另一片的正面涂上琼脂(琼脂粉加水煮沸调配而成) ,迅速
将 2 片叶碟对合,制成带毒夹片。将带毒夹片置于培养皿
(内垫滤纸,加少许蒸馏水保湿)中,每皿放 8 个带毒夹片,接
入大小基本一致的蓼蓝齿胫叶甲幼虫 20 头。以保鲜膜封口,
膜上打孔以利通风透气。以用 0. 1%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
稀释后的丙酮溶液为溶剂对照,每个处理重复 3 次。于处理
24、48、60、72 h 后后分别检查并记录蓼蓝齿胫叶甲幼虫死亡
情况,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
1. 2. 4 拒食活性的测定 采用小叶碟法[12],即取皱叶酸模
叶片,洗净后用直径 1. 5 cm的打孔器打成直径为 1. 5 cm的叶
碟,分别浸渍于不同溶剂的假臭草提取液(40 mg /mL)中 3 s,
取出后用吸水纸吸取叶碟边缘的多余药液,放入培养皿(内垫
滤纸,加少许蒸馏水保湿)中,每皿放 50 片叶碟,接入 20 只试
虫。以保鲜膜封口,膜上打孔以利通风透气。以用 0. 1%十二
烷基硫酸钠水溶液稀释后的丙酮溶液为溶剂对照,每个处理重
复 3次。于处理 12、24、36、48 h后分别调查取食情况,计算取
食指数和拒食率。按下面的分级标准及公式统计计算。
零级:无取食痕迹;Ⅰ级:零星取食;Ⅱ级:有明显取食缺
刻;Ⅲ级:取食面积约占 1 /3;Ⅳ级:取食面积约占 1 /2;Ⅴ级:
取食面积约占 3 /4;Ⅵ级:仅留下少量残渣。
取食指数 = ∑(危害级别 ×各级叶碟数)
总叶碟数 ×最高级别 ×参试总虫数
× 100%;
拒食率 =对照取食指数 -处理取食指数
对照取食指数
×100%。
2 结果与分析
2. 1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触杀活性
微波加热条件下,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
幼虫的触杀活性见表 1。从表 1 可看出,在微波辅助加热条
件下,5 种溶剂的假臭草提取物在浓度为 40 mg /mL时,对蓼
表 1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触杀活性的影响
处理后时间
(h) 处理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12 A 5. 00 ± 0. 00 5. 00 ± 0. 00c
B 10. 00 ± 0. 00 10. 00 ± 0. 00b
C 11. 67 ± 2. 89 11. 67 ± 2. 89b
D 13. 33 ± 2. 89 13. 33 ± 2. 89b
E 23. 33 ± 2. 89 23. 33 ± 2. 89a
F 0. 00 ± 0. 00
24 A 10. 00 ± 0. 00 5. 26 ± 0. 00c
B 15. 00 ± 0. 00 10. 53 ± 0. 00b
C 18. 33 ± 2. 89 14. 04 ± 3. 04b
D 18. 33 ± 2. 89 14. 04 ± 3. 04b
E 30. 00 ± 5. 00 26. 32 ± 5. 26a
F 5. 00 ± 0. 00
36 A 13. 33 ± 7. 64 7. 41 ± 3. 20ab
B 21. 67 ± 2. 89 12. 96 ± 3. 21b
C 30. 00 ± 5. 00 22. 22 ± 5. 56ab
D 25. 00 ± 5. 00 16. 67 ± 5. 56b
E 40. 00 ± 0. 00 33. 33 ± 0. 00a
F 10. 00 ± 0. 00
48 A 25. 00 ± 0. 00 11. 76 ± 0. 00d
B 30. 00 ± 0. 00 17. 65 ± 0. 00c
C 38. 33 ± 2. 89 27. 45 ± 3. 39b
D 30. 00 ± 5. 00 17. 65 ± 5. 88c
E 48. 33 ± 2. 89 39. 22 ± 3. 40a
F 15. 00 ± 0. 00
注:表中 A、B、C、D、E、F分别代表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
丙酮、乙醇、溶剂对照(0. 1% 十二烷基磺酸钠水溶液稀释后的丙酮
溶液);表中数据均为平均值 ±标准偏差,数据经反正弦变换后进行
方差分析。处理后相同时间校正死亡率数据后有相同字母者是经
Duncans 新复极差检验差异不显著(P > 0. 05),表 2、表 3 同。
—731—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1 期
蓝齿胫叶甲幼虫均有一定的触杀活性。处理 12、24、36、48 h
后,均以乙醇提取物的触杀活性最强,与其他几种溶剂提取物
相比,触杀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而石油醚提取物的触杀活性最
弱。此外,随时间的增加,各溶剂提取物的触杀活性均有增强
趋势。
2. 2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胃毒活性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胃毒活性见
表 2。由表 2 可看出,5 种溶剂的假臭草提取物在浓度为
40 mg /mL,处理 24、48、60、72 h 后均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表
现一定的胃毒活性,以丙酮提取物的胃毒活性最强,处理后
72 h 校正死亡率为 46. 67%。
表 2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胃毒活性的影响
处理后时间
(h) 处理
死亡率
(%)
校正死亡率
(%)
24 A 10. 00 ± 0. 00 10. 00 ± 0. 00c
B 5. 00 ± 0. 00 5. 00 ± 0. 00d
C 16. 67 ± 2. 89 16. 67 ± 2. 89b
D 23. 33 ± 2. 89 23. 33 ± 2. 89a
E 15. 00 ± 0. 00 15. 00 ± 0. 00b
F 0. 00 ± 0. 00
48 A 15. 00 ± 0. 00 10. 53 ± 0. 00c
B 10. 00 ± 0. 00 5. 26 ± 0. 00d
C 23. 33 ± 2. 89 19. 30 ± 3. 04b
D 31. 67 ± 2. 89 28. 66 ± 4. 05a
E 21. 67 ± 2. 89 17. 54 ± 3. 04b
F 5. 00 ± 0. 00
60 A 23. 33 ± 2. 89 11. 76 ± 0. 00b
B 20. 00 ± 0. 00 5. 88 ± 0. 00b
C 36. 67 ± 2. 89 25. 49 ± 3. 39a
D 40. 00 ± 5. 00 29. 41 ± 5. 88a
E 31. 67 ± 2. 89 22. 50 ± 4. 43a
F 15. 00 ± 0. 00
72 A 36. 67 ± 2. 89 15. 55 ± 3. 85d
B 30. 00 ± 0. 00 6. 67 ± 0. 00e
C 50. 00 ± 0. 00 33. 33 ± 0. 00b
D 60. 00 ± 0. 00 46. 67 ± 0. 00a
E 45. 00 ± 0. 00 26. 67 ± 0. 00c
F 25. 00 ± 0. 00
2. 3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拒食活性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的拒食活性见
表 3。从表 3 可看出,假臭草的丙酮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
幼虫的拒食活性最强。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下,石油醚、三氯
甲烷、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的假臭草叶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
甲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触杀、胃毒和拒食活性。其中,以乙醇
提取物的触杀作用最强,而丙酮提取物的胃毒活性和拒食活
性最强。今后将对假自草乙醇和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提纯,
鉴定出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开发与环境相适应的植物源
农药。
表 3 假臭草各溶剂提取物对蓼蓝齿胫叶甲幼虫拒食活性的影响
处理后时间
(h) 处理
取食指数
(%)
拒食率
(%)
12 A 2. 07 ± 0. 01 13. 16 ± 0. 88c
B 2. 34 ± 0. 02 1. 68 ± 0. 01d
C 1. 70 ± 0. 02 28. 57 ± 0. 24b
D 1. 70 ± 0. 02 28. 56 ± 1. 44b
E 1. 64 ± 0. 02 31. 08 ± 1. 42a
F 2. 38 ± 0. 02
24 A 3. 13 ± 0. 01 2. 49 ± 0. 01d
B 2. 88 ± 0. 02 10. 19 ± 0. 91c
C 2. 72 ± 0. 02 15. 18 ± 0. 90b
D 2. 44 ± 0. 02 23. 91 ± 0. 41a
E 2. 76 ± 0. 02 13. 93 ± 0. 39b
F 3. 21 ± 0. 01
36 A 3. 18 ± 0. 02 21. 87 ± 0. 88c
B 3. 42 ± 0. 02 15. 97 ± 0. 08d
C 3. 53 ± 0. 01 13. 35 ± 0. 23e
D 2. 46 ± 0. 01 39. 47 ± 0. 41a
E 2. 85 ± 0. 01 29. 81 ± 0. 04b
F 4. 07 ± 0. 02
48 A 3. 25 ± 0. 02 28. 57 ± 0. 12b
B 3. 73 ± 0. 01 17. 95 ± 0. 44d
C 3. 89 ± 0. 01 14. 43 ± 0. 20e
D 2. 49 ± 0. 02 45. 27 ± 0. 23a
E 3. 30 ± 0. 02 27. 47 ± 0. 12c
F 4. 55 ± 0. 02
参考文献:
[1]Huang Q Q,Wu J M,Bai Y Y,et al. Identifying the most noxious in-
vasive plants in China:role of geographical origin,life form and means
of introduction[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9,18(2):
305 - 316.
[2]Weber E,Sun S G,Li B.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insights[J]. Biological Invasions,2008,10(8) :1411 -
1429.
[3]邓世明,杨先会,王 宁,等. 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的黄酮类成分
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2):2548 - 2550.
[4]邓世明,王 宁,汤丽昌,等. 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的化感作用研
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277 - 280.
[5]林成俊,郭焕佳,庞淇尹. 入侵植物假臭草化感物质的分离及鉴
定[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497 - 3498.
[6]王真辉,安 锋,陈秋波. 外来入侵杂草———假臭草[J]. 热带农
业科学,2006,26(6):33 - 37.
[7]钟宝珠,吕朝军,孙晓东,等. 青葙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杀虫活性
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1):2025 - 2029.
[8]成家宁,陈炳旭,曾鑫年,等. 14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荔枝粗胫翠
尺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影响[J]. 果树学报,2011,28(2):
290 - 295.
[9]岑伊静,叶峻铭,徐长宝,等. 柑橘木虱对几种非嗜食植物挥发油
的趋性反应测定[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6(3):41 - 44.
[10]慕立义. 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54 - 60.
[11]吴文君. 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M]. 西安:陕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1988:43 - 49.
[12]张 兴,赵善欢. 楝科植物对几种害虫的拒食和忌避作用[J].
华南农学院学报,1983,4(3):1 - 7.
—831—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