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湖 北 农 业 科 学 2014 年
分光光度法测定假臭草中的化学物质
赵 春,李水清
(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要:为研究开发利用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假臭草茎、花、叶中类黄酮、单
宁、草酸和亚硝酸盐的含量。 结果表明,假臭草叶中类黄酮、草酸含量最高;花中单宁、亚硝酸盐含量最
高。 该结果将为假臭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类黄酮;单宁;草酸;亚硝酸盐;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Q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6-1418-02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s in Eupatorium catarium with Spectrophotometry
ZHAO Chun,LI Shui-qi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tilize Eupatorium catarium, the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tannin, oxalic acid and nitrite in stems,
flowers and leaves of E. catarium were determined with spectrophotomet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and oxalic acid in leaves were highest. The contents of tannin and nitrite in flowers were highest. 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utilizing E. catarium.
Key words: Eupatorium catarium; total flavonoids; tannin; oxalic acid; nitrite; spectrophotometry
第 53卷第 6期
2014年 3月
湖北农业科学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53 No.6
Mar.,2014
收稿日期:2013-01-02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Q200712003);长江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赵 春(1969-),女,湖北松滋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电话)13797553675(电子信箱)zhaoc2000@163.com。
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是菊科泽兰属一
年生草本植物。 假臭草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在香
港发现,但一直被误认为是熊耳草(Ageratum hous-
tonianum),直至 1995年才被鉴定。 目前已经占领了
广东、福建、澳门、香港、台湾、海南等沿海地区大部
分荒坡、荒地、滩涂、林地、果园。 假臭草对土壤肥力
的吸收力强,能极大消耗土壤养分,对土壤可耕性
的破坏极为严重,与林木争水、争肥,严重影响林木
生长[1,2]。
假臭草含有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
物。 林成俊等[3]在假臭草中分离、鉴定出一种全顺-
环己烷-1,2,4-三醇的物质, 生物测定证实对萝卜
和小白菜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假臭草的挥发油
对昆虫和真菌产生忌避或抑制作用 [4];邓世明等 [5]
研究表明高浓度的假臭草超声提取液能显著抑制
小颗粒种子萌发,抑制植物幼根生长;假臭草的甲
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分别对螺旋粉虱成虫、荔枝
粗胫翠尺蛾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和拒食活性 [6,7];岑
伊静等[8]证明假臭草挥发油对柑橘木虱成虫也有显
著的驱避作用;邓世明等 [7]从假臭草的乙酸乙酯萃
取物中分离得到 5种黄酮化合物。 本试验通过测定
假臭草中类黄酮、单宁、草酸和亚硝酸盐的含量,为
假臭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假臭草采自湖北省荆州市护城河畔, 洗去泥
土,风干,在 80 ℃烘箱中烘至恒重,粉碎,过 80 目
筛,密封保存备用。
芦丁、无水乙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
单宁酸、钨酸钠、磷钼酸、磷酸、碳酸钠、三氯化铁、
草酸钠、醋酸铅、丙酮、草酸、重铬酸钾、次甲基蓝、
硫酸、对氨基苯磺酸、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硫酸
锌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1.2 仪器
植物粉碎机,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EB-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06.029
第 6 期
330H 分析天平, 上海精科电子天平厂;722 型分光
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
浴锅,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
司。
1.3 方法
类黄酮测定采用乙醇浸提法 [9],单宁测定采用
比色法[10],草酸测定采用次甲基蓝-重铬酸钾法 [11],
亚硝酸盐测定采用分光光度法 [12],每处理平行测定
4次。
准确称取一定量样品 2 份, 一份加入标准品,
另一份不加,按相同方法测定类黄酮、单宁、草酸和
亚硝酸盐含量,计算回收率,平行测定 4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假臭草中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以芦丁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座标,吸光度为纵座
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吸光度(y)与浓度(x)的线性
方程为:y=10.56 x-0.000 6,R=0.997 1。 结果表明,芦
丁标准溶液浓度与吸光度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
假臭草中类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1。 从表
1 可知, 叶中类黄酮含量最高, 花中类黄酮含量次
之,茎中类黄酮含量最低,三者含量差异显著。
2.2 假臭草中单宁含量的测定结果
假臭草各部分单宁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2。可见,
假臭草花、叶中单宁含量差异不大,而茎中单宁含
量最低,且与花、叶中单宁含量差异显著。
2.3 假臭草中草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以草酸标准溶液浓度为横座标, 吸光度为纵座
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吸光度(y)与草酸标准溶液浓度
(x)的线性方程为:y=0.101 3 x+0.037 3,R2=0.986 6,线
性关系良好。
假臭草中草酸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 3。 结果说
明,茎、花、叶中草酸含量各不相同,叶中草酸含量
最高,花中草酸含量最低。
2.4 假臭草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结果
以吸光度为纵座标,亚硝酸钠标准溶液浓度为
横座标,得吸光度(y)与亚硝酸钠标准溶液的浓度
(x)的线性方程为:y=0.687 1 x+0.000 2,R=0.999 7。
假臭草茎、花、叶中亚硝酸盐含量见表 4。 由表
4 可知,假臭草花中亚硝酸盐含量最高,茎中亚硝酸
盐含量最低。
2.5 回收率测定结果
类黄酮、单宁、草酸和亚硝酸盐回收率测定结
果见表 5,由表 5 可知,各类化合物的回收率均达到
96%以上,表明测定方法可靠。
3 讨论
类黄酮、单宁、草酸和亚硝酸盐是植物次生代
谢产物,植物中的类黄酮和单宁具有较强的生理活
性,在医药和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在农业
有害生物的防治中,一般认为黄酮类化合物对昆虫
具有防御作用,其防御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它们的
行为和代谢,使之发生忌避和拒食;或者是破坏昆
虫正常的代谢过程,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单宁一般
被认为是有效的化学防御物质,可干扰昆虫对食物
的利用,尤其是干扰肠道的消化。 单宁分子能与蛋
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交叉链, 能抑制酶的活
性,使昆虫不能利用蛋白质,单宁还能与淀粉形成
络合物而影响昆虫对淀粉的消化。 植物中草酸和亚
表 1 假臭草中的类黄酮含量 (单位:mg/g)
测定部位
茎
花
叶
测定结果
16.77 ± 1.28 c
74.85 ± 1.47 b
79.19 ± 1.30 a
注:同列数据后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下同。
表 2 假臭草中的单宁含量 (单位:mg/g)
测定部位
茎
花
叶
测定结果
3.60±0.63 b
9.64±0.38 a
9.27±0.26 a
表 3 假臭草中的草酸含量 (单位:mg/g)
测定部位
茎
花
叶
测定结果
0.938±0.059 b
0.847±0.043 c
1.086±0.020 a
表 4 假臭草中的亚硝酸盐含量 (单位:mg/g)
测定部位
茎
花
叶
测定结果
10.422±0.243 c
26.272±0.140 a
15.147±0.139 b
表 5 回收率结果
化合物
类黄酮
单宁
草酸
亚硝酸盐
回收率//%
100.46 ± 0.60
99.96 ± 1.01
98.86 ± 2.35
96.84 ± 1.78
(下转第 1455页)
赵 春等:分光光度法测定假臭草中的化学物质 1419
第 6 期
硝酸盐含量也会影响昆虫的取食行为。 本试验测定
了假臭草茎、花、叶中类黄酮、单宁、草酸和亚硝酸
盐的含量,可为假臭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HUANG Q Q,WU J M,BAI Y Y, et. al. Identifying the most
noxious invasive plants in China:role of geographical origin,
life form and means of introduction [J]. Biodiversity Conserva-
tion,2009,18(2):305-316.
[2] WEBER E,SUN S G,L I B. Invasive alien plants in China: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insights [J]. Biological Invasions,2008,
10(8):1411-1429.
[3] 林成俊,郭焕佳,庞 淇.入侵植物假臭草化感物质的分离及鉴
定[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9):3497-3498.
[4] 王真辉,安 锋,陈秋波,等.外来入侵杂草——假臭草[J].热带
农业科学,2006,26(6):33-37.
[5] 邓世明,王 宁,汤丽昌,等.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的化感作用研
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277-280.
[6] 成家宁,陈炳旭,曾鑫年,等.14 种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荔枝粗胫翠
尺蛾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1,28(2):
290-295.
[7] 邓世明,杨先会,王 宁,等.外来入侵植物假臭草的黄酮类成分
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9,29(12):2548-2550.
[8] 岑伊静,叶峻铭,徐长宝,等.柑橘木虱对几种非嗜食植物挥发油
的趋性反应测定[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26(3):41-44.
[9] 李水清 ,马 鹏 ,舒俊峰 .马齿苋中类黄酮及单宁含量的测
定 [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00-17701.
[10] 孙达旺.植物单宁化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8.
[11] 彭新湘. 荞麦与大豆叶片中草酸含量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J].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4,30(2):201-208.
[12] 赵新淮,林 燕,张海霞.蔬菜中亚硝酸盐的光度测定[J].理化
检验(化学分册),2006,42(2):128-129.
(责任编辑 周有祥)
(上接第 1419页)
3.2.3 完善激励机制 一方面,农业院校要建立相
应的激励机制, 激发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责任心,积极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指
导大学生开展学、研、产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励大学
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支持大学生投身科学研究
工作,积极参加科技创造和发明活动。 另一方面,高
校还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活动、 科研成果的奖励力
度。 对在创新方面成绩突出的大学生要进行表彰与
奖励,并以此作为选拔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和
颁发奖学金的重要依据,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
创新成果的大学生以及在校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做
出成绩的学生, 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
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论文)学分等[16]。 完善的激励
机制不仅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更有利于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 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
平台的探索 [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6):
277-279.
[2] 孙 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2(8):
77-78.
[3] (美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M].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90.
[4] 朱 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
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5] 孙 波,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
青年研究,2007(1):35-38.
[6] 何勇向.论创新能力的培养[J].求实,2005(12):80-82.
[7] 蔡 芸,郭 名,叶 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11,31(7):11-12.
[8] 敖小宝.试论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
2007(22):38-39.
[9] 潘建广,何慧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S1):223-225.
[10] 赵金华,宋之帅.基于“挑战杯”平台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
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29-130.
[11] 朱永林.在专业建设中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J].教育探
索,2006(6):11-12.
[12] 姜廷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
庆:西南大学,2009.
[13] 李景山.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14] 张英杰,薛炜华,杨 波.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青
年研究,2009(7):101-103.
[15] 李兵宽,李国涛.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
青年研究,2003(10):80-82.
[16] 宫丽华. 高校要着力营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48-50.
(责任编辑 刘文君)
!!!!!!!!!!!!!!!!!!!!!!!!!!!!!!!!!!!!!!!!!!!!!
戴 静: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调查研究 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