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雪莲果紫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全 文 :CH NE I SE H OT R IC UT L UE BR A ST R ACT S
雪莲果紫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李 林 , 涂 勇 , 尹 蓉 , 李 江
(西昌学院 农业科学学院 , 四川 西昌 6 {” {劝
摘 要 : 设定不 同培养基 、 p日值 、 不 同温度和光 照 条件对雪莲果紫斑病病原菌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 究。 结果
表明 , 雪莲果紫斑病菌的最适培养基为 DP 八 , 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 2 4 O c , 最佳 p日值为 7 一 8 , 光照对菌丝 生 长影
响不大 。
关键词 : 雪莲果 ; 紫斑病 ; 生物学特性
雪莲果 , 学名 “ y a co n’ (亚贡 , 或者阿贡 ) , 即 “ 神果 ”
之意 , 属菊科葵花属植物 , 故又称为菊薯 , 原产自南美洲
的安第斯山脉 ; 雪莲果全身是宝 , 花 、 叶可以制成茶叶 ,
冲抱饮用 , 有降血糖 、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 ; 果实富
含 20 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及钙 、 镁 、 铁 、 锌 、 硒等微量
元素 , 尤其果寡糖含量是 目前我们所知植物里最高的 , 其
低热量 、 高甜度的特性非常适合糖尿病人及减肥者食用 l[] 。
雪莲果作为药食两用蔬菜在欧美市场非常紧俏 , 种植前景
极为广阔 。 近年来 , 它通过多种途径进人我国 , 目前已在
云南 、 福建 、 贵州等地引种栽培成功 2[ 3 ] , 攀西地区因其独
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必将在雪莲果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
随着人们对雪莲果认知程度的加深 , 种植 、 消费雪莲果正
成为当前的一种时尚 。
然而 , 雪莲果自传人我国的这几年来 , 其相关的理论
和技术研究较少 。 近年来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和气候等原
因 , 雪莲果种植的各个时期叶部病害时有发生 4[] , 且呈逐
年加重趋势 , 其中尤以紫斑病发生较为严重 。 该病主要危
害叶片 , 叶面 、 叶缘及叶尖均可发病 , 发病初期病斑圆形
至椭圆形 , 紫黑色 , 后期扩大呈不规则状连片紫黑色大斑 ,
最后发病部位焦枯 , 无明显晕圈 , 感病叶尖稍向上卷曲 。
该病的发生对无公害雪莲果的种植造成较大危害 。 同时 ,
国内外学者对雪莲果紫斑病进行系统研究的资料甚少 , 这
显然与当前雪莲果产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 由此 , 研究
雪莲果紫斑病的发生 、 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对雪莲果产业
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鉴于此 , 试验在攀西地区特定条件下 , 对雪莲果紫斑
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 以期为雪莲果种植及病
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田 间雪莲果病株上分 离 、 纯化 、 鉴定后得到的紫斑
病菌 。
第一作者简介 : 李 林 ( 1 9 9 0一 ) , 男 , 本科生 ; 就读于西昌学院
农学专业
通讯作者 : 涂 勇 , 副教授 E一 ma i l : t uy 一 01 9@ 1 6 3 · C om ·
项目来源 : 西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 ( Og Z BO7 8 ) ·
1
.
2 方法
处理的设置分别如下 : 选择燕麦培养基 、 P D A 、 黄豆
培养基 、 玉米培养基和豌豆培养基共 5 种不同培养基进行
雪莲果紫斑病最佳培养基筛选试验 , 其最优结果作为其他
试验所采用的培养基 ; 病菌最佳培养 p H 值条件试验分别
设 置 p H 值 为 4 . 0 、 5 . 0 、 6 . 0 、 7 . 0 、 8 . 0 、 9 . 0 的 6 个 p H
值梯度 ; 病菌最佳培养温度试验设置 20 ℃ 、 2 ℃ 、 24 ℃ 、
26 ℃ 、 28 ℃ 和 30 ℃共 6 个温度梯度进行 ; 光照对菌落生长
的影响试验设全黑暗 、 半黑暗 ( 日光灯照射 12 h 光暗交替 )
和全光照 3 个处理 。 以上试验每处理均做 3 次重复 。
将活化的菌种用打孔器打成直径为 0 . 4 c m 的菌饼 ,
分别接种后放到不同试验条件下培养 , 采用十字交叉法 6[]
逐 日测量菌落直径并观察生长情况 。
数据分析采用 D P S 3 . 0 统计软件进行 。
2 结果与分析
2
.
1 不同培养基对紫斑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将经活化后的紫斑病菌菌丝块接种到不同种类的培养
基上 , 菌丝直径上的变化情况如表 1 所示 : 紫斑病菌在 5
种培养基中均可生长 , 前期生长较快 , 后期逐渐缓慢 。 以
P D A 培养基的处理平均菌落直径最大 , 达 7 . 6 c m , 与其
他培养基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 黄豆培养基除外 ) , 黄豆培
养基次之 , 玉米培养基最小 , 菌落平均直径仅为 5 . 0 c m ;
P D A 与黄豆培养基之间差异不显著 , 但观察菌落的浓密程
度得知 , 在 P D A 上生长较为浓密 , 而黄豆培养基下的菌
落相对较稀疏 , 且菌丝颜色也较深 。 因此 , 综合考虑选择
P D A 培养基为该菌的最佳培养基 , 在接下来的 p H 值 、 温度
和光照条件的试验中均采用该培养基作为该菌的基础培养基 。
.2 2 不同 p H 值对紫斑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不同 p 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 (见表 2) 表明 ,
中性至弱碱性环境较适合其生长 , 菌株在 p H 值 4 . 0 条件下
不能生长 , p H 值 5 . 0 开始缓慢生长 , 此后随 p H 值升高其
生长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 从菌丝直径上看 , p H 值为 7 一 8
的条件下菌落生长最好 , s d 后菌落平均直径均达到 7 . 0 c m
以上 , 与其他 p H 值的处理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 而从浓
密性上看 , p H 值分别为 7 和 8 时的菌落也较浓密 , 且 p H
值 7 . 0 较 8 . 0 生长稍快 , 当 p H 值上升到 9 . 0 时 , 菌落的
生长开始明显减缓 。 综合考虑 , 该菌的最适宜生长 p H 值
为 7 . 0 。 因此 , 在后续的温度和光照条件试验中采用该 p H
值条件为该菌的生长条件 。
6 0
中国园艺文摘 20 14 年第 4 期
.2 3 不同温度对紫斑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温度对菌落生长有显著影响 。 由表 3 可得知 , 病原菌
菌丝在 20 一 30 ℃范 围均能生长 , 以 24 ℃ 条件下平均菌落
直径最大 , 达 7 . 7 c m , 与其他温度的处理差异达到极显
著水平 , 且菌丝生长快速 、 浓密 ; 26 ℃ 和 2 ℃ 下的处理次
之 , 菌落平均直径分别为 6 . 3 c m 和 6 . 1 c m , 二者之间
无显著差异 ; 30 ℃时菌丝生长严重受到抑制 , 菌落直径最
小 , 仅为 1 . 5 c m 。 综合考虑 , 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范畴为
22 一 26 ℃ , 以 2 4 ℃最佳 。
.2 4 不同光照对紫斑病菌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 , 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的生
长影响较小 。 从表 4 可以看出 , 雪莲果紫斑病菌菌落直径
在光照条件不同时 , 其菌落直径无明显的差异性 , s d 后
菌落直径均达到 7 . 0 c m 以上 , 且菌落的浓密程度和颜色
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
表 1 不 同培养基对雪莲果紫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菌落直径 (cm ) 显著水平
培养基 菌丝生长
重复 1 重复 m 平均值 0 . 05 0 . 0 1
十十十十 7 . 6 (浓密 ) 7 . 7 (浓密 )
十十十十 7 . 2 (稀疏 ) 7 . 7 (稀疏 )
十十十 6 . 5 (浓密 ) 6 . 2 (浓密 )
十十十 6
.
1 (浓密 ) 6 . 3 (浓密 )
4
.
8 (半浓 ) 5 . 0 (半浓 )
)A豆麦米DP葡豌燕瑟
注 : “ 十 ” 的数量代表菌落直径大小情况 。 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 , 同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 下同 。
表 2 不 同 PH 值对雪莲果紫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p H 值 菌丝生长
菌落直径 ( cm ) 显著水平
重复 重复 1 重复m 平均值 0 . 05 0 . 0 1
十十十 7 . 6 ( 浓密 ) 7 . 3( 浓密 ) 7 . 7 ( 浓密 ) 7 . 5 (浓密 )
十十十 7 . 4 ( 浓密 ) 7 . 2( 浓密 ) 6 . 9 ( 浓密 ) 7 . 2 (浓密 )
十十
十十
5
·
9 ( 稀疏 ) 6 . 1 ( 稀疏 ) 6 . 0 ( 稀疏 ) 6 . 0 (稀疏 )
6
.
0 ( 浓密 ) 5 . 7 ( 浓密 ) 5 . 5 ( 浓密 ) 5 . 7 (浓密 )
2
.
7 ( 稀疏 ) 2 . 4 ( 稀疏 ) 2 . 7 ( 稀疏 ) 2 . 6 (稀疏 )
表 3 不同温度对雪莲果紫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温度
L七 )
菌丝
生长
菌落直径 (cm ) 显著水平
重复 重复 1 重复m 平均值 0 . 05 0 . 0 1
十十十 7
.
4 ( 浓密 ) 7 . 9 (浓密 ) 7 . 7 ( 浓密 ) 7 . 7 ( 浓密 )
十十十 6 . 4 ( 浓密 ) 6 . 6 (浓密 ) 6 . 0 ( 浓密 ) 6 . 3( 浓密 )
6
.
3( 浓密 ) 6 . 0 (浓密 ) 5 . 9 ( 浓密 ) 6 . 1 ( 浓密 )
2
.
6 ( 浓密 ) 2 . 8 (浓密 ) 2 . 6 ( 浓密 ) 2 . 7 ( 浓密 )
2
.
7 ( 稀疏 ) 2 . 6 (稀疏 ) 2 . 5 ( 稀疏 ) 2 . 6 ( 稀疏 )
1
.
2 ( 稀疏 ) 1 . 6 (稀疏 ) 1 . 7 ( 稀疏 ) 1 . 5 ( 稀疏 )
( 下转 8 1 页 )
一6 1
中国园艺文摘 2 01 4年第 4期
如图 8所示 , 红色轴线指空间整合度最高 , 即拓扑数
最小 、 可达性最高的空间 , 颜色越冷则相反 ; 整合度 一 连
接度散点图 ( 见图 9) 所示 , 轴线的连接度和整合度近似呈
正比关系 , 连接度越高整合度越高 。 整合度高的区域集中
在草坪的中央 , 高整合度的端 口衔接的空间也具有高识别
度 , 与实际调查的结构对比可发现以下特点 : ( l) 现场人的
活动路径与高整合度的轴线位置近似吻合 。 (2) 整合度核心
轴线可达性高 , 人参与的活动频率高 。 (3) 高整合度的轴线
端 口 , 与草坪实际出人 口相吻合 。
5 草坪空间设计优化建议
通过北植丁香园某草坪空间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对
比分析 , 总结现状草坪空间使用特点 , 可提出以下对该块
草坪空间结构设计的优化指导建议 : (l) 在草坪可行区视线
连接度极度减弱的区域注意设置人的步行路径 。 (2) 根据人
的视觉安全心理 , 草坪可行区整合度高 、 可视区连接度高
的区域注意预留活动空间 。 (3) 通过轴线整合度预测人在草
坪中央空间内的路径 , 重点路径建议选用特殊耐践踏草种 ,
保证草坪空间的观赏性 。 (4 ) 控制出人 口的可行性 , 注意对
出人空间进行特殊地表处理 , 周边在植物种植选择时注意
视觉遮挡程度对可行性的影响 。
通过该例证的阐述 , 初步证明空间句法在草坪空 间结
构上的应用是存在实际价值的 , 对今后的草坪空间设计具
有优化指导意义 。
参考文献 :
[ 1 ] B i l l iH l l i er
. 空间是机器一一建筑建筑组构理论 (原著第三
版 ) 囚 ]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 0 8 .
[ 2 ] 段进 . 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 [M ] . 南京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2 007 .
[ 3 ] 布莱恩 · 劳森 . 空 间的语言 [ M ]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
社 , 2 0 0 3 .
[ 4 ] 徐浚宜 , 王伯伟 . 基于空间句法分析的芝加哥大学校园深层结
构研究 [ J ] . 华中建筑 , 2 0 1 0 , ( 1 0) : 1 37 一 13 9 .
防 ] 张烨 . 图论 可达性 [ J ] . 建筑学报 , 2 0 12 , (9) : 7 1一7 6 .
( 上接 6 1 页 )
表 4 不同光照对雪莲果紫斑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菌丝
生长
菌落直径 (cm ) 显著水平光照
重复 工 重复 1 重复 m 平均值 0 . 05 0 . 0 1
全光照 十十十 7 . 3 (浓密 ) 7 . 4 (浓密 ) 7 . 4 (浓密 ) 7 . 4 (浓密 )
半黑暗 十十十 7 . 4 (半浓 ) 7 . 0 (浓密 ) 7 . 2 (浓密 ) 7 . 2 (浓密 )
全黑暗 十十十 7 . 0 (浓密 ) 7 . 3 (浓密 ) 7 . 2 (浓密 ) 7 . 2 (浓密 )
3 结论与讨论
雪莲果紫斑病菌的最适培养基为 P D A 培养基 , 菌丝适
宜生长温度范畴为 2 一 26 ℃之间 , 以 24 ℃最好 , 最佳 p H
值为 7 一 8 , 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 。 该试验仅对其部
分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探索 , 其抱子的萌发条件 、 病害的
发生发展过程等均需做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 1 ] 范金亭 . 稀世保健水果
29 一 3 1
.
[ 2 ] 冷明初 . 滇 中新品— 雪莲果的引种及管理 [ J ] . 云南农业 ,2 0 0 6 , ( 0 2) : 18 .
[ 3 ] 郑金利 . 亚贡引种观察及栽培技术 [ J ] . 北方果树 , 2 0 0 5 , ( 2 ) :
5 1
.
[ 4 ] 吴先英 , 韦廷才 . 雪莲果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 J ] . 贵州省农
业 , 2 0 0 7 , ( 4) : 1 0 .
[ 5 ] 方中达 . 植病研究方法 (第三版 ) [ M ] . 北京 : 中国农业 出版
补 . 19 9 8 .
雪莲果 [ J ] . 北方园艺 , 2 0 0 6 , ( 5 ) :
P r e l im i n a r y S t u d i e s o n t h e B i o l o g i e a l C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o f Y a e o n P u rP l e b l o t e h
L l L in
,
T U Y o n g
,
Y IN R o n g
,
L l J i
a n g
A b s t r a e t : hT
e
b i
o
l
o
gl
e a
l
e
h
a ar e t e r i s t ie s o f y a e o n p u印 l e b l o t e h p a t h o g e n i e b ac t e ir a w e r e s t u d i e d u n d e r th e d i fe er n t e u l t u er m e d i u m , p H
v
al
u e s , t e m p
e r at u r e a n d i ll
u
m i
n a t io n
.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h at th
e P D A w
a s th
e o p t im
u
m
e u
lt
u
er m
e
d i
u
m : th
e p at h
o罗 n i e b a e t e ir a e o u l d
g or w w e l l u n d e r 24 ℃ a n d it s o p t im al p H 0 5 7 一 8 : a n d th e il l u m i n a t io n a且硅e t e d th e 场p h a 群、 th le s s .
K e y w o r d s : Y ac
o n : p u印 le b lo t e h : b io l o g i e al e h ar ac t e ir s t ie s
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