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矿物药青礞石的炮制考证



全 文 :2.6 壳聚糖吸附除杂工艺和醇沉工艺比较研究 根据上述试验
结果 , 将壳聚糖吸附除杂的最佳工艺和原醇沉工艺进行对比试验
研究 , 结果见表 6。
表 6 壳聚糖吸附除杂和醇沉工艺研究结果
评价指标
实验项目
槲皮苷提
取率(%)
经处理后槲皮
苷转移率(%)
总黄酮
提取率(%)
经处理后总黄
酮转移率(%)
总固体提
取率(%)
水煎药液 58.45 67.59 16.97
醇沉处理 67.23 70.74 10.85
壳聚糖吸附处理  86.97 89.76 11.09
  n=3
试验结果表明 , 头花蓼水煎煮液采用乙醇沉淀处理 , 各项指
标成分损失较大;采用壳聚糖吸附处理 , 各项指标成分损失较小;
两种处理方法所得总固体物和水煎液比较都降低了 30%以上 ,
达到了除杂纯化的目的。 采用壳聚糖处理 , 避免了使用大量乙
醇 、降低成本 , 并有利于安全生产和节约厂房 、设备投资等优势。
综上 , 头花蓼水提液采用壳聚糖处理较为合理。
3 讨论
鉴于中成药水提醇沉法日益暴露出的缺点 ,探索一种能替代
醇沉法的新工艺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吸附澄清剂用于中药提
取液的精制 , 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 , 主要是通过
絮凝剂高分子的电中和 、吸附架桥 、网捕和卷扫作用 ,使体系中粒
度较大的颗粒及具有斯托克沉淀趋势的悬浮颗粒絮凝沉淀 [ 5] ,
从而除去大量无效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吸附澄清剂具有不同的
去除杂质的能力 ,选择好吸附澄清剂可以专属性地除去无效杂质
成分 、保留所需有效物质。
本试验选用常用的四种有机吸附澄清剂 ,预试验中对各种澄
清剂的配制 、用量以及 pH及温度等因素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本
试验优选出的壳聚糖无毒无味 , 生物相容性好 [ 6] , 且用量极少 ,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天然阳离子吸附澄清剂。
选择头花蓼中的总黄酮以及含量较高的槲皮苷作为考察指
标 , 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其水提液纯化工艺 , 试验中我们分别对两
指标的含测进行了方法学考察 ,结果方法稳定 , 重现性好 ,平均回
收率分别为 98.9%(RSD=3.2%)、99.7%(RSD=2.4%)。
参考文献:
[ 1 ]  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贵州省中药材 、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
年版)[ S].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2003:147.
[ 2 ]  孙长生 ,梁 斌 , 王传芳.头花蓼研究进展 [ J] .中药研究与信息 ,
2005, 7(4):26.
[ 3 ]  李勇军 ,骆宏丰 ,王永林 ,等.头花蓼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 J].中
国药学杂志 , 2000, 35(5):300.
[ 4 ]  周进东 ,罗兴洪 ,吴 静 ,等.吸附澄清剂在纯化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1, 12(8):738.
[ 5 ]  程 志 ,王波云 ,于 洋.吸附澄清剂在中药提取液中的应用 [ J] .
河北中医药学报 , 2003, 18(2):27.
[ 6 ]  王龙虎 ,吴国良 ,程冀宇.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中药制药工业中的
应用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29(4):289.
收稿日期:2009-11-25; 修订日期:2010-03-23
基金项目:国家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6BAI55B02)
作者简介:刘圣金(1978-),男(汉族),安徽金寨人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 ,在读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及中药质量评价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吴德康(1951-),男(汉族),江苏宜兴人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及中药质量评价工作.
矿物药青礞石的炮制考证
刘圣金 1 ,吴德康 1* ,孔庆友2 ,林瑞超 3
(1.南京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2.南京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3; 
3.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北京 100050)
摘要:国家对中药的安全性越来越重视 ,对矿物药的炮制考证及研究尤为重要。青礞石为常用矿物药 ,为理清矿物药青
礞石的炮制方法 , 增强临床疗效及减少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 , 该文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及现代专著等 , 分析考证青礞
石的炮制方法 , 表明历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青礞石炮制方法与现代炮制方法基本一致。青礞石多煅制或火硝制 ,与目
前炮制方法相吻合。
关键词:矿物药; 青礞石; 炮制考证; 黑云母片岩; 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0.12.111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12-3262-03
TextualReseachofChineseMineralDrugLapisChloritiaboutProcessesofPreparation
LIUSheng-jin1 , WUDe-kang1* , KONGQing-you2 , LINRui-chao3
(1.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 Nanjing210046, China;2.NanjingUniversity, Nanjing210046,
China;3.NationalInstitutefortheControlofPharmaceuticalandBiologicalProducts, Beijing10005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LapisChloritiaboutprocessesofpreparation.MethodsColcetandresearchmateriamedicaand
modernliteraturesindiferentperiodsrelatedtoitsprocessesofpreparation.ResultsTheprocessesofpreparationaboutLapis
Chloritirecordedinmateriamedicabasicallyconformtothemodernones.ConclusionProcessesofpreparationaboutLapisChlori-
timostlybymeansofcalcineorsaltpetreconformtothemethodsatpresent.
Keywords:Mineraldrug;LapisChloriti; Textualreseachonprocessesofpreparation; BiotiteSchist; MicaCarbonate
SchistbyChloritization
·326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2
  青礞石(LapisChloriti)始载于宋· 《嘉祐本草》, 为变质岩类
黑云母片岩(BiotiteSchist)或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Mica
CarbonateSchistbyChloritization), 是临床常用矿物药 , 应用历史
悠久 , 分布于河南 、河北 、山东 、湖南 、湖北 、浙江 、辽宁 、山西等地。
本品甘 、咸 、平 , 归肺 、心 、肝经 , 具坠痰下气 、平肝镇惊之功效 ,用
于顽痰胶结 、咳逆喘急 、癫痫发狂 、烦躁胸闷 、惊风抽搐 [ 1] 。本品
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 ,古今青礞石临床中多炮制后应用 , 对矿
物药的炮制考证及研究尤为重要 ,为理清矿物药青礞石的炮制方
法 , 增强临床疗效及减少临床用药的安全隐患 , 本文通过查阅古
今医药典籍并且结合现代研究对青礞石的炮制进行了本草考证。
1 古代炮制 [ 2 , 3]
1.1 净制 细研为粉(宋· 《嘉祐本草》 、宋· 《太平圣惠方》 、宋
· 《证类本草》)。捣碎(明 · 《婴童百问》)。 研如飞尘入药(明
· 《炮炙大法》)。研极细 , 水飞数过 ,晒干 ,再乳万匝(明· 《本草
乘雅半偈》)。
1.2 炮制
1.2.1 烧制 炭火上烧一伏时(宋·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2.2 火硝制 每二两 , 捶碎 , 用焰硝二两 , 同入小砂灌内 , 瓦片
盖定 , 铁线缚之 , 盐泥固济 , 晒干。 火煅红 , 上有金星透出为度。
候冷 , 研为极细末(元· 《丹溪心法》、明· 《品汇精要》)。欲辨假
真 , 须依法制。敲碎小颗粒 ,贮倾银灌中 , 搀半焰硝 ,盐泥固济 ,武
火煅一炷香 , 取出。色雌黄 、软脆易擂方为不假。成末以水飞细 ,
入药作散为丸(明· 《本草蒙筌》)。硝煅如金色(明 · 《医学纲
目》)。入盐泥固济罐内 ,火煅一日研细(明· 《医学入门 》)。以
大坩埚一个 , 用礞石四两 , 杵碎 , 入硝石等分拌匀 ,炭火十五斤簇
室 , 煅制硝尽 ,星黄如麸金。取出研极细 , 水飞数过 ,晒干 , 再乳万
匝(明· 《本草乘雅半偈》)。色青 , 打开有白星 , 煅后则星黄 , 无
星者不入药。凡用同硝石等分拌匀 , 炭火围煅至消尽其石色如金
为度 , 水飞去硝毒晒干用(清· 《握灵本草》)。入罐打碎四两 ,硝
石四两 , 同伴火煅 , 至硝尽 , 石色如金 , 研细 , 水飞(清 · 《本草
汇》)。研细 ,同火硝煅红 ,水淘洗晒干用(清· 《医宗说约》)。焰
硝煅过 , 埋地内七日用(清· 《医宗金鉴》)。
1.2.3 炒制 研细末用宿砂拌和锅内炒 , 取净(明· 《普济方》)。
1.2.4 煨制 用硝煨(明· 《普济方》)。
1.2.5 煅淬制 煅红 , 淬生姜汁内(明 · 《鲁府禁方 》)。 二两火
煅通红投入 , 藜芦二两用河水一桶煮为汁中 , 如此数次滤净(清
· 《本草述》)。
2 现代炮制
2.1 净制 取原药材 , 除去杂质 ,砸碎 [ 4] 。采得后出去泥土杂石 ,
敲碎生用 [ 5] 。取原药材 , 除去杂质及泥土 , 砸碎或碾成粉末 [ 2] 。
除去杂石 , 砸碎 [ 6] 。除去杂石 ,砸成小块 [ 1] 。
2.2 炮制
2.2.1 煅制 取净青礞石 ,置适宜容器内 ,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
红透 , 取出放凉 ,研细 [ 1, 2, 4 , 6 ~ 8] 。取净青礞石置坩埚内 ,在无烟的
炉火中段红透呈金黄色为度 , 取出 , 放凉 , 簸取净礞石 , 除去沙
石 [ 9] 。
2.2.2 火硝制 将原药置石臼中捣碎后 , 和火硝调匀倒在坩埚
内 , 然后将锅放在生好炭火的炉上煅烧 , 并以铁铲不断搅拌 ,这样
直至火硝化尽 , 礞石呈金色时即取出冷却 , 然后置乳钵内磨成极
细粉末 , 用水飞过晒干用 [ 5] 。拣净 , 加等量的火硝混合 , 置坩埚
内煅烧至烟尽为度 , 用水飞法制成细粉 [ 3] 。取净青礞石 , 加等量
的火硝混合至适宜的容器内煅至红透 , 取出放凉 , 用水适量共研
细 , 再加多量水 ,搅拌 ,倾出混悬液 , 下沉部分再按上法反复操作
数次 , 合并混悬液静置后 , 分取沉淀干燥 [ 7] 。用火硝拌匀装罐中
煅至无火焰后取出 ,研末过 100目筛 ,水飞极细晒干用(药∶火硝
10∶10 ~ 25)[ 8] 。
2.2.3 醋淬 取青礞石块放在罐内 , 置炉火上煅红 ,投入醋内浸
1 ~ 2 min,或浸渍后取出晾干。每青礞石 10 kg,用醋 2 ~ 3 kg[ 9] 。
3 结论与讨论
古代青礞石的炮制有烧制 、火硝制 、炒制 、煨制 、煅醋制等方
法 , 现代的炮制方法有煅制 、火硝制 、醋淬等。由于现今国家没有
统一的炮制标准 , 各省市 、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各自的炮制规
范 , 因而青礞石的炮制方法不能统一。国家相关部门亟需制定中
药炮制的统一标准 ,只有这样 , 青礞石的炮制方法才能统一。 这
也是我们国家在中药饮片规范化任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5版《中国药典》(Ⅰ部)收载的青礞石中成药制剂有 “儿童清
肺丸” “贝羚胶囊”等 ,其中所用的青礞石均是煅青礞石。目前市
场商品中煅青礞石较少 ,多是生品出售 , 要保证所含青礞石中成
药的的安全 、稳定 , 对青礞石进行炮制的统一规范化也是必要的
前提。
对于青礞石炮制方法的探讨 , 古代有用硝石制的论述:制以
硝石 , 其性更利(明· 《景岳全书》)。此药重坠 , 制以硝石 , 其性
疏快(清· 《握灵本草》)。同火硝煅炼者 ,取其疏利之性 ,则礞石
之功 , 更为慓悍耳(清· 《本草变读》)。坚细青黑 , 中有白星点硝
石 , 煅过……杵细水飞 ,去硝毒用(清· 《本草辑要》)。必用火硝
煅过 , 性使能发 , 乃能坠痰 , 不煅则石质不化 , 药性不发 , 又毒不
散 , 故必用煅(清· 《本草问答》)。对于古代青礞石的炮制意图
需要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加以解释。现行版药典用煅制 , 不
同省市等还有其它炮制方法。对于诸多炮制方法 ,我们如何科学
的选择 ,还有待于从炮制前后成分变化 、药理 、药效 、毒理等方面
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这也是我们中医药学工作者的任务之
一。
通过历代文献研究 ,青礞石多煅制或火硝制 , 与目前炮制方
法相吻合。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Ⅰ 部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138.
[ 2 ]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 1卷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9:294.
[ 3 ]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7:
2700.
[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管理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 M] .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8:406.
[ 5 ]  杨松年.中国矿物药图鉴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1990:4.
[ 6 ]  宋立人 ,洪 恂 ,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下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2455.
[ 7 ]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 Ⅰ 部 [ 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77:321.
[ 8 ]  湖北省卫生局编.中草药炮制规范 [ M] .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79:314.
[ 9 ]  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经验集成 [ M] .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74:305.
·3263·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