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岩生红豆苗木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全 文 :岩生红豆苗木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李晓芳1,杨 瑞1,安明态1* ,张建利2,王加国1,杨焱冰1 (1.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2.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
究所,贵州贵阳 550001)
摘要 为探讨岩生红豆苗木的光合特性,采用 Li -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岩生红豆苗木叶片光合作用的各指标参数。结果表明:
①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光合最佳时段(峰值)在上午,同时日均值高,属阳性树种,光合能力和 CO2 固定能力较强;②蒸腾速率
呈双峰曲线,存在“午休”现象,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W”型曲线,二者日均值不高,土壤水分利用率低;③光饱和点高而光补偿点低,
对光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属偏喜光树种;④CO2 饱和点略低而 CO2 补偿点较高,生长对大气 CO2 浓度要求较高。栽培时,应给予
充足的水分、足够的 CO2 和光环境,同时保证土壤通透性、排水性良好。
关键词 岩生红豆;净光合速率;胞间 CO2 浓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响应曲线;CO2 响应曲线
中图分类号 S718. 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5)27 -158 -03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Ormoia saxatilia
LI Xiao-fang,YANG Rui,AN Ming-tai* et al (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Abstract Li-6400XT portable photosynthetic system has been applied to measure th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of Ormoia saxa-
tilia,with the study of the photosynthetic ec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 saxatilia. The result shows that,① Diurnal variation o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shows a single peak curve,morning is the best time of photosynthesis (peak),while the average value is high,belong to
sun species,having a strong capability in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and fixed CO2;② Transpiration rate curve is asymmetric bimodal,existing
a midday depression,water use efficiency curve was W,the two daily average value is not high,and having a low utilization rate of soil water;
③ Having a higher CO2 compensation point and CO2 saturation point,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to light environment,it is the light tree species;④
The high light saturation point and low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growth on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s higher,it should be given to plenty of
water,adequate CO2 and light environment,while ensuring a good soil permeability,drainage in cultivating.
Key words Ormoia saxatilia;Net photosynthetic rate;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Transpiration rate;Water use efficiency;Light response
curve;CO2 response curve
基金项目 贵州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09-6 号);贵州大学自然科
学青年基金项目(贵大自青基合字[2009]004号)。
作者简介 李晓芳(1990 - ),女,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植
物分类和保护生物学。* 通讯作者,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
事植物分类与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
收稿日期 2015-07-31
岩生红豆(Ormoia saxatilia)隶属豆科(Leguminosae)红
豆树属(Ormosia) ,我国特有种,仅产于贵州、湖南。因其树
干通直,纹理美观,结构细致,为珍贵用材,大树多被砍伐,已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树种[1 -2]。根据《贵
州野生珍贵植物资源》记载以及笔者近年来的调查可知,截
至 2014年 12 月,该种仅在贵州省贵阳市黔灵山(模式产
地)、修文、望谟、惠水、花溪、三都和独山等 17 地方的山地
林、灌丛或林缘中有分布,各分布点皆十分零散,有的仅分布
1、2株。调查同时发现,野生岩生红豆天然更新不良,主要更
新方式为根蘖、伐桩萌蘖等。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吸收光
能,把 CO2 和 H2O合成有机物释放 O2 的过程,是生物界获
得能量、食物及氧气的根本途径,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
学反应”[3],它的强弱与植物生产力密切相关[4]。近年来,由
于珍贵用材树种受人为乱砍滥伐和自然更新慢等因素影响,
其自然资源日渐稀缺,引起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的重视和研
究。针对被发现较晚、宣传甚少、人们知之甚少的珍贵红木
类用材树种———岩生红豆,目前仅笔者所在课题组就其资源
现状、濒危原因、天然林主要树种生态位[2]、天然群落特征及
物种多样性[5]和种苗繁育[6]等方面作了简单的研究和分析,
而对其光合生理方面的研究也尤为重要。该文拟通过对岩
生红豆苗木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强—光
响应和 CO2 响应等光合特性的研究,以期为岩生红豆苗木的
光照管理与驯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其野生种群天
然更新的进一步保育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材料与试验地点 该研究在贵州大学林学院(贵
阳花溪)实验苗圃内进行,所选材料为生长健康的 3 年生岩
生红豆实生苗木。
1. 2 研究方法 选择 2014年 7月下旬至 8月上旬的晴朗天
气进行测定,采用的仪器为 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内容包
括光合日变化测定、光合—光响应测定和光合—CO2 响应测
定。其中,光合日变化相关指标(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Tr、水分利用效率 WUE、胞间 CO2 浓度 Ci 等)的测定时间为
8:00 ~18:00,每 2 h测 1次,共测定大小、体型特征和生长基
本一致的 5株岩生红豆苗木,从每株中选中上部健康、成熟
的功能叶(东、南、西、北向各 1 片)作为测定样叶,每片样叶
重复测定 5次,计算结果为剔除异常值后的平均值。光合—
光响应与光合—CO2 响应的测定时间选择在早上 9:00 ~
11:00进行,每株测 1片叶,重复 3 次,温度控制为 28 ℃。其
中,CO2 浓度分别设置 50、100、200、300、400、500、600、800、
1 000、1 300、1 600和 2 000 μmolCO2 /mol共 12 个梯度;光强
设置 0、5、10、20、50、100、200、400、600、800、1 200、1 400、1 800
μmol /(m2·s)共 13个梯度。因 YE[7]的直角双曲线修正模
型拟合结果最接近实测值,该研究利用其光合计算软件进行
相关光合数据的处理和拟合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光合特征日变化分析
2. 1. 1 净光合速率与胞间 CO2 浓度日变化分析。光合速率
责任编辑 高菲 责任校对 李岩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5,43(27):158 - 160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5.27.059
常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 CO2 吸收量、O2 释放量或干物
质积累量。胞间 CO2 浓度(Ci)是光合生理生态研究中常用
的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变化方向是确定光合速率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否为气孔因素的必不可少的判断依据[8]。由图 1 可
知,净光合速率与胞间 CO2 浓度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经过
夜间的富集,胞间 CO2 浓度在清晨较高,随后开始缓慢降低。
10:00以前,净光合速率随胞间 CO2 浓度的降低而逐渐升高,
两者呈负相关,说明净光合速率随光强的增加而增加主要是
叶肉细胞的光合活性增大的结果。上午 10:00 净光合速率
达到最大,其值 7. 87 μmol CO2 /(m
2·s)。10:00 以后,净光
合速率随胞间 CO2 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二者呈正相关,此阶
段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是气孔导度降低引起胞间 CO2 浓度
降低所致。岩生红豆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为 6. 43 μmol CO2 /
(m2·s) ,高于女贞(Ligustrum lucidum)、茅栗(Castanea segui-
nii)等阳性树种[9],说明岩生红豆也是阳性树种,具有较强的
固定大气 CO2 的能力和光合能力。
图 1 净光合速率与胞间 CO2 浓度日变化
2. 1. 2 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分析。蒸腾速率
(Tr)是揭示植物水分状况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可表明植物蒸
腾作用的强弱,Tr 越低说明植物越能适应干旱的环境[10]。
水分利用效率(WUE)表示每损失单位数量的 H2O固定 CO2
的数量[8],是植物生存的关键因子[11],客观反映植物对水分
利用状况[12]。由图 2可知,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曲线,
上午和下午各有 1 个峰值,分别出现在上午 10:00[3. 89
mmolH2O /(m
2·s) ]和下午 14:00[3. 36 mmolH2O /(m
2·s) ],
存在一定的“午休”现象,这可能是因为中午前后的高光强、
高温导致水分亏缺,引起气孔部分关闭,导致对光合作用产
生抑制,总体上与前人研究结果[13 -17]一致。岩生红豆苗木
蒸腾速率日均值为 2. 62 mmolH2O /(m
2·s) ,略低于鸡冠刺
桐(Erythrina crista - galli)[18]、香椿(Toona sinensis)[9]等较为
速生的树种,即岩生红豆蒸腾耗水能力低于鸡冠刺桐、香椿
等。与蒸腾速率相反,岩生红豆苗木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呈
“W”型曲线,最大值出现在上午 8:00,之后随光强和叶温的
增加而迅速下降,10:00 开始回升,12:00 达到第 2 个峰值后
开始下降,14:00达到第 2 个谷值后又开始回升,18:00 时达
到第 3个峰值。岩生红豆苗木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为 2. 30
mgCO2 /gH2O,低于女贞(Ligustrum lucidum)、构树(Broussone-
tia papyrifera)等[9],即岩生红豆不能有效地利用土壤水分。
因此,栽培岩生红豆苗木时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
图 2 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
2. 2 光强—光响应曲线分析 光强—光响应曲线反映植物
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减的变化规律[16],光强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植物生长[19]。由图 3 可知,弱光下,净光合速率随
光强的增大呈线性上升,在此光强范围内,光强是光合作用
的主要限制因子;当光强继续增加超过一定强度时,净光合
速率上升趋势变缓、幅度变小,最后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呈现出光饱和现象。通过模拟得出,相关系数 R2 达 0. 98,说
明该模型能较好模拟真实值,拟合效果较好。光补偿点为
21. 33 μmol /(m2·s) ,光饱和点为 1 343. 90 μmol /(m2·s) ,
光补偿点低于而光饱和点又高于茅栗(Castanea seguinii)、栾
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及女贞(Ligustrum lucidum)等阳性
树种[9],说明岩生红豆属偏喜光树种,对强光和弱光的适应
性较强,栽培时应保证足够的光环境。
图 3 光强—光响应曲线
2. 3 CO2 响应曲线分析 CO2 响应曲线反映植物净光合速
率与 CO2 浓度梯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植物对 CO2 的适应能
力[20]。由图 4可知,低 CO2 浓度下,净光合速率随 CO2 浓度
的增加呈比例增加;当 CO2 浓度增加到一定范围时,净光合
速率上升幅度变小,逐渐稳定并趋于饱和。通过模型对 CO2
响应曲线的拟合,相关系数 R2 达 0. 99,说明该模型同样可以
较准确地模拟岩生红豆叶片光合速率的 CO2 响应规律。
CO2 补偿点为 228. 55 μmolCO2 /mol,CO2 饱和点为 1 480. 82
μmolCO2 /mol,与香樟、红椿(Toona ciliate)
[20]和紫楠(Phoebe
sheareri)[21]等珍贵用材树种相比,岩生红豆 CO2 补偿点较高
而 CO2 饱和点略低,其对 CO2 和光能的利用能力较弱,其正
常生长对大气 CO2 浓度要求较高,栽培时应保证有充足的
CO2 供应。
95143 卷 27 期 李晓芳等 岩生红豆苗木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图 4 CO2 响应曲线
3 结论与讨论
(1)岩生红豆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上午10:00
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未发现光合“午休”现象,1 d中光合效
率最佳时段在上午;净光合速率日均值高,属阳性树种,固定
大气 CO2 的能力和强光环境下的光合能力强。蒸腾速率日
变化呈双峰曲线,上午和下午各有 1个峰值,存在一定的“午
休”现象;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与蒸腾速率相反,呈“W”型曲
线;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均不高,不能有效地利
用土壤水分。
(2)光响应曲线相关系数 R2 达0. 98,说明该模型拟合效
果较好;光饱和点高而光补偿点低,对光环境的适应范围广,
岩生红豆属于偏喜光树种。CO2 响应曲线相关系数 R
2 =
0. 99,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其 CO2 响应规律;岩生
红豆 CO2 补偿点较高而 CO2 饱和点略低于香樟、红椿和紫楠
等珍贵用材树种,说明其正常生长对 CO2 浓度的要求较高。
(3)野外调查研究亦表明,岩生红豆在疏林下及灌木灌
丛中皆能生长良好,但在过荫蔽或光照过强环境下则生长不
良,其中以过分荫蔽的环境生长最差(望谟笔架山和贵阳黔
灵山皆有此现象)。因此,栽培时给予充足的水分、足够的
CO2 和光环境可提高成活率,有利于苗木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赵莉娜,李金亚,刘慧圆,等.有关 IUCN红色名录中“地点”参数合理应
用的讨论[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4,23(3):102 -107.
[2]袁丛军,喻理飞,安明态,等.岩生红豆天然林主要树种生态位研究
[J].生态科学,2013,32(4):487 -493.
[3]王忠.植物生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1.
[4]李慧,丁莉.不同生境条件下续断的光合特性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
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227 -231.
[5]袁丛军,安明态,严令斌,等.两种干扰强度下岩生红豆天然群落特征
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3(2):280 -284.
[6]方小平,张廷忠,姚淑君,等.贵州省林科院树木园珍稀树种引种研究
报告[J].贵州林业科技,1996,24(4):7 -13.
[7]YE Z P. A new model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irradiance and the rate of
photosynthesis in Oryza sativa[J]. Photosynthetica,2007,45(4):637 -
640.
[8]许大全.光合作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9]姜霞,张喜,丁海兵.黔中10个树种苗期水分利用效率及光合特性的差
异性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3,42(5):75 -81.
[10]柴仲平,王雪梅,孙霞,等.红枣光合特性与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研究
[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168 -172.
[11]曹生奎,冯起,司建华,等.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J].生态
学报,2009,29(7):3882 -3892.
[12]金华,玉米提·哈力克,阿丽亚·拜都热拉,等.阿克苏 8种常见树种
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2):44 -50.
[13]姬亚琴,杨鹏年.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棉花光合作用日变化特性研究
[J].节水灌溉,2015(2):21 -23.
[14]杨雨华,宗建伟,杨风岭.不同生长势马尾松光合日变化研究[J].中
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8):25 -29.
[15]于文颖,纪瑞鹏,冯锐,等.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
效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报,2015,35(9):1 -11.
[16]尤扬,周建,贾文庆,等.鹅掌柴叶片秋季光合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
学报,2009,37(9):25 -26.
[17]王娈,韦小丽,张怡.不同地理种源猴樟苗期的光合特性与蒸腾特性
[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39 -42.
[18]李国泰. 8种园林树种光合作用特征与水分利用效率比较[J].林业科
学研究,2002,15(3):291 -296.
[19]黄林敏,袁丛军,严令斌,等.不同遮荫处理对清香木苗木生长与光合
速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4(2):217 -219.
[20]殷国兰,谭斌,杨金亮,等. 3种珍贵用材树种 1年生苗木光合特性研
究[J].西部林业科学,2014,43(3):81 -87.
[21]陈模芳,韦小丽,张怡.紫楠实生幼苗的光合生理特性[J].贵州农业
科学,2013,41(10):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55 -58.
(上接第 157 页)
的林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变化不大,而当降雨量达到
25 mm时,6种类型森林的林冠层截留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
研究地区单场降雨量达 50 mm时林冠层仍具有截留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增哲,余新晓.中国森林水文研究现状和主要成果综述[C]/ /全国森
林水文学术讨论会文集.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1 -9.
[2]HAYNES R W,GRAHAM R T,THOMAS M Q. A framework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 interior Columbia basin and portions of the Klamath and great
basins[J]. Journal of forestry,1998,96(6):4 -9.
[3]鲍文,包维楷,何丙辉,等.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
[J].山地学报,2004,22(4):483 -497.
[4]刘建立,王彦辉,于澎涛,等.六盘山叠叠沟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
的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4):76 -81.
[5]方江平,项文化,刘韶辉.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雨季林冠降水分配特征
[J].生态学报,2010,30(14):3679 -3687.
[6]王佑民.我国林冠降水再分配研究综述[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0,15
(3):1 -7.
[7]刘强,容祥振,吴兴军.樟子松人工林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J].东北林
业大学学报,2003,53(31):11 -13.
[8]ZIERL B. A simulation stud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 between crown condi-
tion and drought in Switzerland[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2004,
18(8):25 -38.
[9]ROBIN L H. Interception loss as a function of rainfall and forest types:sto-
chastic modeling for tropical canopies revisited[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03,280(3):1 -12.
[10]周择福,张光灿,刘霞.树干茎流研究方法及其述评[J].水土保持学
报,2004,18(3):137 -140.
[11]王彦辉.几个树种的林冠降雨特征[J].林业科学,2001,37(4):2 -9.
[12]SHERIDAN J M. Rainfall and stream flow relation for coastal plain water-
sheds[J]. Amer Soci Agric Engin,1998,13(3):333 -344.
[13]郭明春,于澎涛,王彦辉,等.林冠截持降雨模型的初步研究[J].应用
生态学报,2005,16(9):1633 -1637.
[14]高成德,余新晓.水源涵养林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
22(5):78 -82.
[15]张光灿,刘霞,赵玫.树冠截流降雨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述评[J].南京
林业大学学报,2000,24(1):64 -68.
061 安徽农业科学 201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