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生绿菇林间管理增产技术研究



全 文 :野生绿菇林间管理增产技术研究 总第 1 4 2 期
野生绿菇林间管理增产技术研究*
吴跃开 余金勇 程绍传 朱秀娥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贵阳 5 5 0 0 1 1)
摘 要:根据绿菇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本研究采取一系列的林间管理措施进行对比试验 。
结果表明:清除林下杂灌草 、疏伐/间伐 、林地覆草 、人工开沟 、林间施肥等林间管理措施均可以
显著增加绿菇的自然产量 ,包括自然出菇数及个体均重。各种处理中 ,个体数均增加 6 0.0 %
以上 ,而个体均重的增加以施肥处理效果最佳 ,达到 2 4.1 %。文章最后还对野生绿菇的增产
提出其它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绿菇;林间管理;增产技术
Study on Forest Management Technology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Wild Fruit-body of Russula Virescens
Wu Yuekai Yu Jinyong Cheng Shaochuan Zhu Xiue
(Guizhou Academy of Fore st ry Guiyang 550011)
Abstract:Based on the biolo gica l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ussula virescens , seve ral fo rest management
measur es w ere taken comparing with the test in o rder to increase the f ruitbody produc tion of this species in the
field.The result show ed that techniques including cleaning , thinning , mulching , trenching and fertilizing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 ea se the yield o f the wild fr uitbodies in terms o f the numbers and the individual aver age
weight , which increased ove r 60.0%, while the effect pe rfo rmed the best with fe rtilization solution and rached
24.1% among various treatments when increased the individual average w eight.Other suggestions w ere pro-
po sed at the end for increasing the yield.
Key words:Russula virescens;for est management;technology to increase y ield
  绿菇 Russula v irescens是马尾松林常见的食
用菌种类之一 ,其味道鲜美 ,营养价值很高 ,因而市
场需求量大 ,具有很高的经济开发价值 。但由于完
全的人工栽培(代料栽培)或半人工栽培(人工林间
接种 ,亦称仿生栽培)技术至今都尚未获得成功 ,其
来源仍旧依赖于野外采集 ,因而目前绿菇产量的提
高只能依靠通过人工改善林分环境条件 ,使之更适
合绿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
本研究在事先对绿菇生物生态学特性进行详细调
查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系列的林间增产管理措施 ,
并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的内容及其结果报
道如下。
1 试验地点及时间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试验林场地处贵阳市
东南城郊结合部 ,全场南北长 9.0 km ,东西宽 2.5
18
* 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吴跃开(1972 ~),男 , 侗族 ,贵州黎平人 ,助理研究员 , 理科硕士 ,主要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 、有益昆虫及微
生物应用开发研究。
项  目:贵州省科委基金项目(黔基合计字(2000)3086 号)的部分内容 。
2 0 0 6 .6 湖 北 林 业 科 技
km ,实际经营面积 1 156.0 hm2 。场内以发育在砂
岩 、砂页岩上的黄壤为主 ,局部分布有发育在碳酸
岩上的石灰土。境内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 ,但由于长期的频繁的人为活动 ,原生植被已不
复存在 ,目前以人工植被为主 。乔木植物以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杉木 Cunningham ia lanceola-
ta 、华山松 P inus armand ii 、栎类 Quercus spp .等
为主 ,共有 18科 39种 ,灌木主要有茅栗 Castanea
seguini i 、油茶 Camell ia olei f era 、黄杨叶枸子 Co-
toneaster bux i folius 、白栎 Quercus f abri 、白马骨
Serissa serissoides等 ,共有 15科 20 种 ,草本以铁
芒箕 Dicranopteris l inearis 、枸脊 Woodwardia
japonica 、乌蕨 S phenomeris chusana 、蕨 Pterid i-
um aqui linum 、白茅 Imperata cy lindrica 为主 ,共
有 9科 15种 。全场森林覆盖率达到 92.40%,但
树种结构单一 , 主要是马尾松林 , 面积为 791.3
hm 2 ,占总面积的 68.45%。
试验时间:2005年 7月中旬 。
2 绿菇的生物及生态学特性
子实体中等大 ,菌盖直径 4 ~ 12 cm ,初期球
形 ,很快变扁半球形并渐伸展 ,中部常稍下凹 ,浅绿
色至灰绿色 ,表皮往往斑状龟裂 ,老时边缘有条纹 。
菌肉白色 。味道柔和 ,无特殊气味 。菌褶白色 ,较
密 ,等长 ,近直生或离生 ,具横脉 。菌柄长 2.0 ~
9.0 cm ,粗 0.8 ~ 3.0 cm ,中实或内部松软。担孢
子无色 ,近球形至近卵圆形 ,有小疣 ,大小为 6.0 ~
9.0 μm×5.0 ~ 7.0 μm 。
在室内绿菇的人工分离研究中发现 ,用常规
PDA 培养基分离绿菇的效果不理想 ,长出的菌丝
较纤细 ,菌丝速度也较慢 ,在其中加入 Mg 、P 、VB1
后可大大增加其生长速率 ,菌丝生长旺盛。
在对绿菇的生态学特性进行调查后发现 ,每年
6 ~ 9月份雨后 ,林间土壤温度为 19.0 ~ 24.5 ℃,
含水量为 54.0%~ 68.5%,近地空气温度为 20.5
~ 25.5 ℃,相对湿度 61.5%~ 94.5%,在这种自然
条件下 ,绿菇子实体可见大量发生 ,表明林间土壤
及空气温湿度是绿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 2 个关键
因素 。出菇点的土壤腐殖质含量不一 ,甚至一些贫
瘠的瘦砾土上也能采集到子实体 ,可见绿菇对土壤
基质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 ,但各采集点土壤 pH 值
均在 4.0 ~ 6.3之间 。绿菇子实体在 8 ~ 40 a 生的
马尾松林中都可大量出菇并正常地生长发育 ,表明
其对林龄要求不高。适宜绿菇子实体生长的林分
结构通常以马尾松为主 ,郁闭度 50%~ 80%,下层
灌木以稀疏栎类 ,草本层为稀疏茅草或蕨类 。植被
郁闭度过高会影响林地光照条件 ,郁闭度过低又使
子实体易受晴热天气影响 ,两者都将导致子实体发
育不良甚至不能正常生长。由于植被的郁闭度直
接反映了光照条件 ,表明了光照也是绿菇生长发育
的关键因素之一。
3 林间增产管理试验
3.1 清除林下杂灌草
(1)技术原理:试验样地中 ,乔木层郁闭度适
中 ,林下栎类灌木稀疏分布 ,但其它杂灌 、枯死枝较
多较密 ,草本层较高较厚 。这种环境光照不足 、土
壤养分竞争激烈 ,十分不宜绿菇及其它菇类的生
长 ,因而其自然产菇量极低。通过人工疏伐灌层及
清除草本层以改变光照及营养条件 ,即可增加出菇
率。
(2)试验方法:在试验林班中设 3个样地 ,每个
样地 10 m×20 m ,清理除掉样地中非栎类杂灌木
及枯死枝 ,割掉草本层 ,林地落叶层不动。在附近
另设 3个样方(保持原样)作为对照样地 。2 个月
后(即 9月中旬)分别在各样地中采集绿菇子实体 ,
统计子实体数 ,并带回室内称量鲜重。
3.2 疏伐与间伐
(1)技术原理:郁闭度过高的林分通过疏伐及
间伐 ,一方面增加了林间透光性和空气流动性 ,另
一方面调节了林间土壤及空气温湿度 ,最终为食用
菌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2)试验方法:在林区内选择 3块典型的采伐
迹地作为处理样地(3次重复 ,面积约 666.7 m2),
郁闭度为 40%~ 60%;在每 1块处理样地附近找 1
块未间伐过的林地作为对照样地(面积约 666.7
m2),其郁闭度为 70%~ 90%。处理及对照样地内
的灌草层都较稀疏 。2个月后(即 9月中旬)分别
在各样地中采集绿菇子实体 ,统计子实体数 ,并带
回室内称量鲜重。
3.3 覆草
(1)技术原理:夏季 ,在一些郁闭度较低的林块
内土壤往往会过于干旱 ,温度过高 ,这对于食用菌
19
野生绿菇林间管理增产技术研究 总第 1 4 2 期
子实体的发育十分不利 ,通过覆草处理则可以增加
土壤湿度和降低土壤温度 ,使之适宜于菌根菌的生
长及子实体的发育。
(2)试验方法:在林班内选择郁闭度较低的 3
块样地作为试验点 ,每块面积 10 m ×20 m ,在样地
上铺盖 1层喷湿了的茅草 。在附近另外选择 3块
郁闭度同样较低的样地 ,不覆盖茅草 ,作为对照的
3次重复 。2个月后(即 9月中旬)分别在各样地中
采集绿菇子实体 ,统计子实体数 ,并带回室内称量
鲜重 。
3.4 人工开沟渠
(1)技术原理:夏季林区土壤往往温度过高而
湿度过低 ,对食用菌子实体的发育不利 。在林地挖
掘浅沟 ,往其中贮水或直接保留雨天的自然降水 ,
保证了林地内土壤湿度和温度以适宜于菌根菌子
实体的生长发育 。
(2)试验方法:在林区内选择 3块样地 ,每块面
积约 10 m ×20 m ,在其中挖掘纵横交错的浅沟 。
在附近另选 3块样地 ,不作挖沟处理 ,作为对照的
3个重复 。2个月后(即 9月中旬)分别在各样地中
采集绿菇子实体 ,带回室内称量鲜重。
3.5 土壤施肥
(1)技术原理:林区内土壤比较贫瘠 ,通过土壤
施肥可以改善林分土壤质地 ,增加土壤养分 ,从而
为菌根菌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提供保证 。
由于实验室营养生理的研究已经证实了绿菇对于
Mg 和 P 等矿物质营养的要求较高 ,本次试验所使
用的肥料为水溶性好的钾镁肥及过磷酸钙。
(2)试验方法:在林区内选择 3块样地 ,每块样
地 10 m×20 m ,每块样地内撒施钾镁肥 1.5 kg 及
过磷酸钙 3.0 kg 。在附近另设3块样地 ,不进行施
肥作为对照 。2个月后(即 9 月中旬)在各样地中
采集绿菇子实体 ,带回室内称量鲜重 ,分别计算单
位采集量以作对比研究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清除林下杂灌草对产量的影响
经清除林下杂灌草后的样地 ,平均采集到子实
体 2朵 ,个体均重 31.2 g ,而在未处理的 3个样地
内 ,都采摘不到子实体。这一试验结果表明了清除
林下过密灌杂草后可为绿菇的子实体营造 1 个良
好的生长发育条件 ,大大增加了林间出菇机率(试
验结果见表 1)。
表 1 清除林下杂灌草后绿菇增产效果对比
处理 产量个体数 总重/ g 单个均重/ g
Ⅰ 1 29.3 29.3
CK 0 0 0
Ⅱ 4 131.7 32.9
CK 0 0 0
Ⅲ 1 31.5 31.5
CK 0 0 0
处理平均 2 64.2 31.2
CK 平均 0 0 0
  调查时间:2005 年 9 月中旬 ,下同。
4.2 疏伐与间伐对产量的影响
在较郁闭的对照样地内 ,绿菇子实体个数为
1.3 ,个体均重为 28.1 g ,相比之下 ,在疏伐样地内
平均采集到绿菇的子实体 4.3 个 ,个体均重 31.9
g ,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 231.0%和 13.5%。这
是因为疏伐地的林间郁闭度较适宜 ,散射光充足 ,
为子实体的形成与发育提供良好光照条件(试验结
果见表 2)。
表 2 疏伐后食用菌增产效果对比
处理 产量个体数 总重/ g 单个均重/ g
Ⅰ 4 125.3 31.3
CK 0 0 0
Ⅱ 3 89.5 29.8
CK 3 84.4 28.1
Ⅲ 6 196.8 32.8
CK 1 25.1 25.1
处理平均 4.3 137.2 31.9
CK 平均 1.3 36.5 28.1
4.3 覆草
在对照样地内采集到的绿菇子实体个数平均
为 1个 ,均重为 30.9 g ,而在覆草处理后的样地内
平均采集到绿菇的子实体为 3 个 ,个体均重 35.9
g ,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 200.0%和 16.2%。这
是因为覆草后土壤及地面温湿度均较高 ,十分有利
于菌丝体的生长以及菌蕾的发育 ,而且在子实体生
长后期还会避免过度的阳光曝晒(试验结果见表
20
2 0 0 6 .6 湖 北 林 业 科 技
3)。
表 3 覆草地处理后食用菌增产效果对比
处理 产量个体数 总重/g 单个均重/ g
Ⅰ 4 147.3 36.8
CK 1 31.4 31.4
Ⅱ 2 66.5 33.3
CK 0 0 0
Ⅲ 3 112.5 37.5
CK 2 60.8 30.4
处理平均 3 108.8 35.9
CK 平均 1 30.7 30.9
4.4 人工开沟渠贮水对产量的影响
在对照样地内采集到的绿菇子实体个数平均
为1.67个 ,个体均重为30.4 g ,而在开沟处理后的
样地内平均采集到绿菇的子实体为 2.67 个 ,个体
均重 33.3 g , 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 60.0%和
9.5%。这可能是因为开沟处理后能够在一定程度
上截留雨天的水分 ,从而使林地有 1个较低的土壤
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在夏季 ,较低的土壤温度
将会刺激菌蕾分化 ,而湿度保证菌丝体及子实体对
水分的大量要求(试验结果见表 4)。
表 4 开沟处理后食用菌增产效果对比
处理 产量个体数 总重/g 单个均重/ g
Ⅰ 3 94.4 31.5
CK 1 30.1 30.1
Ⅱ 4 132.5 33.1
CK 0 0 0
Ⅲ 1 35.3 35.3
CK 4 122.4 30.6
处理平均 2.67 87.5 33.3
CK 平均 1.67 50.8 30.4
4.5 施肥对产量的影响
在对照样地内采集到的绿菇子实体个数平均
为1.67个 ,个体均重为 29.9 g ,而经过施加了 P及
Mg 肥的样地内平均采集到绿菇的子实体为 3.33
个 ,个体均重 37.1 g , 分别比对照样地提高了
99.4%和 24.1%。可见施肥后不但可以大大增加
出菇率 ,子实体个体生长也得到很大促进。这一结
果与室内菌丝体培养试验得到的结果一致 ,即 P
和 Mg 矿物质元素对绿菇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
用(试验结果见表 5)。
表 5 林下施肥处理后的绿菇增产效果对比
处理 产量个体数 总重/ g 单个均重/ g
Ⅰ 2 71.5 35.8
CK 3 84.2 28.0
Ⅱ 4 156.4 39.1
CK 1 31.1 31.1
Ⅲ 4 145.6 36.4
CK 1 30.6 30.6
处理平均 3.33 124.5 37.1
CK 平均 1.67 48.6 29.9
5 结论与建议
(1)通过一系列的林间管理措施 ,包括清除林
下杂灌草 、疏伐与间伐(改变林分郁闭度)、林地覆
草 、人工开沟渠 、施肥等处理 ,均可以显著增加绿菇
的自然产量 ,包括自然出菇数及个体均重。各种处
理中 ,个体数均增加 60.0%以上 ,而个体均重以施
肥处理效果最佳 ,达到 24.1%。
(2)本试验时间仅为 2个月 ,各种处理对于绿
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未能充分体现 ,因而 ,
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3)在生产实践中 ,究竟采取何种措施应根据
林区及林分具体实际情况 ,结合经济成本及产出效
益的分析 ,最终制定科学可行的林间管理措施。当
然 ,因地制宜 、各种方法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
增产效果 。
(4)人为过度采摘 、林地破坏等因素导致野生
资源有日趋减少的趋势 ,因而 ,在重视加强科研试
验的同时 ,也要积极做好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它
主要是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不受破坏 ,禁止破坏性
采伐及在林区内进行过度放牧 、采土 、烧灰等其它
活动。另外 ,对林下灌木层也应予以保护 ,尤其是
壳斗科植物 ,一方面它们亦是绿菇的共生树种 ,另
一方面 ,它们的存在会给绿菇的生长提供 1个良好
的地面小生态环境 。对于采伐迹地或开敞林地 ,甚
至可以考虑栽植栎类等绿菇的共生树种。
(5)应加强野生菌的病虫害种类调查及防治研
究。野生状态下 ,由于缺乏人为管理 ,病虫害往往
会造成极大的破坏及损失。野生菌的病虫害种类
多 ,其发生发展规律也与人工室内栽培的种类不一
样 ,因而加强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十
分必要。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