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农学通报 第24卷 第11期 2008年 11月
http://www.casb.org.cn
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放线菌是一类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微生物,许
多抗菌素、酶制剂均来自放线菌。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
药物学的发展, 放线菌又成为新微生物药物生物菌株
的主要来源,是重要的抗生素产生菌,是筛选新微生物
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1]。放线菌在土壤中的数量仅次于
细菌[2],尤其是在有机质丰富、通气性良好的中性到微
碱性土壤中的数量较多, 选择长期栽培甜叶菊的连作
地土壤,可显著地提高分离拮抗菌株的比率[3]。
筛选在叶部生长速度最快的菌株, 可有效提高筛
选的成功率。 因叶部病原菌的生防因子应该是叶部最
好的定殖者。对于一个理想的生物防治因子而言,必须
既能在植株叶部很好地定殖, 又能产生有效的拮抗因
子抑制病原菌。 研究采用抑菌圈—生长速度双重测定
法从甜叶菊根际对拮抗菌进行筛选, 可有效地提高筛
选效率,并对防病效果进行温室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土壤放线菌拮抗菌株的分离
于甜叶菊不同生长时期采集根际土壤样品27份,
采用高氏1号培养基。 将土壤样品在室温20~22℃下
自然风干、碾碎、过筛( 2mm孔径) 、称取1g土样,加无
菌水振荡1min, 取1ml上清液, 加入 9ml0.05%SDS
液,40℃保温 20min,取 1ml,加入 9ml无菌水,按梯度
依次稀释至 10-3、10-4、10-5, 各取 0.2ml, 分别涂平板,
27℃培养7d,挑菌。
第一作者简介:齐艳春,女,1968年出生,学士,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专业。通信地址:161006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党政办公中心7号楼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E-mail:tgzxhbzq@163.com。
收稿日期:2008-07-25,修回日期:2008-08-26。
甜叶菊斑枯病生物防治拮抗菌株的筛选
齐艳春
( 齐齐哈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从甜叶菊根部土壤中分离到放线菌A01和A64菌株,生长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力强,抑菌效果
好, 为高效拮抗菌株。 2个拮抗菌株的拮抗活性能稳定遗传。 初步鉴定两菌株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WaksmanandHenrici),A01为黄色类群的1个种,A64为蓝色类群的1个种,种名未定。 喷施抗生菌剂,
可有效降低斑枯病病情指数,平均防效为56.3%。A01和A64混合构成的抗生菌剂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两
个菌剂单用,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抗生菌剂可显著提高甜叶菊叶片产量,平均增产18.7%,尤其在连作小
区,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甜叶菊;斑枯病;拮抗菌株筛选;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182文献标识码:A
Isolating of Actinomyce Strains on Iocontrol of Stevia Leaf Spot Disease
Qi Yanchun
(Qiqiha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Qiqihar 161006)
Abstract: Strains A01 and A64 are two actinomyces isolated from stevia rhizosphere which showed a high
growth rate and strong antibiosis activity and these 2 strains kept their high growth rate and stable antibiosis
activity. Taxonomy identification suggested that these two isolates are members of Streptomyces Waksman and
Henrici. A01 belongs to yellow group, and A64 is an isolate of blue group. Application of biocontrol agents
on stevia leaves could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leaf spot disease. The average control effect was 56.3%. Mix-
ture of A01 and A64 showed a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iocontrol effect compared with the individual isolates.
The average yield increasing was 18.7%, especially in the mono-cropping area, yield increasing was more
distinct.
Key words: stevia leaf spot disease, actinomyce strains, isolates, biocontrol
65· ·
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Vol.24 No.11 2008 November
http://www.casb.org.cn
1.2平板拮抗性试验
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 将纯化的病原菌孢子,用
无菌水制成孢子悬浮液,浓度为 105/ml,与加热冷却
而未凝固的PDA培养基充分混合,倒在培养皿中。 凝
固后,用打孔器打取高氏1号培养基上培养的2cm直
径的放线菌菌株圆片,放在培养皿中央,27℃培养,3d
后,定期分别测量抑菌圈直径(Di)和拮抗菌菌落(Dc)
直径,计算比值,即Di/Dc。 当Di/Dc≥2.0时即视为有
抑菌活性。
1.3生长速度试验
将复筛出的菌株, 用2mm打孔器打取菌落圆片,
接入高氏1号液体培养基中,28℃,震荡培养7d,双层
滤纸过滤,称取菌丝干重[1]。
1.4抗生菌剂防病增产效果
利用温室栽培甜叶菊幼苗,栽培方式同田间,于甜
叶菊分枝期,进行防治效果试验。 将抗生菌剂发酵液,
按15g/m2的用量, 均匀喷洒在叶片表面,7d后人工接
种病原菌,斑枯病菌孢子浓度 105个 /ml,接种量以叶
片均匀附着为标准,对照喷洒清水,喷洒后 15d,调查
叶片病情指数[4]、以确定防治效果[1],结实后期( 9月底)
小区实测产量,随机抽取20株,称量叶片干重。
1.5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于 2001年在黑龙江省密山市裴德黑龙江八
一农垦大学试验田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放线菌菌株的分离及筛选
土壤分离共获得放线菌菌株97株。 用上述97个
菌株对斑枯病菌进行拮抗测定,分别获得22个有拮抗
活性的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22.7%。 不同样本中拮抗
菌株数量和抑菌活性强弱均有显著差异, 以结实期拮
抗菌株分离率最高、分枝期和开花现蕾期次之、苗期分
离比率最低( 表1) 。
2.2菌株的拮抗性
第1轮筛选: 将22个有拮抗活性的菌株在 PDA
培养基上与斑枯病菌作进一步拮抗性试验, 结果表
明,有 7个放线菌菌株均表现较强的拮抗活性,编号
为 A01、A12、A33、A64、A175、A196和 A217。 平板拮
抗性试验结果表明,以 A217、A64和 A01菌株抑菌菌
丝生长活性最强,抑菌圈清晰,直径均在 2.0cm以上
( 图1) 。
! #$
表 1 不同生育期放线菌分离菌株
图 1 不同菌株拮抗斑枯病菌效果
2.3菌株的生长速度
第1轮筛选: 将筛选出的7个拮抗菌株进行生长
速度试验,结果发现,不同菌株生长速度有明显差异,
A01、A64、A196生长速度最快, 抗污染能力强,2d菌
丝发白,7d长满整个三角瓶, 菌落繁茂, 色素表现充
分。A217生长稍慢,菌丝发白需要3d。A175生长速度
最慢,极易污染(图2)。综合拮抗性——生长速度结果,
最后确定A01和A64菌株生长繁殖速度快,抗污染能
力强,抑菌效果好,为高效拮抗菌株。
2.4菌株形态和培养特征
A01菌株形态特点: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基质菌
丝发育良好,气生菌丝繁茂,孢子丝呈长链状,直,孢子
表面平滑,成堆时黄色。 菌丝体纤细,0.5~0.8μm,菌丝
无隔膜,多分枝,气生菌丝体的粗度为基质菌丝体的 2
倍。 菌落紧密,多皱,崎岖,皮壳状。 气生菌丝体覆盖在
菌落表面,呈粉状。
66· ·
中国农学通报 第24卷 第11期 2008年 11月
http://www.casb.org.cn
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A64菌株形态特点:在高氏1号培养基上,孢子丝
呈螺旋状,孢子卵圆形或球形,大多数表面光滑,少数
带突起,菌落表面平滑( 表2)[5]。
依据上述特征 , 初步鉴定两菌株为链霉菌属
(Streptomyces Waksman and Henrici),A01为黄色类群
的一个种,A64为蓝色类群的1个种,种名未定[5]。
2.5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生防微生物活菌制剂作为一种产品应用时的主要
障碍是其生态稳定性和遗传稳定性。 将上述第3轮复
筛选出的两株拮抗菌株连续继代培养, 每10d转接1
次,共转接8次,并检测拮抗活性。结果发现,两个拮抗
菌株拮抗斑枯病菌的特性能稳定遗传( 表3) 。 最后确
定 A01和 A64作为生物防治甜叶菊斑枯病的实验生
产菌株。
2.6抗生菌剂的防病增产效应
喷施抗生菌剂,可有效降低斑枯病病情指数,平
均防效为 56.3%。 A01和 A64混合构成的抗生菌剂
防治效果明显好于两个菌剂单用, 差异达到显著水
平(0.05)( 表 4) 。 测产结果表明,抗生菌剂可显著提
高甜叶菊叶片产量,平均增产 18.7%,尤其在连作小
区,增产效果更为明显。 经方差分析,达到显著水平
(0.05)。
图 2 不同菌株生长速度
表 2 菌株培养特性
表 3 拮抗菌株抑菌活性在转代培养中的变化
!
#$
% &
’
( !’
)$
% !!
表 4 不同菌剂的防病效应
67· ·
农业生物技术科学
ChineseAgriculturalScienceBulletinVol.24 No.11 2008 November
http://www.casb.org.cn
3 讨论
笔者采用的抑菌圈——生长速度双重测定法用于
斑枯病生防因子的筛选, 对于提高筛选成功率和实际
防治效果是一种简便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实际分
离时,27份供试样品中, 有2株能够与斑枯病菌拮抗
并且生长速度快,说明此方法成功率较高。
筛选出的 A01和 A64菌株对甜叶菊斑枯病菌表
现较高的拮抗活性,同时生长速度快,在继代培养中,
拮抗活性遗传稳定,抗性持久。在温室条件下可有效防
治甜叶菊斑枯病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方中达.《 植病研究法》.中国农业出版社:北京,第三版,1998:42-45.
[2]刘大群,肖琨,琳达·库特,等.利用拮抗链霉菌防治植物病害.河北农
业大学学报,1998,(1):1-15.
[3]罗文新,陈晓佳,黄耀坚,等.来自海洋的链霉菌抑菌活性与其培养
条件的关系.微生物学通报,1998,25(6):325-328.
[4]王光华,辛惠普.甜叶菊斑枯病药剂防治试验研究.中国糖料,1997,
(3):13-16.
[5]中科院微生物所编著.《 链霉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15-18.
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