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巨大口蘑高产栽培技术



全 文 :巨大口蘑高产栽培技术
李 涛1 , 刘鸿高2 , 王元忠3
(1.云南玉溪师范学院 , 玉溪 653100;2.云南农业大学 , 昆明 650201;3.云南英茂生物技术实验室 , 昆明 
650212)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 (2005)06-0027-02
巨大口蘑是一种正处于开发中的珍稀食用菌 ,
其子实体营养丰富 , 品质佳。现经驯化选育栽培出
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新菌种 , 子实体丛生或簇生 ,
个体肥大 , 质地致密 , 脆而鲜甜 , 口感细腻 , 清香
浓郁 , 盖柄口感一致 , 外形美观 , 不易开伞 , 细胞
分生缓慢 , 又不易生虫或腐烂 , 耐贮运性好 , 适宜
鲜销和加工。在 4~ 6℃条件下 , 保存期可达 30d不
变色味。它表现出优良的产品性状 , 较高的食用和
经济 价 值。 据 分析 , 每 100g 干 品含 蛋白 质
35.28%, 粗脂肪 9.58%。 总糖含量 38.44%, 粗纤
维 8.20%。其具营养丰富 , 品质佳 , 多糖含量高达
8.41%, 是一种富含菌类多糖的优质菌。
1 生活环境条件
经过对该菌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 , 对其生长发
育的环境条件 , 包括营养源 、 温度 、 湿度 、 空气 、
光照条件 、 酸碱度作了一些相关的研究。
1.1 营养 此菌是营腐生菌 , 它可通过菌丝生长
分解木质素 、 纤维素 , 吸收碳源 , 但其分解能力不
如木耳 、 香菇 、 平菇等一些木腐菌强 , 又比蘑菇的
分解能力稍强。是介于木腐菌和草腐菌间的一种腐
生菌 , 其氮源吸收能力又次于蘑菇 , 在栽培中必须
经过覆土产生菌索方能结实 , 而又以蘑菇类同 , 栽
培条件比蘑菇要稍高一些。
1.2 温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 , 一般在 18 ~ 38℃下
都能正常生长 , 温度低于 15℃菌丝生长受抑制 ,
生长极缓慢 , 超过 36℃菌丝体生长也受限制 , 其
生长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控制在28~ 32℃。子实体形
成温度一般为18 ~ 32℃, 以20~ 28℃为最佳 , 在菌
种培养阶段 , 必需控制在 28 ~ 32℃。试管种需 12
~ 16d , 原种需 30 ~ 40d。在正常适宜温度条件下 ,
菌丝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1.3 湿度 驯化研究认为 , 过干或过湿均不利菌
丝生长 , 覆土管理期间土壤水分控制在 50%~
60%, 空气湿度为 80%, 原基分化阶段覆土 , 土壤
水以 60%~ 70%为好 , 随原基发育阶段不同 , 注意
用水做到勤 、 轻 、 少喷 , 保持空气湿度 85% ~
90%。在菌丝培养阶段培养干料与水比为 1∶1~ 1.2
生长最好 , 最适宜水量控制在 60%~ 65%。
1.4 光照 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 , 即使在完全
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但培养室有微弱的散光
条件 , 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可加快菌丝
的生理成熟进程。在子实体发育阶段 , 需要一定散
射弱光 , 有利原基的分化发育 , 但不宜过大 , 以免
导致原基受紫外线影响而枯萎 , 阻滞子实体正常生
长发育。它最适宜的光照强度为 150~ 750Lx。
1.5 空气 该菌是好气性强的真菌 , 在菌丝生长
阶段 , 如培养料通透性差 , 菌丝生长不好 , 即使最
佳生长温度条件下 , 菌丝生长极为缓慢 , 必须注意
培养材料及培养方法 , 结合它好气性强的特性 , 选
择透气性好的原料及栽培环境。在菌丝培养阶段 ,
加大通风换气条件 , 促进菌丝生长 , 缩短发菌周
期。子实体发育阶段 , 对空气需要量大 , 在加强水
分管理时 , 对栽培场地加大通风换气 , 促进子实体
正常发育 , 防止菇房 CO2浓度增加 , 影响阻滞子实
体的发育或产生畸形菇。
1.6 pH 值 此菌 pH 值 2 ~ 10 范围下均可生长 ,
我们研究结果表明:它在 pH 值 4.0 ~ 5.0 之间生长
最快 , 随之增加或降低其生长速度都有所减缓。在
培养时加入苹果汁液 , 有助于菌丝生长发育 , 栽培
料经发酵处理产生微酸化 , 同样有利菌丝生长发
育。
2 栽培技术
2.1 场地选择 巨大口蘑可在室内搭架栽培 , 也
可搭简易棚栽培 , 最好采用日光温室 , 夏季不种蔬
菜的休闲时间栽培巨大口蘑 , 即节约了搭建棚投
资 , 又达到日光温室周年利用 , 提高效益。
2.2 栽培季节 根据巨大口蘑菌丝生长和子实体
发育对温度的要求 , 结合我省气候条件 , 以夏季到
秋季为适宜出菇期 , 提前 50~ 60d , 作为最佳接种
期。
2.3 栽培料配方 稻草41%, 棉子壳 41.5%, 麸
皮 15%, 石膏粉 1%, 石灰 1%。巨大口蘑菌丝虽
能在未经发酵的培养基上生长 , 但(下转第30页)
收稿日期:2005-10-05
27第 24 卷 第 6期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DOI :10.13629/j.cnki.53-1054.2005.06.009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臧穆
  一五五 乐静珠 我国当代真菌学家 。
早期有兴趣于酵母菌的研究 , 后转为子囊
菌类黑壳菌目 Sphaeriales 的分类研究 , 这些
子囊壳小 , 分布广 , 种类多 , 文献浩翰的
微型真菌 , 往往使人望而生畏 , 故国人问
津者很少。有幸她有趣于此。九十年代 ,
她根据国产材料与瑞典真菌学家 Ove Eriks-
son合作 , 有不少论文问世 。乐为人谦和 ,
少与人争 , 喜爱绘画艺术 , 凡绘插图或手
制艺术品 , 总有过人之处 , 原 《真菌学报》
的封面 , 落落大方 , 即出其手。其真菌绘
图 , 形态逼真 , 线条均匀 , 久为读者所称
羡 。现她旅居美国加洲 , 时有音信 , 有时
也寄趣于野外菌类调查 。
一五六  卢里亚  Salvaor (Edward)
Luria 近代美籍意大利裔菌物学家。因对嗜
菌体的研究曾获 1969年诺贝尔奖。他曾在
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学习嗜菌体的研究技术 ,
后到美国 。1942 年 , 解迷了嗜菌体颗粒的
电镜照片 , 把病毒图形的头部及长尾第一
次显示出来 , 继又证明病毒的遗传物质可
发生多种变化 , 即形成突变株 , 这把对病
毒的认识 , 提高到新的水平 , 对后来的病
毒研究 , 开拓了新的局面。
发生 , 栽培预堆前将每种原料充分曝晒 , 或用 3%
~ 5%的生石灰水浸泡二遍处理。
4.2 小菌核 小菌核的菌丝比草菇菌丝粗壮 , 色
洁白 , 有丝状光泽 , 在菌丝上形成有大量菌核。小
菌核与草菇争夺养分 , 并分泌毒素 , 抑制草菇的生
长 , 危害严重时 , 甚至不出菇。 用 3%的石灰水浸
泡原料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料堆中有局部污染时 ,
也可用 1%的石灰水处理
4.3 疣孢霉 该种菌丝体白色 , 棉毛状 , 能使子
实体腐烂 , 流出黄色分泌物;出可引起草菇畸形 ,
严重时完全停止生长。疣孢霉可以通过蘑菇传染给
草菇。因此 , 严禁在用蘑菇废料的地方栽种草菇。
局部受污染的 , 可用 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发现
有病原子实体应立即销毁。
4.4 菇螨及菇蝇 、 菌蚊的危害 它们吃食菌丝 ,
使菇蕾枯萎。菇蝇的幼虫还会钻到菌蕾内部蛀食。
防治办法基本同其它食用菌。要注意的是菇房应与
生稻草有一定距离 , 在草菇子实体生长期间不直接
喷药 , 以免造成药害。 总的来说 , 草菇因生长期
短 , 虫害较其它食用菌轻 , 但也不能忽视。
(上接第 27页)获得优质高产 , 栽培材料一定要经
过发酵。
2.4 菌袋制作 塑料袋规格最好选用25cm×50cm
的袋 , 装干料1kg/袋。装料要紧实 , 两头套上口颈
(用打包带焊接而成), 盖上一层报纸或牛皮纸。菌
种块一般杏核大小 , 菌种用量一般 5%~ 8%。
2.5 菌丝培养 把接过菌种的培养袋墙式垒叠4~
5 层 , 中间留通风道。发菌温度控制在 28 ~ 32℃,
接种后一星期内如果温度不够 , 要及时加热增温 ,
促进接种块恢复萌发 , 提高成活率。菌丝生长 3 ~
5cm 时应翻袋 1次 , 拣出污染袋。由于培养料添加
石灰和石膏粉 , 菌袋堆易发热 , 当堆温超过 36℃
时 , 菌袋要及时排疏 , 加强通风 , 防止高温烧菌。
培养 40~ 50d , 菌丝即可长满袋。
2.6 覆土 当菌丝在培养料中发育到一定程度后
应及时覆土。覆土不仅能防止菌层内部温度 、 湿度
的急剧变化 , 保护了菌丝 , 而且借助覆土可改变菌
层与覆土层之间氧和二氧化碳的比例 , 促使菌丝从
营养生长迅速转入生殖生长 , 因此及时覆土是夺取
高产的首要手段。覆土材料要选有团粒结构孔隙
多 , 保水力强 、 含有适量腐殖质的颗粒土壤。覆土
时除去塑料袋 , 然后在料面上覆土。待土层表面布
满浓白菌丝还未扭结现原基 , 再覆一层腐殖土或菜
园土 , 喷水调湿。
2.7 出菇管理 一般7 ~ 15d白色菌丝爬上土面 ,
待土层表面布满浓白菌丝后 , 停止喷水降低湿度 ,
在菌丝倒状 , 使其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
此阶段控制空气相对湿度 80%左右 , 空间温度 20
~ 28℃, 并加强通风换气 , 刺激菌丝在土层内形成
菌索 , 扭结形成菇蕾。在菇生长阶段保持空气相对
湿度 85%~ 90%。使菇能正常生长。
2.8 采收管理 巨大口蘑从菇蕾形成至采收一般
10~ 20d ,当菌盖肥厚紧实 , 菌褶菌膜尚未破裂开伞
时及时采收。将采下的巨大口蘑去掉基部泥土 , 即
可鲜菇上市或根据市场需求加工成干制品或盐渍
品。
30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24 , 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