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5-04-13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技基金(20131078) ;中山市科技基金(20132A002)
作者简介:陈小露(1989-) ,女,硕士,研究方向:广东地产药材研究;Tel:18610241402,E-mail:alutee@ 126. com。
* 通讯作者:梅全喜,Tel:0760-89980306,E-mail:meiquanxi@ 163. com。
茅莓的本草流源与考证
陈小露1,2,梅全喜1
(1.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药学部,广东 中山 528401;2. 广东省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080)
摘要 目的:自古以来茅莓与同属植物粗叶悬钩子以及覆盆子等存在品种混淆现象,为澄清混乱,保证药物在
临床上的正确使用,现考证其基原及品种,并对以往文献记载的错误和混乱进行澄清。方法:通过查阅与茅莓相关
的本草古籍以及现代文献记载,梳理归纳。结果:茅莓与同属植物粗叶悬钩子(大叶蛇泡簕)在形态、名称这两个方
面经常混乱,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茅莓药理作用主要侧重于心血管系统方面,而粗叶悬钩子主要在抗肝损伤方
面,就其临床应用而言,两者也有区别,不应将粗叶悬钩子作为茅莓的代用品。结论:通过本草考证,历代所记载的
藨(蛇泡簕)的原植物应当为蔷薇科植物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
关键词 茅莓;悬钩子;藨;蛇泡簕;红梅消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15)11-2425-04
DOI:10. 13863 / j. issn1001-4454. 2015. 11. 046
茅莓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广泛运用于中医临床,
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活血凉血的作用,主要用
于感冒发热、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等。原植物为落叶
小灌木,生长于向阳的山坡、路旁、荒地灌丛或草丛
中,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及我国中南地区以
及华东各省,广东各地有产,以南海、阳山、郁南等地
出产较多〔1〕。1977 年版中国药典将其收录,但后来
各版均未见记载,《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二册)收
载茅莓根为蔷薇科植物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的
根。由于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的植物形态以及名称
常有混淆,同名异物现象较为严重,现从茅莓的植物
形态、品种、名称以及药用源流等方面的记载进行梳
理归纳,以期澄清混乱,正本清源,为其临床的正确
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品种源流
早期本草古籍对茅莓的品种记载较为模糊混
乱,笔者推测主要是由于悬钩子属植物的果实在古
代习惯以藨(即现在所称的莓)来表示。《尔雅》卷
下·释草第十三最早记载了茅莓“葥山莓,今之水
莓也,实似藨,莓而大,亦可食”〔2〕。唐·陈藏器《本
草拾遗》中记载:“悬钩根皮,味苦,平,无毒。主子
死腹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茎上有刺
如钩,生江淮林泽,取茎烧为末服之,亦主喉中塞
也”〔3〕。喉中塞即喉痹。《本草拾遗》所载悬钩根皮
与茅莓的功效主治基本一致,应为茅莓。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有悬钩子,并描述植
物形态曰:“悬钩树生,高四五尺。其茎白色,有倒
刺。其叶有细齿,青色无毛,背后淡青,颇似樱桃叶
而狭长,又似地棠花叶。四月开小白花。结实色红,
令人亦通呼为藨子。孟诜、大明并以此为覆盆,误
矣”〔4〕。李时珍所描述的“开小白花”与茅莓“开紫
色或者粉红色小花”有差异,并且在叶片形态结构
上也有区别,时珍曰:“其叶有细齿,青色无毛,背后
淡青,颇似樱桃叶而狭长”,而茅莓为复叶,小叶通
常为 3 叶,偶见 5 叶,叶片上面常绿色,贴生稀疏白
色硬毛,下面密生白色短绒毛,小叶片宽菱形至宽倒
卵形。笔者认为,当时李时珍所指悬钩子应是与茅
莓同属的其他植物,因此《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
二册)收录茅莓的起草说明中写到“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草部蔓草类蓬藁项下描述……其所述除花色
不同外,余均与茅莓相似”〔5〕,认为《本草纲目》所载
悬钩子即是茅莓的说法有待商榷,应进一步推敲。
清·吴其浚在《植物名实图考》卷十九·蔓草
类中,以红梅消为名收载了茅莓,述其“红梅消。细
茎多刺……,一枝三叶,叶亦似薅田藨,初发面青,背
白,渐长背即有淡青。三月间开小粉红花,色似红
梅,不甚开放,下有绿带,就蒂结实,如覆盆子,色鲜
红,累累满枝,味酢甜可食”〔6〕。吴其浚所指红梅消
与茅莓的植物形态一致,而且与《尔雅》所述的“藨”
一致,应为茅莓。又谓“江西俚医以红梅消根浸酒,
为养筋、治血、消红、退肿之药。又取花汁入粉,可去
雀斑,合色、形、味兴逢藟、覆盆相类,其功用应不
远。”指出了茅莓的功效与民间应用。
其后,清·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中以蛇抱簕
·5242·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1 期 2015 年 11 月
为名收载茅莓:“味劫、酸。除疮疥,杀虫,去汗斑,
洗疳痔。浸酒,治瘰疬。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痛。
有簕。子红,可食。根浸酒,壮筋骨。一名黑龙骨。
叶大的一名虎掌,一名山象皮。小叶的,能开蛇
口”〔7〕。这里首次将与之同属的大叶蛇泡簕区分,
并以虎掌簕、山象皮命名粗叶悬钩子。《生草药性
备要》首次记载“虎掌簕,味辛,性平。消瘰疬红肿。
其叶,晒干研末口嚼,涂刀伤。根,洗蛇疱疮。又名
山象皮”〔7〕。清·赵其光在《本草求原》中也记载
“蛇泡簕,即黑龙骨薳。酸、涩,平。主牙痛吐血,杀
虫,洗疮癞,汗斑,疮疳。薳:止刀伤血,开蛇伤之口。
簕,九蒸九晒浸酒,壮筋骨,治瘰疬妙。根,存性,开
油搽坐板疮”〔8〕。分别描述了蛇泡簕根、茎、叶的功
效以及炮制后的应用。同样也介绍了大叶蛇泡簕,
曰:“又一种大叶蛇泡,一名虎掌簕,又名山象皮。
涩、平。消瘰疬红肿。其薳,晒研,治蛇伤、刀伤;根,
洗蛇泡疮。”
民国时期,萧步丹所著《岭南采药录》记载:“蛇
抱竻,别名:黑龙骨、虎掌、山象皮。味甘,性温。敷
大疮,其根煎酒,解热毒,散疮疽,治疔疮,治牛马疔
毒。和蜜捣敷,治马嘴疔,生于上唇入中处者是,调
蜜敷,合诸疮口,连根煆存性为末糁之,亦能治蛇伤
及瘰疬”〔9〕。同样载有“叶大者名虎掌,梗有竻,子
红色,可食,味酸涩,除疥癞,杀虫,治汗斑,浸疳疮,
以之浸酒,治瘰疬,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痛,取其
根浸酒,壮筋骨,理蛇伤。”但是《岭南采药录》将虎
掌、山象皮作为蛇泡竻的别名,存在与大叶蛇泡簕混
淆的地方,但是萧步丹也指出,叶大者为虎掌,与蛇
泡簕区分。因此,蛇泡簕与大叶蛇泡簕为两种不同
的中草药,其植物形态和功效应用均有所区别,名称
也不尽相同,在临床应用中应加以区分。
综上所述,古代本草专著记载的茅莓品种存在
混乱主要是由于其同科属植物形态相似,并且有些
命名是由其属的名称———悬钩子来命名,但考究其
原植物与功效应用,《尔雅》所载“藨”,《本草拾遗》
所载“悬钩根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红梅消”,
《生草药性备要》所载“蛇抱簕”和《本草求原》所载
“蛇泡簕”,以及《岭南采药录》载“蛇泡竻”均为蔷
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
2 名称源流
《尔雅》谓之“藨”,《本草拾遗》谓之“茅莓根
皮”,《植物名实图考》谓之“红梅消”,并首次提到茅
莓因地方不同而名称不同,吴其浚谓“湖南、北谓之
过江龙,简易草药收之。其枝梢下垂,及地则生根,
黔中谓之倒筑伞……泡即藨,语音轻重耳;名随地
改,殆难全别”〔6〕。《生草药性备要》谓之“蛇抱簕”,
《本草求原》谓之“蛇泡簕”,这也是茅莓最常用的一
个别名。各地方药物志所记载的茅莓名称不尽相
同。辰溪县志曰:“山泡有三月泡、大头泡、田鸡泡、
扒船泡”〔6〕。《广东省中药志》以蛇泡簕为正名收载
茅莓根,并详述蛇泡簕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的干燥根,以茅莓根、薅田藨根
为别名,原植物形态为攀援状灌木,枝有短柔毛及倒
生皮刺。叶互生,为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 3 片,稀
为 5 片,大小极不相等〔10〕。《福建药物志》以茅莓为
正名收载〔11〕,但在福建各地,其名称又不相同,在周
宁、闰候、福安等地称“播田菠”;在霞浦、宁德、福安
等地称“两头粘”;在泉州、晋江、南安、厦门、同安等
地称“火梅刺”;在古田称“三月泡”;在闽北地区称
“插秧泡草”;在龙岩、清流、宁化等地称“耕田波”;
在霞浦、邵武等地称“五月红”。《广西植物名录》载
茅莓为正名,以三月泡、铺地蛇为异名称之〔12〕。茅
莓在广东民间应用较多,并且常以蛇泡簕作为其正
名。《广东中草药》载蛇泡簕为正名,以茅莓为别
称,在广东各地其名称又不尽相同,在惠阳、兴宁、翁
源、肇庆等地称“三月泡”;在佛山等地称“细叶蛇泡
簕”;在阳江称之为“小号水泡簕”;在汕头地区有
“虎姆”之称;在新会称“细种甘泡簕”〔13〕。《岭南中
草药撮要》也同样以蛇泡簕为正名收载该药,并以
三月泡、红梅消、茅莓、牙鹰簕作为常用别名〔14〕。现
将茅莓的一些名称归纳整理,结果见表 1。
此外,因产地不同茅莓的名称也有差别,现将各
地茅莓的名称归纳整理,结果见表 2。
可见,茅莓因出于不同产地、植物不同部位而有
各种异名,吴其浚谓之“泡即藨,语音轻重耳;名随
地改,殆难全别”,较常用的别名有蛇泡簕、三月泡、
红梅消等。各地茅莓名称不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方
言差异以及用药习惯不同所致,而该药商品规格名
称主要为茅莓根、蛇泡簕、红梅消等。
3 药用源流
茅莓在早期主要应用其果实作食用,《尔雅》云
“葥山莓,今之水莓也,实似藨,莓而大,亦可食”〔2〕。
主要记载其食用价值。《本草拾遗》载有茅莓根皮
及果实的药用价值,曰:“味苦,平,无毒。主子死腹
中不下,破血,杀虫毒,卒下血,妇人赤带下,久患痢,
不问赤白脓血腹痛,并浓煮服之。子如梅,酸美。人
食之,醒酒止渴,除痰唾,去酒毒。茎上有刺如钩,生
江淮林泽,取茎烧为末服之,亦主喉中塞也”〔3〕。比
较全面的记载了茅莓的性味及临床应用,其中主治
喉痹的功用,悬钩子属的植物中只有茅莓具有,因此
·6242·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1 期 2015 年 11 月
表 1 古今文献对茅莓名称的记载
文献名 名称
《尔雅》 藨、葥山莓
《本草拾遗》 悬钩根皮
《植物名实图考》 红梅消、红琐梅、过江龙、倒筑伞
《生草药性备要》 蛇抱簕
《本草求原》 蛇泡簕、黑龙骨薳
《岭南采药录》 蛇泡竻、黑龙骨、虎掌、山象皮
《广东省中药志》 蛇泡簕、茅莓根、薅田藨根
《福建药物志》 茅莓、播田菠、两头粘、火梅刺、三月泡、插秧泡草、耕田波、五月红
《广西植物名录》 茅莓、三月泡、铺地蛇
《广东中草药》 蛇泡簕、茅莓、三月泡、小簕蓬、细叶蛇泡簕、小号水泡簕、虎姆、细种甘泡簕
《岭南中草药撮要》 蛇泡簕、三月泡、红梅消、茅莓、牙鹰簕
《广东药用植物简编》〔15〕 茅莓、蛇泡簕、虎姆根、莿菠、虎姆莿、菠莿、带藤蛇菠、三月菠、莿杨梅、小号蛇泡莿
《中药大辞典》〔16〕 薅田藨、茅莓、托盘根、米花托盘根
《中国药学大辞典》〔17〕 茅莓
《简明中药药名词典》〔18〕 薅、蛇泡竻、黑龙骨、三月泡、红梅消、红琐梅、过江龙、倒筑伞、薅秧泡、牙鹰竻、倒生根、毛叶仙
桥、虎波草、布田菠草、播田花、乳痈泡、鹰爪竻、种田蒲、青天地白草、细蛇氹、小还魂、五月藨
刺、龙船藨、红花脬竻、栽秧泡、蛇泡果、两头粘、五月红、陈刺波、草杨梅、仙人搭桥、薅田藨、薅
秧藨
表 2 不同产地茅莓的名称〔19〕
地区 名称
广东 蛇泡簕、细叶蛇泡簕、三月蛇泡簕、小号水泡簕、小簕蓬、小黄泡来簕、三月泡簕、虎姆莿、虎爬刺、虎唔刺、莿菠、蛇
菠、三月菠、红东簕、谷帽簕、虎姆、莿杨梅
广西 拦路虎、四月泡、托盘子、小三月泡、红梅、蛇泡子、三月蛇泡果、蛇泡辣、细红藤、路边蛇、拦路蛇、野鸡泡、白花暗
洞、落地金鸡
福建 两头粘、蛇泡翁、叶杨梅、布田刺占、布田缪、播田菠、插秧泡草、耕田波、布田赤艳、虎姆波
浙江 拦路虎、两头粘、青天地白扭、种田满、大暑莓、种田扭、大水苗、种田红、插田薅、莓女、麦扭、麦稔、耕田扭、田耙扭、
小麦格公、双头连、二头粘、五月扭、花母扭
江苏 山泡么、山泡泡、栽秧果
上海 拦路虎
东北 婆婆头、蛤蟆草
湖南 青天地白扭、种田满、大暑莓、四月泡、田坎泡、五月泡、端阳泡、龙船乌泡、两头扎、田泡簕
湖北 草杨梅子
山东 托盘子、山婆门头、托盘、山托盘、山坡门头、坡门头
河北 泼盘
河南 花米托盘
安徽 青天地白、白肿消、猴子莓、小麦泡、耕田果子、蒲篱笆秧、八瓣果、磨盘
江西 莳田脬、小泡泡、秧脚泡、莳田泡
陕西 莳田脬、田藨、红花脬、修母脬、耕田脬、龙船脬
四川 乌泡、端午泡、黄豆泡、蒿秧泡、倒触散、倒触散
贵州 倒足伞、倒竹伞
云南 乌泡、黑泡、紫泡、黑锁梅、子麦刺、两头蛇
海南 黄牛泡、上山虎
考证其药用流源,也证实陈藏器描述的悬钩根皮为
茅莓。至清代的《生草药性备要》曰:“味劫、酸。除
疮疥,杀虫,去汗斑,洗疳痔。浸酒,治瘰疬。十蒸九
晒,治吐血,止牙痛。有簕。子红,可食。根浸酒,壮
筋骨”〔7〕。《本草求原》述其“酸、涩,平。主牙痛吐
血,杀虫,洗疮癞、汗斑、疮疳。薳,止刀伤血,开蛇伤
之口。簕,九蒸九晒浸酒,壮筋骨,治瘰疬妙。根,存
性,开油搽坐板疮”〔8〕。民国时期的本草专著《岭南
·7242·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1 期 2015 年 11 月
采药录》记载茅莓:“味甘,性温。敷大疮,其根煎
酒,解热毒,散疮疽,治疔疮,治牛马疔毒。和蜜捣
敷,治马嘴疔,生于上唇入中处者是,调蜜敷,合诸疮
口,连根煆存性为末糁之,亦能治蛇伤及瘰疬”〔9〕。
可见,茅莓根、茎、叶、花、果实均可入药,且功效
应用有所区别,茅莓地上部分药性为苦、涩,凉,其功
效主要为杀虫疗疮、散瘀止痛、止血,主治感冒发热、
疥疮、疔肿、痢疾、外伤出血,十蒸九晒治吐血,止牙
痛。茅莓根药性为甘、苦,凉,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
祛风利湿、养筋活血,主治感冒发热、风湿痹痛、跌打
损伤、咳血、吐血、崩漏、疔疮肿毒,理蛇伤,治喉痹
等。
4 讨论
根据植物形态以及药用功效考证,可见茅莓药
用物种历代基本以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茅莓 Rubus
parvifolius L. 为主,品种并不混乱,但由于其同属植
物的特征相似,而悬钩子属植物习惯以藨、悬钩子命
名,以及后来茅莓在广东民间地区常以蛇泡簕为名,
并且在《岭南采药录》所载蛇泡竻的别名为虎掌、山
象皮,所以造成了与同属的粗叶悬钩子 Rubus alce-
aefolius Poir. 混淆,事实上,在《生草药性备要》和
《本草求原》中就已把粗叶悬钩子(大叶蛇泡簕)混
作蛇泡簕药用了〔20〕。以至于到今天在广东、广西等
地民间有粗叶悬钩子被当做蛇泡簕使用的情况较为
普遍。鉴于古代和今天都有用茅莓和粗叶悬钩子作
蛇泡簕入药的习惯,本课题组也曾提出了“可以考
虑将粗叶悬钩子列为蛇泡簕的第二来源,至少应可
以考虑将其列为蛇泡簕的代用品使用”的建议〔20〕。
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茅莓在与粗叶悬钩子虽然同
科属,但两者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差别,茅
莓在心血管系统和抗肿瘤方面作用较强,在临床上
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风湿痹痛、湿热黄疸、
热毒泻痢、跌打损伤等〔21〕;而粗叶悬钩子主要用于
抗肝损伤,在民间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乳腺炎等〔22〕,故认为粗叶悬钩
子可以作为蛇泡簕的代用品,但不宜作为茅莓药用
的代用品。另外,《本草纲目》所载悬钩子并非茅
莓,而是同属的其他植物,《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第
二册所载茅莓的起草说明中写到“李时珍在《本草
纲目》草部蔓草类蓬藁项下描述……其所述除花色
不同外,余均与茅莓相似”中认为李时珍所载的悬
钩子为茅莓这一观点有待商榷,值得思考。
参 考 文 献
[1]梅全喜 . 广东地产药材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11:579.
[2]郭璞 . 尔雅[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100.
[3]唐·陈藏器著 . 尚志钧辑释 .《本草拾遗》辑释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2.
[4]明·李时珍 . 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M].合肥: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8-749.
[5]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广东省中药材标准[S].
第二册 .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1:200-202.
[6]清·吴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M].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7:438-439.
[7]清·何克谏 . 生草药性备要(岭南本草古籍三种)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4,41.
[8]清·赵其光 . 本草求原(岭南本草古籍三种)[M]. 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0.
[9]萧步丹 . 岭南采药录[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47.
[10]《广东省中药志》编辑委员会 . 广东省中药志[M].第
一卷 .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293-295.
[11]福建省医药研究所 . 福建药物志[M].福州:福建人民
出版社,1979:184-185.
[12]广西植物研究所 . 广西植物名录[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1:268.
[13]《广东中草药》选编小组 . 广东中草药[M].广州:《广
东中草药》选编小组,1969:526.
[14]张俊荣 . 岭南中草药撮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4:73-74.
[15]吴修仁 . 广东药用植物简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
出版社,1989:113.
[16]南京中医药大学 . 中药大辞典[M].下册 . 上海:上海
科学出版社,2006:3737-3739.
[17]《中国药学大辞典》编委会 . 中国药学大辞典[M].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53.
[18]匡海学,桑树荣 . 简明中药药名词典[M].哈尔滨:黑
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1.
[19]程超寰,杜汉阳 . 本草药名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4:363-365.
[20]胡莹,梅全喜 . 蛇泡簕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概况
[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764-2766.
[21]王继生,邱宗荫 . 茅莓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J].中国药房,2007,18(6) :463-464.
[22]陈旺,吴志生,章亮,等 . 粗叶悬钩子化学成分及药理
作用研究进展[J]. 亚太传统医药,2009,5(7):141-
143.
·8242·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第 38 卷第 11 期 2015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