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覆盆子抗诱变作用的实验研究



全 文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1 9 9 8年 6月第 1 卷第 1 期 (创刊号 )
·预防与保健 ·
覆盆子抗诱变作用的实验研究
付德润 钟承 民 部 伟 张月明 李新威 封春林
【摘英】 为了解新疆野生植物覆盆子的抗诱变作用 ,我们采用 A山es 试验 、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
5 0 5 显色反应 ,对覆盆子的水溶性提取物进行诱变与抗诱变研究 .结果表明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在三
项试验中均无诱变性 ,在抗诱变试验中 ,对 A m es 试验中阳性诱变物 ZA F 、 4N Q O 、 A F B , 、 N a N 3的诱变抑
制 作用分别为 [ + 〕、 〔+ + 〕、 [ + + 〕、 〔+ + + 〕 ;抑制 C P 诱发小鼠 M N R 的作用不明显 ;对 A F B I 、 4N QO 、
M M C 诱导 5 0 5 显色反 应的抑制作用分别为 [十 + + 〕、 [ + 〕、 [十 + 〕。本研究结果揭示覆盆子水溶性提取
物具有一定抗诱变作用 , 为其可作为开发保健食品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
【关键词】 覆盆子 诱变性 抗诱变作 用
新疆是全国著名的瓜果之 乡 ;但野生植物是发
展食品工业的重要资源 。 野生植物覆盆子的营养价
值尚未开发 。 为此 ,我们观察了其水溶性提取物的诱
变和抗诱变作用 , 为开发其成为保健食品提供科学
依据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1 L l 样品 : 覆盆子采 自新疆伊犁地 区新源县 。 将
样 品研碎 , 以蒸馏水浸泡 24 h , 低速离心并弃渣 , 取
上清液滤菌待用 。
1
.
1
.
2 实验菌株 : 菌株 T A g : 、 T A 10 。由中国预 防医
学科学院提供 。主要遗传性状经鉴定合格 。 大肠杆菌
P Q 3
7 , 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提供 , 主要遗传性状经鉴
定合格 。
1
.
1
.
3 实验动物 : 一级昆明种小白鼠 (雌雄各半 ,体
重 18 一 2 9 ) , 由新疆制药厂动物室提供 。
1
.
1
.
4 主要试剂 : 4一硝基 奎宁氧化物 (4 N Q O ) 、 黄
曲霉毒 素 B , ( A F B , ) 、 叠氮钠 ( N a N 。 ) 、 2一氨 基药
(2 A F’) ,均为 iS g m a 公司产品 。 环磷酞胺 (cP )为上海
第十二制药厂产品 。丝裂霉素 (M M C )为上海药物研
究所产品 。
1
·
L S 主要仪器 : 恒温震荡培养箱 、 普通恒温培养
箱 、 超净工作台 。
1
.
2 方法
1
·
.2 1 A m es 试验 : 试验用 已鉴定的营养缺陷型
作者单位 : 8 3 0 0 5 4 新疆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鼠伤寒沙 门氏菌株 T A 。。和 T A I。。 。 按卫生部颁发的
“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 规定的方法进行 。 设
三个剂量组 、 一个空 白对照组 。分别以 ZA F 、 4 N Q O 、
A F B
: 、
N a N
3为阳性对照物 。分为加 S 一 9和不加 S 一 g系
统 , M R ) 2判之为阳性结果 。 在抗诱变试验中 ,设三
个剂量组 ,分别加到阳性诱变物培养皿中 ,分为 + S -
9和 一 S 一 9 ,余之同上 。
抗诱变效果评价 :
。 , , 。 ` , , , , 。 / , , n 、 _ _ 阳性组菌落数一 测定组菌落数 、 , 八 `回复突变抑制率% (1 P ) 二 若瓮髻瓮翟里装生崔黑袋撰缪碧奖头 义 10 0卜’ ~ ` 、 ~ ` ,r ’川 一丫 / ” 、 “ 阳性组菌落数一 自发回变菌落数 八 上~
1
.
1
.
2 微核试验 : 选用昆明种小 白鼠 , 体重 2 0 9 左
右 , 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8只 ,雌雄各半 , 设一个较高剂
量组 ,一个空白对照组 ,一个阳性对照组 ( c P : 0 . 0 89
·
K g
一 ’ ·
B w
一 ’
)
,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 , 隔 2h4 取材制
片 , 计数 1 0 0 0个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 ( P c E )的微
核 (M P C E ) , 算出微核率 (M N R编 ) 。
在抗 C P 诱发小鼠 M P C E 的抑制试验中 ,设三
个 剂量组 , 一个对照组 , 一个 阳性对照组 (c P : 1 59 ·
K g
一 ’ ·
BW
一 ` ) ,其余同上 。算出抑制率 I p 。
。 _ 阳性组微核率一 实验组微核率 、 , 八 八
I P = 器法器答签书兴母一丢弓气誉器尘茶 火 1 00阳性组微核率 一 空白组微核率 八 且~
1
.
2
.
3 5 0 5 显色试验 : 定量测定 5 0 5 显色试验 , 利
用大肠杆菌菌株 P Q 3 , ,按 Q u i l l a r d e t 等建立的方法
略加改进进行 。接种 P Q 3 7于 l m l L B 培养基中 , 37 ℃
振荡培养 8一 l oh ,将活化培养的 L B 菌液按 1% 比例
转接至新鲜 L B 培养基中 , 37 ℃振荡培养 h2 ( O D 60
= 0
.
4左右 ) 。 取转接培养 Zh 后菌液 l o o u l 加入 l om m
x 巧m m 小试管中 , 同时加入阳性物或溶剂 20 ul 、 检
样液 Z o u l 及 L B 培养基 、 S 一。 (加或不加 ) 、 B 或 P 缓
C hie nse Ge e a n r l Pa e r tie e
,
J u ne 19 9 8
,
V o l
.
1 N o
.
1
冲液等测定终点指示酶活性 。 诱导抑制试验是加化
学物 (或诱导物 )后 加抑制物 ,余同上 。若样 品有色 ,
采用离心并洗涤脱色 。测定结果按公式 IF 一 R c / R o
计算 R C 指在浓度 C 时的 R 值 , R 。 指空 白对照值 ,
I F 为 5 0 5 诱导 系数 。 IF 》 2为阳性 。
2 统计学处理
2
.
1 A m e s 试验 : 试验数据按 M R ) 2判定为阳性
结果 。 1P > 40 % 为抑制有效 。 据 T o sn en 等人的方法
进行 T 检验 。
2
.
2 微核试验 : 用双侧 t 检验和 尹 检验 。 IP > 40 %
为抑制有效 。
2
.
3 5 0 5 显色反应 : 用成组比较的 t 检验 、 直线相
关分析 。
3 实验结果
3
.
1 A m e s 试验
3
.
1
.
1 由表 1可 见 , 授 盆子水溶性提取物 10 0 ~
30 o m g /皿各剂量组中 , 对菌株 T A , 。 ( + S一 9或 一 S一的
和 T A l o ., ( + S 一 9或一 S 一妇回变菌落数影响不大 ( M R <
2 )

表 1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对 T A 。: 、 T A 10 菌株的致突变性
受试物 浓度
( m g /皿 )
T A , s ( j 士 S D ) T A 一0 0 ( 了士 S D )
+ S
一 9 一 -5 9 + S一 9 一 S一 9
阳性物 ,
蒸馏水
覆盆 r 1 0 0 . 0
20 0
.
0
30 0
.
0
2 90士 7 5 . 0
2 8士 4 . 0
17士 1 . 4
2 0士 1 r o
19士 2 . 4
4 6 9士 1 2 4 . 0
1 2士 5 . 5
9士 2 . 0
10士 3 . 5
】9士 2 . 8
7 7 8士 5 2 . 0
1 1 3士 2 3 . 2
7 5士 1 1 . 2
8 2士 9 . 4
7 0士 1 6 . 0
14 50士 13 4 . 0
8 5士 2 0 . 5
6 7士 1 1 . 5
7 3土 8 . 8
5
.
8土 9 . 0
i仁: , ZA F 1 0 0 u g / nlL ( T A 。 、 + S一 9 ) , 4 N Q ( ) l u只 /日It ( T A g , 一 S一 9 )
A F I飞] 1 0 u g / 11让( T A 一。。 + S 一 9 ) , N a N 3 15 u g / 11吐( T A I。 。一 S 一 9 )
3
.
1
.
2 表 2结果表明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对 ZA F 、 4 N Q ( ) ( T A , 。 、 A F B , 、 N a N 。 ( T A , 《、。 )均有较 明显抗诱变作
用 。 对 T A , : + S一 9系统的抗诱变作用为仁、 」,对 T A , 。一 S 一 9系统 为+[ + 〕 ,对 T A I 。。 ( + S 一 9或 一 S 一 9 )分别为〔+ 」和〔+
十 + 〕, 且有剂里一反应关系 。
表 2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对 ZA F 、 4N Q O 、 A F B I 、 N o N 3的抗诱变作用
似盆 子提取物
( m g / IllL)
T A
, :
ZA F ( 1 2 0u g /皿 ) 4 N Q ( ) ( l u g / 11几)
回变菌落数 I P (% ) 回变菌落数 I P ( % )
T A I明
A F B 一 ( 10 u g /皿吐) N a N 3 ( 15 u g /皿 )
回变菌落数 I P ( % ) l,j1 变菌落数 IP (% )
1` ) ()
.
0
20 0
.
0
38 7士 3 4 . ( )
2 8 9士 1 1 . 0 2 5 . 32
3 9 0士 4 5 . 0 0 . 0 0
16 2士 5 2 . 0 58 . 14
5 0 7士 8 6 . 0
2 9 2士 4 4 . 5
8 2士 3 8 . 4
1 2 5士 4 9 . 0
4 2
.
4 1
8 3
.
8 3
7 5 3 5
8 2 0士 9 4 . 0
58 9士 7 4 . 2
4 12士 8 0 . 5
3 9 5士 70 . 5
2 8
.
17
4 9
.
76
5 1
.
8 3
1 16 8士 1 17 . 0
2 4 6士 8 2 . 0 7 8 . 9 4
18 2士 6 2 . 3 8 4 . 4 2
10 8士 5 5 . 2 9 0 . 7 5
11
: : ,
11
,
> 8 0 %
, 有剂 l代一反应 关系 , 1冬抗诱变作 11 [ + + + l
4 0 % < I P < 60 %
, 圣七扣t 诱变作 乒11为卜+ 〕
I P > 6 0%
, 或有剂欣一反应 关系 . 其杭诱变作 )1J 为〔+ 十 〕
.3 2 微核试验
3
.
2
.
1 攫 盆子水溶性提取物 8鲍 · K g 一 ’ · BW 一 ’ 时 ,
小鼠 P C E 的 M N R 为 2 . 17 % , 与空白相比较无显著
性差异 。
3
.
2
.
2 由表 4可见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低 , 剂量组
+ C P 的 M N R 为 1 8 . 2 0%。与阳性组 比较有显著性差
异 ( P < 0 . 0 5 ) 。 其抑制率 < 40 % 。 高剂量组 的 M N R
与阳性组比无显著性差异 ,抑制率 < 10 % 。
表4 覆盆 子水济性提取物对 c P 诱发 M N R 的抑制作用
受试物 剂 址
( g / K g )
动物数 微核率 (%。 ) 矛 士 S D ) 抑制率 (% )
橙盆 r 0 . 0 0 7
2 0
.
0 0 5
4 0
.
0 0 6
8 0
.
0 0 4
C P 0
.
15 5
1
.
29士 0 7 6
8
.
20士 3 . 9 6
3 1
.
5 0士 6 . 4 4 关
2 2 7 5士 7 . 1 8
2 4
.
6 0士 5 . 7 3
2 6
.
0 2
7
.
5 2
11三: , P < 0 . 0 5
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198 9年 6月第 ]卷第 1期 (创刊号 )
3
·
3( 5 ) S显色反应
3
.
3
.
1覆盆 子 水溶性提 取 物各剂 量 组 4 o m g~
Z o o m g /Z o ul中皆不能明显诱导 S( ) S反应 ( F I< 2 )。
3
.
3
.
2由表 6可见 , 覆盆子水溶性提 取物 4 o m g /
Zo u l 剂壁对 S ( ) S 反应有 明显抑制作用 , 对 A F B ,的
抑制作用为 〔+ + + 〕 , 对 4 N Q O 抑制作 用 为〔+ 〕 , 对
M M C 的抑制作用为〔+ 十 〕。
表 3 覆盆 r 水溶性提取物对小鼠 (P下 微核率 ( %。 )的毖响
受试物 剂量 ( g / K g ) 动物数 微核率 ( ` r 士 S D )
农 5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诱导 (S )S 反应结果
受试物 浓度 I F ( 于士 S D ) (
n = 3 )
十 S一 9
P Q
一导 9
覆盆 子 ( m g / Zo u l )
8 0
.
0 0
3 0
.
0 0士 4 . 5 8
2
.
6 9士 0 . 5 5
2
.
1 7士 1 . 4 7
A F B , ( u g /m l )
4 N Q ( ) (
u g /m l )
M M C ( u g / m l )
D M (S ) (% )
4 0
.
0 0
.
9 2士 0 . 1 1
1 2 0
.
0 0
.
9 7士 0 . 2 3
2 0 0
.
0 1
.
19士 0 . 13
2 0
.
0 4
.
4 0士 0 . 4 3
3 0
.
0 2
.
7 8士 0 . 3 1
3 ( )
.
0 2
.
3 2士 0 , 3 8
2 0 1
.
0 0
1
,
0 8士 0 19
1
.
2 1士 0 , 0 6
1
.
1 6士 0 . 3 3
1
.
3 6士 0 . 1 0
5
.
13士 0 . 4 1
3
.
7 2 士 0 . 3 1
1 0 0
表`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对 A F B , 、 4N QO 、 M M C 诱导 5 0 5 反应的抑制作用
受试物 浓度
( m g / 2 0
u l )
A F B I ( 2 0 u g / m l )
I F (
r 士 S D ) I P ( % ) ,
4 N Q O ( 3 o u g /m l )
I F ( 了士 5 0 ) I P (% )
M M C ( 3 0 u g / m l )
I F (
.才士 S D ) IP ( % )
阳性物
覆盆 子
4
.
4 0士 0 . 4 5
1
.
3 4士 0 . 10
5
.
15士 0 . 3 8
2
.
9 5士 0 . 6 6 5 3 . 0 1
3
.
7 2士 0 . 3 1
1
.
7 7士 0 . 3 8
i主 : * t司表 2
4 讨论
已知评价化学物的诱变作用 , 要 用多种试验运
用的遗传终点评价 。微核试验是检测化学或 /和其它
物质诱发染色体完整性改变和染色体分离改变这两
种遗传学终点 。 而 A m e s 试验能反映基因水平诱变 。
这三个终点属于具有导致遗传性疾病的突变潜在能
力〔’ 〕。 同时 (S )S 显色法也是对致突变物和致癌物进
行筛选的方法之一 , 其灵敏度与 A m es 法接近 , 其特
异性远较 A m e s 法高 ,还 能检测 一些非遗传性致癌
物21[ 。致癌性与 (S )S 显色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是较好
的朗 , t)S S 显色反应试验为致癌物的快速检测提供
了一种新的补充手段 。
由此可见 , 用上述三种试验的综合利用 ,能提高
对受试物诱变性及抗诱变性检测的可靠性 , 较全面
反映受试物的某些性能 。
本研究结果表明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的诱变
性在上述三项试验中 ,均为阴性结果 ,表明其水溶性
提取物不具有明显的诱变作用 。 同时 ,在抗诱变试验
中发现 , 在 A m e s 试验与 (S s) 反应中 , 概盆子对阳
性诱变物具有很强的诱导抑制作用 , 但对 C P 诱导
小鼠 M N R 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
本研究结果提示 , 覆盆子水溶性提取物 在细菌
中具有抗诱变性 , 而对高等动物 则抗诱变作用不 明
显 , 为覆盆子开发成保健食品提供 了一定的科学 依
据 。
参考文献
l 刘毓谷 . 外来化合物致突变作用及找评价 . 胜了仁毒理学从础 , 第 2
版 , Jt京 : 人民 卫生出版社 , 一9 9 4 , 9 1~ 1 1 4
2 Q
u i l la r d e t P
.
T h e S ( ) S C h r o m o t e s t R e s
.
19 8 5
,
1 4 7
;
7 9 、 』 9 5
3 A n d s o n W A
,
M u t e t R e s
, 19 8 0
,
7 2 ~ 3 14
(收稿 : 一9 9 5刃 3 一 11 修回 : 29 9 5一 ( ) 4 一2 9 )
(本 文编辑 : 吕存宙 )
热烈庆才兄 中 国全科医 学杂志 圆 满创 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