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试验初探



全 文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试验初探*
全雪丽** , 傅伟杰 , 吴基日
(延边大学农学院 , 吉林 龙井 133400)
  摘要:本文以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 , 对子
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 , 接入黑木耳菌丝-马铃
薯综合培养基上进行培养试验 , 获得栎松口蘑试管母种 ,
菌褐分离成功率 50%, 菌柄基部和菌肉分离成功率 15%,
菌柄上部中央与外缘分离成功率 10%。
关键词:栎松口蘑;组织分离;优选部位;
中图分类号:S6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 (2005) 05-0019-02
截止 1999年 , 松口蘑群全球共报道了 15 个种
1 变种[ 1] 。 2003 年 , 曹哲明根据 Singer (1986)、
Smith (1949)、 臧穆 (1990)、 Hongo (1960、 1974)
等人的研究 , 把松口蘑群分为 13 个种和 4 个变
种[ 2] , 我国记载了 5 个种 1 变种 , 栎松口蘑 (Tri-
choloma bakamatsutake Hongo)是松口蘑的一个近缘
种 , 又称傻松口蘑 、 假松茸等。主要分布在日本和
我国的四川 、 云南和吉林等地。常生于栓皮栎 、 蒙
古栎 、 岩栎等栎类树种林下 , 并与其根系形成外生
菌根[ 3] 。栎松口蘑个体与松口蘑比较相对较小 , 但
形态 、 风味十分相近 , 商品价格约为松口蘑的 1/
10。到目前为止研究热点都在松口蘑 , 而有关栎松
口蘑方面的研究很少 , 本文以栎松口蘑子实体作为
分离材料 , 初步探讨母种优选部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菇体 2004 年 8 月 15 日野生菌株采自
吉林省安图福兴乡 , 选取无病虫害侵染 、 发育良
好 、 生长健壮的即将成熟的栎松口蘑。
1.1.2 培养基 黑木耳菌丝-马铃薯综合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培养基制备 用松口蘑土 500 g、 锯末 500
g、 豆浆 30 g、 葡萄 300 g、 白糖 100 g 、 琼脂 60 g 、
淀粉 100 g、 水3 500 mL 制备的培养基倒入有黑木
耳菌丝的培养基 (已培养 30d)试管内 , 塞上棉
塞 , 包扎成捆 , 灭菌 30 min , 摆斜面 , 冷却备用。
1.2.2 子实体分离部位 选择了菌盖内菌肉 、 菌
褶 、 菌柄中上部外缘 、 上部菌柄中央 、 菌柄基部 5
个部位进行分离试验。
1.2.3 分离接种 先用 75%的酒精棉球轻擦子实
体表面 , 去掉杂物 , 在酒精灯上轻烤子实体表面 ,
之后放在已消毒好的培养皿上;用酒精灯上烤过的
解剖刀在菌盖斜面切去 3 mm 厚的皮 , 在露出的白
色菌肉面上切块 , 每小块像稻米粒大小取块 , 用接
种钩接种。切去菌肉 , 正好露出菌褶 , 用解剖针一
挑即可。切去菌盖与菌褶 , 取菌柄上部外缘与中央
部分。取菌柄基部时 , 先斜切基部 , 然后在斜面上
切取各部位。每部位接 20 支。
1.2.4 培养与观察 将接种后的试管至于 24℃的
恒温培养箱内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部位分离结果
从表 1 可看出 , 不同部位均可在培养基上分离
成功 , 其中菌褶部位分离成功率最高 , 达 50%,
菌肉与菌柄基部为 15%, 菌柄中上部外缘与上部
菌柄中央为 10%。
表 1  栎松口蘑不同分离部位的成功率
分离部位 接种管数 成活数 成活率
菌柄中上部外缘 20 2 10%
上部菌柄中央 20 2 10%
菌盖内菌肉 20 3 15%
菌柄基部 20 3 15%
菌褶 20 10 50%
2.2 不同部位分离效果
表 2 栎松口蘑组织分离母种菌丝体生长情况
分离部位 接种日期 萌发日期
菌丝生长
状况
平均生长量(mm/d)
菌柄中上部外缘 8.15 8.23(2 支) 菌丝白色 、浓密 0.4167
上部菌柄中央 8.15 8.24(2支) 菌丝白色浓密 0.4793
菌盖内菌肉 8.15
8.23(1支);
9.4(1支);
9.19(1支)
菌丝白色
浓密 0.4167
菌柄基部 8.15 9.1(2支);
9.8(1支)
菌丝白色
浓密 0.4175
菌褶 8.15 8.20(9支);
9.19(1支) 菌丝白色浓密 0.40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No 30260071)
**通讯作者:全雪丽 , quanxueli2000yahoo.com
19第 24 卷 第 5期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DOI :10.13629/j.cnki .53-1054.2005.05.006
  从表 2可看出 , 萌动情况最早的从接种第 5 天
(9支)开始出现 , 最晚的为第 27 d (2 支), 并且
从菌褶部位分离的萌动比较早。从不同部位分离的
菌丝状况差异不大 , 菌丝白 , 并且浓密 , 菌丝的日
生长量也都在 0.4 mm左右 。
3 结论与讨论
3.1 栎松口蘑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菌肉组织均有萌
发能力 , 菌褶分离成功率 50%, 菌柄基部和菌肉
分离成功率 15%, 菌柄上部中央与外缘分离成功
率10%, 其中菌褶成功率高 , 而且萌动时间最早 ,
是最佳分离部位。松口蘑也同样 , 菌褶是最适分离
材料[ 4 , 5] , 其成活率最高时达到 90%左右[ 4 ,6] , 本
试验最高为 50%, 这可能与采收时气候比较干燥
且从采收到分离超过 48 h 有关。
3.2 我国的唐利民 (1992)、 傅伟杰 、 杨民和
(1997)等在分离松口蘑时得到了两种菌丝 , 一种
是松口蘑本身的菌丝 , 而另一种则是葡酒色被孢霉
(Mortierella vinacea Dixon-Stewart)。 本试验中未分
离到葡酒色被孢霉 , 到底从栎松口蘑子实体上能不
能够分离到葡酒色被孢霉需要进行多次反复的分离
实验。
[参 考 文献]
[ 1] 臧 穆.松茸群及其近缘种的分类地理研究.真菌学
报.1991 (2):113~ 127.
[ 2] 曹哲明.松口蘑群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研究.
20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 3] 弓明钦, 陈羽 , 王风珍等.松茸.昆明:云南科技出
版社 , 1999.
[ 4] 杨民和, 刘永梅 , 杨新美 , 陈立国.松茸的菌丝分离
及纯培养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 16 (3):
272~ 276.
[ 5] 唐利民.松茸组织分离试验.食用菌.1992 , 14
(5):17.
[ 6] 魏铁铮.松口蘑纯培养及其发生地土壤微生态的研
究.2001.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7] 郝 健, 王永红 , 任佳梅.平菇组织分离母种优选部
位试验初探.延安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1999 ,
18 (4) 76~ 79.
Experiments on the Best Selected Part of
Tissue Separation of Tricholoma bakamatsutake
QUAN Xue-li , FU Wei-jie , WU Ji-ri*
(Agricultural College of Yanbian University , Long jing jilin 133400 ,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different parts of fruitbody of Tricholoma bakamatsutake have been cultivated in the Auric-
ularia aurlcula mycelia-Potato culture mediu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uvette mother culture was acquired and the
respective separate rate of lamella , stipe bottom and flesh , stipe center-top and bordering was 50%, 15% and 10%.
Key words:Tricholoma bakamatsutake;Tissue separation;Best selected part
堪  误
因本刊编辑部人员的工作疏忽 , 在 2005年第四期及2004年第四期出现编辑错误 , 特作
如下更正:
1.2004年第四期第 4页的 “名人轶事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连载)” 中 , “卯晓岗” 更
正为 “卯晓岚” 。
2.2005年第四期中 “名人轶事 菌物学家科海萍踪 (连载)” 的作者 “蔡希陶” 更正
为 “臧穆” 。
3.2005年第四期封面 “短裙竹荪 Dictyophora duplicate (Bese)Fish” 更正为 “红托竹
荪” 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
4.2005年第四期 40 页的 《白灵菇冰结工艺研究》 论文中 , 白灵菇的学名更正为:
Pleurotus eryngii (DC.:Fr)Quél.Var.nebrodensis Inzenga
本刊特向资深菌物学家臧穆先生对本刊的长期关注和指导表示真切的谢意 !
20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24 ,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