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鸡油菌人工栽培



全 文 :呜赘`陕西省 留坝县社队企业 局 何建舟鸡油菌 ( C a n t儿a r e l l u s e i b a r艺u s ) 又名杏
菌 , 在秦岭和 巴山分布很广 , 当地俗称黄花
菌 、 黄食菌 、 伏菌子 。 菌体金黄 , 清香鲜嫩 ,
人们很喜欢采食 , 视为珍品 。 为开发这一著
名食用菌资源 , 近年来我们对鸡油菌进行了
生态调查和菌株分离试验 , 现报告如下 :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 。 本菌生于土壤含腐殖质
丰富钓表层 , 其理化成份分析见表 。
鸡油菌多生于南 、 东南向的山梁或山腰 ,
坡度 20 度左右的林地 , 沟谷洼地很少发生 。
5 月上旬 , 林地气温 12 OC以上时 , 扒开观测
点表层树叶 , 可看到开始发育的星芒状小块
菌丝体 。 初期菌丝灰 白色 , 绒毛状 , 气生型 。
6月 中旬 , 林地气温 8一 19 OC , 土壤含水 量
20 一 25 肠时 , 菌丝生长较快 , 土层中出现成
块菌丝体 。 7 月中旬 , 菌丝体积增大 、 加厚 ,
出现白色索状菌丝 , 这是结实前的特征 。 7
月下旬雨后 , 可见到锥状幼蕾 。 从菌丝发育
到子实体 , 林地气温一般 8一 2 8 “ C , 相对湿度
7 5 ~ 9 5肠之间 , 土壤含水量 2 0一 3 0 肠 。
一 、 生态环境
鸡油菌多生长在海拔 6 0 一 1 2 0 0 米的阔
叶林内。 性喜荫 , 植被覆盖度 70 一 90 肠的纯
栓皮栋林地较为常见 , 子实体一般发生在 7 -
鸡油菌着生土 坡的理化成份
土类 层次深(厘米 ) 腐殖

(拓 ) 全
N
(另 ) C /N
盐渍
饱和度
A . O-2
A
:
2一 7 ::
A oo

2
A , 2

1 0 ;;
0
.
7 3
0
.
4 8
3
.
2 3
7
.
1 7
5 7
.
5
6 4
.
3
7 0
.
0 5
二 、 生物学特性
鸡油菌菌盖初期边缘内卷 , 后平展 , 渐
凹 , 呈漏斗状 , 直至菌盖瓣裂 , 反卷 。 在林
地气温 12 ~ 24 ℃ 、 相对湿度 80 ~ 90 肠的条件
下 , 锥状幼蕾至菌盖瓣裂一般为 5一 7天 。 菌
体金黄色 , 多群生 、 丛生 , 子实体肉质 , 菌
柄中实 , 菌柄基部常见有 5~ 6条索状菌根。
鸡油菌有漏斗形和 “ 平菇形 ” 两种 , 漏斗形菌
肉薄朵大 , 平菇形菌体小而厚实。 菌褶均呈
棱形 , 狭窄不规则 , 分叉下延至柄 。 子实体
高 4一 1 2。 , 菌盖直径 4一 scm , 菌柄长 3~ 5
口L、 JI一,ì
一1匕工少仁,曰
、ō挑窦之0、 1一一ó重宝钧。卜品爪几烈汽厂、1工.月一|饰.一阵曰陈冲.际巨
黄棕攘一褐土
~ 5天 白色绒毛状的菌丝就 长满了整个斜面 。
(二 )菌丝培养 : 用菌褶分离法获得新鲜
纯菌种。 培养基配方为玉米芯粉 78 克 、 糖 10
克 、 麦鼓 10 克 、 钙镁磷肥 2 克 、 水 120 毫升 ,
p H 自然 。 拌料装瓶 , 1 . 5地 /em Z灭菌 1 小时 。
接种量为 1 支菌种接 2 瓶 , 26 O C恒温培养。
试验结果 : 5 天后瓶壁可见 白色菌丝 ,
20 天长满全瓶 , 经镜检 , 菌丝具锁状联合。 降
温至2 。 。 C继续培养 , 一直未能长出原基结菇 。
三 、 讨 ; 论
松乳菇菌种分离和菌丝培养的成功 , 使
我们能进行半人工栽。 其方法是 : 将已培养
好的松乳菇菌丝接种到马尾松根 部周 围土
壤 , 使之形成共生关系 , 利用 自然条件促使
形成子实体 。 在气候温和 、 雨量充足的马尾
松林区 , 推广松乳菇的半人工栽培法是有价
值的 。
目前尚不能人工培育出松乳菇子实体 。
据 日本川獭孝俊报导 , 在 已接种的培养基中
插入某种物体进行搔菌 , 可刺激菌丝体集合
扭结 , 促成子实体的形成 。 进行这方面的探
讨 , 对于人工栽培松乳菇的研究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 m , 柄粗 。 · 4 ~ l . s cln 。 抱子卵形 、 椭圆形 ,
抱壁平滑 , 微黄色 , 体积 6~ 8 x 4一 6微米 。
菌丝肥肠状 , 多分枝 , 无隔 。 8 ~ 34 ℃范围内
都能发育 , 20 一 28 OC时生长较快。 菌丝较耐
低温 , 置 一 20 OC冷冻一月后培养 , 仍能生长
发育 。 分析各观测点腐殖土浸出液 , 中性偏
酸 , p H值 5 ~ 7都能生长 , 但多为 6 ~ 6 . 5。
三 、 人工栽培
用结实前上中索状菌丝分离的菌种 , 经
盆栽 (模拟菌床培养 )已培养出菇。 用抱子分
离的菌种试栽 , 经数次重复 , 菌丝虽然发育 ,
但均未收到子实体 , 且抱子较难获得 。 用子
实体组织分离的菌种试种 , 尚待进一步试验 。
1
. 菌种分离 : 土中菌丝 (结实前索状菌
丝 )分离综合培养基用蔗糖 20 克 , 酵母浸膏
2 0克 , 磷酸氢二钾 1克 , 磷酸二氢钾 0 . 5克 ,
硫酸铁 0 . 5 克 , . 琼脂 20 克 , 水 10 0 毫升 ,
p H 调至 6 , 按常规制作 , 灭菌备用 。 将林地
鸡油菌结实前索状菌丝 , 连同腐殖土力求保
持其原结构 , 用皿取回 , 置 25 OC下培养 4 天 。
分离时尽量避免带入其它土壤微生物 。 取索
状菌丝体用无菌水反复冲洗 5一了次 , 择其尖
端挑取少许 , 接入斜面 , 置 25 ℃下培养 10 一
12 天后 , 纯化 , 转移 2 ~ 3次 。 二级菌种用米
糠栋树叶腐殖质培养基 。
2
. 试种 : 模拟菌床栽培 , 林地腐殖土干
重 12 斤 , 玉米芯 、 菜籽秆 (粉碎 )各 8 斤 , 红
糖 、 石膏粉各 3 两 , 溶水适量 , 拌匀装袋灭
菌备用 。 灭菌毕 , 将料乘热倒入盆内 , 待料
温下降至 3 2 “ C时 ,将菌种播入 ,罩上薄膜 , 置
室温 20 一 26 OC下保温保湿培养 , 每天换气 1一
2次 。 2 5天左右 , 料面长满菌丝后适量喷雾补
湿 , 在 2 0~ 2 8 0 0 、 湿度 8 0一 9 0帕下 , 开始长
出锥状幼蕾 。 子实体最大朵重 8 . 3 克 , 一般
5 ~ 6
.
5克 。 试种 2 . 6 2平方尺 , 从 7月 6 日至
8 月 2 9 日共收子实体 6 69 朵 , 鲜重 7 . 21 斤 。 但
菇潮不齐 , 朵型大小不一 , 尚待进一步试验 。
注 : 本文承杨新美教授 、 何国素老师审阅 , 试验工作
承李世全 、 刘福老师指导和帮助 , 谨致谢意。
近年来 , 日本又有一种野生的食用菌驯
化成功 , 年产量已达 2 0 多吨 。 日本人称这
种野生的食用菌为 “ 二 了 夕护 ” 、 “ 舞茸 ” (原
意是象跳舞一样的菇 ) 。 因其味道鲜美 , 维生
素含量特别丰富 , 大有供不应求之势 。 据文
献记载 , 我国长白山林区也产此菌 。 不过 ,
中名不叫“ 舞菌” , 而叫 “灰树花 ” (《 中国的真
菌 》 ) 或叫 “ 贝叶多孔菌 ” ( 《真菌名词 及 名
称 ) 。 我国还没有人分离和栽培过 。
1 9 8 2年 9 月 , 我们在黄岗山海拔 1 8 0 0米
的阔叶林下 , 找到二朵 (共 6 斤多 )珍贵的灰
树花 (G r云f o艺a f。 件d o s a ) (见题头照 ) , 并分离
得到纯菌种 。
灰树花的子实体由许多菌盖和多分枝的
菌柄组成 。 一全体达 30 厘米 以 上 , 重 达 3 斤
以上 (所采标本尚未成熟 ) 。 菌盖扇形 、 匙形
或半圆形 , 宽 2一 5 厘米 , 厚 2 ~ 4 毫米 , 柔
软 , 清脆肉质 , 幼时表面近黑色 , 后渐变为
黑褐色至灰褐色 ; 有放射状纤维样条纹和不
明显的环纹 ; 菌肉白色 、 薄 , 下面的菌管白
色 , 长 1~ 3毫米 , 与菌柄垂生 , 孔口圆形或
不正圆形 , 每平方毫米 1~ 3个 。 菌柄基部粗
大 , 表面白色 , 菌肉致密 、 充实 , 有无数分
枝 。 抱子卵形至椭圆形 , 无色 , 平滑 , 5 . 5~
7 X 3
.
5~ 4
.
5微米 。 没有囊状体 。 秋季 雨 后
生于青桐栋等阔叶树的根际 , 引起木材白腐 。
黄年来 吴经络 林津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