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dible fungi2010(1)
双 孢 蘑 菇 规 范 化 生 产 技 术 关 键
李宇伟 1 连瑞丽 1 王新民 1 易炳勇 1 王志强 2
(1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 450011;2 上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闵行 201106)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 1000-8357(2010)01-0045-02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产量
最高的食用菌, 也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和出口创汇最多的菇
类。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双孢蘑菇规范
化生产技术关键,供参考。
1 菇房进料前消毒
进料前对菇房做消毒处理,对于密封条件好的菇房,1 m3
空间用 40%甲醛 10 mL、高锰酸钾 5 g 熏蒸。 对于密封条件差
的菇房, 可用 0.5%浓度敌敌畏,0.2%浓度多菌灵一起喷洒床
架、墙壁及菇房周围。
2 主要堆肥配方(每 100 m2菇床)
稻草 2 500 kg,干牛粪 1 750~2 000 kg,饼肥 75~100 kg,
过磷酸钙 75 kg,石灰 50 kg,石膏或碳酸钙 50 kg,料含水量在
70%,pH 调节到 7.5。
3 堆制发酵
3.1 室外发酵(前发酵)
3.1.1 粪草的预湿 建堆前 2~3 d 进行预湿, 预湿时要让草
湿透,可边翻边浇水,不宜堆积过厚,以免中间或下边的草未
能浸湿,干粪预湿到手握有 1~2 滴水滴滴出为宜。
3.1.2 建 堆 一层草、一层粪肥,厚度之和为 15 cm,叠 10~
12 层,堆高 1.5~1.8 m,宽 2.3~2.5 m,长度一般不小于 5 m。 建
堆后料堆中心的温度很快上升,1 d 后可达 65~75℃, 观察料
堆内的温度计读数,早晚各记录 1 次。
3.1.3 翻 堆 一般在堆制期内翻堆 2~3 次。 ①第 1 次翻
堆:一般建堆后 7 d 翻堆,有时因天气下雨等原因也有 9 d 后
翻堆。 翻堆时扒开堆肥,抖松料块、混匀,加入剩余粪饼、过磷
酸钙,将干料置于中间。②第 2 次翻堆:间隔 6 d 后,翻堆时添
加栽培过草菇的废旧料,应尽可能限制添加的水量,在堆制过
程结束时,含水量接近 70%。③第 3 次翻堆:间隔 5 d 后。若料
过湿需添加碳酸钙或石膏。 ④第 4 次翻堆:间隔 4 d 后,需要
添加石灰。第 4 次翻堆 2~3 d 后合成大堆,隔一夜即可进棚进
行后发酵[1]。
3.2 室内后发酵(二次发酵) 将棚内料依上、中、(下)层架
分别整成 35~37 cm 厚,床底用纺织袋铺垫,装料要用长 1 m
宽 38 cm 的档板立于床边装料,边上压紧,中间自然蓬松,料
面整平。 密封菇棚、建立内外循环系统,先内循环 3~4 h,使上
下床料温差在 3℃以内,再充蒸汽升温。 65~60℃保持 6~10 h,
快速降温,55~50℃范围内保持 6~8 d, 没氨味即可停火降温,
48~46℃后要开窗快速降温。 不可在料温过高时大通风,否则
料失水过多,影响菌丝生长 [1]-[3]。 切忌气温高于料温、切忌 3 d
开棚、切忌充入甲醛(要加只能在最后 1 d 充入)。
4 翻格、播种及发菌管理
二次发酵结束后, 打开门窗, 通风降温, 当料温下降到
30℃左右时,将料上下抖松,并整平料面,使料厚度达到 20~
30 cm,若料偏干,应喷洒冷开水调制的石灰水来补足水分;反
之, 料偏湿时, 应加大通风, 降低水分。 待料内温度下降到
28℃时,马上播种。选优质麦粒菌种,将其均匀撒在料面上,然
后,轻翻料面,让部分麦粒菌种落入料内,再轻压平整料面,使
麦粒菌种与料面充分接触好,关闭门窗,保温,保湿培养发菌。
需要注意的是,结束后发酵,降温至 25~29℃,必须保证蘑菇
菌丝在现在选择性的培养料中尽快的萌发,一旦接种被推迟,
有可能培养料中会孳生竞争性的真菌(如木霉),而妨碍菌丝
的生长,强壮的菌丝能很好地防止竞争性真菌的生长。 因此,
一旦料冷却下来,立刻接种,以利于蘑菇菌丝的萌发。
播种后 2~3 d, 要关闭门窗保湿, 促使菌种萌发生长,3 d
后,菌种已开始萌发并吃料生长时,适当加大通风量,增加新
鲜空气,经 7~10 d,当菌丝已生长布满料面后,逐渐加大通风
量,降低料面水分,并将菇房内的空气湿度控制在 80%左右,
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一般接种 18~20 d菌丝可长到料底[2]-[3]。
5 覆土管理
菌丝基本长透培养料, 便可覆土, 覆土时室内气温应在
20~25℃。土取自地表 30 cm 以下,pH 调至 7.5,土粒直径不超
2 cm,一般在土壤中加入 1%~1.5%的石灰,再按土与砻糠的
重量比 24∶1 加砻糠,对覆土及砻糠消毒后使用。 覆土后喷水,
一般 4.5~5.4 kg/m2,分 7~8次在 2 d内喷完,每次 0.7~0.9 kg/m2。
调水后大通风 4~5 h,通风至土表水迹收干,若有板结需扒松
土表,之后紧闭门窗“吊菌丝”,调水后早晚通风 1 h 左右,若
气温高于 28℃,应加大通风量。
6 喷结菇水、出菇水
待菌丝冒出土面时补上一层细土,盖住菌丝即可,若气温
在 20℃以下即可喷结菇水, 调水量 0.9~1.5 kg/m2, 分 3 次喷
收稿日期:2009-06-09
基金项目: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术学科带头人基金项
目 (编号 :05091502) 和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
074100510018)资助。
栽 培 技 术
45
dible fungi 2010(1)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宾王 5 菌株生长条件的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其
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进行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方差分析和
极差分析获得宾王 5 菌株最佳培养基配方: 葡萄糖 1.0%,蛋
白胨 0.3%,硫酸镁 0.15%,pH 7。
参考文献
[1] 杨 军 ,林 文 ,王兴龙 .野生宾王菇人工驯化研究初报 [J ] .
食用菌,2006(1):16-17.
[2] 王兴龙 .彰武县野生宾王菇生态调查初报 [J].食用菌,2007(4):
14-15.
(上接 P38)
完。 停水后早晚加大通风量,1~2 d 后形成原基,等原基普遍
长到黄豆大小时就可喷出菇水。
喷出菇水要视出菇量、土层含水量、空气湿度而定。 一般
气生型,菌床用水量控制在 2.7 kg/m2以上,贴生型,菌床用水
量控制在 3.6 kg /m2 以上,在 1~2 d 内分次喷完,否则易产生
空心菇、薄边菇、凹顶菇。 “出菇水”宜在气温 18℃以下喷用,
喷用时要加强通风,喷完后仍需通风几小时,散发掉附着在菇
盖表面的游离水,然后减小通风量,控制菇房的湿度、温度和
供氧,促进菇体发育。第 3 潮后,要随着菌床菌丝长势减弱,气
温降低,出菇量减少,逐渐降低用水量。
7 出菇管理
协调温、湿、气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适宜子实体生
长的最佳配合状态。 子实体阶段控制菇房温度 13~16℃,菇房
通风换气与湿度变化结合进行,当温度超过 18℃,早晚通风,
通风量应当加大;温度低于 12℃,白天中午前后将门窗全部
打开,借通气提高菇房温度,通气在中午前后进行,通风量应
当减少,喷足出菇水后,平时菌床不再喷水,只在空间喷水保
湿。 待子实体直径长至 2~4 cm 时就要采收,采后要及时将留
在菌床上的菌柄、老菌根、死菇清理干净,坑凹和土层薄的地
方用细土补上, 所用细土事先用石灰水浸湿,pH 7.5 左右,补
土以后约 4~5 d,菇蕾形成后再喷重水调湿,方法与第 1 潮一
样,然后管理同第 2 潮菇。
8 病虫害防治
采取规范生产技术,有计划的喷药预防,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原则,保证双孢蘑菇的正常生长,以下是笔者多
年经验总结,供参考[4]-[5]:
8.1 菌丝徒长 覆土后,菌丝沿土粒不断向表层生长,形成
一层浓密的菌丝层,造成出菇推迟或很少出菇。 发生原因:菌
种选择不当或制种过程中操作有误;菌种培养基腐熟过度,含
水量较高;喷“结菇水”过迟;出菇场地通风不良 ,温度超过
22℃,空气相对湿度太高。防治方法:控制出菇场内的温湿度,
加强通风;密切注意菌丝生长情况,及时打“结菇水”;覆土层
菌丝徒长较轻的, 再覆一层薄土, 较重的用刀或齿耙划破菌
皮,也可用竹棒或铁棒在料床上打洞增氧,促进菇蕾的形成。
8.2 死 菇 在出菇期内,菇床上的幼菇变黄,萎缩死亡,严
重时成片成批死亡。发生原因:出菇密度太大导致菇床上部分
幼菇死亡;菇场内温度超过 23℃,或低于 5℃,且菇房内通风
不畅;喷水过量引起菇场内空气相对湿度过大,从而因菇体内
缺氧而死亡;空气湿度不足引起的幼菇失水死亡;因农药品种
喷施不当或施药量过大而引起幼菇的成批死亡; 喷水过量造
成土内水分大量渗入料内,使培养料中大量菌丝缺氧而死。防
治方法:控制好出菇场内的温湿度,保持良好通风,有条件可
人工疏蕾或喷施一定量的增产剂。
8.3 病毒病 受害轻时子实体畸形,菌盖很小,柄部膨大,病
菇常呈褐色的水渍状。 发生原因:主要由菌种,病菌菌丝和病
菌孢子传播,菌种带毒的可能引起大面积病毒病的发生。防治
方法:培育无病菌种,预防带毒的孢子感染菇床;发现病菇及
时挑出并妥善处理。
8.4 细菌性斑点病 感染后菌盖上产生褐色圆斑,并随着菇
体的生长,黑斑增大,深入菌肉,导致整个菇体变色而死亡。发
生原因: 该病多发生在秋菇的后期, 病菌可随采菇和喷水传
播。 防治方法:采菇及管理时注意卫生;使用干净的井水喷洒
床面;及时清除病菇;喷洒 0.3~0.4 mg / L 的漂白粉。
8.5 枯萎病 感染后子实体色泽变黄,菌柄变褐,最后枯死。
发生原因: 该病可由培养料或覆土材料带入, 条件适宜时发
病,通过气流和水传播,菇房内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条件下
易发生。防治方法:及时清除病菇;喷洒 500 倍的克霉灵溶液。
8.6 干泡病 子实体受害后造成畸形,菌柄基部加粗,菌盖
上生一层灰白色的菌丝,菇体变褐,干燥而不腐烂。发生原因:
温度 20℃以上,湿度 90%~95%时易发生。 防治方法:覆土消
毒彻底;及时清除病菇;喷洒 500 倍的克霉灵溶液。
8.7 软腐病 发病时覆土层形成圆形的白色菌丝斑,发病的
子实体先从柄基部开始,后向菌盖发展,菌盖病斑初呈不规则
的水渍状,逐渐变褐发软。发生原因:该病可通过覆土、病菌孢
子、操作者传入菇房,喷水、采菇也会引起再侵染,菇房内湿度
大, 覆土层含水量高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 菇床定期喷洒
2%的生石灰水;子实体生长期菇房内湿度不超过 90%;及时
清除病菇;喷洒 200 倍的克霉灵溶液。
8.8 湿泡病 蘑菇子实体感病后,表现为畸形,菇柄膨大,菇
盖变小,菇盖变褐并产生液滴。 发生原因:培养料和覆土材料
都可带入该病,通过喷水、气流、昆虫传播可引起该病的再侵
染。防治方法:覆土材料严格消毒;降温降湿;及时清除病菇和
病土; 喷洒 1%~2%的甲醛水溶液或 200~500 倍的克霉灵溶
液。
参 考 文 献
[1] 杨国良.蘑菇生产全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樊根强.双孢蘑菇无公害生产操作规程简介[J].食用菌,2004(3):
25-26.
[3] 王三宁 .双孢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J] .中国食用菌 ,2007,
26(1):61-62.
[4] 马素芹,王传福 .双孢蘑菇无公害栽培技术 [J].农家参谋 ,2004
(7):22.
[5] 李宇伟,连瑞丽,王新民.双孢蘑菇堆肥发酵技术关键及改进[J].
中国食用菌,2008,27(2):65-66.
栽 培 技 术
!!!!!!!!!!!!!!!!!!!!!!!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