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dible fungi 2012(3)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属伞菌目伞菌科蘑菇属,其
洁白鲜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并具有一定的降低血压、抗
癌防癌生理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2010年上海市奉贤
区的双孢蘑菇总栽培面积达到 76.31万 m2,鲜菇产量达
8 841.7 t,分别占全市的 50.87%和 52.61%,位居榜首。但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双孢蘑菇生产方式仍沿袭着传统的操作
模式,要达到国外的生产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外
最先进的双孢蘑菇生产仍需采用覆土出菇技术,不同的覆土
材料直接影响双孢蘑菇的产量和品质 [1],[2]。国内有关双孢蘑
菇常规覆土材料方面的研究较多 [3]-[ 6],但适合我地的新型覆
土材料方面的研究却较少。为此,笔者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两
个基地,以常规覆土材料为对照,进行不同覆土材料及处理
方法栽培双孢蘑菇试验。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双孢蘑菇 As2796,其原种和栽培种由奉贤
区食用菌站制备提供。
1.2 试验地点及栽培模式 试验选择奉贤区的两处试验基
地:一处是金汇新强食用菌基地,采用床架栽培模式;另一处
是丰科浦星路食用菌基地,利用简易蔬菜大棚空茬来栽培蘑
菇,采用着地栽培模式。
1.3 供试覆土材料 新强基地(床架栽培):①常规覆土材
料:即细泥砻糠(CK1,重量比 24∶1);②发酵土(按栽培面积
111 m2计,需取土面积 15 m2,深挖 0.25~0.3 m,干牛粪 125~
150 kg,砻糠 200 kg,石灰 10 kg,过磷酸钙 20 kg);③100%泥
炭土;丰科基地(地栽):④细泥砻糠(CK2);⑤细泥 70%+泥
炭土 30%;⑥泥炭土 100%。共 6个处理。
于 7-8月制作发酵土,在泥土中加入一定量的干牛粪、
砻糠等其他物质,通过厌气发酵和捣土,使泥土的物理性状
和某些物质含量发生变化,历经 1个月;细泥砻糠于 10月份
开始制作,按其重量比 24∶1配制,只需 15 d。堆制发酵和消
毒按常规方法进行 [7],[8]。泥炭土购于上海孜然园艺有限公
司,为 85 cm×47 cm规格尼龙编织袋包装的食用菌专用泥炭,
现购现用。
1.4 试验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材料处理设置 3
次重复。新强基地以棚为单位,222 m2/棚,共试验 9个棚;丰
科基地以槽为单位,9 m2/槽(1.2 m×7.5 m),深 0.1 m。栽培时
间、培养料处理、播种、发菌和出菇管理均按常规方法进行。
当菌丝生长到培养料底部后开始覆土,采用二次覆土的方
法,厚薄一致,粗土颗粒 1.5 cm×1.5 cm,厚度 3 cm;细土颗
粒 1 cm×1 cm,厚度 1 cm。采用随机取样方法,每天观察土层
菌丝的长势、出菇期、出菇产量和土壤板结等情况。试验统
计分析采用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孢蘑菇菌丝在不同覆土材料中生长情况 将处理好
的覆土材料覆于已发满菌丝的培养料表面,菌丝在土层中的
生长情况见表 1。结果表明:无论是床架栽培还是着地栽培,
菌丝在 100%泥炭土效果最好,长势极强,多次喷水后无任何
板结情况;在发酵土及细泥 30%+泥炭土 70%两种覆土材料
中生长情况次之;而在对照细泥砻糠土层中生长最差,菌丝
长势较弱,多次喷水后土层会出现板结情况。
注:++++表示菌丝生长强、浓密,+++表示菌丝生长较弱、密。
表1 在不同覆土材料中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情况
栽培
模式
床架
栽培
着地
栽培
覆土材料
细泥砻糠(CK1)
发酵土
泥炭土
细泥砻糠(CK2)
细泥+泥炭土
泥炭土
菌丝长
势
+++
+++
++++
+++
+++
++++
多次喷水后覆土
材料板结情况
略有板结情况
基本无板结情况
无任何板结情况
略有板结情况
基本无板结情况
无任何板结情况
2.2 相同覆土材料不同栽培模式对双孢蘑菇产量的影响
不同的栽培模式是直接影响双孢蘑菇产量的因素之一。试
验采用同一种覆土材料在两个基地进行不同栽培模式的试
验,产量比较见表 2。
注: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不同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性。
表2 相同覆土材料不同栽培模式的双孢蘑菇产量比较
栽培模式
着地栽培
床架栽培
增产/%
平均产量/(kg·m-2)
细泥砻糠
7.34a
9.36ab
27.52
泥炭土
8.73ab
11.25b
28.87
从表 2可以看出,无论是细泥砻糠材料还是 100%泥炭土
双 孢 蘑 菇 不 同 覆 土 材 料 的 对 比 试 验
顾建芹 金巧玲 李国贤 胡家阳 金卫群 李永梅 黄 亮
(上海市奉贤区食用菌技术推广站,上海奉贤 201400)
摘 要 试验在 2个试验基地进行 6种不同覆土材料的双孢蘑
菇出菇研究。结果表明:菌丝在 100%泥炭土和发酵土两种覆土
材料生长良好,无板结情况;与常规材料相比,可增产 10%~
20%。因此泥炭土和发酵土是适合我区栽培双孢蘑菇的理想覆
土材料。
关键词 双孢蘑菇 泥炭土 发酵土 覆土材料
文章编号 1000-8357(2012)03-0030-02
收稿日期:2012-01-05e-mail:gujianqin@yahoo.com.cn
培 养 材 料
30
dible fungi2012(3)
材料,采用床架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要明显高于着地栽培的
产量。常规覆土材料(细泥砻糠)在采用着地栽培模式时,产
量只有 7.34 kg/m2,而采用床架栽培模式时就达到 9.36 kg/m2,
增产 27.52%;同样,100%泥炭土采用床架栽培模式比着地栽
培模式也增产了 28.87%。
2.3 同一栽培模式不同覆土材料的试验 采用两种栽培模
式,以每组栽培模式中的细泥砻糠覆土材料为对照,分别试
验了几种覆土材料,产量结果如表 3。从表 3中可以看出,床
架栽培中,100%泥炭土产量最高,为 11.25 kg/m2,与对照相
比,其增产 20.19%;发酵土次之,为 10.40 kg/m2,增产 11.11%;
着地栽培中,同样以 100%泥炭土产量最高,为 8.73 kg/m2,同
比增产 18.94%;而细泥 70% +泥炭土 30%产量最低,为
7.29 kg/m2,与对照相近。
总之,在两组栽培模式处理中,都以 100%泥炭土作为覆
土材料时出菇产量最高。
表3 同一栽培模式不同覆土材料的双孢蘑菇产量比较
栽培模式
床架栽培
着地栽培
覆土材料
细泥砻糠(CK1)
发酵土
泥炭土
细泥砻糠(CK2)
细泥+泥炭土
泥炭土
平均产量/(kg·m-2)
9.36
10.40
11.25
7.34
7.29
8.73
差异显著性(0.05)
abc
ab
a
c
c
bc
组间增产/%
-
11.11
20.19
-
无
18.94
3 结论与讨论
在 6种覆土材料中,无论是床架栽培还是着地栽培,双孢
蘑菇菌丝在 100%泥炭土中表现最好,长势极强,无任何板结
情况。其次为发酵土及细泥+泥炭土两种覆土材料,而菌丝在
常规覆土材料(细泥砻糠)中的长势较差,多次喷水后会出现
板结情况。
同一种覆土材料采用床架栽培的双孢蘑菇产量要明显
高于着地栽培的产量,增产都在 25%以上。
无论哪种栽培模式,都以 100%泥炭土产量最高,同
比增产近 20%,其次为发酵土,细泥+泥炭土增产效果不
明显。
从成本和效益上分析,泥炭土虽成本较高,但显著减
轻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操作简便;而发酵土制作时虽增
加了一定的劳动力,但却能使产量增产 10%以上。综合相
比下,泥炭土和发酵土是双孢蘑菇栽培的两种理想覆土材
料。
参考文献
[1] Stoller B B.Studies on the function of the casing soil for mushroom
beds[J].Mushroom Growth Association Bulletin, 1952(34) :
289-297.
[2] Nair N G,Hayes W A.Some effects of casing soil amendments on
mushroom cropping[J].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1975,26(1):181-188.
[3] 张祖堂.粘壤土拌谷壳作蘑菇覆土试验[J].食用菌,2004(5):16.
[4] 曹建东,贾明,郭倩,等.双孢蘑菇高产覆土技术要点[J].食用菌,
2008(1):37.
[5] 于培海,魏学贞,李存保,等.双孢蘑菇简易覆土材料对比试验[J].
宁夏农林科技,2009(5):29,37.
[6] 马晓龙,汪志红,吴仁峰.双孢蘑菇覆土材料配方与效益的关系
[J].食药用菌,2011,19(2):19-20.
[7] 黄建春 .双孢蘑菇覆土材料发酵土的制作技术 [J].食用菌,
2008(5):30.
[8] 陈建辉 .双孢蘑菇发酵土细泥砻糠土配制法 [J].农村新技术,
2007(3):12-13.
培 养 材 料
3 讨 论
食用菌的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既有综合不同食用菌遗传
信息的重组作用,又有剖析基因组基因、转移外源基因的分
析作用。该技术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已得到了少数种间甚
至属间、科间的融合子 [7]-[10]。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相比
诱变选育等方法具有一定的定向性,并且食用菌原生质体融
合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和特点:由于去除了细胞壁,原生质膜
没有极性,易于融合;相互融合的是整个胞质与细胞核,保持
了遗传物质传递的完整性;解除了菌株间物理上、生理上的
主要屏障,因而使食用菌远缘杂交、相同交配型的杂交及共
生菌根菌的驯化栽培成为了可能。
在试验中发现,原生质体融合化学诱导中选择合适的
PEG分子量、浓度和作用时间对融合的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作
用,以及选择合适的遗传标记进行融合子的筛选对于育种效
率的提高有重要作用。研究为灵芝的原生质体融合选育作
了成功的尝试,为食用菌菌种的选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不存在产品的安全隐患,可被人们普
遍接受,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着如后代遗传
不稳定、杂种细胞中异源基因一方排斥另一方等问题,这还
需要进一步加以深入研究和改进。
参考文献
[1] 林志彬.灵芝的现代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镭.富硒灵芝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3,22(3):35-37.
[3] 黄晨阳,张金霞.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酯酶同工酶电泳法 [S].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 1 097-2 006.
[4] Xingsheng,LI kaiben,CHEN Tiqiang,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28 Ganoderma lucidum
Strains[J].Acta edulis Fungi,2001,23(1):80-84.
[5] 夏志兰,周连玉,刘明月.灵芝深层发酵优良菌株的筛选[J].菌物
研究,2007,5(2):75-80.
[6] 靳挺,武玉学,吴天星,等 .富硒灵芝液态深层发酵工艺研究 [J].
食品科技,2007(8):67-68.
[7] 任轩,贾乐,杨凤苓.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进展[J].生物
技术通报,2008(2):42-44.
(上接P21)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