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富硒技术使传统紫云英生产重现勃勃生机——我院“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与高效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取得瞩目成果



全 文 :抗灾救灾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各县(市 、郊区)统计 ,
全市科技抗灾 、救灾面积 20.77 万 hm2 次(6.53 万 hm2),
共计挽回稻谷 2.41万 t ,减少经济损失 2 890万元。
2.1 灌水降温 在水源充足的地方 ,不少农民采取了晨
灌深水 ,夜晚排水的方法改善田间小气候 ,减轻了高温危
害。桐城市香铺镇 、老梅镇应用这项技术 ,结实率都提高
了10%以上 ,多产稻谷 600 kg/hm2 ,增收 720 元/hm2。潜
山县 1 333 hm2采用这项技术 ,结实率提高了 5 ~ 10个百
分点 ,全县共计挽回稻谷 640 t 。宿松县 3 333 hm2使用了
这一技术 ,挽回稻谷 1 000 t 。调查还显示:高温期间白天
灌深水 ,夜晚排干水 ,连续天数越多效果越好;白天灌深
水 ,夜晚不排水 ,连续 5 ~ 7 d的有一些效果 ,超过 10 d的
效果不明显 。
2.2 加强田间管理  ①合理追肥。怀宁县马庙镇农技
站指导受灾农民用 2.25 kg/hm2 磷酸二氢钾和 7.5 ~ 15
kg/hm2尿素对水 900 kg/hm2叶面喷施 ,据对金优 725考
种 ,千粒重提高了0.6g ,单产提高近10%。潜山县叶面施
肥面积 1 333 hm2 ,全县增收稻谷 300 t。宿松县大面积叶
面喷肥 ,并对有早衰迹象的田块补施尿素 30 ~ 45 kg/hm2 ,
共挽回稻谷 3 500 t 。 ②加强病虫害防治 。调查表明 ,热害
之后加强田间管理 ,特别是注重病虫害防治的田块 ,一般
都有较为满意的收成 。相反 ,灾害发生后丧失信心 ,不治
虫不防病的 ,产量普遍不理想 ,甚至绝收。宿松县防治病
虫害面积3.67万 hm2 次 ,挽回稻谷 5 400 t 。潜山县防治
病虫害面积 3万 hm2次 ,多产稻谷 375 kg/hm2 。
2.3 蓄留再生稻 安庆市一些地方在 8月中旬对结实率
低于 15%的田块割穗蓄留再生稻 ,绝大多数都获得了成
功。桐城市香铺乡香铺村农户胡根生对结实率仅为
13.2%的 333 m2 金优 725 于 8 月 7 日追复合肥 375
kg/hm2 , 8月 11 日割穗蓄留再生稻 。再生稻于 9 月 18日
始穗 , 9 月 23 日齐穗 , 10 月 24 日收获 ,有效穗 241.65
万/hm2 ,每穗总粒数 57.7粒 ,每穗实粒数 44.2粒 ,结实率
76.65%,千粒重 27g ,理论单产 2886 kg/hm2 ,实产2 809.5
kg/hm2。宿松县割穗蓄留再生稻 5.3 hm2 ,平均产量
2 812.5kg/hm2。据统计 ,全市蓄留再生稻面积 366.7 hm2 ,
平均产量 2 175 kg/hm2。
3 避灾对策
目前 ,安庆市中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水稻总
面积 、总产量的 33.63%和 36.77%。随着农村大批中青
年弃农打工和油稻 、菜稻等种植制度的发展 ,中稻种植面
积仍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 ,安庆市每年 7 月下旬 ~ 8 月上
旬都是全年温度最高时段 ,中稻热害几乎年年发生 ,只是
程度不同而已。为了促进中稻高产稳产高效 ,增强避灾
意识 ,加强避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3.1 调整播种期和种植结构
3.1.1 调整播种期 。近 3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安庆市 7
月下旬 ~ 8月上旬的日平均温度高于 30 ℃, 8月中旬以后
低于 28 ℃。根据水稻抽穗及孕穗期对温度的要求 ,中稻
以8月中 、下旬抽穗为宜 ,这样能使高温热害的机率降到
10%以下 ,而且有利于灌浆结实和提高米质。因此 ,应以
品种播种到抽穗的天数来安排播种期 ,切忌盲目抢早 。
3.1.2 调整中稻熟期比例 。沿江丘陵地区要扩大中 、迟
熟品种的种植比重 ,适当压缩早熟品种;山区以中熟品种
为主 ,适当搭配早、迟熟品种 。
3.1.3 调整区域布局 。要将中稻种植在水源充足 、灌溉
方便 、土壤肥沃的地区 ,尽量把缺水的丘陵高畈稻田和山
区零星稻田改种其他耐旱、高效作物 。
3.2 加速避(救)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一要加快培育、
引进 、推广抗(耐)高温品种。对产量高 、米质优、综合性
状好 、有较强抗(耐)高温能力的品种 ,如红莲优 6号 、隆
安优 1号等加大示范和筛选力度 ,争取早日大面积应用;
二要进一步加强再生稻高产稳产技术的研究 ,特别是对
品种、头季稻收割的时间下限以及留桩高度等环节的研
究 ,为救灾做好技术储备。
3.3 大力推广健身栽培 大力应用旱育稀植 、平衡施肥
等栽培技术 ,运用综合措施 ,促进水稻稳健生长 ,以增强
水稻自身的抗(耐)高温能力 。
(责任编辑:罗芸 责任校对:罗芸)
富硒技术使传统紫云英生产重现勃勃生机
———我院“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与高效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取得瞩目成果
4月 2日 ,来自中国科学院 、中国农科院 、中国土壤学会和省内农业主管部门 、农业科研 、高校等方面的农业专家 ,来到桐城 、庐江等市县的青
草 、徐河 、新安渡等乡镇 ,以及庐江农业科技园 ,实地考察我院土肥研究所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基地生产的富硒茶(花茶 、叶茶)、富硒干菜 、富硒米
(籼米 、粳米 、红米 、香米)、富硒猪肉 、富硒肉松 、富硒蛋白等系列产品。该研究系由我院著名土肥专家许厥明研究员在省政府组织的“安徽`十五
计划大家谈”中提出的“紫云英综合开发利用与高效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研究”建议 ,经张平常务副省长批示 ,在省计委 、省财政厅 、省科技厅和省农
委等单位大力支持下设立的。经过 2001年 1月至 2004年 3月的精心组织实施 ,在桐城市 、庐江县 、南陵县 、巢湖市 、舒城县等市 、县建立了大面积
的综合开发利用基地 ,在紫云英作绿肥的基础上 ,以富硒技术为手段 ,开发出富硒紫云英花茶 、干菜等产品和紫云英富硒大米 、富硒猪肉 、富硒蛋
白等系列产品 ,提高了种植紫云英的经济效益。通过开发利用可创纯利 20 175元/ hm2。利用紫云英生产富硒茶等产品除去成本可获纯利 15 375
元/ hm2。剩余紫云英作绿肥,生产富硒大米 5250kg/ hm2 ,比普通大米高 1.0元/kg ,除去成本 450元/ hm2 ,可净收 4 800元/hm2。紫云英富硒肉的效
益超过富硒米 ,每头富硒肉猪可增收 100元。硒蛋白属高级营养保健食品 ,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将会不断提升。
项目实施期间累计示范推广 2万 hm2 以上 ,为安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样板。 (郭 高 丁永官 张祥明 王允青)
24132 卷 2期            李建国等 中稻高温热害与避灾技术探讨
DOI :10.13989/j.cnki .0517-6611.2004.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