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全 文 :
第 39卷第 2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l.39 No.2
2013 年 4 月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Apr.2013
DOI:10.3724/SP.J.1238.2013.00188
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
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周兴 1,2,谢坚 2,3,廖育林 2,3,杨曾平 2,3,鲁艳红 2,3,徐文仕 4,涂赛军 5,聂军 2,3* ,曹卫东 6
(1.中南大学研究生院隆平分院,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25;3.农业部湖
南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 长沙 410125;4.南县乌嘴乡农技站,湖南 南县 413200;5.南县中鱼口乡农
技站,湖南 南县 413200;6.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通过连续 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
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
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两季总产量,其中减少 20%和 40%化肥施用量处理比基肥、分蘖肥、壮籽肥
质量比为 3∶4∶3处理分别增产 2.37%和 3.34%,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0∶7∶3处理的增产效果次之;
②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产值,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3∶4∶3的处理能增加
水稻年平均产值 3.0%,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0∶7∶3的处理增加年平均产值的效果次之;③化肥施用
时间适当后移可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其中基肥、分蘖肥、
壮籽肥质量比为 3∶4∶3处理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的作用
最好;④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还可提高土壤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3∶4∶3处理
的效果最佳。综合比较以上结果,认为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可适当后移,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3∶4∶3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
关 键 词:双季稻;紫云英;化肥;产量;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土壤碳含量;土壤氮含量
中图分类号:S142+.1;S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1032(2013)02–0188–06

Effect of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 rice yield, soil organic carbon and total
nitrogen based on utilizing the milk vetch
ZHOU Xing1,2, XIE Jian2,3, LIAO Yu-lin2,3, YANG Zeng-ping2, 3, LU Yan-hong2,3, XU Wen-shi4,
TU Sai-jun5, NIE Jun2,3*, CAO Wei-dong6
(1.Longping Branch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5, China; 2.Soil and Fertilizer Institute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125, China; 3.Scientific Observing and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Arable Land Conservation
(Hun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Changsha 410125, China; 4.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tation of Wuzui
Township, Nan County, Hunan 413200,China; 5.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on Station of Zhongyukou Township,
Nan County, Hunan 413200, China; 6.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 four-year (2008–2011) long term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hemical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 rice yield, paddy economic benefits, total nitrogen(N) accumulation, soil carbon(C) and
nitrogen under the utilization of milk vetch (22 500 kg/hm2).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①Compared with farmers’

收稿日期:2013–01–18
基金项目: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3005–08);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5B05–3);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
(IPNI)资助项目(Hunan–16)
作者简介:周兴(1986—),男,湖南韶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施肥研究,xing864170@yahoo.com.cn;*通信作者,
junnie@foxmail.com


第39卷第2期 周兴等 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189
fertilizer practice (FFP),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delayed appropriately could increase rice yields. Among all treatments,
treatments of 20% or 40% chemical fertilizer cut down could only increase 2.37% and 3.34% grain yield respectively
than that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basal fertilizer + tillering fertilizer + panicle fertilizer (the ratio was 3∶4∶3) (Treat1),
which was followed by the treatment of basal fertilizer + tillering fertilizer + panicle fertilizer (the ratio was 0∶7∶3)
(Treat2). ②The appropriate postponed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could increase rice output value. Treat1 could increase 3.0%
average annual output value, followed by Treat2. ③The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time postponed could improve total
nitrogen accumulation in rice (TNA), N grain production efficiency (NGPE), 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 (NPF) and N
harvest index (NHI). Treat1was the best one in improving TNA, NGPE, NPF and NHI among all treatments. ④The
retarded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could also increase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total nitrogen (TN).
Treat1 had the best effect in improving SOC and TN. Through the above comparison, the appropriate retarded use of
combined fertilizers, which was composed of 30% basal fertilizer + 40% tillering fertilizer and 30% panicle fertilizer was
a better approach for increasing rice yield and for enhancing soil fert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utilizing milk vetch.
Key words: double-rice cropping; Chinese milk vetch(Astragalus sincus); fertilizer; yield; economic benefits; total N
accumulation; content of soil C; content of soil N

种植和利用绿肥能显著增肥土壤,提高作物产
量,转化土壤难溶性养分,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改善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
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等[1–6]。中国是世界上种植
绿肥最早的国家,已有3 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湖南
省绿肥种植面积历来居全国之首,尤以20世纪70年
代发展最快,全省播种面积近200万hm2,一般产鲜
草30 t/hm2以上[7]。近30年来,随着化肥的大规模使
用,绿肥生产面积急剧减小,耕地质量严重退化,
所以,政府提倡重新恢复绿肥作物的生产与发展,
农民利用冬种绿肥培肥土壤的积极性也逐渐回升,
绿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紫云英(Astragalus sincus )
是南方稻田的主要优良绿肥品种。紫云英翻压还田
能够增加土壤矿质养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
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作物产量,且能长效地提供
一定氮、钾及有机碳等[2, 8–10]。为了更好地发挥绿
肥作物(紫云英)在双季稻生产中的作用,笔者通过
连续4年的定位研究,通过调整化肥的基肥和追肥
比例以及施用量,探讨紫云英利用下的化肥施用技
术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水稻氮素积累和对土壤
碳氮养分的影响,旨在为绿肥生产后的双季稻施肥
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与处理
该试验于 2008—2011 年在湖南省南县三仙湖
乡万元村(北纬 29°13′03″,东经 112°28′53″,海拔高
度为 30 m)进行。该试验点属亚热带过渡到季风湿
润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 16.6 ℃,年平均降水量为
1 237.7 mm,年日照时间 1 775.7 h。供试土壤为河
流沉积物发育的紫潮泥。试验土壤 pH为 7.9,土壤
有机质含量为 53.5 g/kg,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
别为 3.41、1.18、22.5 g/kg,碱解氮、有效磷、有
效钾含量分别为 288.0、19.1、96.0 mg/kg。
试验共设 2个主处理:T1,紫云英+80%化肥;
T2,紫云英+60%化肥。
设 5个裂区:①习惯施肥;②基肥、分蘖肥、
壮籽肥的质量比为 3∶4∶3;③基肥、分蘖肥、壮
籽肥的质量比为 5∶5∶0;④基肥、分蘖肥、壮籽
肥的质量比为 0∶5∶5;⑤基肥、分蘖肥、壮籽肥
的质量比为 0∶7∶3。
共 10个处理,各处理分别记为 T1–1、T1–2,
T1–3、T1–4、T1–5和 T2–1、T2–2、T2–3、T2–4、
T2–5。小区面积 20 m2,重复 3次,区组随机排列。
100%的施肥量为 N 150 kg/hm2,P2O5 75 kg/hm2,
K2O 120 kg/hm2。习惯施肥方法是以 70%的氮肥和
100%的钾肥作基肥,以 30%的氮肥作追肥;其他施
肥处理的氮肥和钾肥按前叙试验设计中的基肥、分
蘖肥、壮籽肥比例施入。化肥减量处理中的氮和钾
肥减量,而磷肥不减量(具体肥料施用量及紫云英翻
压量如表 1所示)。


190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www.hnndxb.com 2013年 4月
表 1 各处理的肥料施用方案
Table 1 Fertilization scheme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单位面积肥料施用量/ (kg·hm–2) 处理
N P2O5 K2O 紫云英翻压量
T1–1 120 75 96 22 500
T1–2 120 75 96 22 500
T1–3 120 75 96 22 500
T1–4 120 75 96 22 500
T1–5 120 75 96 22 500
T2–1 90 75 72 22 500
T2–2 90 75 72 22 500
T2–3 90 75 72 22 500
T2–4 90 75 72 22 500
T2–5 90 75 72 22 500

N、P、K肥分别是尿素、过磷酸钙和氯化钾。
基肥是在移栽前1 d施入;分蘖肥和壮籽肥在分蘖前
期和乳熟期作追肥施入;磷肥和钾肥均在移栽前作
基肥施入。施基肥后立即用铁耙耖入5 cm深的土层
中。紫云英于早稻移栽前5 d翻压入田,用浅水湿润
腐解。
2007、2008、2009、2010年紫云英种子的价格
分别为7、8、15、18 元/kg。试验期间肥料和稻谷
的价格如表2所示。
表 2 2008—2011年肥料与稻谷的价格
Table 2 Price of fertilizer and rice during 2008–2011 year 元/kg
肥料价格 稻谷价格
年份
N P2O5 K2O 早稻 晚稻
2008 5.33 6.33 7.33 1.88 1.94
2009 4.67 6.33 8.00 1.98 1.99
2010 3.91 5.33 8.00 1.92 2.40
2011 5.33 6.33 7.33 1.90 2.10

供试早稻品种2008年为早原丰,2009—2011年
为两优25。早稻3月底播种,4月中、下旬移栽。供
试晚稻品种2008年为中9优288,2009—2011年为金
优163。晚稻6月中旬播种, 7月中、下旬移栽。在
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各处理农田管理措施完全相
同。收获时,各小区单打单晒,扬净后测定各小区
稻草和稻谷的产量。
1.2 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土壤含碳量采用浓硫酸–
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全氮含量采用浓硫酸
消煮–凯氏定氮法[11]测定。
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
指数、氮素偏生产力的测定与计算见文献[12–13]。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数据处理;采用
DPS V7.05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
比较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后化肥施用量减
少20%的各处理早稻产量(表3),与T1–1相比较,早
稻2008—2011年平均产量以T1–2的增产效果最好,
增产129.17 kg/hm2,增产幅度为2.15%;其次是
T1–5,增产93.75 kg/hm2 ,增产幅度为1.56%。T1–3
比T1–1略有增产,增产幅度为0.14%。这一结果表
明紫云英利用后氮、钾肥(N、K肥)的施用时间可适
当后移。这主要是因为紫云英是豆科作物,具有固
氮功能和积累K素的作用,可为早稻前期生长提供
一定的N、K营养。试验结果还表明,T1–4水稻4年
表3 不同处理水稻2008—2011年的平均产量
Table 3 Average rice yield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ing treatments in 2008–2011 year kg/hm2
早稻产量 晚稻产量 两季水稻产量
处理
平均产量 增产 增产率/% 平均产量 增产 增产率/% 总平均产量 增产
T1–1 6 020.83a 7 236.96 13 257.79
T1–2 6 150.00a 129.17 2.15 7 503.67 266.71 2.92 13 653.67 314.63
T1–3 6 029.17a 8.34 0.14 7 240.06 3.10 1.59 13 269.23 –69.81
T1–4 5 627.08b –393.75 –6.54 7 369.02 132.06 1.82 12 996.10 –342.94
T1–5 6 114.58a 93.75 1.56 7 572.88 335.92 5.01 13 687.46 348.42
T2–1 5 908.33a 7 166.89 13 075.22
T2–2 6 039.58a 131.25 2.22 7 471.89 305.00 3.43 13 511.47 436.25
T2–3 5 864.58a –43.75 –0.74 7 300.41 133.52 0.57 13 164.99 –346.48
T2–4 5 893.75a –14.58 –0.25 7 293.74 126.85 0.39 13 187.49 22.50
T2–5 5 839.58a –68.75 –1.16 7 336.41 169.52 2.48 13 176.00 –11.49



第39卷第2期 周兴等 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191
的平均产量低于T1–1的产量,比T1–1减产393.75
kg/hm2,减产幅度为6.54%。这进一步表明紫云英
利用后, N、K肥施用时间只能适当后移,后移过
多反而导致早稻减产。
比较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后化肥施用量减
少20%的各处理晚稻产量(表3),与T1–1相比较,各
处理晚稻均表现出增产, T1–5的产量最高,比T1–1
增产335.92 kg/hm2,增产幅度为5.01%。紫云英利
用后,N、K肥的施用时间可适当后移;其次是T1–2,
增产266.71 kg/hm2,增产幅度为2.92%;T1–3和T1–4
均略高于T1–1,分别比T1–1增产1.59%和1.82%。这
表明,紫云英对晚稻增产具有一定的后效。这主要
是晚稻生长后期土壤N、K养分供应不足,需要肥
料养分补充,因此,在紫云英利用后N、K肥施用
时间适当后移对水稻增产是相当重要的。
分析紫云英利用后减少化肥施用量40%的各处
理的早稻产量(表3),与T2–1相比,只有T2–2表现出
增产,增产131.25 kg/hm2,增产幅度为2.22%;T2–3、
T2–4和T2–5均表现出减产,减产幅度分别为0.74%、
0.25%和1.16%。这表明,紫云英利用后减少N、K
肥施用量40%,化肥施用时间不宜后移。
分析紫云英利用后N、K肥施用量减少40%的各
处理晚稻产量(表3),与T2–1相比较,各处理晚稻均
表现出增产,增产幅度最大的处理是T2–2,比T2–1
增产3.43%;其次是T2–5,比T2–1增产2.48%;T2–3
和T2–4均略高于T2–1,分别比T2–1增产0.57%和
0.39%。
对各处理两季水稻的总产量(表3)进行比较,结
果表明,减少化肥施用量20%时,与T1–1相比,T1–2
和T1–5分别增产314.63 、348.42 kg/hm2,增产幅度
分别为2.37%和2.62%;当化肥减量40%时,与T2–1
相比,T2–2的增产效果最好,增产436.25 kg/hm2,
增产幅度达3.34%。
2.2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
由表4可见,当减少化肥用量20%时,T1–2和
T1–3的有效穗、实粒数以及千粒重均高于T1–1的,
而其他2个处理均低于T1–1的;当化肥施用量减少
40%时,只有T2–2的有效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高于
T2–1的,其他3个处理均低于T2–1的。
表 4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的构成因素
Table 4 Comparison of yield components under different
fertilizing treatments
处理 株高/cm 每蔸 有效穗/穗
每穗
实粒数/粒 千粒重/g 谷草比
T1–1 64.4 11.2 81.8 21.45 1.36
T1–2 69.5 12.8 84.2 22.68 1.42
T1–3 60.3 11.7 82.2 21.58 1.34
T1–4 63.4 10.2 79.7 20.76 1.24
T1–5 59.1 10.1 78.5 20.96 1.20
T2–1 66.6 10.9 78.7 22.01 1.34
T2–2 66.6 11.3 82.9 23.36 1.35
T2–3 64.9 9.2 76.3 22.27 1.29
T2–4 56.6 8.7 76.8 20.19 1.48
T2–5 61.5 8.5 75.4 21.45 1.40
2.3 不同处理的经济效益
不考虑农药、灌溉等的成本,仅从投入紫云英
种子、化肥成本和施肥与紫云英播种劳动力成本以
及稻谷收入来分析各处理的经济效益。肥料、紫云
英种子及稻谷价格以当年价格为准;施肥与播种紫
云英的劳动成本按当年工价计算(2008、2009、2010、
2011年的工价分别为 80、80、100、120元/d)。表5
结果显示,紫云英利用后不同处理年度间的经济效
益有所变化,当减少化肥施用量20%时,T1–5的年
表 5 各处理的经济效益
Table 5 Comparison of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元/hm2
2008年经济效益 2009年经济效益 2010年经济效益 2011年经济效益 处理 产值 产投比 产值 产投比 产值 产投比 产值 产投比
年平均
产值
比习惯施
肥增收
比习惯施肥
增收率/%
T1–1 24 819.0 4.7 25 487.2 4.9 30 672.0 6.1 26 364.2 4.4 26 835.6
T1–2 26 403.7 4.9 27 540.6 5.1 30 792.0 5.8 25 750.8 4.0 27 621.8 596.2 2.7
T1–3 25 268.7 4.8 26 187.6 5.1 29 936.0 5.9 25 933.3 4.3 26 831.4 –4.2 0.0
T1–4 24 409.7 4.6 23 710.5 4.5 31 448.0 6.3 25 989.2 4.3 26 389.3 –446.2 –2.0
T1–5 25 047.0 4.8 26 782.6 5.2 30 504.0 6.1 28 390.8 4.8 27 681.1 845.6 3.8
T2–1 24 376.3 5.7 25 013.7 5.8 30 408.0 7.2 26 106.7 5.2 26 476.2
T2–2 25 618.3 5.7 26 460.0 5.9 31 416.0 7.0 26 001.7 4.9 27 374.0 707.8 3.1
T2–3 24 831.0 5.8 26 292.3 6.2 31 224.0 7.4 24 340.0 4.8 26 671.8 195.6 0.9
T2–4 24 577.3 5.7 26 932.2 6.4 30 720.0 7.3 24 626.7 4.9 26 714.1 237.9 1.0
T2–5 24 677.0 5.8 25 611.8 6.0 30 992.0 7.4 25 518.3 5.1 26 699.8 223.6 1.0


192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www.hnndxb.com 2013年 4月

平均总产值最高,与T1–1相比,增收845.6元/hm2,
增收幅度为3.8%;其次是T1–2,增收596.2元/hm2,
增收幅度为2.7%;T1–4处理比T1–1处理减收446.2
元/hm2,减小幅度为2.0%;T1–3的年平均产值基本
与T1–1持平。当减少化肥施用量40%时,各处理均
较T2–1有所增收,其中,以T2–2增收最多,增收
707.8元/hm2,增收幅度为3.1%。
2.4 水稻氮素累积量
由表6可见,当化肥减量20%时,与农民习惯施
肥处理相比,早、晚稻T1–2的水稻吸氮总量、氮素
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均有
所增加。早稻的氮素累积量以T1–3为最高,其次是
T1–2,分别比T1–1提高了7.22%、0.62%。晚稻以
T1–2最高,比T1–1高9.30%,其次是T1–5。早稻氮
素稻谷生产效率以T1–5最高,其次是T1–2,分别比
T1–1高6.07%和4.47%。晚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早
稻相似,以T1–5最高,其次是T1–2。早稻氮素偏生
产力以T1–3最高,其次是T1–2,分别比T1–1高6.71%
表 6 各处理水稻的氮素累积情况
Table 6 Total N accumulation under different treatments
稻别 处理
累积
总量/
(kg·hm–2)
稻谷
生产效率/
(kg·hm–2)
偏生产力/
(kg·kg–1)
收获
指数
T1–1 141.09 44.97 52.87 0.65
T1–2 141.96 46.98 55.58 0.67
T1–3 151.27 44.75 56.42 0.65
T1–4 124.86 44.47 46.27 0.64
T1–5 137.38 47.70 54.61 0.69
T2–1 135.37 45.82 51.69 0.66
T2–2 144.46 45.13 54.33 0.68
T2–3 137.15 45.11 51.55 0.65
T2–4 155.81 41.95 54.47 0.67
早稻
T2–5 162.79 41.28 56.00 0.69
T1–1 144.79 44.88 54.15 0.75
T1–2 158.26 45.54 60.05 0.77
T1–3 141.80 45.32 53.56 0.74
T1–4 148.89 42.94 53.27 0.74
T1–5 152.16 45.62 57.85 0.76
T2–1 142.26 44.99 53.34 0.74
T2–2 139.67 48.77 56.77 0.75
T2–3 155.66 45.36 58.83 0.74
T2–4 162.23 43.35 58.61 0.75
晚稻
T2–5 139.06 44.50 51.56 0.74
和5.13%。T1–4的早稻氮素偏生产力略低于T1–1;
晚稻氮素偏生产力以T1–2最高(10.90%)。氮素收获
指数早晚稻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
当减少化肥施用量40%时,与T2–1相比,各施
肥处理能提高早稻氮素累积总量,以T2–5最高,比
T2–1高20.26%;晚稻则以T2–4最高。就氮素稻谷生
产效率而言,早稻以T2–1最高,晚稻以T2–1最高。
各处理氮素偏生产力与氮素收获指数的变化趋势
与减少化肥施用量20%时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2.5 不同处理土壤的碳、氮含量
图1结果表明,化肥减量20%时,T1–2可提高土
壤的有机质含量,与T1–1相比,早稻收获后土壤有
机碳含量提高了3.7%;其他处理基本与T1–1持平。
晚稻成熟期土壤含碳量相对于早稻成熟期明显下
降,各处理略高于T1–1。图2结果表明,当减少化肥
施用量40%时,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与
减少化肥施用量20%时相似。
22
24
26
28
30
早稻 晚稻
T1-1 T1-2 T1-3 T1-4 T1-5

稻别
图 1 2011年化肥减量 20%各处理水稻成熟期的土壤碳含量
Fig.1 Soil C content at rice mature stage at different treat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 chemical fertilizer cut down in 2011
22
24
26
28
早稻 晚稻
T2-1 T2-2 T2-3 T2-4 T2-5

稻别
图2 2011年化肥减量40%各处理水稻成熟期的土壤碳含量
Fig.2 Soil C content at rice mature stage at different treat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40% chemical fertilizer down off in 2011
图 3结果表明,减少化肥施用量 20%时,各处
理早稻收获后土壤全氮含量基本相近,其中 T1–2





/(

kg
–1
)





/(

kg
–1
)
– – – –
– – – – –



第39卷第2期 周兴等 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193
和 T1–5的土壤全氮含量比 T1–1有所提高。晚稻收
获后,T1–5 的土壤全氮含量明显高于 T1–1,高出
38.7%;其他处理略高于 T1–1。图 4结果表明,减
少化肥施用量 40%时,各处理间早稻收获后土壤全
氮含量的差异不明显。相同施肥处理下,减少化肥
施用量40%的早稻土壤全N含量明显比减少化肥施
用量 20%的低。晚稻收获后,与 T2–1相比,T2–2
和 T2–4 的土壤全氮含量明显提高,分别提高了
17.8%、19.9%。
0.0
0.5
1.0
1.5
2.0
2.5
早稻 晚稻
T1-1 T1-2 T1-3 T1-4 T1-5

稻别
图 3 2011年不同处理水稻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
Fig. 3 Soil total N content at rice mature stage at different treat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20% chemical fertilizer cut down in 2011
0.0
0.5
1.0
1.5
2.0
2.5
早稻 晚稻
T2-1 T2-2 T2-3 T2-4 T2-5

稻别
图 4 2011年不同处理水稻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
Fig. 4 Soil total N content at rice mature stage at different treatm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40% chemical fertilizer cut down in 2011
3 结 论
a. 紫云英利用后,N、K 肥减少施用量 20%~
40%时化肥施用时间可适当后移,以基肥、分蘖肥、
壮籽肥质量比为 3∶4∶3的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
量提高的效果最佳。
b. 从经济效益来看,紫云英利用后减少 20%的
化肥施用量时,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0∶
7∶3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水稻生产的收入,基肥、分
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3∶4∶3的处理次之;当减
少化肥施用量 40%时,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
比为 3∶4∶3的处理对水稻生产经济效益提高的效
果最佳。
c. 在紫云英利用下,减少 20%或 40%的 N、K
肥施用量时,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 3∶4∶
3 的处理有利于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
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
d. 当紫云英利用后,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
比为3∶4∶3的处理维持了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
含量,有利于双季稻田土壤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曾平,徐明岗,聂军,等.长期冬种绿肥对双季稻
种植下红壤性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评价[J].水土保
持学报,2011(3):92–97.
[2] 王琴,潘兹亮,吕玉虎,等.紫云英绿肥对土壤养分
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2011(1):58–60.
[3] 聂军,周健民,王火焰,等.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
水稻土微生物生态特征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33(3):337–340.
[4] 王允青,曹卫东,郭熙盛,等.不同还田条件下紫云
英腐解特征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
19388–19389.
[5] 徐昌旭,谢志坚,彭春瑞,等.化肥与紫云英不同配
比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10(11):119–121.
[6] 徐玲,张杨珠,曾希柏,等,不同施肥结构对稻田土
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6,32(4):362–367.
[7] 聂军,廖育林,彭科林,等.湖南省绿肥作物生产现
状与展望[J].湖南农业科学,2009(2):77–80.
[8] 高菊生,曹卫东,李冬初,等.长期双季稻绿肥轮作
对水稻产量及稻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生态学报,
2011(16):4542–4548.
[9] 王允青,张祥明,刘英,等.施用紫云英对水稻产量
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J].安徽农业科学,2004(4):
699–700.
[10] 曾庆利,龚春华,徐永士,等.紫云英不同翻压量对
水稻产量和产值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09(6):
76–77.
[11]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
科技出版社,2000:106–149.
[12] 江立庚,曹卫星,甘秀芹,等.不同施氮水平对南方
早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
业科学,2004(4):490–496.
[13] 潘圣刚,曹凑贵,蔡明历,等.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
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J].植
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283–289.

责任编辑:王赛群
英文编辑:王 库






/(

kg
–1
)
– – – – –






/(

kg
–1
)
– – 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