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 0 卷第 2 期
2 0 0 1 年 4 月
吉 林 林 业 科 技
J I L I N F ORT E S R Y S I E CN CE A NT D E CH N OI
J
G OY
V o l
.
30 N o
.
2
、
A Pr
.
2 0 0 1
文章编号: 1 0 0 5一 71 2 9 (2 0 0 1 )0 2 一 0 0 0 4 一 0 5
榆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安丰云 ` , 管清波 “
(1
. 延边林业科学研究所 , 吉林 延边 1 3 3 0 0 ; 2 . 大兴 沟林业局生产处 , 吉林 延边 1 3 3 2 0 2)
摘要 : 榆蘑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真菌 , 通过研究 , 搞清了榆蘑的形态特征和生
物学特性 。 榆蘑人工培养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 , 可分为菌丝体生长 、 原基形成 、 子实体分化生长
三个不同的阶段 。 通过实验 , 用野生榆蘑分离获得纯菌 , 并在袋料栽培上获得成功 。
关 键 词 : 榆蘑 ; 人工栽培
中图分类号 : 5 7 5 9 . 8 1 文献标识码 : A
S t u d y o n e u l t i v a t i o n t e e h n iq u e s o f
G l o e o s t t r e u m i n c a r n a t u m
A N F e n g 一 y u n ` , G U A N Q i n g 一 b o ,
( 1
.
F o r e s t r y I n
s t i t u t e o f y
a n b i a n
,
Y
a n b i
a n 1 3 3 0 0 0
,
C h in
a ; 2
.
P r o d
u e t i o n S
e e t io n o f D
a x
i
n g g o u
F
o r e s t r y B
u r e a u ,
Y
a n b ia n 1 3 3 2 0 2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lG
o e o s t t er u m i n c a nr
a t u m 1
5 a v a l u a b le e d ib l e a n d m e d i e a l f u n g u s s p e e ia ll y g r o w n in
n o r t h e a s t C h in a
.
T h
e s t u d y r e v e a le d u p t h e e h a r a e t e r is t i e s o f m o r p h o lo g y a n d e e o lo g y t o G
.
i n c a -r
n a t u m
.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r o e e s s e a n b e d iv id e d i n t o t h r e e p e r i o d : t h e g r o w t h o f m y e e li u m
,
f o r m a t i o n
o f p r im o r d i u m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a t io n o f f r u it b o d y
.
T h
e p u r e m y e e l iu m w a s is o l a t e d f r o m w i ld G
.
i n c a -r
n a t u m
a n d it w a s s u e e e s s f u l ly e u lt i v a t e d in t h e b a g s
.
K e y w o r d s
: GOeI
o s t t er i m i
n e a r n a t u m ;
e u l t iv a t io n
榆蘑 (榆耳 ) 是东北地区特有的一种食
用兼药用的珍稀真菌 。子实体的肉厚鲜嫩 、 滑
脆 , 富含蛋 白质和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 。食
收稿 日期 : 2 0 0 1一 0 1一 0 8
作者简介 : 安丰云 ( 1 9 6 6一 ) , 女 , 吉林延吉人 , 工
程师 , 主要从事食用 菌 、 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气
用是美味佳肴 , 药用对治疗消化系统疾患有
奇效 , 有 “ 肉灵芝 ” 和 “ 陆海参 ” 之美称 。
1 榆蘑的形态
榆蘑属担子菌亚门 、 非褶菌 目的一种胶
韧革菌 ( G loe os t t er u m i n c a r n a t u m S l t o ) 。 子
实体在基物上半伏或侧生 , 单个或多个子实
一 4 一
DOI : 10. 16115 /j . cnki . i ssn. 1005 -7129. 2001. 02. 002
体成复瓦状丛生 。 单个子实体无柄 , 扇形 、 肾
形 、 椭圆形不等 。 菌盖表面覆盖 1 m m 长的绒
毛 , 初期棕红色或黄褐色 , 随着子实体的生
长 , 绒毛颜色逐渐变浅 。 子实体成熟后 , 绒
毛为肉黄色至污 白色 。 菌肉厚 1~ 2 。 m , 肉黄
色透明胶质 。 菌盖腹面为它的子实层 , 当子
实层发育和逐渐成熟时 , 菌盖腹 面为乳 白色 ,
一般为肉黄色 , 表面布满 1一 3 m m 大小的瘤
状突起 。 子实层的显微构造 由束状体 , 担子 、
担抱子相间排列成一层 。束状体为棒褪形 , 中
上部略膨大 , 顶端钝圆 。 有的束状体为圆柱
形 , 无色 , 大小为 1 0 0 ~ 1 3 0 拌m X S一 7 拌m 。
担子棍棒状 , 顶端膨大 , 顶生小梗着生担抱
子 , 大小为 4 0 x s 拌m 。 担抱子腊肠形或椭圆
形 , 无色 , 一端有一小突起 , 大小为 2 . 5一 3
拼m X 6一 .6 5 拌m 。 菌落初期 白色 , 边缘不整
齐 , 菌丝粗壮 , 经培养 10 d 后逐渐变淡黄色 ,
镜检菌丝容易看到锁状联合 。
2 生物学特性及其要求的生态环境
.2 1 分离培养
.2 1
.
1 组织分离法 : 将采来的野生榆蘑子实
体消毒处理后 , 取米粒大小 的组织块接于
P D A 培养基上 , 置 25 。恒温箱中培养 4一 s d
即长出菌落 , 经纯化获纯菌 。
2
.
1
.
2 担抱子分离法 : 榆蘑担抱子易于发芽 ,
在 P D A 培养基上培养 24 h , 发芽率达 82 % ,
取发育健壮的子实体 , 在菌盖腹面长出白色
子实层后 , 继续保湿培养 7 d 左右 , 挑取小块
白色子实体组织压碎镜检 , 当有成熟的担抱
子时 , 将该子实体作表面消毒处理 , 然后在
无菌 条件下把 担抱 子降落在 P D A 培 养基
上 , 再培养 5一 6 d , 便可长出菌落 , 经纯化
获得纯菌 。
用 以上两种方法分离 , 获得的菌株形态
和培养特性相一致 。
.2 2 培养特性’
2
.
2
.
1 菌丝体生长为它的营养生长阶段 , 适
宜的温度范围为 5一 3Q ℃ , 最适合的温度为
2 5 ℃ ; P H 值范围为 4一 1 0 , 最适合的 P H 值
为 5 . 5一 6 . 0 。 对 P H 值要求不严 , 在 P H 值
9 的条件下也能 良好生长和形成正常的子实
体 。 菌丝体生长对营养条件要求较高 , 在天
然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 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不 良 (见表 1 ) 。
表 1 愉芍菌在不同培养基上菌丝体生长情况
培养基配组 培养 10 d 后菌落生长情况
2%琼脂
2%琼脂 + 2%蔗糖
2%琼脂 + 2%葡萄糖
飞
2 %琼脂 + 2 %蛋白陈
2 %琼脂 + 0 . 0巧 磷 酸
= 氢钾 + 0 . 0巧 %磷酸
~ 氢钠 + 0 . 0 15 肠硫酸
镁 + 0 . 01 %尿 素 +
。 . 0 1 5写硫 酸 锌 +
0
.
0 1% 硝按 + 0 . 0巧%
抓化钠+ 多维
2 %琼脂十土豆汁
几乎不长
几乎不长
菌丝极薄 , 生长缓慢
菌丝极薄 , 生长缓慢
几乎不长
菌丝浓白 , 生长良好
从表 1 看出 ,榆蘑菌对蔗糖不能利用 ,对
葡萄糖利用稍好些 , 对硝态和氨态氮都不能
利用 ,对各种无机盐和多维的利用也不 明显 ,
而对土豆天然的碳 、 氮源利用良好 。
菌 丝 体生 长对 培养料 含 水 量要求 为
60 %一 65 % , 用于培养子实体的培养料含水
量以 “ %为宜 。
菌丝体生长对光 的要求不严 , 在黑暗和
弱光下都能良好生长 , 但要求透气良好 , 在
培养料的棉塞透气不 良时 ,菌丝生长很慢 ,一
旦改善 , 生长加快 。 菌丝营养生长阶段一般
需 3 0 ~ s o d 完成 。
2
.
2
.
2 原基形成阶段 : 在经过菌丝生长阶段 ,
菌龄 30 d 以上 , 当温度在 20 ~ 26 ℃之间 , 在
菌丝体与空气相接的界面上 , 形成肉黄色疙
瘩状或 白色球状 、 舌状的原基 。 在变温加散
射光 、 加大透气量的条件下 , 能促进和加快
原基的形成和生长 。 除上述生态 因子对原基
一 5 一
形成的影响外 , 营养条件对原基形成也有重
要作用 。 我们用锯屑 、 土豆 、 米饭 、 麦鼓为
原料 , 做成不 同配 比的袋料 , 均处理 20 袋 ,
灭 菌接种后适 温培养 , 观察原基形成情况
(表 2 ) 。
表 2 不 同营养条件对原基形成的影响
锯屑
( % )
土豆
(% )
米饭
(% )
麦鼓
( % )
试验
袋数
现原基
袋数
所比例占
( % )
培养天数
(日)
7 只 0 () 2 5 2 0 7 3 3 5 8
01652202 0
2 0
2 0
2 0
2 0
5 8
5 8
5 8
5 8
3 0
0807511029
65008002407 1
7 0
7 5
7 4
0
从表 2 可以看出 , 土豆对促进原基的形
成有明显作用 。 在米饭为主的培养基上 , 菌
丝生长浓密 , 经培养 30 d 后 , 1 0 %都现原
基 。 因此 , 在培养料中添加营养丰富的成份 ,
能加快原基的形成 。
2
.
2
.
3 子实体分化形成和生长阶段 : 原基 的
形成是子实体分化生长的基础 。 如果原基不
分化 , 是长不 出子实体的 。 原基分化形成子
实体的条件主要是适宜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
充足新鲜的空气 。 据观测 , 适宜的温度为 10
一 25 ` C , 空气相对湿度为 89 % 以上 , 而且维
持子实体正常生长 的相对湿度需要在 93 %
以上 。
在子实体生长整个过程中 , 需要遮阴弱
光为好 。 子实体除自菌块上吸取水份和营养
外 , 还需通过菌盖上的茸毛吸取水份 。 因此 ,
子实体生长期 的管理 , 要定时适量喷水 , 少
量多次 , 雾滴要细匀 , 不使菌盖表面有积水 ,
否则容易导致子实体伤水腐烂 。 子实体生长
的温度为 5一 26 ℃ , 最适宜为 18 一 24 C , 当
温度超过 27 ℃时 , 子实体生长受抑制 , 并易
污染腐烂 。
榆蘑子卖体生长过程 : 在原基分化形成
弱小的子实体后 ,菌盖边缘是它的生长点 。初
期菌盖边缘肥厚 , 肉白色 , 由生长点往外菌
盖逐渐扩大 , 当长至菌盖边缘变薄 , 有波浪
一 6 一
形翘曲并 向内卷 , 肉白色生长点消失 。 这时
榆蘑菌盖生长趋于停止 , 子实体成熟 即可采
收 。
在适宜条件下 , 原基分化形成幼小子实
体需培养 7一 10 d , 再长至子实体成熟 , 温度
为 1 0一 1 5 C 的条件下需 3 0 d , 温度为 1 8~
25 ℃的条件下需 25 d 左右 。 榆蘑人工栽培周
期为 1 0 0一 z Z o d 。
3 袋料栽培试验
在培养料筛选过程中 , 我们选取当地来
源广泛 、 成本不高的为试验对象 。 经逐个试
验 , 找 出其中三种原料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
产量影响最大的作为主料 ,配以阔叶树锯屑 ,
添加石膏 、 白糖等配成袋料 , 以 A 、 B 、 C 代
表三个主料 , 取三因素三水平 , 按 L g ( 3 ) “ 作正
交设计试验 (表 3 ) 。
从表 3 菌丝生长情况看 , 处理 9 中 , 菌
丝生长浓白 , 菌块实成 , 出耳好 , 袋产子实
体最重达 3 0 9 , 生长效率 8 % , 一般为 60 %
左右 。
4 木段栽培试验
4
.
1 室内木段栽培试验
打孔接种榆树木段 6 块 , 在 10 ~ 1 5 C条
件下保湿培养 , 29 d 左右在截面形成原基 ,
A试验号
并逐渐分化形成子实体 。 培养 60 d 左右 , 子
实体成熟 , 单个子实体最大直径 8 。 m , 厚 1
c m 左右 , 直径 12 。 m 的截面一次出耳最多可
达 1 0 块 。
4
.
2 室外木段人工栽培试验
由于榆蘑发生在木截面上 , 4 月份用直
径 12 ~ 3 0 c m 的榆木 , 截段后打孔接种 。 按
木段长度 、 摆放方向 、 植菌深度 、 植菌密度
4 个因素 , 每因素取三水平作正交设计 , 按
L g ( 3 ) 4 正交表安排 9 个试验 。
用 电钻打孔植菌 , 以黄泥 和锯末 混合
l(
,
l) 调成泥团封盖 。 植菌后堆垛盖塑料膜
发菌 , 每隔 Z d 浇水 1 次 , 1 个月后开垛 , 按
试验设计摆放于郁闭度 0 . 7 的赤松树下 , 木
段周围设防风障 , 上盖草袋片 , 每天浇水 1一
2 次保湿培养 , 到 8 月中旬木段截面上形成
原基 , 并逐渐形成子实体 , 10 月末累计出耳
情况见表 4 。
表 3 榆蔺袋栽试验方案及菌丝生长情况
A
, ( 5% )
A I ( 5% )
A
; ( 5% )
A : ( ] 0 % )
A
: ( 1 0 % )
A : ( 1 0 % )
A : ( 1 5例 )
A : ( 1 5 % )
A : ( 1 5 % )
B
, ( 5 % )
B : ( 1 0% )
B
: ( 1 5% )
B
, ( 5写 )
B : ( 1 0% )
B 3 ( 1 5% )
B 、 ( 5 % )
B
: ( 1 0% )
B
: ( 1 5% )
C
I ( 2% )
C : ( 3% )
C 3 ( 4 % )
C : ( 3% )
C
: ( 4% )
C
, ( 2写 )
C 3 ( 4写 )
C l ( 2 % )
C
: ( 3% )
试验指标
菌丝生长
情 况
菌丝稀薄
菌丝较薄
菌丝较薄
菌丝稍薄
菌丝稍薄
菌丝较密
菌丝较密
菌丝较密
菌丝浓白
表 4 榆菊木段人工栽培试验方案及成果分析
试验号
A
木段长度
( e m )
A l ( 2 0 )
A z ( 2 0 )
A I ( 2 0 )
A
Z ( 3 0 )
A : ( 3 0 )
A Z ( 3 0 )
A 3 ( 4 0 )
A
3 ( 4 0 )
A : ( 4 0 )
3
.
1 4
3
.
0 2
3
.
8 2
1
.
0 5
1
.
0 1
1
.
2 7
0
.
2 6
B
摆放方向
C
植菌深度
( e m )
D
植菌密度
( e m )
D
l ( 5 )
D
Z ( 1 0 )
D 3 ( 1 5 )
D 3 ( 1 5 )
D
I ( 5 )
D
: ( 1 0 )
D
: ( 1 0 )
D
: ( 1 5 )
D
I ( 5 )
4
.
8 4
2
.
2 4
2
.
9 0
1
.
6 1
0
.
7 5
0
.
9 7
0
.
8 6
试验指标
每木段出耳块数
B
I (东 一西 )
B : (南 一北 )
B
: (东南 一 西北 )
B
, (东 一西 )
B : (南 一北 )
B
: (东南一西北 )
B : (东一西 )
B
: (南 一北 )
B
: (东南一西北 )
3
.
0 1
2
.
8 3
4
.
1 4
1
.
0 0
0
.
9 4
1
.
3 8
0
.
4 4
C l ( 2
.
5 )
C Z ( 5 )
C 3 ( 1 0 )
C
Z ( 5 )
C
3 ( 1 0 )
C z ( 2
.
5 )
C 3 ( 1 0 )
C 一 ( 2
.
5 )
C Z ( 5 )
4
.
0 9
3
.
2 7
2
.
6 2
1
.
3 6
1
.
0 9
0
.
8 7
0
.
4 9
1
.
7 0
0
.
5 0
0
.
9 4
0
.
7 4
1
.
1 1
1
.
1 7
0
.
5 7
1
.
2 2
2
.
0 3
T = 9
.
9 8
8gIT毛瓦又R
从全距 R 值来看 , A 因素 R 值最小 , 为
最次要因素 , 同时其离差平方和最小 , 因此
将其作为剩余项列方差分析表 (表 5 ) 。
因此 , 以 90 %的可靠性保证植菌密度对
出耳块数有显著影响 。 以 75 %的可靠性 , 保
证植菌深度对 出耳块数有显著影响 , 而摆放
一 7 一
方向 、 木段长度对 出耳块数无显著影响 。 东南一西北 , 植菌深度为 2 . 5 c m , 植菌密度
根据各因素 X 值大小选 择最优组合为 为 s c m 。
A
3
B
3
C
I
D
I , 即木段长度为 4 0 e m , 摆放方向为
表 5 榆菊木段人工栽培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变差来源 离差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均方比 F 。
D
. 植菌密度 1 . 2 2 2 0 . 6 1 1 0 . 1 7 * F o . 25 = 3 . 0
C
. 植菌深度 0 . 3 6 2 0 . 1 8 3 . 0 0 , F o . 1。 = 9 . 0
B
. 摆放方向 0 . 3 3 2 0 . 1 7 2 . 8 0 F o . 。。 = 1 9 . 0
剩余 0 . 1 2 2 0 . 0 6
总和 2 . 0 3 8
5 结果与讨论
5
.
1 通过研究试验 , 搞清楚了榆蘑 的形态特
征 , 生物学特性及其培养特性 , 能成功的从
野生榆蘑子实体上分离培养出榆蘑菌 。
5
.
2 榆蘑人工袋料栽培 , 袋产子实体最多可
达 3 3 0 9 , 生长效率为 8 8% 。
5
.
3 榆蘑的木段栽培试验结果只是初步的 ,
还需进一步研究增加产量的技术措施 。
.5 4 榆蘑人工栽培的原料来源广泛 , 生物效
率在 60 % ~ 8 %之间 , 栽培管理大致与黑木
耳相似 , 是一种有待于开发的食 、 药兼用真
菌 。
(上接第 3 页 )
2
.
5 培养基费用投资 0 . 91 3万元 。
2
.
6 不可预见费定为 2 . 0 万元 。
2
.
7 温室大棚燃料费定为 3 . 0 万元 。
以上为截止到苗木移栽成活后可以出棚
时 为止 的各项 投资概 算 情 况 , 共需 投 资
46
.
07 万元 。 单株成本为 0 . 2 29 元 , 此时苗木
亦可出售 。
如果幼苗暂不销售 , 定植在苗圃地继续
培养 , 第 2 年春季出售 , 那么 , 还要计算定
植以后各项费用 、
2
.
8 苗木 定植后 的 各 项 管 理 费 用 投 资为
1 3
.
3 9 万元 。
2
.
9 苗木定植苗圃地至第 2 年 出售不可预见
费定为 2 . 0 万元 。
到第 2 年春季苗木出圃时为止 , 总投资
59
.
10 万元 , 单株苗木成本为 0 . 36 3 元 d
如果利用 已有房屋 、 温室 , 而且还有苗
圃地 , 生产投资将大幅度减少 , 苗木成本也
会相应降低 。
3 结论
3
.
1 经过 s a 的研究 , 按上述方法进行三倍体
山杨组培快繁 , 年增殖次数达 8 次 , 每次增
殖数达 4 . 4倍 , 已经达到年增 8~ 10 次 、 每
次增殖 3~ 4 倍的组培快繁基本要求 。 因此 ,
我们认为完全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三倍体欧
洲山杨的工厂化生产 。
3
.
2 将传统的增殖与生根两个阶段合并为一
个阶段进行 , 即将增殖与生根同步进行 , 培
养出的苗木质量好 ,不仅简化了操作程序 , 而
且可以降低苗木成本 。
3
.
3 从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看 出 , 人工费用
和能源消耗费为制约苗木成本的两大因素 ,
其中人工费用约 占全部支出的 40 %左右 。 因
此 , 加强人员技术培训 , 不断提高他们的劳
动技能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 。
一 8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