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时珍国药研究 第 5 卷第 2期
煎药时火候掌握的如何 , 也直接影响到汤剂的
质量 , 《本草纲 目》中掌握火候的方法主要是靠用水
量的变化来控制时间 ,如治疗百合病的百合知母汤 。
用百合七枚 , 以泉水浸一宿 , 明旦更以泉水二升 ,煮
取一升 , 却以知母三两 , 用泉水二升煮一升 , 同百合
汁再煮取一升半 , 分服 . ” 而在 《本草纲 目》药物的修
制方法却是用天支来记时的 , 而在煎药中未谈及时
辰 , 可能是因为煎药一般不超过一个时辰的原因 . 且
古时的记时方法落后 , 不如以汤液的多少为计时指
标 ,更客观更准确地控制其火候 。
讨论与小结
1
、古时煎药所用水种类繁多 , 且用法不 同有一
定的理论依据 , 而现代通用自来水煎药 , 不同的水质
在煎药过程中对疾病有何影响是值得进一步探讨
的 。
2
、特殊溶煤如童便 , 酒 ,醋在煎药中的应用现 已
失传 ,究其原因何在 ,有探讨的必要 。
3
、李时珍对汤剂的论述是有一定科学性的 ,从
现在药剂学的角度来看 , 不同的溶媒 , 不同的火力 ,
不同的火候 , 不同的煎器对汤剂的疗效会有较大的
影响 . 目前医院及家庭煎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还不
及李时珍当时的论述 , 因此研究《本草纲 目 》中有关
汤剂的论述 , 对指导今天的煎药 ,保证药物的疗效 ,
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注 : 本文的引文和举例未加以说明的全部出自
《本草纲 目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 6 3 年版 。
(收稿 日期 : 1 99 3 年 9 月 2 7 日 )
黄蜀葵的本草考证
居文政①
提要 : 本文讨论了黄蜀葵的本草学 ,介绍了中国传统药物黄蜀葵的本草记载及造成黄蜀葵不同名称的
原因 。通过对原植物的考证证实 , 见载于历代本草著作中的黄蜀葵即为现在临床所用的黄蜀葵 , 指出了 《本草
纲 目 》中李时珍将其花基数定为 6 之误 。 本文对黄蜀葵的植物分类学 、 药用部位及采收贮存等方面的本草记
载也做了讨论 。
关键词 : 本草考证 黄蜀葵 花基数
黄 蜀 葵 是 锦 葵科 秋 葵 属 植物 黄 蜀葵 ( A -
be l m lcs h
u s m a n ih o t ( L
.
)M
e
d i
e
.
)
。 民 1旬用它治疗疗
疮 ,腮腺炎 、肺热咳嗽及烧烫伤等 , 我院用黄蜀葵花
治疗尿路感染 、 ’肾炎 、 疗效较好 。 本文对黄蜀葵进行
本草学考证 , 以求古为今用 , 为该药的现代研究 、 生
产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一 名称考
黄蜀葵异名繁杂 。 据文献记载 , 其异名有 :黄葵
( 《说文 )} 、侧金盏 、 秋葵 ( 《群芳谱 》 )棉花葵 ( 《植物名
实图考》 ) 、 黄秋葵 、 金花捷报 、 水棉花 、 棉花七 、 棉花
篙 、 小棉花 、 溪麻 、野芙蓉 、 野甲花川 , 豹子眼睛花 、 霸
天伞 ( 《全国 中草药汇编 》 =)[ 〕 。 宋 · 苏颂 《图经本草 》 ,
“ 凡葵有数种… … 花有五色… …黄者主疮 , 干未水
调涂之立愈 ,小花者名锦葵 31[ ,功用更强黄葵 。 这里
的 “ 黄葵 ” 即指黄蜀葵 。 《图经本草》中 ,黄蜀葵附于冬
葵子条下 , 并附有原植物图 ,附图所示黄蜀葵的性状
与今一致 。李时珍《本草纲 目》 . 黄蜀葵 , 六月开花 ,大
如碗 ,鹅黄色 ,紫心六瓣而侧 , 旦开午收暮落 , 人亦呼
为侧金盏花「` J 。 蜀葵 ( A ! th a e a r o ase ( L . ) C a v a n )亦有
异名为侧金盏川 。 但蜀葵叶 3~ 7 浅裂 , 其花冠为紫
红色 ,淡红色或白色 ,故而可与黄蜀葵相区别 。 清 ·
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 》 : “ 黄蜀葵 , 《嘉枯本草 》始著
全录 , 与蜀葵绝不类 , 俗通呼 为棉花葵 , 以其色似木
棉花也 6[] 。 纵观历代本草 ,概 因其花冠黄色或淡黄色
①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2 1 0 02 9
时珍国药研究 第 5 卷第 2 期
而冠以 “ 黄 ” 或因其与某些植物有相似之处 而称之
“ 某葵 ” 、 “ 木棉花 ”等 ; 可根据其开花的特性而 呼之
“ 侧金盏 ” ;或根据其花期在名称中加个 “ 秋” 。 这就导
致了黄蜀葵异名繁杂 。历代本草和医籍方书中 ,多列
黄蜀葵为正 名 , 这可能是鉴于 《嘉拓本草 》首载此名
而相沿成规 。
二 原植物考证
宋 · 唐慎微《大观本草 》 :黄蜀葵 “ 近道处处有
之 ,春生苗叶与蜀葵颇相似 , 叶尖狭多刻缺 , 夏末开
花浅黄色 ,六 、七月采之 , 阴干用川 。 宋 · 寇宗爽《本
草衍义 》 : “ 叶心下有紫檀色 ’ ,8[ 」 . 以上这两部本草著
作所述黄蜀葵的性状与今一致 : 叶大 , 掌状分裂 , 有
5~ 9 狭长大小不等的裂片 , 边缘有不规则粗齿 ;花
冠黄色 ,基部紫心 , 花期 6~ 8 月 。 明 · 李时珍《本草
纲 目》 : “ 六月开花 ,大如碗 , 鹅黄色 , 紫心六瓣而侧 。 ”
“ 随即结角… … 六棱有毛 … … 内有六房 。 ” 显然 , 李时
珍所述黄蜀葵花的花基数与原植物不符 。 黄蜀葵花
的花程式 : 公本草纲 目 》所绘黄蜀葵的粗略图谱与今
所述黄蜀葵一致 . 蜀葵及冬葵 ( M a lv a V e r t i e ill a t a
L
.
)的花基数也都为 5 。将黄蜀葵花的花基数定为 6 ,
实为李时珍之疏漏 。 近代萧步丹 《嵌南采药录 》 : “ 黄
蜀葵 , 秋季开黄色五瓣之花川 。 萧丹所述与原植物相
符 。
三 植物分类学考证
《说文》 : “ 葵 ,菜也 〔’ 。 〕 . ”这里的 “ 葵 ” 指冬葵 。 《嘉
佑本草》列黄蜀葵于菜部 , 《大观本草 》亦列之 为菜部
上品 , 概受《说文 》之影响 。 明 · 王象晋 《群芳谱 》 : “ 秋
葵 (即黄蜀葵 )与葵相似故名秋葵 , 朝夕倾阳 , 此葵是
也 f川 。 黄蜀葵似 “ 葵 ” , 却非《说文 》中的 “ 葵 ” 。 李时珍
认为 , “ 黄蜀葵别是一种 , 宜入草部 ,而 《嘉枯本草 》定
入菜部 , 为其与蜀葵同名 ,而气味主治亦同故也 。 ” 因
此 , 《本草纲 目》中 , 李时珍按中药的自然属性分类 ,
将黄蜀葵移入草部 。
四 药用部位考
l
、 花 : 《本草纲 目 》引 《嘉枯本草 》云 : “ 黄蜀葵 花 ,
六 、 七月采 , 阴干之… … 治诸恶疮脓水 久不疲者 , 作
末傅之即愈 , 为疮家要药 。 ”
2
、 子 : 宋 · 冠宗爽《本草衍义 》 : “ 子临产时 . 取四
十九粒 ,研烂 ,用温水调服 , 良久产〔 8 ’ 。
3
、 根 : 《本草纲 目 》 : “ 花 、 子与根性功相同 , 可以
互用 。无花用子 , 无子用根 。 ” 黄蜀葵花主要含有黄酮
类化合物 l[ 2 ] . 我们的预试验表明其子与根中未发现
黄酮类成分 . 化学成分不同 ,其药理作用也常不同 ,
因此 , 《本草纲 目》中的这段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
4
、茎和叶 : 《本草纲 目》 : “ 治痈疽肿毒… … 无花 ,
用根 、 叶亦可 。 ” 植物学认为 , 花是节间极缩短的 , 没
有顶芽和腋芽的变态枝条 。 花的苞片 、 尊片等在形
态 、 构造与颜色上和叶比较相似 。从植物 自身演变的
角度来看 , 茎 、 叶和花的化学成分及药效相同或相近
是很可能的 ,这还有待证实 。
历代本草中 ,多用其花 ,其次是子 , 根 ,茎和叶少
用 。
五 采收和贮存的考证
宋 ,寇宗爽《本草衍义 》 : “ 摘之 , 剔为数处 ,就 日
干之 , 不尔即泡烂 。 ”并要求 “ 阴干之 ” 。 黄蜀葵花所含
黄酮类成分在空气中受热 , 受湿和光照等都易被氧
化变质 , 从而失去其本来的药效 。 因此 , 我们宜选择
晴天采摘黄蜀葵花 , 即时干燥 , 密闭于 阴凉处保存 .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 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下册 . P 2 0 7 5 . 上海科
技 出版社 86 年版 。
「2〕全 国中草药汇编 . 上册 . P 7 7 4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75
年版 。
[ 3 ]宋 · 苏颂 . 图经本草 (胡 乃长 、 王致谱辑复 ) . P 50 .2
福建科技出版社 8 年版 .
「们 明 ·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 上册 . P 1 04 5 . 人 民卫 生 出
版社 85 年版 。
〔5 〕同 [ 1」P 2 4 8 7 页
〔6 〕清 · 吴其 . 植物名实图考 . 上册 . P 3 6 5 . 中华书局
出版 . 1 9 6 3 年版 .
〔7 J宋 · 唐慎微 . 经 史证类大观本草 . 卷 之二十 七 . 光
绪 甲辰武 昌柯 氏重校本 . 19 0 4 年版 。
[ 8] 宋 · 寇宗爽 . 本草衍 义 . P 12 8 . 商务印书馆 . 19 5 7 年
版 。
「9〕萧步丹 . 南采药录 . P 10 . 中华 民国二 十一年夏
版 。
〔l o j 徐仲舒 . 说 文解字段注 . 上 册 . P 24 . 成都古籍 书店
影 印 . 1 9 8 1 年版 .
[ l lj 明 · 王象晋 . 群芳谱 . 花谱三 . 清汲古图刊本 。
[ 1 2〕王先荣 . 王兆全 等 . 植物学报 . 1 9 5 1 . ( 3 ) : 2 2 .
(收稿 日期 : 1 9 93 年 12 月 1 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