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被误认为罂粟的植物——黄蜀葵



全 文 :被误认为罂粟的植物——黄蜀葵
万永红 (常州市博物馆江苏常州 213004)
  在苏南农村 ,房前屋后 ,庭院内外常能见到一种叫
黄蜀葵的植物 ,不过当地人真正知其名称的并不多 ,而
是普遍称它为“罂粟”或“鸦片花”。近年来甚至在地方政
府举办的一些“禁毒展”上 ,也错把该植物的标本误作为
罂粟实物展出 ,令广大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真假难辨。
其实黄蜀葵和罂粟是分属于不同科的二种植物 ,不仅形
态构造不同 ,功能上也相距甚远。
黄蜀葵 (Abelmoschus manihot )俗称 “秋葵”、 “野芙
蓉” ,属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植株高达 1~ 2m ,通体
披有棕黄色粗毛。 叶似蓖麻 ,掌状 5~ 9深裂 ,裂片长圆
形或披针形 ,边缘有不规则粗齿。 夏季开花 ,晨开暮落 ,
其花冠大型 ,五裂 ,鹅黄色并有紫心 ,娇艳动人 ;雄蕊多
数 ,花丝联合成柱状。 蒴果于秋季成熟 ,尖角形 ,长约
4cm,并有六棱。种子棕黑色 ,圆肾形 ,直径约 3mm。这与
罂粟坛状蒴果 ,细小如粟的种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黄蜀葵原产我国南方 ,因生境要求不严 ,不择土壤 ,
目前除东北、西北等省外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点缀
于公园、庭院或村落附近 ,夏季当硕大的花朵依次开放
时 ,那雅致可人的花姿着实令人心旷神怡。
黄蜀葵有多种用途。除供观赏外 ,其茎皮纤维发达 ,
可代麻制绳索。根中粘液质含量高达 16% ,粘液的主要
成份为阿拉伯聚糖、半乳聚糖、鼠李聚糖 ,另外还含有蔗
糖、淀粉、蛋白质、草酸钙等成份 ,既可作为粘滑剂 ,也可
作为造纸的糊料。 种子可提取芳香油。
黄蜀葵全株均可入药 ,其性寒、味甘 ,具清热、解毒、
凉血等多种功效。 其花在古籍医方中有 “疮家要药”之
称 ,夏季采收后 ,浸没于植物油中 , 2周后启用 ,外搽治
火烫伤十分有效。种子因性寒滑 ,可治小便不利、大便秘
结、水肿等 ,并有摧生、通乳之功效。根、茎、叶有“托疮解
毒、排脓生肌”的作用 ,捣烂外敷或煮水洗患处 ,可治跌
打损伤 ,痈疽、痔疮等。 另外临床上用全草煎汁治腮腺
炎、肺热咳嗽等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在苏南民间 ,应用最多的要数黄蜀葵果。 仲秋当其
果实成熟后 ,小心采下 ,并用线连成串 ,悬挂于窗台或门
檐下阴干。 每当成人或儿童因食物中毒导致腹痛 、泻泄
时 ,取果实 3~ 5枚 ,水煎后喝汤 ,通常 1~ 2次便可见
效。 也有人将果实洗净后浸酒服用 ,对治疗腹痛、泻泄、
胃痛也同样有效。
用黄蜀葵治病疗伤在我国历代医籍中均有记载 ,民
间应用也很普遍 ,但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并不多 ,对其有
效成份、治病机理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 不过有一点可
以肯定: 黄蜀葵和罂粟并无牵连 ,与毒品更沾不上边。在
苏南地区黄蜀葵之所以被误作为罂粟 ,笔者分析原因可
能有二: 其一 ,黄蜀葵属锦葵科 ,其花型与古时被称为
“阿芙蓉”的罂粟有几分相似 ;其二 ,黄蜀葵果实神奇的
止痛、止痢功效几乎和罂粟壳不相上下 ,所以在鲜见罂
粟的苏南地区 ,有人凭臆想推测 ,再加上以讹传讹 ,渐渐
地黄蜀葵被误作为罂粟了。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 :一些村
落自从把黄蜀葵误作为罂粟以来 ,对该植物的种植和利
用也变得神秘起来 ,即使有人已发现 2种植物间有显著
差别 ,但还是固执地认为这仅是“品种不同”或“产地不
同”的缘故。 看来要想纠正这一根深蒂固的错误并非易
事 ,需要科普工作者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如遇到停水或无备用冷却水时 ,须立即停止加热。实验
室内要求空气流畅 ,没有明火。回收的试剂及时冷却灌
装处理 ,可复用。
本实验可按照学习对象的不同、材料的用量多少 ,
对实验的要求进行改进 ,如改变提取、干燥的时间等 ,
亦可改变溶剂 (如乙醚等 ) ,但应掌握水浴温度应在该
溶剂的沸点范围内 ,防止发生意外。
6 参考文献
  1 苏州丝绸工学院 ,浙江丝调工学院主编 .制丝化学 .第 2
版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 , 1992, 6.
  2 黄自然主编 .蚕桑综合利用 .北京:农业出版社 , 1992.
  3 王天予主编 .蚕丝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重庆:重庆大学出
版社 . 1990.
( BF)
—37—2001年第 36卷第 1期         生 物 学 通 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