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2个产地续随子种子油体提取及其脂肪酸成分的比较分析



全 文 :刘金香,姚正颖,张卫明,等. 2 个产地续随子种子油体提取及其脂肪酸成分的比较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3) :256 - 258.
doi:10. 15889 / j. issn. 1002 - 1302. 2015. 03. 084
2 个产地续随子种子油体提取
及其脂肪酸成分的比较分析
刘金香1,姚正颖2,张卫明1,2,孙力军2
(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油体是植物种子贮脂的细胞器,通过分离油体来提取脂类为研究植物脂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方法。首次建
立了能源植物续随子种子油体的提取方法,提取了江苏海安和河南朱集 2 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并通过气相色
谱 -质谱联用(GC - MS)技术,分别测定油体脂肪酸的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2 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脂肪酸都
以油酸为主,含量分别为 83. 32%、73. 99%,其中含量较多的脂肪酸还有棕榈酸、亚油酸、硬脂酸等;2 种种子中的脂肪
酸以油酸(82. 04%、75. 63%)和棕榈酸(6. 00%、11. 75%)为主,相对含量差异显著,且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负相
关,即油酸含量高的种子的棕榈酸含量较低。
关键词:能源植物;油体;提取;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脂肪酸
中图分类号:S216. 2;TQ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5)03 - 0256 - 03
收稿日期:2014 - 11 - 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100224)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
金(编号:BK2011131)。
作者简介:刘金香(1987—) ,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生理与资
源利用研究。
通信作者:孙力军,博士。E - mail:shengwudiqiu@ 126. com。
油体是植物种子贮脂的细胞器,化学组分含量因植物种
类而异,且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和营养条件有关,一般为直径
0. 5 ~ 2. 0 μm的弹性球体或椭球体[1 - 3]。油体的主要成分为
中性脂(主要为三酰甘油,简写为 TAG)、油体蛋白和磷脂
(PL),其内部为疏水的液态 TAG 核心,外层是由磷脂单分子
层及镶嵌的油体蛋白形成的半单位膜,油体表面具有亲水特
性[4]。磷脂和蛋白通过空间位阻和静电排斥作用赋予油体
显著的物化稳定性(抗机械搅拌、抗冻融、抗氧化等),从而阻
止油体相互融合,这一特性使得油体可用离心的方法分离纯
化[5 - 6]。大戟科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是一种优良
能源植物,其种子油脂肪酸成分以 C16、C18脂肪酸为主,且油
酸(只含 1 个不饱和双键)含量高达 83%[7],与理想柴油替代
品的分子组成类似。有研究表明,理想的生物柴油替代品结
构特点是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饱
和脂肪酸含量适中[8],其分子式可表示为 C19H36O2。通过离
心分离续随子种子油体,从而提取脂肪酸,再通过甲酯化制备
生物柴油,可降低生物柴油制备成本。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无
有关续随子油体的报道。本研究提取续随子种子油体,并通
过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GC - MS)技术,分析了江苏海安和
河南朱集 2 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体脂肪酸的成分与含量,
为续随子种子油体及脂肪酸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仪器
1. 1. 1 材料 将分别来源于江苏海安和河南朱集 2 个产地
的续随子种子,于 2013 年 10 月种植于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
用研究院试验田中,按相同的方法进行栽培管理,翌年 7 月成
熟后收获,收获的种子即为本研究所用种子,简称为海安种
子、朱集种子。
1. 1. 2 主要仪器 7820A 气相串联 5975 质谱检测器,安捷
伦科技有限公司;Hitachi 20PR - 52D 高速冷冻离心机,日本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1. 2 方法
1. 2. 1 油体的提取 参考 Katavic 等的方法[9]并作适当改
动。分别取 5 g朱集种子和海安种子,在 20 mL GMI(1 mmol /L
EDTA、10 mmol /L KCl、1 mmol /L MgCl2、2 mmol /L DTT(双对
氯苯基三氯乙烷)、0. 6 mol /L 蔗糖、0. 15 mol /L Tricine -
KOH,pH值 7. 5)中研磨成匀浆,3层纱布过滤,再加 20 mL FMI
(除蔗糖由 0. 6 mol /L换成 0. 4 mol /L外,其他成分与 GMI 相
同)后,12 000 g离心 20 min,上层即为粗油体层;取上层油层
重悬于 20 mL GMI,再加 15 mL正己烷,12 000 g离心 20 min;
取上层油层重悬于 20 mL 的 GMI 中,再加 15 mL FMI,
12 000 g 离心 20 min;最终油体层悬浮于 5 mL GMI 中(GMI
和 FMI均于 4 ℃预冷)。
1. 2. 2 油体极性脂与中性脂的分离与提取 参考 Katavic等
的方法[9]并作适当改动。向分离得到的油体中加入等体积的
石油醚,涡旋振荡,12 000 g离心 10 min;收集上层富含中性脂
(即 TAG)的石油醚相,重复上述石油醚萃取过程 3 次,将每次
收集的上层混合,氮气吹干。剩余部分与 1. 5 倍体积的三氯
甲烷 -甲醇(体积比 2 ∶ 1)混合,振荡,收集下层三氯甲烷相,
用 1 mL甲醇 -水(体积比 1 ∶ 1)清洗 2 次,氮气吹干,即得到
极性脂(即 PL)。将收集的油成分进行 GC - MS分析。
1. 2. 3 脂肪酸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1. 2. 3. 1 脂肪酸甲酯化 采用硫酸 -甲醇法,对提取的油体
进行脂肪酸甲酯化,其过程如下:10 μL 样品与 10 μL(即
—652—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3 期
6 μg)的十七烷酸(C17 ∶ 0)混合作为内标,移入带塞玻璃试管
中,在试管中加入 1. 5 mL 硫酸甲醇溶液(5%硫酸 + 95%甲
醇) ,充氮气后密封;将试管在 85 ℃下水浴 1 h,冷却,加入
1. 5 mL 正己烷和 1 mL 水终止甲基化反应,振荡后于
2 500 r /min 离心 10 min,收集上清液,氮气吹干后加入 20 mL
正己烷,取 2 μL样进行 GC - MS 分析。将种子研磨后,采用
上述方法,对种子直接甲酯化,并进行 GC - MS分析。
1. 2. 3. 2 GC - MS 检测条件 (1)气相色谱条件。Agilent
HP - 5MS (30 m × 250 μm × 0. 25 μm)毛细管色谱柱,程序
升温,初始柱温 120 ℃保持 2 min,以 5 ℃ /min 升温到 260 ℃
保持 10 min;载气为 99. 999%氦气,流速 1 mL /min,进样口温
度 230 ℃,接口温度 230 ℃;进样量为 2 μL,分流比 30 ∶ 1。
(2)质谱条件。EI 离子源,离子源温度 230 ℃,MS 四极杆温
度 150 ℃,扫描范围 50 ~ 550 amu,溶剂延迟 3. 0 min。检索标
准谱库 NIST11. L,利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 1 种子油体的提取
由图 1 可知,收获的海安种子、朱集种子外观基本一致,
千粒质量分别为 41. 394、44. 102 g,二者差异不显著(P <
0. 05)。种子中的磷脂和蛋白由于空间位阻和静电排斥作
用,赋予了油体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油体的互不相溶性,这使
得油体可以用离心的方法分离。在提取油体过程中,海安种
子的研磨液颜色较朱集种子的研磨液黄,而最终提取的 2 种
种子油体颜色均为乳白色,这是油体乳化的结果。可见,提取
时的研磨过程并没有破坏油体的结构,即在提取过程中,油体
保持了表面亲水、内部疏水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油体显
著的稳定性,这与其他植物种子油体的性质相同[3,10]。
2. 2 种子和油体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海安种子、朱集种子经 GC - MS 分析后共检测出 7 种主
要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有 4 种,包括月桂酸、棕榈酸、硬脂
酸和二十四烷酸;不饱和脂肪酸有 3 种,包括亚油酸、油酸和
二十碳烯酸。种子油体经 GC - MS分析后共检测出 4 种主要
脂肪酸,即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脂肪酸总离子流图
见图 2。从表 1 可知,在所检测到的油体脂肪酸中油酸含量
最高,海安种子、朱集种子油体中的油酸含量分别为
83. 32%、73. 99%,且差异显著(P < 0. 05);其次是棕榈酸,海
安种子的含量(10. 56%)显著低于朱集种子(15. 97%)。2
种种子油体中的亚油酸和硬脂酸含量基本相同,且差异不显
著。上述 4 种脂肪酸在 2 种种子中的含量分布情况与油体种
子中的相对含量情况基本相似,均以油酸含量最高,其中海安
种子的油酸含量为 82. 04%,显著高于朱集种子的 75. 63%。
海安种子、朱集种子中棕榈酸的含量在分别为 6. 00%、
11. 75%,差异显著(P < 0. 05)。
在提取油体过程中,加入正己烷是为了去除结构不完整
的油体,因此得到的正己烷相含有油体破碎时产生的脂肪酸。
GC - MS分析结果(表 1)显示,正己烷相中的脂肪酸同样是
油酸占绝大部分 (海安种子为 67. 72%,朱集种子为
77. 82%),其次是棕榈酸(海安种子为 26. 07%,朱集种子为
16. 09%) ,还有少量的亚油酸和硬脂酸。综上所述,2 种种子
和油体中的脂肪酸以油酸和棕榈酸为主,且相对含量差异显
著。种子脂肪酸中的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现负相关关
系,即油酸含量高的种子(海安种子的 82. 04% >朱集种子的
75. 63%),则棕榈酸含量较低(海安种子的 6. 00% <朱集种
子的 11. 75%) ,这为能源植物续随子的高油育种研究提供了
新视角。油体中4种脂肪酸的组成比例与种子中的情况类
—752—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3 期
表 1 种子、油体和正己烷相中主要脂肪酸的相对含量
脂肪酸
油体中的含量(%) 正己烷相中的含量(%) 种子中的含量(%)
海安 朱集 海安 朱集 海安 朱集
月桂酸 — — — — 3. 59 ± 0. 11a 3. 94 ± 0. 21a
棕榈酸 10. 56 ± 0. 38b 15. 97 ± 0. 29a 26. 07 ± 0. 03a 16. 09 ± 0. 19b 6. 00 ± 0. 25b 11. 75 ± 0. 19a
亚油酸 3. 09 ± 0. 20a 3. 19 ± 0. 14a 2. 41 ± 0. 12a 2. 53 ± 0. 06a 3. 14 ± 0. 09a 3. 03 ± 0. 38a
油酸 83. 32 ± 0. 08a 73. 99 ± 0. 29b 67. 72 ± 0. 12b 77. 82 ± 0. 29a 82. 04 ± 0. 29a 75. 63 ± 0. 22b
硬脂酸 3. 03 ± 0. 09a 2. 85 ± 0. 17a 3. 80 ± 0. 16a 3. 56 ± 0. 13a 2. 29 ± 0. 09 2. 42 ± 0. 19a
二十碳烯酸 — — — — — —
二十四烷酸 — — — — 2. 94 ± 0. 20a 3. 23 ± 0. 09a
注:n = 3。同行种子、油体和正己烷相中的 2 个产地的数据后标有不同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P < 0. 05) ;标有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似,这可能是因为种子中的脂肪酸大部分储存在油体中。另
外,在种子中检测到了二十四烷酸,而油体和正己烷相中均未
检出,这可能是由于在油体的提取过程中,二十四烷酸并没有
被富集在油体提取液中。
2. 3 油体极性脂与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将油体中的极性脂和中性脂分离后,分别进行 GC - MS
检测,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见表 2。由表 2 可知,油体极
性脂和中性脂的主要脂肪酸均以十八碳烯酸(油酸,含 1 个
不饱和双键)为主,其次是十六烷酸。值得注意的是,在种子
来源不同(海安种子和朱集种子)的中性脂中,主要的脂肪酸
相对含量相似;而在极性脂中,主要的脂肪酸相对含量有较大
差异,尤其是十八碳烯酸(海安种子 65. 64% 和朱集种子
72. 57%)和十六烷酸 (海安种子 21. 02% 和朱集种子
13. 37%)。这种十八碳烯酸与十六烷酸呈负相关的脂肪酸
组成形式与油体中脂肪酸组成形式是一致的。在油体形成过
程中,内质网中的磷脂酰胆碱(一种极性脂)能被用于细胞膜
脂和 TAG(中性脂)的合成,可见极性脂与中性脂之间存在转
化关系[9]。十八碳烯酸与生物柴油的理想分子相近[8],因此
在续随子的定向育种中可以考虑十八碳烯酸与十六烷酸的负
相关关系,即提高十八碳烯酸含量,降低十六烷酸含量。在油
体的结构组成中,中性脂(TAG)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而极
性脂(磷脂)只存在于油体的表面,因此中性脂含量比极性脂
含量多很多;另外,在中性脂中还检测到了二十碳烯酸,而极
性脂中检测到了十二碳烷酸。
表 2 油体中的极性脂和中性脂中主要脂肪酸的相对含量
碳原子数 ∶ 双键数
中性脂的脂肪酸组成(%) 极性脂的脂肪酸组成(%)
海安 朱集 海安 朱集
12 ∶ 0 — — 4. 82 ± 0. 21 5. 16 ± 0. 17
16 ∶ 0 7. 77 ± 0. 19 8. 22 ± 0. 23 21. 02 ± 0. 19 13. 37 ± 0. 36
18 ∶ 2 2. 87 ± 0. 21 2. 93 ± 0. 18 3. 98 ± 0. 20 4. 13 ± 0. 23
18 ∶ 1 85. 62 ± 0. 27 84. 93 ± 0. 35 65. 64 ± 0. 31 72. 57 ± 0. 13
18 ∶ 0 2. 05 ± 0. 05 2. 16 ± 0. 17 4. 54 ± 0. 12 4. 77 ± 0. 22
20 ∶ 1 1. 70 ± 0. 11 1. 76 ± 0. 08 — —
注:n = 3。
3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能源植物续随子种子油体的提取方法,提
取了来源于江苏海安和河南朱集 2 个产地的续随子种子油
体。结果显示,海安种子和朱集种子油体的脂肪酸以油酸
(83. 32%和 73. 99%)和棕榈酸(10. 56%和 15. 97%)为主;
种子中的脂肪酸以油酸(82. 04% 和 75. 63%)和棕榈酸
(6. 00%和 11. 75%)为主,且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呈负相关。
参考文献:
[1]Chen B C,Mcclements D J,Gray D A. Physical and oxidative stability
of pre - emulsified oil bodies extracted from soybeans[J]. Food
Chemistry,2012,132(3):1514 - 1520.
[2]Huang A H C. Oil bodies and oleosins in seed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1992,43:177 - 200.
[3]Nikiforidis C V,Kiosseoglou V,Scholten E. Oil bodies:an insight on
their microstructure - maize germ vs sunflower seed[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2(1) :136 - 141.
[4]Jolivet P,Acevedo F,Boulard C A,et al. Crop seed oil bodies:from
challenges in protein identification to an emerging picture of the oil
body proteome[J]. Proteomics,2013,13(12 /13) :1836 - 1849.
[5]Tzen J T,Huang A H. Surface -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lant seed
oil bodies[J]. Journal of Cell Biology,1992,117(2) :327 - 335.
[6]Payne G,Lad M,Foster T,et al.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surface of oil bodies recovered from Echium plantagineum[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 Biointerfaces,2014,116(116) :88 - 92.
[7]危文亮,金梦阳,马 冲,等. 续随子油脂肪酸组成分析[J]. 中
国油脂,2007,32(5):70 - 71.
[8]Wang R,Hanna M A,Zhou W W,et al. Production and selected fuel
properties of biodiesel from promising non - edible oils:Euphorbia
lathyris L.,Sapium sebiferum L. and Jatropha curcas L[J]. Biore-
source Technology,2011,102(2) :1194 - 1199.
[9]Katavic V,Agrawal G K,Hajduch M,et al. Protein and lipid composi-
tion analysis of oil bodies from two Brassica napus cultivars[J]. Pro-
teomics,2006,6(16) :4586 - 4598.
[10]David A,Yadav S,Bhatla S C. Plant oil bodies and oleosins:struc-
ture,function and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M]/ /Bernd H A.
Bionanotechnology:biological self - assembly and its applications.
Norfolk,England:2013:187.
—852—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年第 43 卷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