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慈姑叶根茎同生关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全 文 :慈姑叶根茎同生关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罗列 王永龙 徐爱琴 芮根华 徐霞 陈 浩 (江苏省泰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江苏泰兴 225400)
摘要 通过典型试验和大区示范试验观察 ,首次提出了慈姑叶片、根系、匍匐茎之间的同生关系 ,即定型叶的出叶节位和叶原基
分化节位的相关生长关系为 N对 N+4 ,叶片与根系的同生关系为 N对 N-3 ,叶片与匍匐茎的同生关系为 N对 N-4。并首次
提出将 12叶和倒 10叶作为 2大指示叶。同时 ,根据各器官的同生关系提出了相应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 慈姑;器官;同生关系;栽培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4)05-0950-03
  慈姑是我国传统栽培作物 。近年来 ,随着农业结构
调整力度的加大 ,江苏省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慈姑种
植面积不断扩大。为了进一步研究慈姑生长发育规律及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更好地指导慈姑生产 ,笔者在多年实
践的基础上 ,自 2000 ~ 2003 年连续 4 年通过典型试验和
大区示范试验相结合的方式 ,对慈姑叶片 、根系、匍匐茎
的同生关系及其相应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宝应紫圆慈姑 ,浙江沈荡慈姑 。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盆栽、大田典型试验和大区示范
试验 3种类型 。盆栽试验:取当年大田典型试验的同质
慈姑苗 50株 ,移栽到透水性好的试验盆内 ,每盆 1 株 ,精
心管理 ,定期观察叶片 、根系和匍匐茎的发生 、生长和消
亡情况。大田典型试验:设拱棚育苗早栽栽培试验、配方
施肥试验、氮磷钾最佳施用量试验 、肥料施用期试验 、节
水栽培试验 、晚水慈姑密度试验等 。大区示范试验:主示
范区设在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郭西水生蔬菜科技园和过
船镇水生蔬菜科技园内 。
1.3 考查方法  定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进行考苗
剥查 ,研究其生理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典型试验和大区示
范试验验证剥查结果的科学性 ,并探索出相应的配套栽
培技术 。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发生规律
2.1.1 总叶片数。据多年观察 ,慈姑的叶片抽生属无限
生长型 ,当气候条件适宜时 ,即使已经抽生雄花的植株仍
能继续抽出新叶。但在泰州地区 ,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 ,
慈姑一生总叶片数仍表现为相对稳定 ,各年度一般总出
叶数稳定在 28~ 32 叶 ,同一年度早育苗早栽慈姑出叶多
一些 ,晚水慈姑出叶少一些 。
2.1.2 叶片分化。休眠过冬的球茎顶芽 ,在春季转暖后
开始萌发 ,叶鞘张开 ,从中抽生出 2张过渡小叶 , 此后短
缩茎每生长 1节 ,便形成 1张定型叶。通过 4年对定点的
作者简介:罗列(1963-),男 ,江苏省泰兴市人 ,农艺师 ,从事农业技术
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04-07-09
698株慈姑叶片剥查 ,定型叶的出叶叶位和叶原基分化节
位的相关生长关系表现为 N 对N+4 ,即:N 叶抽出≈(N
+1)幼叶快速生长≈(N +2)和(N +3)幼叶发育生长≈
(N+4)叶的叶原基形成 。例如 ,秧苗第 6叶抽出 ,此时正
是第 7叶快速生长 ,第 8、9张幼叶进一步发育生长 ,第 10
叶的叶原基分化阶段 。
2.1.3 叶片生长 。定型叶从抽出到伸长定型经历的时间
大致相近 ,一般为 6~ 7 d。从定型到死亡经历的时间在无
人为损伤和病虫危害的条件下 , 12叶前的小叶一般为 40
~ 50 d , 12叶后的大叶依照出生的先后而相应缩短 ,一般
均在下霜时相继自然死亡(表 1)。
  表 1 慈姑定型叶抽出至定型经历时间 d
叶序 天数 叶序 天数
第 3叶 4.8 第 15叶 6.4
第 4叶 5.3 第 16叶 5.7第 5叶 5.9 第 17叶 5.9
第 6叶 6.2 第 18叶 6.1第 7叶 6.5 第 19叶 6.4
第 8叶 7.0 第 20叶 6.1第 9叶 7.1 第 21叶 6.6
第 10叶 6.4 第 22叶 6.3第 11叶 6.2 第 23叶 6.3
第 12叶 6.3 第 24叶 6.4第 13叶 6.2 第 25叶 6.7
第 14叶 6.5 第 26叶 6.6
 注:表中数据为 2002年资料 ,下表同。
2.1.4 指示叶的确定 。通过多年观察 ,笔者认为慈姑的
叶从叶型上大致可分为 3类 。第 1类为初始发生的 2张
过渡叶 ,这2张叶的叶片小 ,叶柄短 ,生长寿命短 。第2类
为第 3 ~ 12叶的箭头形叶 ,这类叶的叶片明显增大 ,叶柄
明显增长 ,生长寿命也较长 。第 3 类为第 13叶后的拟箭
头形叶 ,是慈姑形成经济产量(球茎)的主功能叶。这类
叶从其出生时期和功能上又可细分为 2种 。第13叶至倒
10叶出生时主要抽出匍匐茎 ,而且这个时期抽出的匍匐
茎后期形成球茎的可能性大;倒 10叶后的叶片主要功能
是光合作用 ,形成碳水化合物向球茎输送 。倒 10叶在年
际、品种和田块间出现的时间不完全一致 ,但主要集中在
18~ 21 叶间 ,而且其叶柄长短明显有别于其他叶 。一般
倒 10叶前的叶叶柄随出生的先后逐渐加长 ,而倒 10 叶的
叶柄则较前 1张叶的叶柄明显缩短 ,此后 2张叶的叶柄则
安徽农业科学 , 2004 , 32(5):950-952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4.05.057
又接近倒 10叶前 1张叶的水平 ,以后各叶的叶柄则根据
出生先后依次缩短(表 2)。倒 10 叶的叶柄缩短 ,标志着
地上部光合营养已开始向地下部输送 ,此时慈姑正处于
球茎初始形成期 。因此 ,根据这些观察结果 ,笔者把第 12
叶和倒 10叶确定为2大指示叶 。第12叶为转型叶 ,倒 10
叶为转能叶 。栽培管理上 ,第 12叶前后要加强肥水管理 ,
促进大叶期匍匐茎的抽出生长;倒 10叶前后要因苗采取
合理的促控措施 ,加快慈姑光合产物的制造和转化。
  表2 慈姑叶柄长度统计 cm
叶序 叶柄长度 叶序 叶柄长度
第1叶 18.38 第 16叶    83.12
第2叶 28.04 第 17叶 85.78
第3叶 35.25 第 18叶 90.11
第4叶 42.06 第 19叶 95.88
第5叶 44.59 第 20叶 100.20
第6叶 49.28 第 21叶 96.56
第7叶 51.52 第 22叶 102.44
第8叶 55.93 第 23叶 99.38
第9叶 65.25 第 24叶 95.75
第 10叶 74.17 第 25叶 93.43
第 11叶 78.33 第 26叶 92.41
第 12叶 81.51 第 27叶 91.50
第 13叶 82.59 第 28叶 90.33
第 14叶 82.61 第 29叶 90.16
第 15叶 82.95 第 30叶 88.32
2.2 根系发生规律
2.2.1 初始发根节位及根量 。通过多年剥查发现 ,在正
常生长环境条件下 , 80%以上的植株在过渡叶抽出的同
时 ,自顶芽第 3节发生白色线状须根 ,基部 2 节一般不生
或极少发生须根。因此 ,可以把第 3叶着生的节位确定
为正常慈姑植株的初始发根节位 。从第 3叶节位向上发
生的须根从短缩茎四周向下抽生 ,着生很密 ,每株共有数
百根不等 ,根长 30 ~ 40 cm。须根发生数天后 ,其上可再发
生支根 。
2.2.2 叶片与根系的同生关系。随着短缩茎的生长和叶
片的不断抽出 ,根系也相应依次发生和生长增量 。通过 4
年对 326株慈姑发根节位剥查发现 ,慈姑出叶节位与发根
节位关系表现为 N 对 N-3 关系的占 59.2%,表现为 N
对N -4 关系的占 26.1%,表现为 N 对 N -5 关系的占
14.7%(表 3)。因此 ,可以认为在良好生长环境条件下的
正常慈姑植株 ,出叶节位与发根节位的关系为 N 对 N-
3 ,即:N叶抽出≈(N-3)叶节发根≈(N -4)和(N -5)叶
节根系加速生长 。
  表3 慈姑出叶节位与发根节位样本统计
年份 剥查株数
剥查时
叶龄
N 对N-3
关系的株数
N 对N-4
关系的株数
N 对N-5
关系的株数
2000   49 13.3   34 10    5
2001 84 12.9 52 22 10
2002 108 12.7 66 28 14
2003 85 13.1 41 25 19
合计 326 13.0 193 85 48
2.3 匍匐茎发生规律
2.3.1 匍匐茎发生的起始叶位。慈姑每形成 1张叶片 ,
其叶内便形成 1 个腋芽 ,腋芽向下生长形成匍匐茎。据
对 698 株慈姑剥查统计 ,约占 48.1%的植株地下匍匐茎
的起始发生叶位位于第 3 叶节位。在生长条件良好的情
况下 ,慈姑第 1 、2 叶腋内也有一部分植株发生匍匐茎 ,但
通常这 2叶节发生的匍匐茎后期难以形成球茎。在生长
条件不良的情况下 ,地下匍匐茎的起始发生叶位要推迟
到第 4叶甚至更高叶节位(表 4)。
  表 4 慈姑匍匐茎起始发生叶位统计
地下匍匐茎起始发生叶位 发生株数 占总样本数百分比∥%
第 1叶   84     12.0
第 2叶 116 16.7
第 3叶 336 48.1
第 4叶 97 13.9
第 5叶 65 9.3
 注:总样本数为 698株。
2.3.2 叶片与匍匐茎的同生关系 。慈姑地上部叶片与地
下部匍匐茎在生长速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在正常
栽培条件下 ,叶片的抽出与匍匐茎的抽出仍存在着一定
的同生关系 。据 4年对剥查的 326 株慈姑样本进行统计
分析 ,叶片的抽出与匍匐茎的抽出表现为 N 对N-3关系
的占 19.9%,表现为 N 对N-4关系的占 58.3%,表现为
N 对N-5关系的占 12.0%,表现为 N对 N-6关系的占
9.8%(表 5)。可见 ,在类似栽培条件下 ,慈姑叶片的抽出
与匍匐茎的抽出众数表现为 N对 N-4的关系 ,即:N叶
抽出≈(N-4)叶匍匐茎抽出 。
  表 5 匍匐茎抽出的最高叶节位样本统计
年份 调查株数
剥查时
叶龄
匍匐茎抽出最高叶节的株数
第 8叶 第 9叶 第 10叶 第 11叶
2000  49 13.3   4   6   28 11
2001 84 12.9 9 11 46 18
2002 108 12.7 12 14 59 23
2003 85 13.1 7 8 57 13
合计 326 13.0 32 39 190 65
  据此可以得出 ,大多数慈姑第 7叶抽出时 ,第 3叶节
位开始抽出第 1 根匍匐茎 。因此 ,当地栽培的慈姑理论
上地下匍匐茎数可达 20 多根。但在实际生产中 ,由于移
栽会造成匍匐茎折断和缺位等原因 ,实际抽出的匍匐茎
数一般只有 11~ 14根 。
2.4 配套栽培技术
2.4.1 育苗和苗床管理。当地栽培慈姑的前茬大多为油
菜、元大麦 、绿肥等 。因此 ,为确保大面积慈姑适时接茬 ,
育苗期应安排在 4月中旬至 5 月上旬。育苗时选择健壮
顶芽或中等成熟球茎扦插 ,行株距均为 10 cm 左右 。插后
保持 2 ~ 3 cm浅水灌溉 ,以保证 3 叶期发根。约 10 ~ 15 d
后 ,注意秧田人工除草和防治蚜虫。再经 40 ~ 50 d ,当苗
高达 20 ~ 30 cm ,并具 3 ~ 5 张定型叶时 ,即可起苗定植。
95132 卷 5期            罗 列等 慈姑叶根茎同生关系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早熟栽培可采用塑料薄膜小拱棚覆盖育苗 ,育苗期可提
前到 3月中 、下旬 , 5月上旬起苗定植本田 。
2.4.2 适期定植 。慈姑在具有 4 ~ 5 张定型叶时是起苗
定植的最适期 。当地慈姑从 5月上旬到 8月初均可进行。
慈姑 4 ~ 5张定型叶期移栽 ,不但植株小 、植伤轻 ,而且植
伤期出现在 5 ~ 6 叶 , 6 叶左右施返青肥 , 7 ~ 9 叶肥效得
力 ,既不会影响到12叶前后大叶和大匍匐茎的发生 ,又可
促进下部节位根系的发生。正常栽培时 ,大田行株距均
以 40 cm为佳 ,晚水栽培均以 30 cm为宜 ,栽植密度 63 000
株/hm2左右。
2.4.3 水浆管理。本田期慈姑的水浆管理采取“浅 —深
—浅”的灌溉方法 ,即:栽后至 12叶前保持 3 ~ 5 cm 浅水
灌溉;12叶后随着植株增大 ,气温升高 ,耗水增多 ,灌溉水
深可逐渐加深到 15 ~ 20 cm ,但最深不宜超过 25 cm;倒 10
叶指示叶出现后 ,灌溉水位应落浅到 10 cm 左右;采收前
保持 3 ~ 5 cm浅水 。
2.4.4 合理施肥。慈姑施肥应以优质有机肥为主 ,化学
肥料必须氮 、磷 、钾配合施用 。基肥一般施腐熟的粪肥或
厩肥 30 ~ 45 t/hm2。定植成活后 ,放干田水 ,及时追施1遍
速效肥 ,施尿素 150 ~ 225 kg/hm2和“瑞和”牌高浓度硫基
复合肥 225 kg/hm2左右 ,以促进早活棵、早返青 。11叶左
右看苗捉黄补瘦 ,施尿素 150 kg/hm2 ,以促进 12叶前后大
叶及健壮匍匐茎的发生 。18 ~ 21 叶指示叶出现前后 ,慈
姑进入结球期 ,重施 1遍结球肥 ,施“瑞和”牌高浓度硫基
复合肥 450kg/hm2左右 ,另加尿素 225kg/hm2左右 。多年
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下 ,基肥、平衡肥、结球肥
的比例以 40∶20∶40为宜 。
2.4.5 防病治虫 。在慈姑生长期间 ,注意防治好黑粉病、
斑纹病 、蚜虫和髓虫 。
2.4.6 适时采收 。当慈姑地上部枯黄时即可采收 ,直至
第2年春季萌芽前 。为提高慈姑的商品品质和种植效
益 ,江苏省泰州市及其周边地区慈姑的采收从 9 月中 、下
旬开始 ,随采随卖 ,一般产量 18 t/ hm2左右 ,产值 18 000
元/hm2左右 ,纯效益可达 10 500元/hm2左右。
3 结语
笔者首次提出了慈姑叶片、根系、匍匐茎之间的同生
关系 ,并根据其同生关系进行了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的研
究 ,不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而且具有较好的实际指导
和应用价值 。今后农户在种植慈姑的生产实际中 ,可以
根据慈姑各器官的同生关系及指示叶 ,因地、因时 、因苗
制宜 ,采取相应的促控措施 ,从而实现慈姑的高产高效。
笔者提出的有关观点尚需进一步试验和验证 。
4 参考文献
1 赵有为.水生蔬菜栽培技术问答[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2 陈庆生.水生蔬菜生产 200问[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3 孔扣明 ,罗列 ,徐霞,等.慈姑肥料运筹试验[ J] .安徽农业科学, 2003 ,31
(1):146-148.
(责任编辑:金琼琼 责任校对:金琼琼)
(上接第 927页)
入养分 ,作物苗小来不及很快吸收 ,加之该区域降雨量丰
富(年降雨量约 1000mm),因此损失较大 ,分别为 33.73%
和 31.34%。分析损失原因 ,除正常的早春气温回升损失
了一部分氮以外 , 可能与肥料氮向土体(50 cm 以下 )层
下移损失也有关系 。上述土壤剖面残留氮分布状况亦似
乎存在这一现象。这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表6 土壤—小麦系统中化肥氮的去向与平衡
处理 作物吸收量∥mg
所占比
例∥%
0~ 20 cm
残留量∥mg 所占比例∥%
20~ 50 cm
残留量∥mg 所占比例∥%
残留总
量∥mg
所占比
例∥%
损失量
mg
所占比
例∥%
② 30.60 49.07   8.1 13.0 2.6 4.2 10.7 17.2   21.03 33.73
③ 31.53 50.56 9.5 15.2 1.8 2.9 11.3 18.1 19.54 31.34
④ 30.33 48.64 19.8 31.8 2.5 4.0 22.3 35.8 9.76 15.56
⑤ 29.84 47.85 24.5 39.3 1.5 2.4 26.0 41.7 6.52 10.45
3 结语
(1)尿素不同施用方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 ,以处理⑤
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最高 ,处理②较低。产量高低与
每桶总粒数呈正相关 ,其相关系数 r=0.98**。
(2)土壤—小麦系统中化肥氮的去向:约 1/2的化肥
氮被植株回收 ,以处理③的氮素利用率最高 。植株回收
的化肥氮中籽粒约占 72.0%,茎叶占 15.5%, 根系占
8.0%,麦糠占 4.5%。剩余 1/2 的氮素属于土壤残留和
损失 ,处理⑤损失最少 ,残留量最多;处理②、③残留量最
少 ,损失最多。土壤剖面残留氮分析表明 , 76.5%~
94.2%的残留氮集中在 0~ 20 cm土层中 。
(3)从氮素利用率 、籽粒产量 、含氮量 、残留氮及损失
氮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以处理⑤施肥效果较好 。
4 参考文献
1 李仁岗.冬小麦对土壤和肥料氮的吸收及氮素平衡的研究[ J] .土壤通
报 ,1982, 13(4):19-22.
2 张绍林.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J] .核
农学报 ,1989, 3(1):9-15.
(责任编辑:孙红忠 责任校对:孙红忠)
952                     安徽农业科学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