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药臭牡丹与气道高反应
马 玲 ,彭丽花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 关键词] 臭牡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气道高反应性
[ 中图分类号] R96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9)26-3264-03
臭牡丹学名为 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 ,英文名字为 rose
g lorybower , 别名大红袍 、臭八宝 、矮桐子等。系马鞭草科桢桐
属的落叶小灌木 ,植株有特殊臭气。其性温 , 味苦。臭牡丹以
根或全株入药 ,具有活血化瘀 、消肿解毒 、清热利湿 、止痛之功
效。据报道还具有抗炎 、抑菌 、提高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 对抗
迟发性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的抑制等作用 ,治疗肾炎 、关节炎
和糖尿病等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疗效。气
道高反应性(AHR)是指呼吸道对一般性状的理化刺激或药
物 、内源性免疫物或炎症递质等发生异常的过度收缩反应。
其结果引起气道的过度狭窄和气道阻力的明显增加 , 对病原
微生物和毒性气体的抵抗力降低 , 是阻塞性通气障碍和呼吸
衰竭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目前普遍认为 , AHR是气道的一
种慢性炎症 ,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 , 黏液过度分泌 , 支气管平
滑肌痉挛及气道重塑。正因为现在认为气道高反应性是一种
慢性炎症 ,所以现在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从抗炎和对症治疗两
个方面进行防治。虽然这些药物可以缓解气道高反应性 , 但
是不能解决病情反复发作和阻断气道结构重塑与肺功能衰退
进程。那么臭牡丹是否有可能被用来治疗哮喘 、病毒性上呼
吸道感染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笔者就臭牡丹在气道反应疾
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臭牡丹的化学成分
1.1 有机酸类化合物 琥珀酸 、茴香酸 、香草酸 、乳酸镁 、桦
木酸(betullnic acid)、十八烷酸(octadecnoic acid)等。
1.2 醇类化合物 麦芽醇 、羊毛甾二烯醇(1anosta-8 , 25-
dien-3p-oi)、3-表粘霉醇(3-epi-Glu-tino1)、蒲公英萜
醇(taraxero1)。
1.3 过氧化物 Bungein A。
1.4 甾醇类化合物 臭牡丹中含有桢桐甾醇(clerostero1)、
桢桐甾醇 3-β-O-β -D-吡喃葡萄糖苷(clerosterol 3-β-
O-β-D-g lucopy ranoside)、臭牡丹甾醇(bungestero1)、β -谷
甾醇 、蒲公英甾醇。
1.5 二萜类化合物 5-O-ethylcleroindicin D 和 Bungone
A , bungon B。
1.6 三萜 木栓酮 、α-香树脂醇(a-Amyrin)、算盘子二醇
(abaci)、算盘子醇酮(glochidono1)、算盘子酮(glo chidone)。
1.7 挥发性成分 乙醇 、丙酮 、1-戊烯-3-醇 、2 -戊醇 、
(Z)-2-戊烯-1-醇 、3-呋喃甲醇 、3-己烯-1-醇 、4-己
烯-1-醇 、1-己醇 、1-辛烯-3-醇 、3-辛醇 、苯甲醇 、氧化
芳樟醇 、反式氧化芳樟醇 、芳樟醇 、2 , 5-二甲基环己醇 、苯乙
醇等[ 1] 。
1.8 目前国内对臭牡丹化学成分的研究 ①1996 年同济医
科大学的阮金兰和傅长汉在臭牡丹茎中提取出木栓酮 、蒲公
英萜醇和桢桐甾醇 3种化学成分 。②成都中医药大学的董晓
萍等从臭牡丹中首次分离得出臭牡丹甾醇 、桢桐酮和α-香
树脂醇 3 个化合物。 ③2003年西北师范大学的高黎明 、何仰
清和甘肃农业大学的魏小梅对臭牡丹的溶剂进行萃取 , 色谱
法分离其化学成分 , 波谱法鉴定化学成分的结构的办法 , 从全
草的氯仿部位首次分离到算盘子醇 、算盘子醇酮和算盘子二
醇 3 种化合物。 ④2004 年湖北民族学院的余爱农用水蒸气
蒸馏法提取臭牡丹的挥发性化学成分 , 气相色谱-质谱法
(GC-MS)分离并鉴定其成分及相对含量 , 共鉴定出 33 个化
合物。 ⑤2005 年中国药科大学的李友宾等从臭牡丹的地上
部分分离得到 clerodendronoside(新化合物), 并且首次提取到
cistano side C 、jio noside C 、leucosceptoside A 、cistanoside D、camp-
neoside Ⅰ 、campneoside Ⅱ 、cistanoside F[ 2] 。 ⑥2007 年贵阳市
药用植物园的宋培浪与他人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SPEM/GC/MS)的方法从臭牡丹的挥发油成分中分离出 49
个化学成分[ 3] 。
2 臭牡丹的药理作用
2.1 镇静和催眠 、局部麻醉和镇痛作用 刘建新等[ 4]对臭牡
丹根的水提液进行的试验研究。实验以波形振幅来记录小鼠
的自发活动。臭牡丹根提取液不仅使大波(>20 mm), 中波
(10 ~ 20 mm)大部分消失 , 小波也明显减少 ,提示其有镇静作
用。臭牡丹根溶液还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小鼠的睡眠时间
和增强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 , 提示其有协同
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作用-催眠作用。臭牡丹根民间常用
来治疗高血压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头痛 ,这可能与其镇静和催
眠作用有关[ 5] 。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 臭牡丹根还有明显的镇
痛作用 , 且臭牡丹提取液镇痛持续时间比吗啡要长 , 臭牡丹与
吗啡镇痛作用的机制不同[ 6] 。新近的研究证实 , 臭牡丹的正
丁醇提取物呈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外周炎性组织中的前列腺素
PGs的含量 , PGs 有轻度而持久的致痛作用 ,也能使痛觉感受
器增敏。所以臭牡丹的减轻炎性疼痛与降低炎性部位 PGs
的含量有关[ 7] 。
2.2 抗炎
2.2.1 抗关节炎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是一种免疫性炎症 , 是
筛选抗炎与免疫抑制药物的常规模型。刘建新等[ 7]用给予不
同剂量的臭牡丹提取液 ,观察弗氏完全佐剂所致的大鼠足爪
·3264·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 , 18(26)
关节的肿胀度情况。并与金标准氢化可的松的干预效果比
较。结果发现 , 36 只实验动物中原发性足肿胀程度:臭牡丹
低剂量组致炎 5 h后较模型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
减轻(P<0.05)。臭牡丹高剂量组和氢化可的松组大鼠在致
炎后 3~ 72 h 均较模型组显著减轻(P <0.01)。大鼠佐剂性
关节炎继发性关节炎足肿胀程度:臭牡丹低 、高剂量组与氢化
可的松组大鼠在致炎后 9~ 23 d与模型组比较显著被抑制(P<
0.01),故而说明臭牡丹根有确切的抗炎作用。实验采用致炎
前 3 d 给药方式 , 结果提示对继发性足肿胀程度亦有抑制作
用 ,说明臭牡丹根具有对抗迟发性超敏反应和细胞免疫的抑
制作用。
2.2.2 抗肾炎 林振杰[ 8]采用臭牡丹根(臭牡丹根每次 15
g ,与青壳鸭蛋 1 枚炖服 , 1 次/d ,连服 30 d 为 1 个疗程)为治
疗组 ,予强肾丸(由防风 、巴戟天 、黄芪 、白术 、当归 、丹参 、甘
枸杞 、山茱萸 、杜仲 、生地 、熟地 、太子参 、淮山药 、茯苓 、芡实 、
仙灵脾 、桑寄生 、金樱子 、雷公藤 、红枣组成)3 次/ d , 10 g/次为
对照组。 治疗结果做对照统计发现 , 治疗组有效率为
88.89%,对照组有效率为 61.90%, 2 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2.3 抑菌和免疫刺激作用 臭牡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酵母
菌 、副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伤寒 、副伤寒乙杆菌和
大肠杆菌显示中度敏感。同时 , 经免疫刺激小鼠可见小鼠白
细胞吞噬能力明显提高 , 提示臭牡丹能增强血清中调理素的
活力 ,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 8] 。
2.4 抗肿瘤作用 石小枫等[ 9] 对臭牡丹不同提取物的抗肿
瘤作用及免疫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证实:臭牡丹根乙醇浸泡
的浸液 , 经大孔树脂吸附 、乙醇洗脱 、回收乙醇浓缩而成的臭
牡丹 B对 S180 、H22 均有抑制作用 , 且成剂量依赖性 , 并能干
扰 3H-TdR掺人瘤 、肝 、脾组织形成 DNA;臭牡丹根乙醇浸
泡后所剩药渣 ,经水煮 、过滤 、低温浓缩而成的臭牡丹 C 臭牡
丹 C 对 H22 有抑制作用 ,对 S180 作用不明显;而臭牡丹根经
乙醇浸泡的浸液 ,再用乙醚提取所得的部分臭牡丹 A 对两者
均无明显作用。臭牡丹根提取液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
鸡红血球和抑制绵羊红细胞(SRBC)所致溶血素抗体的产生。
长尾常敦等通过活性追踪分离方法对臭牡丹及其同属植物臭
梧桐叶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成分进行筛选 , 得到 2 种活性
成分 ,为咖啡酸糖脂和异咖啡酸糖脂 , 前者含量较后者高。均
对 B16F10、MK-1 、HeLa有增殖抑制活性。 NaGao T 等采用
人胃腺癌细胞株 MK-1、人子宫癌细胞株 HeLa和小鼠黑色
素瘤细胞株 B16F10 , 研究了臭牡丹叶和同属植物海州常山叶
及茎皮的抗细胞增殖活性 , 对其甲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
离 ,得到了抗细胞增殖成分阿克替苷(Acteoside)和异阿克替
苷(Isoacteoside), 均系咖啡酸酯类化合物。进一步的研究还
表明 , 这两个化合物的活性依赖于 3 , 4-二羟基苯乙基基团
和咖啡酰基团。传统的中医药治疗中有用臭牡丹配伍其他药
材治疗鼻咽癌的记载。
2.5 治疗疟疾 《中国民族药志(第二卷)》 、《江西民间草药》
众多文献上有关于臭牡丹能治疗疟疾的记载 , 总有效率为
98.3%[ 10] 。
2.6 对家兔子宫圆韧带肌电的影响 臭牡丹成分之一乳酸
镁可引发家兔子宫韧带肌电发放阵发性增强 , 臭牡丹增强家
兔子宫圆韧带肌电发放作用与兴奋 α-肾上腺素受体有
关[ 11] 。臭牡丹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子宫脱垂 , 其作用机制之一
可能是恢复和增强子宫韧带的紧张性。
3 臭牡丹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的研究
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 , 但大多
数人认同是气道的一种慢性炎症。近 10 a 来 ,上皮缺陷学说
逐渐成为解释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主流观点。气道上皮仅仅
被看作为是单纯的机械屏障 , 而是机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之间相互作用的界面 , 支气管上皮在气道局部微环境稳态维
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气道上皮的结构完整性缺陷或功能紊乱
是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气道高反应性疾病的启动环
节[ 12] 。气道上皮细胞在气道微环境调控中是一种重要的前
炎症细胞 , 可接受多种因素刺激 , 通过释放炎性递质 , 合成细
胞因子和黏附分子 , 传递炎症损伤信号 , 介导炎症损伤。气道
上皮细胞与中性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浸润黏附是炎症反应的
关键步骤 , 是气道各类急慢性、过敏性炎症反应的重要过程。
在最近一项由臭氧攻击建立的气道高反应动物模型中发
现 , 臭牡丹提取液能够明显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模型的气道阻
力(RL),疗效达到激素治疗组水平。研究者邓政还证实提取
液臭牡丹可以降低模型的支气管肺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
胞 、淋巴细胞的数目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 , 以及外周血的
白细胞数目。从肺组织病理切片的 HE 染色结果来看 ,提取
液能够明显减轻肺组织病变程度。 而肝肾的组织切片经 HE
染色后发现药物治疗组(即臭牡丹治疗组)的肝和肾的结构无
明显损伤和炎症改变 , 说明臭牡丹提取液对肝 、肾组织无明显
的毒性作用[ 13] 。中性粒细胞是气道各种急慢性炎症的重要
参与者 , 在气道炎症反应中 ,中性粒细胞迁移跨越血管内皮屏
障 , 通过自身表达 CD11aP18CD(IFA21)、CD11bP18CD(Mac2-1)
与气道上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结合 ,在气道上皮细胞和气
道腔积聚 , 通过呼吸爆发 、脱颗粒反应发挥炎症损伤作用 , 进
展性炎症反应可导致进行性气流阻塞和气道壁纤维化 , 是导
致 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臭牡丹提取液可以降低模型
的支气管肺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的数目及外
周血的白细胞数目 , 提示臭牡丹有治疗气道炎症的可能[ 13] 。
有文献报道 , 臭氧攻击支气管上皮细胞 ,引起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的释放水平显著增高。 PAF 是一种宽光谱的炎症前体
物质 , 在肺部 , PAF 可以诱导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和增加血管
的渗透性。另有研究表明 , 通过对胰腺的灌注引起急性胰腺
炎 , 进而引起系统炎症反应 ,造成肺内白细胞的激活 , iNOS 和
TNF-α的表达增加[ 14] , 可见 , 用臭氧建立气道高反应性模
型结果可靠。
4 展 望
臭牡丹药源丰富 , 蕴藏量大 , 分布于华北 、陕西至长江以
·3265·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 , 18(26)
南各省区。根 、茎 、叶均可药用 ,临床应用相当广泛 , 但未能对
其活性成分作出筛选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采用活性追踪分离
方法来研究其活性成分。臭牡丹提取液可减轻气道炎症 , 减
少气道高反应的发生 ,是否与影响 iNOS 和 TNF-α的表达有
关? 国内外关于臭牡丹对气道高反应疾病的治疗还不多 , 有
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虽然人们对
气道高反应疾病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 但臭牡丹对气道
高反应疾病的影响有助于为气道高反应疾病的治疗开辟一个
新的思路。
[ 参 考 文 献 ]
[ 1] 余爱农.臭牡丹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4 , 29(2):157-159
[ 2] 李友宾 ,李军 , 李萍 ,等.臭牡丹苯乙醇苷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 J] .药学学报 , 2005 , 40(8):722-727
[ 3] 宋培浪 ,韩伟 , 程力 ,等.臭牡丹挥发油成分 SPME-GC-MS
分析[ J] .河南大学学报 ,2007 , 26(2):30-31
[ 4] 刘建新 ,叶和杨 ,连其深 ,等.臭牡丹根提取液的镇静和催眠作
用[ 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1 , 21(3):241-243
[ 5] 刘建新 ,周青 , 连其深 ,等.臭牡丹根提取液的局部麻醉作用
[ J] .赣南医学院学报 , 2001 , 21(4):366-367
[ 6] 刘建新 ,周青 ,连其深 ,等.臭牡丹的镇痛作用的研究[ J] .赣南
医学院学报 , 2003 , 23(2):119-120
[ 7] 刘建新 ,周俐 ,周青, 等.臭牡丹根正丁醇提取物镇痛作用的研
究[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 2007 , 13(6):349-352
[ 8] 林振杰.臭牡丹根治疗肾炎 90例[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1 , 11
(10):924
[ 9] 石小枫 ,杜德极 ,谢定成.臭牡丹抗肿瘤作用研究[ J] .中国中药
杂志 , 1993 , 18(11):687-689
[ 10] 蒋业甲.瑶医药治疗疟疾 180例临床报告[ J] .中国民族医药杂
志 , 1999 , 5(4):17
[ 11] 陈再智 ,洪庚辛 ,顾以保.臭牡丹对家兔子宫圆韧带的影响[ J] .
药学学报 , 1981 , 16(9):708-710
[ 12] 秦晓群,向阳 ,刘持 , 等.支气管上皮细胞在气道高反应中的作
用[ J] .生理学报 , 2007 , 59(4):454-464
[ 13] 邓政.臭牡丹提取液对气道高反应疾病模型的药理作用的初步
研究[ D] .长沙:中南大学 , 2008
[ 14] Lo HA , Sun LN , Chen CF , et al.Ischemia-reperfusion of the pan-
creas induced hyperresponsiveness of the airways in rat s[ J] .T rans-
plant Proc , 2009 , 41(1):63-66
[ 收稿日期] 2009-04-15
腹部手术后腹胀预防和解除方法的研究概况
黄华勇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 关键词] 腹部手术;腹胀;穴位注射法;针刺法;艾灸法
[ 中图分类号] R442.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9)26-3266-03
腹胀是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 发生率占手术后的
8%~ 28%[ 1] 。常由于手术刺激 、刀口疼痛 、麻醉药物的应用
等诸多因素 ,使胃肠功能受到抑制所致[ 2] 。重度腹胀不仅可
以使患者极度不适 ,而且使膈肌上升和运动受限 , 可以引起呼
吸困难 、下腔静脉血液返流受阻。腹胀处理不当将导致麻痹
性肠梗阻 、肠粘连 、肠源性感染等并发症 , 甚至导致死亡[ 2] 。
因此如何促进腹部术后肠功能尽早恢复 ,缩短肛门排气时间 ,
预防及治疗术后腹胀 , 减轻患者痛苦 , 提高护理质量 ,成为临
床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3] 。临床上的处理方法也较多 , 现将腹
部手术后防治腹胀的方法综述如下。
1 处理方法
1.1 早期活动 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可以使腹腔内容物因
重力而产生部分自然排列的效果 , 腹腔内脏器的移动可以使
部分脏器之间轻微的膜状粘连产生延伸 、变薄甚至分离 , 同
时 ,这种脏器的移动还有刺激肠蠕动的效果[ 4] ;可防止肠道并
发症 ,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 减轻腹胀 , 预防肠粘连[ 5] 。霍雅
丽等[ 6]观察了腹部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对肛门排气的影
响 ,结果提示 ,腹部手术后的患者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 , 活动
时间与排气呈正相关 , 即活动越早排气越早。
1.2 穴位注射法 用新斯的明于足三里 、三阴交穴等穴位注
射效果较好 , 因为新斯的明为胆碱酯酶抑制剂 , 能兴奋肠道平
滑肌 , 使胃肠蠕动加快 ,促进排气 、排便及胃肠功能恢复[ 7-9] 。
1.3 针刺法 牛亚清等[ 10]取内关 、足三里 、天枢 、下巨虚 、中
脘等穴针刺 , 针刺得气后施以艾灸 ,留针 30 min , 结果有效率
99%;尹秀梅等[ 11]取太渊 、太冲 、天枢 、足三里 、阴陵泉等穴 ,
针刺穴位得气后 , 每隔 3 ~ 5 min 行针 1 次 , 留针 20 min , 并在
针刺的同时给 3 ~ 4 L/ min 的流量吸氧 ,总有效率 92.85%;杨
国成等[ 12]取双侧天枢穴 ,用中号毫针直刺1 ~ 2 寸 ,每日 1~ 2
次 , 每次留针 10 ~ 20 min , 总有效率 90%;庶亚萍[ 13]采用针刺
足三里 、三阴交 ,每 12 h 1 次 ,直至出现肛门排气 、腹胀缓解 ,
结果有效率 93.3%;谭俊华[ 14]于术后 6 h , 生命体征正常时开
始电针足三里 , 每次 30 min , 每日 2 次 , 结果治疗组患者腹部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对照组提前 10 ~ 14 h。
1.4 艾灸法 张金花等[ 15]用艾条对准足三里穴, 距皮肤 2 ~ 3
cm 进行熏烤 , 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无灼痛为宜 , 灸 5 ~ 10 min
至皮肤红晕为度。结果 10 min 后排气 13 例 , 10~ 30 min 排气
·326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odern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9 Sep , 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