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价爵学通讯》 19 2年第 1 期
关于秋水仙碱对桑芽离体培养的
. 处理效果研究(二)
钾金健吾 庄东红
( ) 2实验 1 离体芽在数种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培养基中培养
(a ) 剑持离体芽培养中染色体数的变异
接种在秋水仙碱培养基中离体芽经培养后 , 从第 10 日左右出现浓绿色扁平或萎缩状
的肥厚崎形叶 , 浓度越高其生育越明显延迟 . 以后随着根的形成障害而陆续出现枯死个
体 . 处理后第 12 日观察培养芽茎尖组织的细胞分裂 , 计算染色体倍数变异的细胞比例 ,
如表 2一 1所示 . 0 . 1% 区大部分的茎尖组织细胞中混生有 4 倍体细胞 ( 2n = 56) 同少数的
2倍体细胞 (2 n = 28 ) ; .0 05 % 区中观察细胞的约半数为染色体数不能计数的高倍体细胞
与 2 , 4 倍体细胞和具 56 条以上染色体细胞混生在一起 ; .0 01 % 区 中 4 倍体细胞仅占
3%
, 其它约 30 % 为 2 倍体细胞 , 约 70 % 为染色体数不明的高倍体细胞 ; .0 0 5% 区 中 ,
无 4 倍体细胞 , 约 65 % 为 2 倍体细胞 , 约 ” % 为高倍体细胞 .
表 2一 1 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培养基处理剑持离体芽的染色体数变异情况
秋水仙碱含量 (% )
0
.
0 05 0
.
0 1 0
.
0 5 0
.
1
Z x (Zn 二 2 8) 65 . 4 2 8 . 6 2 7 . 9 3 0 . 0 10 0 . 0 0
4 x (Z n “ 56 ) 0 2
.
9 18
.
0 7 0
.
0 0
4 x (Z n < 56 ) 0 0 4
.
9 0 O
H
·
P 34
.
6 6 8
.
5 4 9
.
2 0 0
注 : 1、 表中数据为在显徽镜下随机观察不同倍数染色体个体占总数的百分比 .
2
、
H
o
P : 为高倍休 . 以下表中高倍体均采用 H · P 缩写符号 .
从剑持的这些结果来看 , 加倍成 4 倍体的细胞在 0 . 1% 区出现最多 , 随着浓度的降低
4 倍体细胞减少 , 2 倍体细胞增加 , 同时雄色体数 目不能计数的高倍体细胞也出现 . 由
0
.
1%秋水仙碱处理而获得的混倍体培养个沐 经发根培养基驯化后 , 转移上盆而培育的
幼苗 , 为具有 2 倍体和 4 倍体细胞的秘倍体桑 .
b( ) 岛之内 、 市平离体芽培养中染色体数的变异
秋水仙碱培养基中两品种的离体芽与剑持一样 (实验 n , a) , 在接种第 10 日后刃瀚
出现带浓绿色的畸形叶 . 观察这些培养芽茎尖组织的细胞分裂 , 其结果如表 2一2 所示 .
一 6 2 一
岛之内 0 . 1 %区因生长停止而没有观察到分裂像 , 但在 0 .0 5% 区中 , 约有半数的 3 倍
体细胞 ( Z n = 4 2 ) 和约 2 4% 的` 6 倍体细胞 ( Z n = 84) , 此外约 18 % 为具有 84 条染色体以
上的细胞以及约 15 %不能计数染色体数的高倍体细胞棍生在一起 .
衰卜 1 不同浓度秋水仙碱培养基处理市平离体芽的染色体教变异情况— 一-一 ” !’ 一 ’ - -- - 一一一一一一蔽丽蔽画面一一一 , 一厂一一一
.、óù止 J` UOJn.0一8.470 9e4飞曰
3 X ( Z
n , 4 2)
6 x (Zn 一 8 4)
6 x (Zn < 8 4 )
H
·
P
94
.
5
O J 仇
3 2
.
8
对服
!侧】. 0
0
0
0
市平 .0 0 5% 区中 , 约有半数的 3 倍体细胞和少数 6 倍休细胞以及大于 6倍体以上染色
体数的细胞与不能计数染色体数的高倍体细胞混生在一起 . .0 01 % 和 .0 005 % 区中 , 3倍
体细胞占大部分为 67 ~ 95 % , 没有 6 倍体和 6 倍体以上染色体数的细胞 . 不能计数染色
体数的高倍次细胞为 5~ 3 % . 并且从 .0 005 % 区获得的个体 , 其形态正常 , 能形成新芽
和新根 , 认为没有加倍细胞 .
( 3) 实验 nI 并用法中秋水仙孩的处理效果与 6 倍体的获得
经前培养后 , 用规定浓度的秋水仙碱培养基培养的离体芽 , 与实验 I 直接在秋水仙碱
液中浸演者相比 . 展开异常叶的个体特别多 , 发育延迟而枯死的也陆续出现 . 岛之内、 福
岛大叶的培养个体生存状况如表 3 所示 . 处理 24 小时后生存个体 比例与无处理区相比 :
岛之内减少为 57~ 23 % (无处理为 73 . 3% ) ; 福岛大叶减少为 47 ~ 17 % (无处理 为
“ . 7% ) . 处理 48 小时后的生存个体与无处理区相比 ; 岛之内减少为 3 ~ 13 % (无处理
为 73 . 3% ) ; 福岛大叶减少为 27 一 10 % (无处理为 “ . 7% ) , 减少程度依其浓度而出现坡
度 .
其次生存个体中形态正常个体的比例 , 除受秋水仙碱影响明显的福岛大叶 48 小时处
理区外 , 两品种都随浓度的上升而显著减少 . 并且萎缩状的肥厚畸形叶个体的比例 , 依其
处理浓度与时间而有差异 , 两品种都是 .0 05 % 区最多 , 其次是 0 . 1% 区和 .0 2% 区 , 特别
是 .0 2% 区减少为 0 .0 5% 区的 1 / 2~ 1 / 3 . 这是因为随秋水仙碱浓度增高而枯死个体增加
所至 .
b( ) 培养法中培养个体的生存状况
在规定浓度秋水仙碱培养基上培养处理的离体芽 . 不同经过时期的形态变化与浸演法
的情况大约相同 . 但若从浓度和处理时间来看生存个体的比例 , 如表 4 所示 . 处理 24 小
时的岛之内为 40 ~ 30 % , 福岛大叶为 ” ~ 13 % ; 处理 48 小时者 , 岛之内为 30 ~ 7% , 福
岛大叶为 20 一 3% , 两品种都分别比无处理区减少 . 在品种中福岛大叶比岛之内的生存比
例低 . 在 .0 2% 区中的 24 和 48 、 小时处理者都约减少 50 % , 因此认为该品种对秋水仙碱的
感受性较高 .
一 63 一
表 3不同浓度秋水仙碱液浸渡法处理岛之内 、
福岛大叶离体芽诱发 ` 倍体的情况
处理时n吐(小时 )
品 种
项目 4 2小时
0
.
1 0
.
2
48 小时
0
.
1 对照
. 1 30,
J
723
一
3
0
对照
7 3
.
3
7 3
一
3
岛之内
2 3
.
3
3
一
3
0
13
.
3
6
.
7
16
一
7
0
0
飞甘.30
10
一
0
3
.
3
66
.
7
66
.
7
0
0
0
IJ4
0.311ù40…飞ùJO己.二福岛大叶
S
T
H
M - A
M 一 B
S
T
H
M 一 A
M 一 B
0
一
0 5
5 6
.
7
3 3
.
3
0
16
.
7
6
.
7
46
.
7
20
.
0
0
16
一
7
10
.
0
33
。
l
13
一
3
0
13
.
3
6
.
7
即.0
10
.
0
0
10
一
0
10
.
0
10
.
0
10
.
0
16
.
7
3
.
3
0
6
.
7
6
一
7
6 6
.
7
6 6
一
7
0
0
0
0
.
0 5
3 3
.
3
10
.
0
0
6
一
6
16
.
7
2 6
.
7
3
.
3
0
16
一
7
6
.
7
注 : S 、 在各种剂盆下生存个体的百分率 ; T . 3倍体百分率; H 、 ` 倍体百分率 ; M一 A 、 3 x 和 6 x 很倍体的百分
卒; N we B 、 包含 3x 、 6x 私令和 6x <很倍体细胞的百分率 . 以下表中也都采用 s 、 T 、 H 、 M一 和 M一 B 缩写符号 .
表 4 不同浓度秋水仙碱液培养处理岛之内、
福岛大叶离体芽诱发 ` 倍体的情况
处理时间 (小时 )
品 种
项目
0
.
05
4 0
.
0
26
.
7
24 小时
0
.
1 0
.
2
2 3
.
3
6
.
7
对照
66
.
7
66
.
7
0
.
0 5
30
.
0
20
.
0
48 小时
0
。
1 0
.
2
13
.
3
0
6
.
7
对照
6 6
.
7
66
,
7
岛之内
nà0n甘0福岛大叶
S
T
H
M 一A
M 一B
S
T
H
M 一A
M 一 B
3 3
,
3
13
.
3
0
13
.
3
6
.
7
2 6
.
7
10
.
0
0
10
.
0
6
一
7
2 3
.
3
3
.
3
3
.
3
10
.
0
6
一
7
6
.
6
10
.
0
13
.
3
0
0
10
.
0
3
.
3
6
.
7
3
.
3 3
一
3
10
.
0
0
3
一
3
3
.
3
6 0
.
0
6 0
.
0
20 .0
3
一
3
60
.
0
60
.
0
10
.
0
6
.
7
3
.
3
0
0
3
一
3
0
生存个体中正常个休的比例 , 两品种都随浓度和处理时问的增加而激减 . 并且异常个
体出现比例 , 两品种在 24 小时处理区难以确认依其浓度而出现的差异 , 在 .0 2% 处理 48
小时区中 , 因随枯死个体多发 , 而异常个体出现比例极少 , 与浸渍法示同样的倾向 . 有关
生存个体比例 , 若把培养法与浸渍法相比较 , 前者两品种都是处理 24 小时时约减少
23 %
, 处理 48 小时时约减少 46 % , 分析认为秋水仙碱处理方法不同 , 而要产生明显的差
异 .
(待续 )
一 6 4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