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0卷 第 3期
2002年 8月
贵 州 林业 科 技
Guizhou Fores t ry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Vol. 30, No. 3Aug. , 2002
贵州皋芦茶 (五棱苦丁茶 ) 资源考察
及繁殖技术研究报告
王家伦 梁远发 胡华健 卢天国
(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 湄潭 564100)
摘要: 调查了贵州皋芦茶 ( Ilex . pentagona S. K. Chen, Y. X. Feng et C. F. Liang ) 的
资源、 生物学特性 , 进行了扦插繁殖试验 , 结果表明: 该种在贵州仅分布在丹寨、 荔波两县 , 其
资源量相对较大。在自然生长条件下 , 每年可萌发 4轮 , 正常生长 3轮 , 2~ 3轮生长势较好 , 生
长量大。 该种宜在温暖、 湿润和漫射光较多的地方生长 , 从叶片性状可初步确定贵州的五棱苦丁
茶分别为大、 中叶型 , 顶叶和第一叶长、 宽均不如一般叶。扦插繁殖试验的结果表明 , 用生根剂
处理插穗的时间越长 , 其掉叶率越高 , 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系的生长发育 , ABT、 BR、
SY三种生根剂的混合液处理效果最好。 文中还研究了五棱苦丁茶的化学成分。
关键词: 五棱苦丁茶 ; 资源 ; 生物学特性 ; 扦插繁殖试验
中图分类号: S718 文献标识码: B
五棱苦丁茶 ( Ilex . pentagona S. K. Chen, Y. X. Feng et C. F. Liang ) , 俗称皋芦
茶 , 是冬青科 ( Aqui foliceae) 冬青属 ( Ilex . L) 植物 , 鉴定为五棱苦丁茶新种。其味甘苦 ,
性凉微寒 , 无毒、 安全 , 具有清热解毒、 抑菌消炎、 解疼止痛、 降压减肥、 护肤美容、 抑癌
防癌等药理疗效 [1 ]。在广东和广西开发较早 , 是重要的饮料植物。梁远发 [2 ] ( 1997)在我省丹
寨县也找到该植物 , 当时鉴定为皋芦茶。在 1994~ 1997年贵州省农业厅资助项目 “皋芦茶引
种栽培及贵州资源考察研究” 的基础上 , 1998年立项 “贵州皋芦茶资源考察及繁殖技术研
究” , 于 1998~ 2001年进行了以下研究。
1 材料、 方法与调查内容
1. 1 资源考察
收稿日期: 2002- 06- 20。
作者简介: 王家伦 ( 1970— ) , 男 , 农艺师 , 从事茶树栽培及非茶类饮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黔基合计 ( 1998) 3116号 ] ,农业部茶叶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 ( 20— 04)。
致谢: 资源考察工作得到丹寨县排调镇政府、 贵州省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黔东南州区划办周定生主任的大
力支持 ; 标本由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陈谦海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书坤研究员鉴定。 分析工作承蒙农业
部茶叶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权启爱研究员、 林智博士、 成浩博士、 蒋迎老师 , 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鲁成银高
级工程师、 金素珍老师、 余良子老师、 刘汀老师指导 ; 本所陈正武农艺师协助。扦插繁殖试验得到本所张永梅技师、 魏杰
助理农艺师的大力支持。
用查阅资料、 请教专家、 走访群众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 进行拍照、 采制标本、 现
场记录等 , 并请专家鉴定。
1. 2 生物学特性调查内容
1998年 10月在丹寨县、 2001年 8月在荔波县分别调查了五棱苦丁茶树的树龄、树高、树
围、 冠幅、 最低分枝部位等植株性状 , 各轮新梢长度、 展叶数、 叶柄长度、 叶片长度和宽度、
叶脉对数、 叶间距、 叶形、 叶色、 叶质等枝叶性状及花果性状。
1. 3 化学成分研究
1. 3. 1 材料
贵州五棱苦丁茶为贵州南部山区野生乔木 , 广西五棱苦丁茶为本所引种苗圃地五年生矮
化栽培树 , 2000年 5月 23~ 26日分别采摘一芽四、 五叶嫩梢 , 直接烘干备用。
1. 3. 2 方法
水浸出物 , 采用全量法 ; 氨基酸含量 , 采用茚三酮法 ; 生物碱和儿茶素 , 生物碱分别采
用紫外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 HPLC) 法 , 儿茶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 HPLC) 法 , 取磨碎
样 0. 1000g左右 , 加 85%乙醇 20m l水浴微沸浸提 30min, 棉花过滤 , 滤液定容至 100ml, 过
0. 45μm滤膜 , 滤液为待测液 ; 多酚类 , 采用酒石酸亚铁法 ; 可溶性糖 , 采用蒽酮比色法。
1. 4 扦插繁殖试验
1. 4. 1 材料
以 1994年引入本所的广西五棱苦丁茶当年生枝条为母穗 , 选取茎粗 0. 2~ 0. 8cm的枝
条 , 剪成 4~ 5cm长的插穗 , 留 1叶 , 且将叶片剪去 1 /2~ 1 /3, 用橡皮筋扎成小扎 , 以备生根
剂处理。
1. 4. 2 生根剂浓度配制
将 0. 2g ABT生根粉溶于 200ml95%的工业酒精中 , 再加入 800ml蒸馏水 , 即配制成
200mg /L的 ABT原液 ; 然后将该 ABT原液均分为 2份 (每份 500m l) , 分别加水稀释 2倍、
4倍成 100mg /L、 50mg /L的 ABT生根粉溶液。 NAA、 IAA浓度 ( 100mg /L、 50mg /L) 配
制方法与 ABT生根粉溶液相同。分别将 5mlSY原液倒入盛有 0. 5L、 1L水的塑料小桶中 , 即
配制成 10g /L、 5g /L的 SY溶液 ; 10g /L、 5g /L的 BR溶液配制方法与 SY溶液相同。
1. 4. 3 浸泡方法
将扎好的五棱苦丁茶扦插短穗下部 (不可浸及叶片着生位置 ) 分别浸泡在两种浓度的
ABT、 NAA、 IAA、 SY、 BR溶液中 , 浸泡时间均设 12h、 6h处理 , 处理完毕后 , 即插入苗
床。
1. 4. 4 测定方法
分别于扦插后 30、 60、 90、 180、 210天时调查每处理的掉叶率、 发根率、 根长、 芽长。
因人为破坏 , 出苗率无法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 1 资源考察
在丹寨县五棱苦丁茶俗称 “牛粘挑” 或 “大粘挑” , 原广泛分布于全县。经考察 , 现仅分
布于排调镇 , 其中 , 党早村 8株 , 甲石村、 送偿村各 6株 , 共 20株。在荔波县 , 在大七孔风
2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30卷
景名胜区仅发现 1株 , 在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三岔河管理站虽仅发现 1株 , 但根据该站负
责人长期调查结果 , 估计 ( 1株 /km2 , 保护区面积约 210km2 ) 约有 210株。主要分布于核心
区 (面积约 87km2 ) , 边缘少量分布。
表 1表明: 在已有数据中 , 贵州省荔波县、 广东省英德市、 贵州省丹寨县的资源量名列
前三位 , 分别为 211、 178、 20株。说明贵州的五棱苦丁茶资源最多 , 自然基础最好 , 开发潜
力最大。广东、 广西、 海南三省 (区 ) 的五棱苦丁茶树龄较长 , 而贵州不同树龄的五棱苦丁
茶均有分布 (树龄 4~ 200年 , 树高 1. 9~ 16m , 树围 3. 5~ 370cm )。 显然 , 就五棱苦丁茶资
源的丰富度而言 , 贵州远高于两广和海南 , 同时 , 其分布范围较大 (仅荔波茂兰自然保护区
在 210km2范围内均有分布 )。
表 1 4省 (区 ) 五棱苦丁茶资源量比较 单位: 株
贵州
丹寨 荔波
广东
英德 大埔
广西
大新 龙州
海南
保亭
数量 20 211 178 1 4 2 1
排位 3 1 2 6 4 5 6
注: 广东、 广西、 海南数据来源于 [5 ]
2. 2 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
植株乔木型 ,树姿直立 ,树高约 1. 9~ 14m ,树幅 0. 34~ 5. 8m ,最低分枝部位 1. 5~ 3. 30m ,
主干胸围 3. 54~ 370cm, 分枝较稀 , 幼枝粗壮 , 直径 5mm, 具纵的 5锐棱角 ; 叶片着生上斜
或水平 , 长 14. 0~ 16. 5cm, 宽 4. 0~ 4. 8cm , 呈椭圆形 , 叶质较脆 , 叶缘波状 , 有锯齿但不明
显 , 叶色较绿 , 叶面光滑 , 叶背浅绿色 , 叶脉 11~ 15对 ; 花黄色或黄白色 , 直径 1~ 2cm, 花
萼、 花丝、 花瓣数 4, 与花瓣同长 , 雄花花冠基部合生 ; 雌花离瓣 ; 果红色 , 球形 , 簇生 , 直
径 0. 7~ 0. 9cm, 分核 4, 果浆黄色 , 粘稠。
调查结果表明 , 贵州五棱苦丁茶在丹寨生长于次生林中 , 土壤为砂页岩黄壤 , 光照条件
较好 ; 在荔波生长于喀斯特原始森林中 , 土壤为石灰性黄壤 , 相对湿度较高 , 光照条件较差。
表 2 贵州不同地域五棱苦丁茶树的植株性状比较
株 号
丹 寨 荔 波
1 2 3 4 5 6 7
树龄 ( y) 4 10 13~ 14 30 40 4 220
树高 (m ) 2. 0 8. 5 8 15~ 16 10 1. 9 14
胸围 ( cm) 7. 0 43 44 106 68 3. 5 370
冠幅 (m ) 0. 7 5. 8 5. 8 6. 9 7. 5 0. 34 5. 5
最低枝下高 ( m ) 1. 7 3. 3 3. 5 3. 7 4. 1 1. 5 2. 8
表 3表明 , 在自然生长条件下 , 贵州五棱苦丁茶每年可萌发 4轮新梢 , 每轮生长期 40~
70天 , 第一轮于 3月中、 下旬萌发。据陈杖洲 [ 6]研究 , 两广及海南的五棱苦丁茶在自然生长
条件下一年萌发 3~ 4轮 , 每轮展叶 4~ 7片 , 王家伦等 [4 ] ( 1995~ 1996)对引入的广西五棱苦
丁茶生长情况调查表明 , 广西五棱苦丁茶在黔北每年可萌发 4轮 , 每轮展叶 4~ 8片 , 第 4轮
新梢易受低温、 霜雪和冻害的影响而未完全展叶 (仅展叶 4~ 6片 ) ; 可见 , 贵州五棱苦丁茶
33期 王家伦等: 贵州皋芦茶 (五棱苦丁茶 ) 资源考察及繁殖技术研究报告
新梢萌发晚 , 长度明显不及两广及海南 , 而展叶数稍多。说明在自然生长条件下 , 五棱苦丁
茶每年可萌发 4轮 , 正常生长 3轮 , 2~ 3轮的生长势较好 , 生长量大 , 是提高经济产量的关
键时期。
表 3 贵州不同地域五棱苦丁茶树的新梢性状比较 单位: 轮、 cm、 片
株号 新梢轮数
各轮新梢长度 各轮新梢展叶数
一 二 三 四 一 二 三 四
丹寨 1 5 20 26 26 16 7 8 10 8
荔波 2 4 7 23 19 5 13 11
贵州荔波、 丹寨的五棱苦丁茶的叶有大叶型、 中叶型 ; 不同着生部位的叶片大小也有明
显差异 , 顶叶和第一叶长、 宽度都不如一般叶。贵州五棱苦丁茶的侧脉对数较多 , 锯齿特别
是荔波的五棱苦丁茶较明显 , 叶缘波状 , 叶型椭圆、 披针、 长披针形 , 叶色深绿 , 有光泽 , 叶
厚 , 叶质硬脆。
调查中 , 花仅见于丹寨。雌雄异株异花。 花序簇生于叶腋间 , 大多排列成假圆锥状 , 每
花序有小花 30~ 130朵。花黄色或黄白色 , 直径 1~ 2cm, 花萼、 花丝、 花瓣数 4, 与花瓣同
长 , 上背花药 , 卵形 , 肉眼可见 ; 雄花花冠 7mm , 基部合生 ; 雌花离瓣 , 雌蕊柱头圆突在 4
片花瓣中央 , 中央有退化子房 , 球形卵状 ; 基部苞片阔卵形 , 长 4mm, 小苞片卵圆形 , 长约
1. 5mm , 先端钝 , 具小缘毛。开花期 4~ 6月 , 晚于两广及海南 ( 2~ 3月 )。
五棱苦丁茶的果仅见于丹寨。每一果序有 3~ 10果 , 果径 10~ 12mm; 果球形 , 横径 7. 5
~ 10mm , 纵径 7~ 8mm, 未成熟 , 成熟时红色 , 外果皮厚 , 丹寨县当地少数民族称该树种为
“牛粘挑” , 干时皱缩 , 宿存柱头薄盘状 , 稍凹 , 宿存花萼平展 , 圆形 , 直径约 3mm, 具小缘
毛。分核 4, 卵圆形 , 长约 3. 5mm, 具条纹状凹凸 ; 每果含种子 3~ 5粒 , 梳形排列 ; 种子呈
近三棱形 , 外有凹凸波纹 , 表面复有一层蜡质 , 种皮厚而坚硬、 干瘪 , 似米粒大小 , 直径 6~
8mm , 18~ 28粒 /g , 千粒重 60~ 70g。结果期 5~ 6月 (幼果 ) , 稍晚于两广及海南。 7~ 9月
果实逐渐成熟 , 果色由绿变红 , 10月后果肉萎缩 , 呈红褐、 褐色。
五棱苦丁茶的根为直根系 , 主根发达 , 粗长、 垂直向下生长 ; 在主根上长出侧根和细根 ,
斜向或水平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再向下生长 ; 由侧根再分生出细侧根 , 整个根系呈圆锥状。 无
性繁殖苗为侧根系 , 由茎基部发生数目众多、 粗细相近的侧根系。
贵州南部的五棱苦丁茶因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已适应贵州年均温 < 20℃ , ≥ 10℃有效
积温少于 5000℃ ,极端最低温低于 - 7. 7℃ ,年均无霜期 300天以下 ,年降雨量 1500mm左右 ,
海拔较高 , 日照时数较低的气候环境。在丹寨 , 五棱苦丁茶生于山地、 房前屋后、 土坎边 , 与
橙子、 枇杷、 杉树、 竹子等同生一园 ; 在荔波 , 五棱苦丁茶常与青冈栎、 贵州栲、 润楠、 小
叶栾树、 银杏树、 鹅掌楸伴生于亚热带喀斯特原生常绿阔叶混交林中 , 特别适应小溪周围温
暖高湿的生态环境。即五棱苦丁茶为中性植物 ,宜在温暖、湿润和漫射光较多的地方生长。所
以 , 在贵州南部低海拔地区发展五棱苦丁茶生产不采用越冬措施是可行的。
2. 3 化学成分研究
以引入本所的广西五棱苦丁茶为对照 ,分析测定了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化学成分 (表 4) ,结
果表明: 贵州五棱苦丁茶水浸出物为 48. 77% , 是广西五棱苦丁茶 ( 36. 37% )的 1. 34倍 , 氨
基酸含量略高 , 生物碱用紫外比色法分析 , 亦是贵州五棱苦丁茶略高 , 而用 HPLC检测 , 两
4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30卷
者均未出现峰值 ,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可溶性糖含量是广西五棱苦丁茶的 1. 85倍 , 而多酚类含
量则是后者的 9. 3倍 ; 两者均不含 EGC、 D, L— C、 EGCG、 EC、 GCG和 ECG等茶叶中常
见的儿茶素 , 可能是酚酸类物质的显性作用导致酒石酸亚铁法测定时有多酚类存在。 即贵州
五棱苦丁茶中的酚酸类物质远高于广西五棱苦丁茶。因此 , 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化学成分特色
是: 水浸出物、 氨基酸含量略高 , 可溶性糖和多酚类含量较高。
表 4 贵州五棱苦丁茶与广西五棱苦丁茶化学成分比较
化学成分 贵州 广西
水浸出物 (% ) 48. 77 36. 37
氨基酸总量 (% ) 0. 49 0. 325
生物碱 (咖啡碱 ) (% ) 1. 12 (紫 ) 1. 05 (紫 )
多酚类 (% ) 20. 09 2. 16
可溶性糖 (% ) 18. 87 10. 20
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 0 0
儿茶素 D, L— C 0 0
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 EGCG 0 0
表儿茶素 EC 0 0
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 GCG 0 0
表儿茶素表没食子酸酯 ECG 0 0
注: (紫 ) 指紫外比色法测定数据
2. 4 扦插繁殖试验
2. 4. 1 掉叶率比较
试验表明: 12h处理各小区的掉叶率均约为 6h处理各小区的 2倍。 12h处理 60天后各小
区的掉叶率远高于 90天 , 即插穗掉叶主要集中在插后 60天内 ; ABT对插穗叶的影响最小 ,
IAA较小 , SY、 NAA较高 , BR最大。 6h处理 30天后各小区的掉叶率稍高于 60天 , 即插穗
掉叶相对集中于插后 30天内 ,按掉叶多少排序: BR> N AA> SY> IAA> CK> ABT,与 12h
处理相异的是: ABT掉叶率少于 CK。因此 , 插穗浸泡时间越长 , 对插穗叶的影响越大 , 在
本试验所用生根剂中 , 按对插穗叶影响的大小排序: BR> N AA> SY> IA A> ABT。
2. 4. 2 发芽率比较
试验表明: 12h处理各小区 (除 ABT外 )的发芽率远高于 6h处理各小区 , 12h处理各小
区发芽率均以 210天时最高 , 180天时较高 , 90天、 60天时较少或为零。 6h处理各小区发芽
率除 90天时未调查外 , 60天时较低 , 180天、 210天时差异不大。在本试验中 , 就 100mg /L
( 10g /L)、 50mg /L ( 5g /L)两种浓度而言 , 12h处理 50mg /L ( 5g /L)小区的发芽率 (除 IAA1
< IAA2外 )均高于 100mg /L ( 10g /L)小区。 6h处理 50mg /L ( 5g /L)小区的发芽率 (除 BR1
< BR2 , ABT1= ABT2外 ) 均高于 100mg /L ( 10g /L) 小区。
2. 4. 3 发芽及生根情况
试验表明: 210天时 12h处理各小区插穗平均芽长 (除 IAA2、 ABT1、 ABT2外 ) 远高于
或高于 6h处理各小区 , 在 12h处理各小区中 , IAA1、 IAA2、 ABT1、 ABT2明显高于 CK外 ,
其它小区与 CK相近。对发芽穗生根数而言 , 除 ABT1、 ABT2外 , 12h处理各小区远高于或
53期 王家伦等: 贵州皋芦茶 (五棱苦丁茶 ) 资源考察及繁殖技术研究报告
高于 6h处理各小区。发芽穗平均根长数据表明 , 12h处理各小区和 6h处理各小区有差异 ,但
规律性不明显。对未发芽穗而言 , 12h处理各小区中 , 平均根长 SY1> SY2> N AA1> BR2 ; 6h
处理各小区中 ,平均根长 BR1> N AA2> N AA1。因此 , 12h处理对插穗平均芽长 , 发芽穗生根
数、平均根长 ,未发芽穗生根数、平均根长的促进作用好于 6h处理 ; BR、 SY比 NAA、 ABT、
IAA对插穗生根具有更好的效果 ,在试验中观察到 ABT ( 100mg /L)、 SY ( 10g /L )、 BR ( 10g /
L ) 浸泡插穗 12h更有利于形成愈伤组织。
2. 4. 4 生根剂混合液效果
用以上生根剂配制成 3. 045g /L混合液浸泡常规穗和霸王枝穗 8h, 180天、 210天时的调
查结果如表 5。生根剂混合液各指标最大值与单一生根剂相应指标最大值比较 ,发芽穗平均根
长、 未发芽穗平均根长略有优势 , 平均芽长差距较大 , 其余指标相差较小 ; 无论是生根剂混
合液处理的常规穗和霸王枝穗 ,其发芽及生根情况都好于任一单一生根剂 ,更胜于 CK。另外 ,
还发现霸王枝穗的愈伤组织形成情况好于常规穗。 因此 , 可在本试验的基础上 , 进一步探索
最佳的生根剂种类、 比例、 浓度及浸泡时间 , 可进一步提高五棱苦丁茶、 贵州苦丁茶的无性
繁殖成活率。
表 5 生根剂混合液处理后常规穗和霸王枝穗发芽及生根情况比较
小 区 发芽率
(% )
平均芽长
( cm)
发芽穗
生根数 (个 )
发芽穗平
均根长 ( cm)
未发芽穗
生根数 (个 )
未发芽穗平
均根长 ( cm )
常规穗 180天 34 0 3 0. 4 0 0
210天 60* 8. 5* 17 4. 3 14* 3. 9*
霸王枝穗 180天 30 0 0 0 0 0
210天 55. 5 4. 5 20* 7* 5 1. 6
* * 210天 76 ( IAA2) 29. 5 ( SY1 ) 31 ( BR2) 5. 3 ( N AA1 ) 21 ( SY2 ) 2. 8 ( BR1)
注: “* ” 为生根剂混合液最大值 ; “* * ” 为单一生根剂各指标最大值。
3 结论与讨论
3. 1 经调查 , 五棱苦丁茶在贵州省仅分布丹寨、 荔波两县 , 贵州的五棱苦丁茶资源量相对较
大 , 居 4省 (区 ) 之首 , 且主要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内 , 有利于该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 因
总量偏少 , 仍需强化资源保护意识 ,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好该资源。
3. 2 在自然生长条件下 ,五棱苦丁茶每年可萌发 4轮 ,正常生长 3轮 , 2~ 3轮的生长势较好 ,
生长量大 , 是提高经济产量的关键时期。
3. 3 从叶片性状可初步确定贵州荔波、 丹寨的五棱苦丁茶分别为大叶型、 中叶型 , 不同着生
部位的叶片大小也有明显差异 , 顶叶和第一叶长、 宽度都不如一般叶。
3. 4 五棱苦丁茶为中性植物 , 宜在温暖、 湿润和漫射光较多的地方生长。 贵州曾经从广东、
广西引入五棱苦丁茶种植 , 因其不能顺利越冬而停留在引种试验阶段 ; 在贵州发现的五棱苦
丁茶不存在越冬问题 , 有利于其在适生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 再配套以先进的人工驯化栽培技
术 , 使其尽快形成一定的规模 , 以利于进一步的产品开发。 所以 , 在贵州南部低海拔地区发
展五棱苦丁茶生产不采用越冬措施是可行的。
3. 5 对于 12h和 6h处理 , 生根剂浸泡五棱苦丁茶插穗的时间越长 , 插穗掉叶率越高 , 却有
6 贵 州 林 业 科 技 30卷
利于插穗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根系生长发育 ; 就 50mg /L、 100mg /L两种浓度而言 ,前者的综合
表现好于后者 ; 在本试验所采用的 5种生根剂中 , ABT、 BR、 SY三种生根剂处理的效果优
于 IAA、 NAA, 不如这几种生根剂的混合液。建议在生产中采用 ABT、 BR、 SY三种生根剂
的混合液处理插穗。
总之 , 经过四年的研究 , 在贵州五棱苦丁茶的分布状况、 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 主要
化学成分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但就开发我省的五棱苦丁茶资源而言 , 仅作如上研究显然
是不够的 , 建议以丹寨、 荔波两县为重点 , 进行品种选育、 优质栽培和产品开发及化学成分
的综合深入的研究 , 促成具有贵州特色的五棱苦丁茶产品早日上市。
参 考 文 献
1. 陈兴琰等 . 皋芦茶——苦丁茶的考证 . 湖南农学院学报 , 1984, ( 2): 47~ 54
2. 梁远发等 . 贵州皋芦茶资源调查及鉴定 . 贵州农业科学 , 1997, ( 5): 6~ 8
3. 俸宇星等 . 中国冬青属苦丁茶名实辩证 . 中国植物分类学报 , 1998, 36 ( 4): 353~ 358
4. 陈杖洲 . 苦丁茶的开发及其利用 . 中国茶叶加工 , 1998, ( 4): 29~ 31
5. 戴素贤等 . 苦丁茶香气的化学组成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8, 19 ( 1): 68~ 72
6. 梁月荣等 . 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多酚类与咖啡碱和 Vc含量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 1992, 18 ( 2): 41
~ 44
7. 李远志等 . 苦丁茶的保健作用与开发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17 ( 1): 108~ 111
8. 梁远发、 王家伦 . 冬青科苦丁茶化学成分研究 . 贵州农业科学 , 1997, 25 ( 4): 46~ 48
9. 陈杖洲 . 苦丁茶种形态特征 、 特性与主要品种 . 贵州茶叶 , 1997, ( 2): 10~ 13
10. 贵州省人民办公厅编 . 贵州资源 (内部发行 ) . 1985: 27~ 30, 83~ 85
11.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中国茶树栽培学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4: 40~ 44
12. 朱自振 . 广东方志皋芦资料辑述 . 茶叶通讯 , 1986, ( 3): 22~ 25
13. 陈亮等 . 3种苦丁茶与茶叶的感官和化学成分比较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2000, 17 ( 3): 298~ 300
73期 王家伦等: 贵州皋芦茶 (五棱苦丁茶 ) 资源考察及繁殖技术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