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2005-07-21
作者简介:刘荣(1980-),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
珙桐叶中喹啉类生物碱甙—pumiloside 结构鉴定
刘 荣,欧阳明安
(华侨大学 生物工程与技术系,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首次从珙桐叶甲醇提取物的水溶性部分得到一配糖体化合物-喹啉类生物碱甙(pumiloside),它是抗
肿瘤物质喜树碱的生物合成前体。本文对其结构进行鉴定。
关键词:珙桐;NMR;2D NMR;Pumiloside;结构鉴定
中图分类号:Q9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91(2006)01-0035-04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of Pumiloside, A Quinoline Alkaloid Glycoside,
Isolated from Leaves of Davidio involucrata
LIU Rong, OU’YANG Ming-an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 Technology,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Fujian China)
Abstract: A glycoside was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Davidio involucrata. NMR and MS methods
were used to elucidate its chemical structure. The compound was determined as pumiloside, a
quinoline alkaloid glycoside, and it was a biosynthetic precursor of camptothecin. The alkaloid
glycoside was isolated from Davidio involucrata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Davidio involucrata; NMR; assignment; 2D NMR; pumiloside; structural identification
珙桐(Davidio involucrata)为我国特有的珙桐科单型属植物,亦称水梨子或鸽子树,是我国特有
的珍稀濒危植物,也是世界著名的珍贵稀有观赏植物,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3]。珙桐科植物分为喜树
属(Camptotheca)、兰果树属(Nyssa)和珙桐属(Davidia),约 10 余种植物,大部分为我国特有。对本科植
物 的 化 学 成 分 研 究 , 除 喜 树 (Camptotheca
acuminata)外,少有报道[4]。本文对珙桐叶的甲醇
提取物水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得到一喹啉类生物
碱甙(Pumiloside)(图 1),经 1H NMR,13C NMR,
1H-1H COSY,HMBC,HMQC,NOESY,FAB-MS,
IR,UV 等方法,对此生物碱甙进行结构鉴定。
1 实 验
1.1 仪器、试剂与材料
采用 Bruker DRX-500 型核磁共振仪,TMS
为内标,反相 5mm 宽带探头,1H NMR 和 13C NMR 谱工作频率分别为 400MHz 和 125MHz;DEPT,
1H-1H COSY,HMQC,HMBC 和 NOESY 实验采用 DRX-500 仪器中标准脉冲程序。DQF-COSY 和
HMQC:Z-梯度场选择实验,采样数据矩阵为 1 024×256,F1 维和 F2 维均取不相移的正弦窗函数,零
填充至 1 024×512 后进行 FT 变换;HMBC:Z-梯度场选择实验,采样数据矩阵为 2 048×256,取 62.5 ms
的延迟时间以获得远程的 H、C 偶合相关,F1 维和 F2 维均取不相移的正弦窗函数,零填充至 2 048×512
后进行 FT 变换;NOESY:TPPI 相敏型,采样数据矩阵为 2 048×256,混合时间为 525 ms,F1 维和 F2
2006,35(1):35-38.
Subtropical Plant Science
图 1 化合物 pumiloside 的结构
第 35 卷 ﹒36﹒
维均取相移 90°的正弦窗函数,零填充至 2 048×512 后进行 FT 变换。FAB-MS 采用 VG Autospec 3000
型质谱仪(负离子快原子轰击质谱,底物甘油);UV 采用 UV 2401-PC 紫外分光光度计(Shimdzu,Japan);
IR 采用 Perkin-Elmar1750 红外光谱仪(KBr 压片);X4 型显微熔点仪(温度计未校正);层析材料为:
RP-8(40~60μm,Merck),硅胶(160~200 mesh and 10~40μm,青岛海洋化工厂),大孔树脂 D101(天
津树脂厂),Sephadex LH-20(25~100μm,Pharmacia Fine Chemical Co.,Ltd.)和 MCI-gel CHP20P(75~
150μm,Mitsubishi Chemical Industries,Ltd.);薄层层析显色用 5%H2SO4 加热显色。
1.2 提取和分离
珙桐鲜叶 1kg 用 MeOH 浸提三次,合并甲醇提取液减压蒸馏得浸膏,经水溶解,过滤,水溶解部
分通过 D101 柱,先用水洗脱,除去糖、无机盐和氨基酸等,后用甲醇洗脱,蒸干甲醇洗脱物得到 30g
棕色水溶性浸膏。浸膏经 Sephadex LH-20 柱流动相乙醇-水(5%~40%)和 MCI-gel 柱流动相甲醇-水
(10%~50%)洗脱,再经硅胶柱流动相氯仿-甲醇-水(100﹕10﹕1~80﹕20﹕1)和 RP-18 硅胶柱流动相甲
醇-水(10%~70%)纯化,最后得到配糖体化合物 pumiloside(300mg)。
酸水解:将配糖体化合物 pumiloside 溶解在含有 5% H2SO4 的溶液中(乙醇﹕水=1﹕1),加热回流
10h,反应混合物用水稀释,然后用 2%NaOH 中和,真空干燥,残渣用吡啶提取后,通过 HPTLC 分析
确定糖的种类。
2 结果与讨论
Pumiloside是无色无定型粉末,mp 286~288℃,负离子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给出分子离子峰
m/z 511 [M-H] ¯ 和碎片离子峰 m/z 349 [M-H-162] ¯ ,高分辨快原子轰击质谱(HRFAB-MS)给出分子离
子峰 m/z 511.1821 [M-H] ¯,分子式为 C26H28N2O9。 UV (MeOH) λmax : 244nm (logε4.09),316nm (log
ε3.31),328nm (logε3.58),说明此化合物至少有4个或5个共轭双键;IR(KBr)νmax 中3345cm-1处的强
吸收峰说明有-OH、-NH存在,1655cm-1处的尖峰给出羰基信号,由于存在共轭,故波数有所减小,
1633cm-1处的吸收峰说明存在C=C伸缩振动,1606、1570cm-1处的吸收说明存在苯环骨架,另外,IR
谱中还给出1418,1341,1256,1216,1186,1145,1076,1054cm-1。
图 2 化合物 pumiloside 的 13C NMR
从 13C NMR 谱(图 2)可看出,pumiloside 有 26 个碳信号,其中 4 个亚甲基,15 个次甲基和 7 个季
碳(其中 2 个羰基碳信号)。化学位移δC 119.2,123.8,126.0,126.6,131.9,141.9 的碳原子(C-8~C-13)
形成苯环结构,在δC 114.5 和δC 149.9 (C-6 和 C-2) 处形成双键,同时,δC 107.9 和δC 148.2 (C-16
和 C-17),δC 120.1 和δC 133.2 (C-18 和 C-19) 处也形成双键,δC 163.0 (C-16a) 处的羰基和 4 位上的
N 原子形成叔酰胺结构,δC 175.0 (C-7) 处也存在一羰基信号。
第 1期 刘荣,等:珙桐叶中喹啉类生物碱甙—pumiloside结构鉴定 ﹒37﹒
1H NMR谱则可看出糖上端基碳原子对应的质子信号δH 5.32 (d,J = 7.6 Hz) 以及糖上其它碳原子
对应的氢信号δH 4.09,4.30,4.31,3.99,4.53 (br d,J = 12.0 Hz,H-6’α),4.43 (m,H-6’β),通过
碳-氢相关谱(HMQC)得到对应的碳信号δC 100.5,75.0,78.4,71.5,78.9,62.6;酸水解该化合物,水
解液用高分辨薄层色谱并与标准糖比较得出化合物中糖为葡萄糖。另外,化学位移δH 7.96处的单峰说
明存在-NH基团,δH 4.97,δH 5.09 (H-18β和 H-18α)处的两对 dd峰和δH 5.48 (H-19) 说明存在双
键。
远程碳-氢 HMBC谱(图 3)给出如下相关关系:δC 175.0 (C-7) 和 H-9,H-12,δC 126.6 (C-8)和 H-9,
H-10,δC 126.0 (C-9) 和 H-10,H-12,δC123.8 (C-10)和 H-9,H-11,H-12,δC 131.9(C-11)和 H-9,
H-12,δC 141.9 (C-13)和 H-12都有较强的相关关系,根据它们的化学位移以及 DEPT信息(C-9,C-10,
C-11,C-12 为叔碳;C-8,C-13 为季碳)可推出 pumiloside 有一个二取代苯环。再从 COSY 谱中 H-12
与 H-11,H-9与 H-10,H-10与 H-11之间的相关关系,可推知此苯环为邻二取代苯环。
同时,远程碳-氢 HMBC谱还给出 δC 44.0 (C-20)和 H-15,H-18,H-21,δC 28.9 (C-15)和 H-17,
H-20,δC 107.9 (C-16)和 H-15,H-17,H-20,δC 148.2 (C-17)和 H-21,δC 97.0 (C-21)和 H-17,H-20
的相关关系,说明 C-15,C-16,C-17,C-20,C-21在同一个环上。根据叔碳 C-21的化学位移 δC 97.0,
且在 HMBC谱中 C-21与糖端基碳上的氢 H-1’相关,可以推出 C-21还与另一个除氧甙这个氧之外的另
一个氧原子相连。因此,可以得出结论:C-15,C-16,C-17,C-20,C-21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六元
环。同时,在 1H-NMR谱中 H-17的化学位移是δH 7.96,可知这个叔碳 C-17和季碳 C-16之间形成双
键。在 HMBC谱中,仲碳 C-18和 H-19有相关信号峰,而 13C-NMR谱中,C-18和 C-19的化学位移分
别为δC 120.1和δC 133.2,故可推知它们构成一个端基双键。另外,HMBC谱中还有以下相关信号峰:
C-18和 H-20,C-19和 H-15,H-20,H-21,C-20和 H-18(仲碳氢),C-21和 H-19的相关,可以确认此
端基双键连接在 C-20上。
从 NOESY谱(图 4)可看出 H-3和 H-15,H-15和 H-20均有强的 NOE效应,说明 H-3,H-15和 H-20
在环的同侧;而 H-15和 H-21无 NOE效应,故 H-21与 H-3,H-15,H-20分布于环的异侧;此外,H-21
和 H-18,H-19也存在 NOE效应。因此,可判断出 C-3,C-15,C-20,C-21这四个手性碳原子的相对
构效关系,如图 1所示为 3β-H, 15β-H, 20β-H, 21α-H。
通过上述波谱数据的分析和对照,可确定此化合物的结构与文献[5]报道的 pumiloside 结构一致。
它是首次从珙桐植物中分离得到。
图 3 pumiloside的 HMBC谱 图 4 pumiloside的 NOESY谱
第 35卷 ﹒38﹒
(a) HMBC (b) NOESY
图 5 pumiloside的 HMBC(a)和 NOESY(b)的相关关系
表 1 Pumiloside的碳、氢 NMR数据(溶剂:氘代吡啶)
No. δC δH (J/Hz) No. δC δH (J/Hz)
1 NH 7.96 (1H,s) 16a C 163.0
2 C 149.9 17 CH 148.2 7.96 (1H,s)
3 CH 61.5 4.73 (1H,m) 18 CH2 120.1 4.97 (1H,dd,J =1.8,16.7 Hz)
5 CH2 49.3 4.74 (1H,d,J = 18.0 Hz) 5.09 (1H,dd,J =1.8,10.4 Hz)
5.47 (1H,d,J = 18.0 Hz) 19 CH 133.2 5.48 (1H,overlapped)
6 C 114.5 20 CH 44.0 2.61 (1H,m)
7 C 175.0 21 CH 97.0 5.77 (1H,d,J = 1.6 Hz)
8 C 126.6
9 CH 126.0 8.73 (1H,dd,J =1.5,10.0 Hz) Sugar. δC δH (J/Hz)
10 CH 123.8 7.37 (1H,m) glu-1’ CH 100.5 5.32 (1H,d,J = 7.6 Hz)
11 CH 131.9 7.55 (1H,m) 2’ CH 75.0 4.09 (1H,m)
12 CH 119.2 7.78 (1H,dd,J =1.5,10.0 Hz) 3’ CH 78.4 4.30 (1H,m)
13 C 141.9 4’ CH 71.5 4.31 (1H,m)
14 CH2 30.0 1.50 (1H,m) 5’ CH 78.9 3.99 (1H,m)
2.53 (1H,m) 6’ CH2 62.6 4.43 (1H,m)
15 CH 28.9 3.24 (1H,m) 4.53 (1H,br d,J = 12.0 Hz)
16 C 107.9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2] 胡进耀,等. 珙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3,22(4): 15-19.
[3] 贺金生,等. 我国珍稀特有植物珙桐的现状及其保护[J]. 生物多样性, 1995,3(4): 213-221.
[4] 李立源,等. 喜树碱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1,3(2): 17-22.
[5] Zhizhen Zhang, et al. New indole alkaloids from the bark of Nauclea orientali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1,64(8):
1 001-1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