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30卷第 3期 Vol.30 No.3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Journal of Nanhua University(Medical Edition) 2002年 9月Sep.2002
荔枝壳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观察
何战胜 ,李贵荣 ,刘传湘
(南华大学 基础医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以荔枝壳为原料 ,在酸性条件下浸提荔枝壳红色素 ,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该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对光 、热 、常用食品添加剂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
关键词:荔枝壳; 红色素; 提取方法; 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10(2002)03-0269-03
Extraction and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Red Pigment from Litchi Shell
HE Zhan-sheng , LI Gui-rong , LIU Chuan-xiang
(Medical Department of Nanhua Univesity , Hengyang , Hunan 421001 , China)
Abstract The stability of the red pigment in litchi shell , which was extracted by acidic solution leaching from
litchi shell ,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kind of pigment had a good stability to light , heat and com-
mon food additives under acidic condition.
Key words litchi shell; red pigment; extract; stability
食用色素有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两大类 。合
成食用色素色泽鲜艳 ,稳定性好 ,但多数都有不同
程度的致癌 、畸变 、诱变等负效应 ,对人身体健康
有害[ 1 , 2] 。天然色素质量稳定 ,色香诱人 ,口感甘
纯 ,染着性好 ,无毒无害 ,且富含人体所需的营养
物质 ,有些对人体还有医疗保健作用[ 3] 。随着人
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色素的需求量越
来越大 ,对色素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荔枝是无
患子科植物 ,具有生津 、益血 、理气 、止痛等功能 ,
荔枝壳具有治痢疾 、血崩 、湿疹功能[ 4, 5] 。但荔枝
壳红色素在我国色素行业未得到充分利用。为
此 ,本文对荔枝壳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进行了
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剂和仪器
材料:荔枝壳(市场上所售的广东荔枝)。
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仪器:721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
厂),pHS-25型酸度计(上海雷磁仪器厂);恒温
水浴锅。
1.2 色素的提取方法
将新鲜的荔枝壳水洗除杂 、晾干 、破碎后 ,分
别加 3倍重量的提取剂 ,常温浸泡 1天或不同温
度下搅拌浸提 4h ,挤压过滤 ,滤渣再用 2倍重量
的提取剂浸提一次。将两次粗滤液合并抽滤得红
色澄清提取液 ,将提取液减压浓缩 ,得色素胶质。
2 结果与讨论
2.1 色素的物理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 ,荔枝壳红色素水溶性较好 ,在
酸性溶液中更易溶解。在 0.1 mol L HCl水溶液
中40℃搅拌 4h浸提效果好 ,固体色素总得率达
5.23%(质量分数)。
269
2.2 酸碱度对色素颜色的影响
取一定浓度的色素提取液 ,配制成试验溶液。
用HCl和NaOH溶液调节 pH 值 ,于室温下 ,用酸
度计(pHS-25型)进行测定 。得颜色与 pH 值的
关系如表 1。
表 1 pH值与色素的颜色变化
pH值 1 3 5 7 9 11
颜色 红 红 浅黄 橙黄 棕黄 棕黑
由表1可见 ,色素溶液的颜色随pH 值的变化
而改变 。pH≤3时 ,比较稳定 ,呈现出人们所喜欢
的红色 。碱性条件呈棕黄至棕黑色 ,且有少许沉
淀产生 ,故不宜在碱性条件下使用 。
2.3 吸光度与波长的关系
取试验溶液 ,在室温下 ,用 721型分光光度
计 ,以蒸馏水调零 ,分别测定不同 pH值时的吸收
曲线 ,见图 1。
图 1 不同 pH 值时色素溶液的吸收曲线
a 、b 、c、d分别为 pH=1 、2、3 、3.5时的吸收曲线
由图 1可见 ,在 pH为 1 ~ 3范围内 ,该色素的
最大吸收波长(λ=510 nm)相同 ,吸光度值随 pH
的增大而减小。而当 pH=3.5 时 ,吸收曲线发生
了变化 ,最大吸收波长向右移动.
2.4 温度对色素的影响
取一定浓度 pH =1 的试验溶液 , 分别在
30℃、40℃、50℃、60℃下恒温 1h ,用 721型分光光
度计测定吸收曲线。结果如图 2。
由图 2可知 ,在 pH=1 时 , 30℃到 60℃范围
内 ,吸收曲线基本相同 , 吸光度 A 值差别不大。
同时 ,pH在 2 ~ 3时 ,上述温度下的吸收曲线基本
同图 2。说明该色素在 pH≤3时 ,对热是稳定的。
随着 pH 增大 ,色素的热稳定性下降。
图 2 pH=1时不同温度下吸收曲线
a、b、c、d 分别为 30℃、40℃、50℃及 60℃温度下吸收
曲线
2.5 光对色素的影响
取一定浓度 pH=1的色素溶液 4份 ,分别在
日光下照射 5天 、10天 、15天 、30天后 ,测定其吸
收曲线。如图 3。
图 3 pH=1时不同光照时间的吸收曲线
a、b 、c、d 、e 分别为未照射 、照射 5 天 、照射 10 天 、照射 15
天及照射 30天的吸收曲线
图3表明 ,pH=1时 ,光照使色素的吸光度改
变不大。同时 ,也做了 pH=2和 pH=3等不同光
照情况的吸收曲线 ,基本同图 3。说明该色素在
pH≤3时 ,对光是稳定的 。但 pH 值越大 ,色素对
光的稳定性越差。
2.6 蔗糖 、柠檬酸对色素的影响
蔗糖 、柠檬酸是酸性 、冷冻食品常用的添加
270
剂。向试验溶液平行测 3 份 ,分别加入一定量的
蔗糖 、柠檬酸 ,再测定其 510 nm 处的吸光度 ,结果
如表 2。
表 2 含蔗糖 、柠檬酸的色素溶液的吸光度
添加剂 蔗糖(样本)
1 2 3 柠檬酸(样本)1 2 3 无添加剂
吸光度 0.582 0.584 0.585 0.586 0.589 0.601 0.580
由表 2可见 ,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加入 ,会使
色素溶液的吸光度略有增大 ,这对食品的着色是
有利的。
荔枝壳原料易得 ,色素提取工艺简单 ,从中提
取的色素在酸性溶液中溶解性好。在酸性条件下
对光和热比较稳定 ,适宜做酸性食品着色剂 。
参考文献:
[ 1] 林建城 ,林素霞.癌变·畸变·突变[ J] .1999 ,
11(2):96-98
[ 2] 蔡晋强.矿产保护与利用[ J] .1993 ,(5):30
-33
[ 3] 周立国.食用天然色素及其提取应用[M] .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 4] 江苏新医药编.中药大辞典(下)[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44
[ 5] 王锦鸿.新编常用中药手册[M] .北京:金盾
出版社 ,1997
(收稿时间:2002-05-15)
(上接第 268页)
5.3 REP 序列的转座机制
REP序列是转座形成的这一点肯定了。那么又是怎
样转座的? 因为传统转座理论是无法解释的。 我们认为
它们是调控反应的结果 ,因此 ,这种转座又可称为调控转
座。
通过前面的分析 , 我们已经得出 REP 序列是转录子
的终止序列 , 同时 REP 序列又是转录子的启动子序列。
REP序列的这种双向功能 , 为基因互控创造了条件 , 同时
也为调控转座创造了条件。从而能很好的解释基因互控
机制问题 , 也能很好的解释其转座机制问题。首先是基
因互控 ,其过程是这样的:多顺反子转录后 , 经过切除 , 一
部分成为 mRNA , 进行翻译;同时其终止序列被切下变成
miRNA , 成为启动其它转录子的钥匙。该miRNA 在开启转
录子过程中 ,它会暂时嵌入 , 转录完毕后又脱落。但当某
顺反子其产物需求量大 ,需加班工作时 , 就会发生复制和
转录重叠现象 ,即一个序列位置同时在进行转录和复制 ,
那么该序列就来不及脱落 , 被做为冈崎片段引导复制 , 序
列就被复制进去了 ,从而导致转座效应。
因此 , REP 序列转座先有调控 ,后有转座 , 转座是调控
反应的结果。
综上所述 , REP 序列的进化机理证明传统的转座理论
是错误的。传统的转座理论认为 , 转座是通过反向转录
酶的中介作用 ,以 DNA为实体插入转座点的模式进行转
座的。其方式有二种:一是 RNA※DNA※插入点;二是
DNA※RNA※DNA※插入点。 这种理论对长序列和基因
级的转座尚能解释。 但是 , 要解释 REP 的转座就无能为
力了。事实上通过对生物进化的研究 , 可以发现存在大
量的短片段的 、亚基因的转座 , 对于这些转座 , 这种理论
就无法解释了。而且 ,传统的转座理论 , 无法进行动力学
解释 , 好象转座是一种无目的的 、随机的行为 。但这一点
与事实并不相符。通过对生物进化进行分子生物学研
究 ,可以发现生物基因的拷贝数与其活动量是成正比的 ,
需求量大的基因其拷贝数就多 , 需求量少的基因拷贝数
就少。这就说明转座是与需求量相关的 , 而不是无目的
的和随机的。从动力学角度也可证明传统转座理论是错
误的。
我们认为转座是调控反应的结果 , 转座又可叫调控
转座。这种理论不但可以解释小分子转座 , 也可解释大
分子转座 , 同时符合动力学法则。 因此是更为科学的理
论。
基因互控是另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 , 我们将在下期
论述。
参考文献:
[ 1] 李振刚.分子遗传学概论[ 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90.130-140
[ 2] Horihouchi S ,Weisblum B.The control region for erythro-
mycin resistance:free energe changes kelated to induction
and mutation to constitutive expression [ J] .Mol Gen Gen-
et , 1981 , 182:341-348
[ 3] Wickems MP , Dahlberg JE.RNA-protein interactions
[ J] .Cell , 1987 , 51:339-342
(收稿时间:2002-06-04)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