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8-07-29; 修订日期:2008-10-22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6BAI06A01-01)
作者简介:杨 明(1967-),女(汉族),江西上饶人 ,现任江西国药有限责
任公司高级工程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研究开发工作.
旱柳叶化学成分研究
杨 明1 , 葛友群 1 , 曾宪仪 2 , 彭晓俊2
(1.江西国药有限责任公司 ,江西 南昌 330052; 2.江西省药物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29)
摘要:目的 分离 、鉴定旱柳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提 、醇沉 ,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 ,得到 3个化学成分 , 运
用 IR, UV, Ms, 1H-NMR和 13C-NMR等光谱法鉴定化合物结构 。结果 分离鉴定了 3个化合物:儿茶酚(Ⅰ ), 木樨草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苷(Ⅱ), 大黄酚(Ⅲ);用 TLC法检查出大黄素甲醚(Ⅳ)。结论 化合物Ⅰ 、Ⅱ 、Ⅲ 、Ⅳ均是首
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
关键词:旱柳叶;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9)08-1898-01
ChemicalConstituentsofSalixmatsudana
YANGMing1 , GEYou-qun1 , ZENGXian-yi2 , PENGXiao-jun2
(1.JiangxiGuoyaoCo., Ltd, Nanchang330052, China;2.JiangxiInstituteofMateriaMedica, Nanchang
33002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solatethechemicalconstituentsfromleavsofSalixmatsudanaKoidz.andtoidentifytheirstructures.
MethodsThecompoundswereseparatedbymeansofextraction, chromatographyonsilicagel, andtheirstructureswereelucida-
tedonthebasisofspectralanalyses(IR, UV, Ms, 1HNMR, 13CNMR, )andTLC.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
theleavsofSalixmatsudanaKoidz.Theywereidentifiedascatechol(Ⅰ ), luteoli-7-O-β -D-glucopyranoside(Ⅱ), chry-
sophanol(Ⅲ), physcion(Ⅳ).ConclusionCompoundⅠ ~ Ⅳ wereisolatedfromS.matsudanaforthefirsttime.
Keywords:SalixmatsudanaKoidz.; Chemicalconstituents; Identity
旱柳叶为杨柳科植物旱柳 SalixmatsudanaKoidz.的干燥叶 ,
具有祛风除湿 , 清利湿热的功效 [ 1] , 是治疗肺结核及抗呼吸道感
染药复方柳菊片主要成分之一。 对旱柳叶的化学成分研究张晶
等 [ 2]报道了 3个黄酮苷 ,即芹黄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醛
酸苷 、木樨草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和木樨草素 -
3′-甲醚 -7-O-β -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 , 未见其它文献报道。
为了建立本药品的质量控制技术 , 我们对其进行了化学成分研
究 , 从中分离 、鉴定了 3个化合物 , 它们分别为儿茶酚(Ⅰ ), 木樨
草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苷(Ⅱ ), 大黄酚(Ⅲ), 用 TLC
法检查出大黄素甲醚(Ⅳ)。以上成分均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获得。
1 仪器与材料
Yanaco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IR用 NICOLET
460和 SpectrumOne富立叶 红外光谱仪测定;UV用 PElambda
12紫外光谱仪测定;ESI-MS用 Agilent1100 LC/MSDTrapSL型
质谱仪测定;1H-NMR和 13C-NMR用 buruck-400核磁共振仪
测定 , 薄层色谱硅胶和柱色谱硅胶(160 ~ 200目)为青岛海洋化
工厂产品。溶剂均为分析纯。实验药材采于河南焦作地区。
2 提取与分离
取旱柳叶细粉加去离子水 ,摇匀 ,置沸水浴上加热提取 3次 ,
2.5 ~ 3 h/次 ,滤过 , 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 1.06 , 加乙醇使含醇量
达 70%, 搅匀 ,静置一夜 , 滤过 , 滤液浓缩成稠膏 , 以适量柱层析
硅胶拌样 , 进行硅胶柱层析 , 分别以①石油醚∶醋酸乙酯(10∶
3);②石油醚∶醋酸乙酯(1∶1)洗脱。 将①洗脱部分经硅胶柱
分离得化合物Ⅰ , 将②洗脱部分经硅胶柱分离得化合物Ⅲ , 母液
中用硅胶薄层法检查出化合物Ⅳ。再取出硅胶柱上端残留样品 ,
挥干溶剂 , 加入预先处理好的大孔吸附树脂柱中 , 分别以水 、50%
乙醇和 95%乙醇洗脱 , 50%乙醇洗脱部分经硅胶 、聚酰胺柱层析
和 95%乙醇重结晶 ,得化合物Ⅱ 。
3 结构鉴定
3.1 化合物Ⅰ 白色结晶 , mp105 ~ 106℃;三氯化铁反应阳性 ,
UVλMeUHmax nm:216, 278;IRKBrmax(cm-1):3 455, 3 320(-OH), 3 050(Ar-H), 1 620, 1 600, 1 520(Ar), 1 470, 1 365, 1 275, 1 250,
1 190, 1 095, 1 040, 860, 750, 635;1H-NMR谱(CDCl3)δ:6.83和
6.75二组对称的多重峰。以上光谱数据与 sadtler标准图谱中儿
茶酚一致 ,故鉴定为儿茶酚。
3.2 化合物Ⅱ 淡黄色无定性结晶 , mp269 ~ 270℃;盐酸镁粉反
应阳性 , IRKBrmax(cm-1):3422(-OH), 1655、 1599(苯环), 1 496,
1 445, 1 373, 1 261, 1 178, 1 120, 1 072, 1 034, 843, 629;ESI-MS
m/z:449[ M+1] +, 287[ M+1 -162] +, 219, 159, 149。1H-NMR
(DMSO-d6 , 400MHz)δ:3.18 ~ 3.73(6H, m, 糖上质子), 4.61 ~
5.41(4H, 糖上羟基质子 ,重水交换后消失), 5.08(1H, d, J=7.6,
β -D-葡萄糖端基质子), 6.44(1H, d, J=2.0, H-6), 6.76(1H,
s, H-3), 6.79(1H, d, J=2.0, H-8), 6.90(1H, d, J=8.4, H-
5′)7.42(1H, d, J=2.0, H-2′), 7.45(1H, dd, J=8.4, 2.0 H-
6′), 9.41、 10.0(各 1H, 重水交换后消失 , B环酚羟基质子), 12.
99(1H, 重水交换后消失 , A环 H-5);13 CNMR(DMSO-d6 ,
100MHz), 164.36(C2), 103.07(C3), 181.78(C4), 161.03(C5),
99.43(C6), 162.85(C7), 94.61(C8), 156.84(C9), 105.23(C10),
121.29(C1′), 113.47(C2′), 145.67(C3′), 149.80(C4′), 115.87(C5′), 119.05(C6′), 糖部分 99.79(C1′′), 73.01(C2′), 76.29(C
3′′), 69.45(C4′), 77.06(C5′′), 60.51(C6′′);盐酸水解试验 , 经常法酸水解 ,苷元部分经 TLC法 , 检查出木樨草素 , 糖部分用TLC
法和 PC法检查出葡萄糖 。根据上述理化性质及光谱解析结果 ,
与文献 [ 3, 4]中木樨草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苷数据一
致 , 故鉴定为木樨草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苷(luteoli-7
-O-β -D-glucopyranoside)。
3.3 化合物Ⅲ 橙红色结晶 , Borntrager反应阳性 , IRKBrmax(cm-1):
3478(-OH, ), 1 624, 1 478, 1 387, 1 339, 1 272, 1 227, 1 174,
1 097, 1 029, 908, 768。以上光谱图与已知品大黄酚光谱图(中国
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学对照品)基本一致 , 与大黄酚混合共
TLC,其 Rf值及行为一致 , 故鉴定为大黄酚。
·1898·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第 20卷第 8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9VOL.20NO.8
3.4 化合物Ⅳ 采用薄层色谱法 , 取供试品点于硅胶 H板上 ,以
已知品大黄素甲醚(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化学对照品)为对
照品 , 以石油醚∶醋酸乙酯(9∶1)为展开剂 ,展开 , 取出 , 晾干。
置日光 、紫外灯光下(365 nm)、或碱液显色 , 在与对照品相对应
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故鉴定为大黄素甲醚。
参考文献:
[ 1] 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中药材标准 ,第 1版 [ M].南昌:江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7:124.
[ 2 ] 张 晶 ,郑毅男 , 韩立坤.旱柳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0, 25(9):538.
[ 3 ] 龚运淮.天然有机化合物的 13C核磁共振化学位移 ,第 1版 [ M] .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86:182.
[ 4 ] 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黄酮体化合物鉴定手册 , 第 1版 [ M].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81:26.
收稿日期:2008-09-04; 修订日期:2008-11-2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 “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6BAI06A05
-7)
作者简介:孟祥才(1967-),男(汉族),黑龙江林甸人 ,现任黑龙江中医药大
学教授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生物学 、栽培及质量评价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王喜军(1961-), 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 ,现任黑龙
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生药学及血清药物化学工作.
刺五加不同药用部位
及不同组织有效成分含量比较研究
孟祥才 , 颜丙鹏 , 孙 晖 ,王喜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 为刺五加合理利用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根 、根茎 、茎刺五加不
同药用部位及木质部 、韧皮部不同药用组织刺五加苷 B、绿原酸及刺五加苷 E和异嗪皮啶含量 ,并测定韧皮部所占成分的
比例。结果 刺五加药材中根 、根茎和茎中各种成分含量相近 , 且主要分布在韧皮部。结论 不同用药部位根 、根茎和茎
及不同组织韧皮部和木质部可共同入药具合理性。
关键词:刺五加; 根; 根茎; 茎; 韧皮部 ; 木质部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9)08-1899-02
StudyonEffectiveConstituentContentsinDifferentPositionsandTissuesofAcantho-
panaxsenticosus
MENGXiang-cai, YANBing-peng, SUNHui, WANGXi-jun*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Haerbin15004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providescientificbasisforrationalutilizationandevaluationofAcanthopanaxsenticosus.MethodsRe
-HPLCwasusedtodeterminethecontentsofthecompoundssuchaseleutherosideB, chlorogenicacid, eleutherosideEandiso-
fraxidinfromxylemandphloeminroot, rhizomeandstemanddetermineproportionofmedicalmateria.ResultsAbove-men-
tionedconstituentcontentshadlitledifference, andtheyweredistributedinphloem.ConclusionItisreasonablethatroot, rhi-
zomeandstemaswelasphloemandxylemarecanbeusedtogether.
Keywords:Acanthopanaxsenticosus; Root; Rhizome; Stem; Phloem; Xylem
刺五加药材为五加科植物 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的干燥根 、根茎和茎。 始见于东汉 《神农本草
经》 ,别名为五加参 、老虎钌子 、刺拐棒 , 中医用作强壮剂 , 具有益
气健脾 , 补肾安神的功能。 植株各部分均可入药 , 茎 、叶 、果实的
生药学也有研究 [ 1] 。 1985 ~ 1995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刺五加
药用部位为根及根茎 , 2000版 《中国药典》刺五加药用部位变为
根 、根茎和茎。野生刺五加主要为无性繁殖生长在阴湿环境下 ,
根不发达 , 根茎极为发达 ,所以根茎为商品的绝大部分。刺五加
的生态幅较小 [ 2] , 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
植物》(第 1册)中被列为渐危植物。为保护野生资源林业部门
已经禁止采收地下部分 , 所以目前野生品主要为茎部。随着野生
资源的减少 , 黑龙江省各地区进行刺五加的栽培生产 ,栽培的刺
五加主要是通过有性繁殖 , 具有发达的根系 , 根占有较大的比例 ,
所以 , 根 、根茎和茎 3种药用部位均有较大的应用。刺五加根茎
和根的组织特征差异显著 [ 3] , 不同药用部位由于其结构的不同
对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如甘草 [ 4] 、防风 [ 5]等 , 因此 , 对刺五加
不同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含量分析可科学评价刺五加的质量。
通过对中药五加皮的本草考证 , 证实五加皮来自多种植物 ,
主要为萝摩科杠柳 Periplocasepium和五加属 Acanthopanax植物 ,
一些学者认为其包含刺五加。现《中国药典》将五加皮分为两类
收载 , 分别为香加皮和五加皮 , 并规定药材五加皮为刺五加同属
的细柱五加 A.gracilistylus的干燥根皮 , 为此 ,探讨刺五加木质部
与韧皮部的质量关系对刺五加的科学使用具有重要意义。刺五
加中化学成分复杂 ,本文采用刺五加苷 B、绿原酸及刺五加苷 E
和异嗪皮啶多成分为指标 ,对不同药用部位及不同组织的有效成
分含量进行测定 ,以期为刺五加合理利用及质量评价提供科学的
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 于 2007-07采自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育林林场 , 采
株高 1.5m左右地上茎的二年生枝条及同株相应的地下根和根
茎 20株 ,株间距 10 m以上。取同株根茎和根。根茎直径约为 1
cm左右 , 根的直径约为 0.6 cm左右 ,茎的直径约为 0.6 ~ 0.8 cm
左右。并将木质部和韧皮部分离阴干 、称重 , 并分别测定含量。
1.2 仪器与试药
1.2.1 仪器 Waters高效液相色谱仪(Waters2695 Separations
Module, Waters2996 PhotodiodeArrayDetector), KDC-160HR高
·189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9VOL.20NO.8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第 20卷第 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