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



全 文 :菌 物 系 统 9 1( 2 ): 19 3 一 199 , 200 0
协 e o sJ’ s te m a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
郭 守 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 衣系统学开放研究实验室 北京 10 0 0 80)
摘要 : 将中国 92 种石蕊属地衣划分为 8 个地理成分 : 广布成分 19 种 , 占总种数的 21 % , 环北
极成分 32 种 ( 35% ) , 泛热带成分 8 种 (9% ) , 欧亚成分 5 种 (5% ) , 东亚 一北美成分 7 种 (8% ) , 东
亚成分 13 种 ( 14 % ) , 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1种 ( 1% ) , 中国特有成分 7 种 (7% ) 。 对中国石蕊属地
衣 所 属 的 主 要地理成分 的形成进行 了 初步讨论 , 提 出东亚 特有种 云南 石 蕊 (创口do in “
、 u n n a n a ) 和北美 特有种 拟胀石蕊 ( C tr a n s e e n de n s ) 为一对地理替代种 ; 比蒙 氏石蕊 (C .
b e a u m o n rii )
, 圆筒石蕊 ( c 心· l介,dr i〔 、 a ) , 丛杯石蕊 ( C . 脚 a le o叮 a lt a )和大翅 石蕊 (C . ma 〔 r叩 et r a )
等 4 种为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种 。 指 出中国喜马拉雅成分戴 氏石蕊 ( c de l。 叮日及欧亚成分
中的细枝石蕊 (c ,’o rJ’ 脚 bse o ls )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是秦岭山脉 。
关键词 : 中国 , 石蕊属 , 地理学 , 间断分布 , 替代种
中图分类号 : 0 93 9 .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 7一 35 15 (2 0 00 ) 0 2一0 19 3一 1 99
物种的地理学分析主要研究物种的散布 、 特有现象 、 间断分布及替代现象等 , 涉及到
地球的 自然地理的历史变迁 , 对探讨物种形成和灭绝具有重要意义 。 地衣作为一类重要
的共生生物 , 其地理学分析正 日益引起生物地理学家和地衣学家的兴趣 。
十九世纪末芬 兰的 V ia ih o ( 1 8 7 , 1 894 , 18 9 7) 曾对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分布进行过
较为深人的研究 , 但 由于他所采用的物种概念范围较广 , 导致许多种的分布区或多或少地
被扩大 了 。 其后涉及到石蕊属地衣地理学研究的有 hT o m s o n ( 19 6 7 , 19 84 ) , A h it ( 19 7 8 ) ,
oG w
a
dr & A iht ( 19 9 2) 等 ; 而 专门研究 石蕊 属地 衣并 对其地理 学进行 分析 的有 A iht
( 1 9 6 2 )
,
Y o s压 m u ar ( 19 6 8 ) , S et n r o o S & A h it ( 19 9 4 )等 。
关于 中国石蕊属地衣 的地理学分析仅在一些地衣 区系著作 (魏江春 、 姜玉梅 , 19 86 ; 陈
健斌等 , 19 5 9 )中涉及到 ; 此外 A h it & L ia ( 19 7 9 ) , uG o & W e i ( 19 9 4 )在石蕊属地衣的研
究中指出了一些种的地理成分 , 但未做进一步的分析 。
本文所指的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主要是对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成分 、 分
布类型及其形成进行分析与讨论 。
1 材料与方法
1
.
1 材料
本文所用的研究材料是采自全国 25 省 、 市 、 自治区的 4 20 余号石蕊属地衣标本 。 这些地衣标本的绝
大部分 (约 4 00 0 号 )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地衣标本室 (】IM A S一 )L , 其中的 10 余
* 基金项 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 目 ( 3 9 80 0 0 0 2)
收稿日期 : 1 99 9一2一 10 , 修稿 日期 : 19 9 9一 10刁 8
DOI : 10. 13346 /j . mycosystema . 2000. 02. 009
1 49 菌 物 系 统 19卷
号同时保存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标本馆 ( H ) 。 另有 0 02余号标本分别保存于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
究所地衣标本室 ( IP F)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 ( H K A s) 和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地
衣标本室 ( N N L J) 。
1
.
2 方法
标本鉴定采用形态与化学相结合的方法 。 在形态 、 解剖研究中使用国产光学解剖显微镜 O RI E N T
s M I
; 在化学分析测定中主要采用地衣物质标准薄层色谱法 (W ih te & J am es , 1 985 ) 。
在地理学分析中每一种在中国 的分布是以作者亲自鉴定或检查过的标本为基础 , 结合文献记载进行
分析 ; 世界分布则根据新近出版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 。 再结合石蕊属地衣的生物学特性 , 尤其是繁殖与
传播特征 , 地史 及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进行综合分析和讨论 。
2 结果与讨论
2
.
1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种类组成及分布概况
本 文包括 作者 鉴定并研究 的 中国石蕊属 地衣 9 2 种 , 分隶 属于 七组 (表 l ) 。 其 中
nU
。 ia le 、

eP
: 、 ia 。 和 uF 二 、 a at 。 三组为果柄具繁茂分枝的类群 , 而其余四组则为果柄单一
不分枝或仅具简单分枝的类群 。
石蕊属地衣 的繁殖体除了其子囊抱子及分生抱 子与相应共球藻的联合之外 , 还有一
些列营养性繁殖体 , 如许多种类具有 的粉芽 、 颗粒及鳞芽等 , 而最重要的是每一个种都具
有的地衣体 (初生鳞片及果柄 )的小片断 。 由于这些营养性繁殖体通常是以菌 、 藻共生状
态存在和传播 , 因而可能是石蕊属地衣主要的繁殖体 。 石蕊属地衣各组的主要营养性繁
殖体见表 l 。
表 1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种类组成及各组的主要营养繁殖体
T a bl e 1 hT
e n u nr be r o f s pe c 一e s a n d m a i n v e g e at t一v e P or P a g u l e s o f id fe er n t g r o u Ps in lC a l()t n 故 for m C坛n a
组 (GT o u p s ) 种数 ( N um be r o f s详 e ie s ) 主要的营养繁殖体
C h l n a W o r ld C h i n a /W o ir d (M ia n v e g e at t : v e P r o Pag ul e s )
乙吮 〔了a l e s 5 4 7 11% 小片断
eP
z耳 , i a e 7 4 3 16% 小片断 , 鳞芽 , 粉芽
C o 〔 〔夕e ,二 e 19 6 0 3 1% 小片断 , 鳞芽 , 颗粒 , 粉芽
O c h r o l e u c a e 5 10 50% 小片断 , 粉芽
阶 loP 口 id淤 2 1 1 3 5 3 1% 小片断 , 颗粒 , 粉芽
( in c l
.
F’) l z o s a e ) 3 9 7 5 5 2% 小片断 , 鳞芽 , 颗粒 , 粉芽
C’/ a do n z a 6 3 0 2 0% 小片断 , 鳞芽 , 粉芽
厂“ r `、 a 了a e 9 2 3 0 0 3 1%
合计 ( T o ta l)
从表 1 中可以 看出 , 有繁茂分枝的类群 , 中国所具有的种类 占世界种类的百分 比较
低 : nU 百 a le 、 组 、 eP : v ia 。 组和 uF r’ a at e 组分别为 1 % 、 16 % 和 20 % 。 而果柄单一不分枝或
仅具 简单分 枝 的类 群 , 中国所 具有 的种 类 占世 界种 类 的百分 比较高 , co 二沙 r ae 组 、
o e人r o ze u e a e 组 、 价 z叩 o j i u m 组和 。 口 do n ia 组分别为 3 l 0’ 、 5 0% 、 3 l o’0 和 5 2 0’ , 均在 3 0 ;0 以
上 。 这可能是由于具繁茂分枝的类群通常较少具有子囊盘 , 粉芽及鳞芽等营养繁殖体也
不常见 , 因而 , 它们的传播不如地衣体简单的类群广泛 。
2期 郭守 玉 :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 19 5
石蕊属地衣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 中森林覆盖面较大的地 区 , 如东北 、 秦岭及神农架地
区 、 西南地 区 。 西南地区的种类为 7 种 , 占中国总种数的 83 . 7% ; 秦岭 (太白山 )及神农架
地区有 4 0 种 , 占 4 3 . 6% ; 东北地 区有 4 4 种 , 占 4 7 . 8% ; 华东地区有 32 种 , 占 35 . 5% ; 海南地
处热带地 区 , 又无高 山 , 石蕊属地衣标本的种类较少 , 有 12 种 , 占 13 % ; 西北地 区 (主要指
新疆 )的种类也较少 , 有 1 种 , 占 12 % 。
中国西南地 区的石蕊属地衣种类 丰富 , 与之毗邻的印度及尼泊尔也有较多的石蕊属
地衣 ( A w as ht i , 19 8 8 ) 。 在中国西南地区还具有较多的特有种 , 中国石蕊属地衣中的 7 个中
国特有成分中有 5种 目前仅在西南地区及邻近地区有发现 。 研究发现 , 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C 旋al ,叮 i分布的北界是秦岭山脉的太白山 ; 欧亚成分中的 c . 〔。 rJ’ m be L , c en 、 在中国分布
的北界也是秦岭山脉 。
.2 2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
每一种生物依其各 自的起源 、 繁殖特点和传播途径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
一定的时间占领一定的空间 , 从而形成各 自不同的分布区 。
地衣生长分布与高等植物相似 , 受到基物特性和温度 、 湿度等气候条件的制约 。 但在
分布区的大小方面 , 地衣的分布区通常 比高等植物大 。 例如 , 地衣种的分布区在大小方面
往往与高等植物属 , 甚至科的分布区相类似 。 这可能与地衣的起源较高等植物早以及以
营养性繁殖为主的繁殖与传播方式有关 。 由于营养繁殖缺少基因交换和重组机会 , 因而
突出了地衣遗传 的保守性 ; 除非 由于环境的巨变等因子所引起的基因突变和随之而来的
形态分化和地理隔离 , 从而带来替代种和替代分布区 的出现 。 和以伴随基 因交换和重组
的有性繁殖为主的高等植物变异性相 比 , 地衣的遗传保守性显得更为突 出 。 由于地衣是
真菌与藻类或蓝细菌共生的生命支撑系统 ,而这种生命支撑系统所带来 的对环境的适应
性 , 尤其是抗旱性使它在物种分布区的扩大方面发挥着作用 。 就地衣的基物类型而言 , 土
生地衣比附生地衣分布更广 。 石蕊属地衣是真菌与共球藻属的种类 ( rT eb ou 万 “ s p p . )共生
的生命支撑系统 , 主要为上生类型 , 具有较广的分布区 , 其 中的一些种在全球各地广泛分
布 。 石蕊属的物种分布区在大小方面类似于高等植物的属或科 , 而它的属的分布区则更
大 , 为全球性分布 。 因此 , 在该属地衣地理学分析 中往往是以种的分布区为主 。
根据作者鉴定和研究的 92 种石蕊属地衣在中国 、 在北半球和南极及亚南极地区 的分
布 (资 料来 源 : A h it , 19 7 7 & 1 9 9 3 : A s a h i n a , 19 5 0 & 19 7 1 : B u r g ajz & A h it , 19 9 4 ;
E s s l i n g e r & Eg a n
,
19 9 5 : G o w a r d & A h ti
,
19 9 2 ; H amr m
e r , 19 9 5 : P a r k
,
19 9 0 : uP vr i
s
e r a l
.
19 9 2 ; S a n t e s s o n
,
1 9 8 4 ; S t e n r o o s
,
19 9 3 ; S t e n r o o s & A h ti
,
19 9 4 ; hT
o m s o n
,
19 6 7 & 19 84 : Y o s h im u ar
, 一9 7 4 ) 及有 关分 布研 究 的文 献 (仆 o m s o n , 19 6 7 & 19 84 ;
Y os 晰m u ar , 】% 8 ; A iht , 19 7 8 ) , 将中国石蕊属地衣划分为八个地理成分 , 每一成分中再分
为一至若干个分布区型 。 同时对中国石蕊属地衣地理成分的形成作了简要的分析 。
.2 2
.
1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成分
广布成分 ( e o s m 。 p 。 l i t a n e le m e n t )
属于这一成分的种类在北半球广泛分布 , 同时亦分布于南极和 (或 )亚南极地区 , 但它
们在南半球其它地区的分布尚不完全清楚 。 属于这一成分的中国石蕊属地衣种类有 19 种
(2 1% )
:
eP
r v i a e 组 的 e . s 宁u a m o s a : co e e沂 r a e 组 的 e . b o r e a l i s , e . J ` {产。 r ,二 is , e .
19 6菌 物 系 统 19 卷
夕 lu er ot a, C . s u lP h u r i n a ; O e h r o le u `

a e 组 的 C . e a r n e o l a ; eH l叩 o id u m 组 的 C . e a r i o s a :
lC a clo
n sa 组 的 .c 〔 e ,· v i〔 l o r n i s , e . c h l o r叩 h a e a , e . e o r n u at , C 刀m b r i a at , C g r a e i t is , C .
o c h r o e h l o r a
,
C
. 尸匆, 11叩 h o r a , e . 尸。 〔· il l u m , C .刃对 J口 at , C . s u b u l a at : uF r e a r a e 组 的 C .
fu r e叮 a , C . s e a b r i u c u la 。
其中的 C . b or ae il 、 和 C . 。 ar ne ol a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未发现 , 但南美有分布 ( S et n or os ,
19 9 3 )
。 而 e . e a r io s a , e . o e人: o e人zo r a 和 e . fu r e a at 在北方地区广泛分布 , 但在北极地区不
存在或较稀少 (S et n r o o s , 1 9 9 3 ) 。
环北极成分 ( C i r e u m p o l a r e l e m e n t )
属于这一成分的种类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及北极地区广泛分布 , 但在南半球不存在或
目前 尚未发现 。 属于这一成分的中国石蕊属地衣种类有 32 种 ( 35 % ) ; 按照各种分布区跨
越的纬度可进一步划分为 4 个分布区型 , 但这些分布区型间有部分重叠 。
( l) 北极一北方 ( A cr ict 一bo er al )分布区型 属于这一分布区型的中国石蕊属地衣有 8
种 , 它们是 枷 e i a ze s 组 的 e . a m a u r o e r a e a ; O e人r o l e u e a e 组 的 C . b a e i ll如 r m i s , C 叮 a n勿e s :
价 z叩 o j i u m 组 的 .c m a e r叩勺 zza : e za do n i a 组 的 C . g r o e n l a n id c a , C . m a e r叩梅 l l o de s , C .
; tr i。 at ; 凡 r v i a e 组的 C . s u hbj r e
·
a at

(2 ) 北极一温带 ( A cr it c 一et m pe ar t ur al )分布区型 属于分布区型的中国石蕊属地衣有
s 种 , 它 们 是 nU c ia le s 组 的 C . 。 n e· ia zi s : 凡 r v i a e 组 的 e . e r isP a at ; o e h r o le u e a 。 组 的 e .
bo
;抑 les ; eH lop od iu m 组的 C . 。 。 u m in a at 和 C . sy mP 脚二 rP a 。
(3 ) 北方一温带 (B o er al 一 et m pe ar ut ar l) 分布区型 属于这一分布区型的中国石蕊属地
衣有 17 种 , 它们是 儿 r v ia e 组的 C . 〔、 e n o et a , C . g l a u e a , e . 尸a r a s l ie at ; oC c c沙 r a e 组的 C .
e o c c 沙 ,· a , C . d ig i at at , C . if o e r he a n a , C . m e at c o r a l l沂 r a ; eH l叩 o d i u m 组 的 C . de c o r ti e a ta ,
C 尹e : i: 扣 r m is , C .夕 o ly e a , o ide s , C . s zr叩 5 1115 : C I口do n ia 组 的 C . e o n i o e r a e a , C . g r即 i , C .
h u m i l is
,
C
.
m a e r o e e r a s
,
C
.
m a万m a 和 C . r e i .
(4) 北方一热带 ( B o er al 一 tr 叩 ica l) 分布区型 属于这一分布区型的中国石蕊属地衣有
2 种 , 它们是 oC e e毋 r a e 组的 C . b a c i l l a r is 和 .c m a c ize n at 。
泛热带成分 ( p a n t r o p i e a 一 e 一e m e n t )
属于这一成分的种类 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 , 有些种类的分布
区可延伸至温带 。 属于这一成分的中国石蕊属地衣种类有 8 种 (9% ) : 即 lC “ do in a 组的 C
c o r n i e u l a at
,
C
. 夕 u t ie u l o s a , C . kr emP e lh u b e r i , C . r a m u l o s a , C . 八邓叨 11, C . s u b r a d i a at , C .
s u b s 叮u a m o s a ; 和 uF r e a at e 组的 C . af r i n a c e a 。
欧亚成分 ( E u r a s i a n e le m e n t )
这一成分是指那些只分布于欧亚大陆的种类 。 属于欧亚成分的中国石蕊属地衣种类
有 5 种 ( 5% ) : 它 们 是 C o e c沙 r a e 组 的 C . id v e r s a , e . 夕o ly da e印l a ; lC a do n i a 组 的 e .
m a舒 a r i e a ; 和 uF r e a at e 组的 C . ` · o 理m乃e s e e n s , C . s u b r a n g如 r m is 。 其中的 e . e o妙m b e s e e n s
在中国分布的北界是秦岭山脉 。
东亚一北美成分 ( E a s t A s i a n 一N o r t h A m e r i c a n e l e m e n t )
属于这一成分的种类只分布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和北美大陆 (尤其是北美东部 ) 。 属于
这一成分的中国石蕊属地衣种类有 7 种 (8% ) : 它们是 un o ia le 、 组的 c . ak ne w 了肠;i eP ; 、 iae
2期 郭守玉 :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 19 7
组 的 c . 占e “ 。 m o , , ti i: co 〔、 c必 r a e 组 的 e . g r a n u l a n s ; eH l叩 o d i u m 组 的 C . s o b o l e s e e n s :
lC o do
o ia 组 的 C . 叮 ln dr i ,’a 和 C . m o le 。叮 a ht “ ; 及 uF r’ a at 。 组 的 C . m a’ r oP le ar 。 其 中 的 C
ak 。 。 w skl i和 c
.
gl’ a 。 。 al n、 主要分布于白令海峡两边 , 一般也称之为白令成分 。 其余的 5 种
则均属于温带种类 。
东亚成分 ( E a s t A s i a n e l e m e n t )
这一成分是指那些只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以及邻近的太平洋 岛屿上的种类 。 属于这
一成 分 的 中 国石 蕊 属 地衣 种类 有 13 种 ( 14 % ) : 它 们是 nU “ al e 、 组 的 C . h口从双 ide ns ;is
co
e e沙 r a e 组 的 C .夕 s e u而 d i办。 , a , C . v u ze a n i 和 C . 夕u n n a n a : lC a d o n i a 组 的 e . a zi。 11, e .
de h is e e n s
,
C
.
fe
n e s t r a l is
,
C
. 舒m n OP o da , C . l ib ef r a , C . m o n g o li e a , C P s e u do gy m n op o da ,
e
.
s u方c o n is et a 和 c . s u 占m u zt如 r m i s 。 其中的 e . a li n i i , C h o 儿牡之ide n s i s 和 C . l ib ef r a 分布在北
方至 温带 地 区 ; c . m on g ol ic “ , c . v ul 。 。 i 分布 于温 带至 热带地 区 ; c . fe ne s tr al l’s , C
y un
。卿 “ 主要分布于温带高海拔地区 ; 而其余的 6 种则主要分布于泛热带地区 。
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 S i n o 一 H im a l a y a 。 e l e m e n t )
该成分是指只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及喜马拉雅山脉的种类 , 中国石蕊属地衣中只有 1
种 , 即 un ,.i al is 组的 c . de lva 盯 i。 A iht ( 19 6 2) 曾报道该种只出现在喜马拉雅 山脉地区 , 新
的分布资料表明该种分布的北界和东界是秦岭山脉的太白山 。
中国特有成分 ( E一e m e n t e n d e m i c t o C h i n a )
属于该成分的种类是指那些 目前仅知道分布于中国的一些特定地区的种类 , 如西南
地 区 , 秦 岭 及 神 农 架地 区 等 。 属 于 这 一 成分 的 中国 石蕊 属 地 衣 种类 有 7 种 (7% ) :
OC
〔 e沂 r a e 组 的 C . lu s h a n e n s i s , C . s in e n s is , C . s u b in e r a s s a at ; O e h r o l e u e a e 组 的 C l a i i :
伪 z叩 o d i u m 组的 C . h e n g du a n e n s is , C . s u b印 o do e a塑 a ; lC a do n ia 组的 C . g o n g g a e n s is 。 其中
C al i 同时存在于中国西南地 区和台湾 。
2
.
.2 2 中国石蕊属地衣地理成分的形成
中国石蕊属地衣地理成分以环北极成分为主 ( 35 % ) , 这是历次冰川进退的结果 , 与石
蕊属地衣的种类主要为北极和温带起源 (A h it , 198 2) 是一致的 ; 其次为东亚成分 ( 14% ) , 因
为中国地处东亚 , 具有复杂的地理与气候条件 , 这也是很 自然的 。 至于中国特有种则仅 占
7%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可能会发现其中的一些种存在于其它地区 , 同时也可能发现新的中
国特有种 。 事实上 , 石蕊属地衣中较少具有特有种 , 这可能是其主要以地衣体小片断来繁
殖和传播的结果 ( S te n r o o S , 19 9 3 ) 。
中国石蕊属地衣中有 7 个为东亚一北美间断分布种 , 这种间断分布可能是由于 4 30 0万
年前北美与欧亚古陆的分离而造成的 。 其中的 4 个种 , lC a do o ia b ae u m 。 。 it , C . ,’y iln dr ica ,
C
.
m “ et o cy’ o hl 。 和 C . m二 r oP et ar 为东亚一北 美成分是 由作者首先提 出的 。 有趣 的是 C
m ac r op etr
“ 与欧亚成分中的 C . 阴尽m b es c’e ns 及广布成分 中的 C . fu r ,’a at 在形态和化学上
均很接近 , 显示它们之间可能具有亲缘关系 : 即 c . m ac r op et ar 与 c . 。。尽m b es ce n , 是由 C
fu cr at 分化而来 , 东亚为其起源和分布的中心 , 而北美和欧洲分别为其分布的边缘

东亚成分中的 C I口 ,ol n i a v u l (、 a n i和 C .少 u n n a n a 分别为北美特有种 C . e r i s ta et ll a 和 C .
tr an cs en de
n、 的地理替代种 。 C . v ul o an i与 C . 。 ; is at elt al 的地理替代关系已 由前人进行过讨
论 ( Y o s ih m u r a , 19 6 8 ; C u lbe sr o n , 19 7 2 ) 。 而 c .夕u n n a n a 和 C . tr a n s e e n de n s 的地理替代关系
1 9 8 菌 物 系 统 19 卷
则 由作者首次提出 。 这两个种形态上极为相近 ; 化学上 前者含鳞衣酸而后者则含地茶酸 ;
前者只分布于东亚南部的高山地区 , 而后者则仅存在于北美西部地 区 , 两者的分布区没有
重叠 。 看来 , 早在 4 3 0 0 万年前的北美与欧亚古陆尚未分离之前这两个种的分化业已发生 。
由于这 两块大 陆的分离而造成的地理隔离 , 使它们逐渐形成一对地理替代种 。 但这两个
种的分化应在 白令海峡形成之后 (第三纪中新世 , 15 0 0 0 万年前 ) ,并 可能均从粒红石蕊 ( C
g ar o ul an
、 )分化而来 , 这三个种均含有松萝酸 。 c y un o an 。 仍然保持 c . gr an ul an 、 的海洋性
特征并含有鳞衣酸 ; 而 C . tr an 、 · ,n de n、 则具有大陆性特征且含有地茶酸 。 但两者均以粉芽
代替了 c . gr an lu a n、 所具有的颗粒 , 它们的分布区亦在各 自的大陆向南延伸 。
致谢 作者在本研究 中得到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研究员的指导 ; 芬兰赫尔辛
基大学的艾棣教授检查了部分标本并惠赠文献 , 谨致谢意 !
【参 考 文 献 l
陈健斌 , 吴继农 , 魏江春 , 19 89 . 神农架 地衣 , 《神农架真菌 与地衣 》 . 中国科学院神农架真菌地衣考察队主编 .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1一 5 14
魏江春 , 姜玉梅 , 19 8 6 . 西藏地衣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一 13 0
A】l it T , 19 6 2 . 众 s t n b u r l o n o f t h e 11e h e n ( 、 l a ,l() n i a d’, al 1,毋 2 d e s A b b 二 凡石 ” 了o r a n da 勘 ( , i e la z z ` P r o 八z u z了u e l 月 o r a
eF
n n i “ a , 37 : 2 5 6一 2 5 7
A h it T
,
19 7 6
.
hT
e l l e h e n g e n u s 〔了a d o ,了i a i n M o n g o l l a . J 关尽〕 OB t, 5 1 ( 12 ): 3 6 5一 3 73
A h it T
,
19 7 7
.
C/ a d o 尹老I a W一9 9
.
In P oe l t J & V e z d a A
,
B e s it m m u ng
s s e h l u s s e l e u r o P ia s e h e r lF e e h te n
,
E rg a似 u n g s h e fl I . iB 为l z o t1/ 石 〔介亡尹20 10 , 9 : 4 5 ~ 9 5
八h it T , 19 7 8 . L l c h e n s o f the b o re a l e o n i fe r o u s Z o n e . 111 : S e a w a rd M a r k R D . e d . L l e h e n EC o lo g y
.
L o n d o n :
A e a de m l e P re s s
.
14 5一 18 1
A】l it T , 1 9 82 . E v o l u t l o n a ry T re n d s I n C l a d o n l l fo rm L l e h e n s
.
OJ u r n aH r
r o z万 OB z 山b , 5 2 : 3 3 1一 34 1
-hA
it T
,
19 9 1
.
S o m e s pe e . e s o f C la d o n 一a e e ae ( L l e h e n , z e d A s e o m y e e et s) for m C h
l n a a n d a dj
a e e n t e o u n t n e s
.
凡为, c o s l劣 f e 户,老a . 4 : 59一 64
八 11 it T , 19 9 3
v a n e t y
N a m e s
及 9 2褚m
I n e u r e n t u s e I n ht e C l a d o n i ac e a e (l l e he n 一fo rm
i n g as e o m y e e t e s ) I n t h e r a n k s o f g e n u s t o
卜砂g , 12 8 : 5 8一 10 6
A l l it T
,
aL
一 M一 J 19 79
.
hT
e l l e h e n g e n e r a ` 7a 而 17i u , 〔 t l a (lI )了a a n d ( ’I“ d i a 一n T ia w a n . 力了22 Bt) r eF z了,了i〔丫, 16 : 22 8一
2 36
A s a h l n a Y
,
19 5 0
.
L l c h e n s o f J a P a n 1
. 段 n u s 门a d o n la T o k y o . l一 2 5 5
A s a hi n a Y
,
19 7 1
.
A T L A S o f J a P a n e s e C la d o n i a e
.
T o k y o
.
l一 2 7
A w as ht l D 玖 19 8 8 . A k e y t o t h e m a e or l一e h e n s o f In di a a n d Ne P al
.
J aH t
r o r i
BO
r
,
6 5 : 2 0 7一 3 0 2
B u rg 眨 A 民 A h it T , 199 4 . C o n t n b u it o n t o t h e s t u d y o f t he g e ne ar lC a d i月a a n d 〔7 a d o z , i a in S P a l n 11. NO v a
I le d飞、
·
lg i a
,
5 9 ( 3一4 ) : 39 9一 4 4 0
C u lbe rs o n W L
,
1 9 7 2
. 以 sj u n e it v e d 一s t n b u it o n s I n ht e l i c h e n fo rm 一n g f u n g l
. 肋 z 7a l f s o / l]/ e 3升j s o :、 r z OB ta , , z` 农 l
G a rde n
,
5 9 (2 ) : 1 6 5 ~ 17 5
E s s li n g e r T L
,
E g a n 民 19 9 5 . A s l x th e h e e k l l s t o f th e l一e h e n 一of irm n g , 11e h e m c o lo u s a n d a l l l e d fu n g l o f th e
c o n it n e n at l U n i t e d Sat t e s a n d C a n a d a
. 角。 召门 二 l o g i s r , 9 8: 4 84 ~ 4 8 6 (〔物 do n i a )
〔六〕w a rd T , A h it T , 19 9 2 . M a e or l , e h e n s a n d ht e l r z o n al d i s t ir b u it o n I n W e l ls G r a 3 P r o v l n e , al aP kr a n d l st v l e Lnr yt ,
B n it s h C o litm b i
a
,
C a n ad a
.
A (

la (B, al
z了 z (双 eF n n i c a
,
14 7 : l一 6 0
uG
o S Y
,
W
e l J C
,
19 94
.
S t u d l e s o n ht e l l e h e n fa ll l l l y C lad
o ru ac e a e I n C址 n a IV : S pe e l e s o f 〔 ’ la do n i a n e w t o
e 址 n a . 娜、 丫 ,砂 w le n : a , 7 : 2 9一 3 5 [郭守玉 , 魏江春 , 19 9 4 . 菌物系统 7 : 2 9一 3 5 ]
aH rm m
e r S
,
19 9 5
.
A s y n o P s i s o f ht e eG
n u s C la d o m a i n ht e N o hrt
w e s te rn U in te d S ta te s
. 乃 e B了1 , o l o g o r , 9 8 ( l ): l一
2 期 郭守玉 : 中国石蕊属地衣的地理学分析 19
2 8
P a r k Y S
,
199 0
.
hT
e m a e r o l l e h e n fl o r a o f S o u th K o r e a
. 几 e B rl , 0 10 9 15 了, 9 3 : 10 5一 16 0
uP 刊 一5 O W , C o P P l n s B J , H a w k s w o rt h D L , J a m e s P W M o o re D M , e d
.
19 9 2
.
hT
e 11e h e n fl o r a o f rG
e a t
B n 切 n a dn I re l a n d . L o n d o n : N a t . H谈5 . M u s . P u b l ie a it o n s
S a n te s s o n 民 19 8 4 . hT e L l e h e n s o f S w e d e n a n d N o rw a y
.
S toc hk
o lm a n d U P P s a la
.
S te n r o o s S
,
.
19 9 3
.
T a x o n o m y a n d d 一s t n b u it o n o f th e l一e h e n fa n l i ly C l a d o m ac e a e 一n t he A n ta rc it e a n d pe n 一 A n t a rc it e
re g l o n s
. 〔 ) 3夕了肠 t , 3 : 2 10一 3 4 4
S te n r o o s S
,
A h t一 T , 19 94
.
A s y n o Ps l s o f th e J a P a n e s e ta x a o f jC u ,lo
l, ; a s e e it o n C o ( 丫
、价 r a e , J aH zzo r , B o r 加 b , 7 5 :
30 5一 3 18
hT
o m s o n J W
,
19 6 7
.
T h e L 一e h e n eG
n u s 门a d o n i a in N o rt h A n l e n e a . T o r o n t o : T o r o n t o U m v e乃 l t y Pr e s s .
hT
o m s o n J W
,
19 84
.
A m e n e a n A rc it e L l c he n s l
,
T h e M ac or l ie h e n s
,
N e w Y o kr
: C o lu m b ia U m v e sr i t y P er s s
V ai m o E A
,
18 8 7
,
18 9 4
,
18 9 7
.
M o n o g ra Ph l a C l a d o n l a ru m nU i
v e rs al is l一111
. 」〔、 la 肠 〔1 aF u n a FI eF n n i e i , 4 : l 一 50 9 :
1 1 : l一9 8 : 14 ( l ) : l一 2 6 8
W h l te F J
,
J a m e s P W
,
19 8 5
.
A n e w g u id e t o m 一e roc h e m i e al te e h m q u e s of r the id e n it if e a it o n o f l l e h e n s u b s at cn e s
.
B r i l lj (
·
h 助 〔 Bu l l , 7 5 ( s u P P I净: l一 4 1
Y o s h 一m u r a l , 19 6 8
.
hT
e Ph y t o g e o g m P h l c a l re la it o n s址p s be tw e e n t h e J a Pa n e s e a n d N o hrt A m e n e a n s pe e l e s o f
C la ,l() 爪 a
.
J I tIJ I l() lr (B 片 山 b , 3 1 : 2 2 7 ~ 2 4 6
Y o s h i m u ra l
,
19 7 4
.
L l e h e n fl o ar o f J a P a n I n c o l o r
.
O s a ka : H o l k us h
a
uP b l
l s ih n g C o
.
,
L t d
.
l一 34 9
A N A L Y S IS O F G E O G R A P H Y
O F T H E L IC H E N G E N U S C L月D O八I/ 月 F R O M C H IN A
G U O S h 0 1】一Y l
(1S 二 te m a z i〔
、 场、 。 10幻 & jI ` 7 , e n o l o g 、 助方() r a r o朴、 1 : s t i t u et of 赫 `、 r o b i o l o爵、 A (、 u let m i a 51 2: i c a , 及夕i n g 10 0 0 80 )
A B S T R A C T : I d e n it if e a it o n o f m o re th a n 4
,
0 0 0 s pe e 一m e n s e o l le e te d fr o m C h l n a y l e ld e d 9 2 s pe c 一e s o f ht e l ic h e n
g e n u s C l a d o n i a
.
hT
e a u ht o r d Lv id e d t h e s e s pe e ie s 一n t o 8 g e o g ra P hi e a l e le m e n ts , l
.
e
.
C o s m o Po l iat n e le m e n t ( 19
s pe e 一e s
,
2 1% )
,
C l cr u m P o la r e le m e n t ( 3 2
,
3 5% )
, 几 n t r o Pi e al e le m e n t ( 8 , 9% ) , E u ra s l a n e l e m e n t ( 5 , 5% ) , E as t
A s L-an No hrt A
ll l e n e a n e le m e n t ( 7
,
8% )
, 〔a s t A s ia n e le m e n t ( 13 , 14% ) , S i n o- 比 m al a y a n e le m e n t ( l , l% ), a n d
S pe c ie s Edn
e m i e t o C比 n a ( 7 , 7% ) . 断 s e u s s io n s o n ht e of rm a it o n o f th e m沮 n g e o g ar P hi e a l e le m e n ts e x e e P t
c o s m o P o l iat n o n e o f C/ a d o z了i a s P P
.
fr o m C ih n a a re g lv e n i n 而 5 P a pe r . 1l l e s pe e l e s C al do n i a 少,u n n a n a , e n d e im e
to f交巧 t A s i我 a n d 〔 ’ . 1) 视 n s c e z Ztle n s , e n de m ie t o N o -hlt Am e n c 我 as a Pia r o f v ie a ir o u s s pe e l e s a re P r o Po s e d
.
hT
e
fo u r s pe c l e s (C 为e a u n , o n t i ; , C . 〔 , l ; , Zltr i〔二 , C . m a le o 〔 , , a th a a n d C . n :a c r op te r a ) as E as r A s i a n 一 N o rt h z、 1l l e n e a n
id sj u n e it o n s a re s u g g e s t e d
, a n d th e Q l n l一n g M o u n 佃 n s as ht e n o hrt e rn d 一s t n b u it o n l lm 一t o f t h e S i n o- 片m a la y a n
s pe e ie s C
.
de al F盯 1 an d ht e E u挑 l a n s pe e l e s C c o移 ” 卫b e s e e n s 15 i dn ie a te d as w e l l .
K E Y W O R D S : C h in a
,
lC a do
l了z a , g e o g ar Ph y
, 顶 sj u nc it o n , V l e a ir o u s s pe e i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