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一支箭化学成分的研究



全 文 :科研简讯 ·
大一支箭化学成分的研究
三叶鼠尾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梁 幸巨 忠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陈 毓 群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杨保津 黄秀 兰 胡之壁 陈政雄
自从丹今用1 1一 A成酸钠作为一个新类型的冠心
病药物应用于临床以来 , 我们对鼠尾草属植物中的二
菇酿类化合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 在寻找新资源
和新的二菇醒类活性物质过程中 , 找到了含有丹参酮
11一 A 高达0 . 6% , 比丹参含量高两倍的三叶鼠尾草植
物 。
我们从云南产的三叶鼠尾草 ( S a l v i a t r i j u g a
D ie l s )俗名小红参根 中分离出 9 个二菇配类化合物 ,
经过鉴定 , 分别为丹参酮 11一 A 、 次甲丹参醒 、 丹参酮
I
、 隐丹参酮 、 二氢丹参酮 I 、 丹参酸甲醋 、 经基丹
参酮 11一 A和丹参酮 1 1一 B S 个 已知化合物。 此外还得
到一个新的二菇邻配类化合物 , 命名为经基次甲丹参
砚 , 呈 紫红色梭柱状结晶 , C , 。 H ` ; O 书, 熔点19 6 一
一。8 ℃ 。 紫外光谱几尝留H n m ( 10 9 ` ) : 2 2 0 ( 5 . 05 ) , 25 0
( 4
·
1 3 )
,
2 8 8 ( 4
·
13 )
,
4 7 0 ( 3
.
36 ) . 红 外 光 讲 , 众呈二
e m 一 ’ : l贬; 4 0 , 1 6 75 , 1 6 90 , 32 2 0 , 3 5 0 0 , 表明有邻配
及 经基的存在 , 分子量 29 4 . 08 92 (高分辨质谱实测
值 ) . 核截〔共振谱基本上与次甲丹参醒相一致 , 唯一不
同之处乃是经基次甲丹参醒缺少次 甲丹参配 A 环上 7
位质子的信号 , 而代之于 d 4 . 扣 一 4 . 59 p p m 处出现面
积为一个氢的 d d峰 , 启 示经基位于 A 环 (脂环 ) 上 ,
同时亦由去偶实验证实经基连接在 A 环 C 7位上 , 根据
波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别 , 推定轻基次甲丹参配 ( h犷
d r o x了m . , t h y l e n e t a n . h i n勺u i n o n e ) 的 化学 结 构 为 :
大一支箭为菊科植物 C er Pl’s 。 。 户`介 or (F r 。 n c h . )
B a cb
. ,
· 又 名 一 支箭 , 为云南民间常用中草.药。
收淇 南 本草》 记载有滋阴润肺 、 止肺热咳嗽 、 除虚劳
发烧 、 功疮毒 、 利小便 、 止咳血之效 。 云南民间常用
其根或全草治疗夜盲 、 百日咳 、 支气管炎等。 演南地
区有些医疗单位曾用于治疗肿瘤。 其化学成分 尚未见
报道 。 我们 从 其根的乙醉提取物 中通过硅胶柱层 析 ,
分离出三个化合物 (晶 I 、 11 、 I川 。 晶 I 的分离及 其
结构鉴定已经完成 。 晶 11 、 晶 I H 的鉴定工作正在进行。
晶 x : m p 2 1 3 一 z l s oc [ a 〕号。 + 67 。 ( C = l ,抓仿 ) 。
经质谱测定其分子量为46 8 , 结合元 素分析 , 确定其分
子式为 C 3 2 H 5 2 0 2 。 醋 醉 一 浓硫 酸反 应 呈 棕 红 色 。
1 R v 气呈xr e m 一 ’ : 17 30 ( C = O ) , 12 礴5 ( C 一 O ) , 1 6 J o
( ) C = C H Z ) 30 70
,
88 0 ( 二 C H : ) 。 N M R j : 0
.
5月,
0
.
8 7
,
0
.
93
,
0
.
98
,
1
.
02
,
1
.
0 5
,
1
.
0 8 ( 7 个碳 一 C H 3 ) ,
}
2
.
05 ( 3 } J单峰 C H 3一 C 一 )月 . 62 ( Z H多重峰 = C H Z )。
M s m / e : 4 6 8 ( M

)
,
4 5 3
,
4 0 8
,
39 3
,
2 8 9
,
2 4 9
,
22 9
,
22 0
,
2 0 4
,
1 8 9
,
17 5
,
1 6 1
。 根据其理化性质及光谱数
据确定晶 l 为 t a t a x a s t e r o l a 。 e t a t e , 其结构如下 、
、 儿腹痛草肴效成分捧芽莱
苦武的分 离和鉴定
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梁拒忠 纬大君 李 辉
为了实际应用资源的需要 , 我们将其植物形态和
生 药组 织进行 了研究 , 发现其根的 显微组 织 比较特异 。
云 南省楚雄州药品检验所 衰 小 波
50 1 24 二
小 儿腹痛草是龙胆科植物金沙青叶胆 ( S 切 e r l ,
药学通报 1 9 82 年第 ! 7卷第 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