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蔹莓抗菌效应的实验观察



全 文 :收稿日期:2006-01-18; 修订日期:2006-03-28
基金项目:黄石理工学院资助课题(No.036)
作者简介:林建荣(1961-),女(汉族),湖北大冶人 ,现任黄石理工学院医
学院主任医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儿科教学及临床工作.
乌蔹莓抗菌效应的实验观察
林建荣 , 李 茉 , 邓翠娥 , 梁 红
(黄石理工学院医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3)
摘要:目的 观察乌蔹莓的抗菌效果 ,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药乌蔹莓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
菌等化脓菌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体外抗菌效应实验 ,并以中药制剂板蓝根和鱼腥草的注射液作对照。结果 乌蔹莓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变形杆菌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等均有抑菌效果 , 且抑菌作用强于鱼腥
草和板蓝根。结论 乌蔹莓具有明显的抗菌效应。
关键词:乌蔹莓; 平皿法 ; 抗菌效应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9-1649-01
ExperimentalObservationoftheAnti-bacteriaEffectsofCayratiajaponicaGagnep
LINJian-rong, LIMo, DENGCui-e, LIANGHong
(MedicalSchool, HuangshiCo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 Huangshi, Hubei43500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anti-bacteriaeffectofCayratiajaponicesoastoprovideclinicaltreatmentwithscientific
basis.MethodsByapplyingplating, Anti-bacteriaexperimentwascarriedouttoseetheefectivenessof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CayratiajaponicagagneponG+andG-pyogenicbacteriaandcomparetheresultofthisexperimentwiththatoftradi-
tionalChinesemedicineisatidisandherba.ResultsTheresultsoftheexperimentindicatedthatcayratiajaponicagagnepherbhad
obviousanti-bacteriaefectsonStaphylocossusaureus, Staphylococcusepidermidis, Colibacilus, Baciluspyocganeus, Bacillus
proteus, TyphoidbacillusandDysenterybacilus.Andtheanti-bacteriaefectwasmorepowerfulthanthatofisatidisandherba.
ConclusionCayratiajaponicagagnepherbhasobviousanti-bacteriaeffects.
Keywords:Cayratiajaponicagagnep; Plating; Anti-bacteriaefects
  乌蔹莓是一种繁殖力很强的野生植物 , 具有解毒消肿 、活血
散淤 、利尿止血的作用 ,且易采集和炮制 [ 1] 。为了了解乌蔹莓的
抗菌效果进行了实验观察 ,通过对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
菌 、表皮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变形
杆菌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等)等化脓菌 ,采用平皿法进行体外抗
菌效应实验 , 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
1.1 培养基
1.1.1 牛肉膏培养基 用 0.5%牛肉膏 、 0.5%氯化钠 、 1%蛋白
质胨和 1%葡萄糖配制成 pH7.6肉汤培养基 ,经蒸汽高压 110磅
灭菌 20min, 作为稀释菌液;培养痢疾杆菌时另加 1%小牛血清。
1.1.2 肉琼脂基础培养基 于牛肉膏培养基(肉汤)中加入 2%
琼脂 , 经蒸汽高压灭菌后作为测定临床分离菌株的敏感性实验。
1.2 菌和菌液制备 由临床上分离的受试菌 , 分别为金黄色葡萄
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变形杆菌 、伤寒杆菌 、
痢疾杆菌等 , 取上述各菌株分别再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经 37℃
18 h孵育后再接种于 5 ml肉汤培养基中 , 再用 3 mm接种环定量
分离 , 制成后每毫升含菌数约为 9×108[ 2]的菌液。
1.3 药物
1.3.1  由湖北黄石三九制药厂提供 100%(1 ml药液相当于生
药 1 g)的乌蔹莓水提取液 , 进行对倍稀释得 500 , 250 , 125 ,
62.5, 31.25, 15.63 mg/ml等系列浓度的乌蔹莓肉琼脂基础培
养基 , 调整 pH至 7.6,经蒸气高压灭菌 20min后备用。
1.3.2  鱼腥草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作为阳性对照 , 用上述方
法稀释鱼腥草和板蓝根注射药。
2 方法
将上述系列药物的肉琼脂基础培养基使其溶化 ,待冷至适当
温度(45℃)倒人平器内冷却凝固后 , 将上述 0.05ml菌液点于多
点接种器的点棒上 ,再接种于含有不同药物浓度的肉膏基础琼脂
平皿上 ,经 37℃ 14 ~ 18 h培养后 , 观察抗菌效应及最低药物抑
制浓度(MIC)。
抑菌作用判定标准:药物最高稀释度平皿中细菌不生长者 ,
为该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对照平皿不加细菌应无细菌生长 , 培
养基对照平皿加菌应有细菌生长。否则视为实验失败。
3 结果
通过 3种中草药的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
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变形杆菌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等均有抑
菌效果 ,且乌蔹莓的抑菌作用强于鱼腥草和板蓝根。乌蔹莓本身
对各菌株的抗菌活性比较 , 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
菌 、表皮葡萄球菌 , MIC分别为 250, 125 mg/ml,对革兰氏阴性菌
如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变形杆菌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 , MIC分别
为 250 , 125, 250, 125, 250 mg/ml。结果见表 1。
表 1 3种药液最低抑菌浓度 mg· ml-1
实验细菌 乌蔹莓水提液 鱼腥草注射液 板蓝根注射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 250 500 250
表皮葡萄球菌 125 125 125
痢疾杆菌 250 500 500
大肠杆菌 250 500 500
变形杆菌 250 500 500
伤寒杆菌 125 250 250
绿脓杆菌 125 250 250
4 讨论
乌蔹莓 Cayratiajaponica(Thunb.)Gagnep是葡萄科乌蔹莓
属的蔓生草本植物 ,性寒味苦酸 , 功能清热解毒 , 利湿消肿 ,为了
开发与利用这一中药自然资源.我们对乌蔹莓抗菌效应进行了实
·164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6VOL.17NO.9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9期
验观察 , 结果提示乌蔹莓的抗菌谱是较广的 , 对革兰氏阳性菌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萄球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 、绿脓
杆菌 、变形杆菌 、伤寒杆菌 、痢疾杆菌等均有抑菌作用 , 且强于中
药鱼腥草和板蓝根 , 就其本身对各菌株的抗菌活性比较其抗菌活
性以表皮葡萄球菌 、绿脓杆菌 、伤寒杆菌为强。
中草药对细菌的敏感试验影响因素较多 , 如草药的产地 、采
集的方法 、时令以及炮制方法 、药物的 pH值等均可影响抑菌效
果。中草药的有效成分提取也至关重要 ,实验方法不同结果也有
差别。我们就乌蔹莓的抗菌效应采用平皿法。其他方法的抗菌
效果 , 其抑菌效价有待进一步的实验与探讨。
参考文献:
[ 1 ]  《中国中草药汇编 》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第 1版 [ 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 1983:214.
[ 2 ]  李其英 ,徐勉忠 ,孔祥云.实用临床医学检验 ,第 1版 [ M] .武汉:湖
北人民出版社 , 1980:517.
收稿日期:2005-11-01; 修订日期:2006-04-22
基金项目:贵州省中药现代化基金资助项目(No.200403)
作者简介:陶 玲(1975-),女(汉族),贵州贵阳人 ,现任贵阳医学院讲师 ,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现代化的药剂学与药效学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沈祥春(1973-), 男(汉族),山东郓城人 , 现任贵阳医学
院副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心血物理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剂对兔离体心脏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陶 玲 1 , 沈祥春 1* , 王永林 1 , 方泰惠 2
(1.贵阳医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4; 2.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 观察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剂(FFHC)对离体家兔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离体兔心脏
Langendorf灌流 ,使心脏停灌 45min后复灌 , 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冠脉灌注量 、灌注液 LDH与 CK、以及病理组织学
检查为检测指标。结果 FFHC高 、中剂量组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脏的冠脉
灌注量 , 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 CK和 LDH外漏 , 拮抗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的组织学损伤。结论 FFHC对心肌缺
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剂; 家兔; 缺血再灌注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09-1650-03
ProtectiveEffectsofFuFangHongCaoFreeze-driedPowderInjectiononRabbitHeart
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vitro
TAOLing1 , SHENXiang-chun1* , WANGYong-lin1 , FANGTai-hui2
(1.DepartmentofPharmaceutic, GuiyangMedicalColege, Guiyang, 550004, China;2.DepartmentofPhar-
macology, Nan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Nanjing210029 ,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FuFangHongCaoFreeze-driedPowderInjection(FFHC)onrabbitheartis-
chemia-reperfusioninjuryinvitro.MethodsTosimulatetheischemia-reperfusionmodelbyblockingperfusionfor45 min, and
thenreperfusiononrabbitheartwithLangendorffperfusioninstallationinvitro.Thefluxliquidofcoronaryartery, LDHandCK
activitiesofperfusionliquid, andpathologicalhistologywereassayed.ResultsGroupsofhighandmediumdoseofFFHCsignifi-
cantlyenhancedthefluxliquidofcoronaryarteryofischemia, inhibitedtheCKandLDHactivitiesofperfusionliquid, andim-
provedthepathologicalhistologyofischemia-reperfusion.ConclusionFFHCcanprotecttheheartinjuryinducedbyischemia-
reperfusion.
Keywords:FuFangHongCaofreeze-driedPowderInjection; Rabbit; Cardiacischemia-reperfusion
  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剂(FuFangHongCaoFreeze-dried
PowerInjection, FFHC)系贵阳医学院药剂学教研室根据传统苗族
用药理论 , 结合现代制药技术及活性分析的技术与方法 , 研制出
以贵州地产药材荭草为主药的治疗胸痹心痛的中药新药。前期
的研究结果证实 , 其具有改善冠脉循环 、降低心肌耗氧量 、减轻实
验性心肌缺血损伤 , 提示其可能具有保护心肌拮抗缺血 -再灌注
损伤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阻断离体家兔心脏冠脉血流 45 min后
复灌 , 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从心肌酶的漏出 、冠脉流量及心
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方面观察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剂的对心肌缺
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 材料
1.1 药品及试剂 注射用复方荭草冻干粉针剂 (FFHC)为棕黄
色粉末 , 100 mg(9g生药)/支 , 由贵阳医学院药剂教研室研制 , 试
验前用 0.9%的氯化钠注射液配制成所需浓度。复方丹参注射
液 , 规格 4 g(生药)/2 ml/支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公司上海第一制
药厂生产。乳酸脱氢酶(LDH-L)试剂盒 ,肌酸激酶(CK)试剂盒 ,
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 仪器 FA2104上皿电子天平 , 上海天平仪器厂;Vitalab2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荷兰 vitalscientific公司;BT01-100型恒流
泵 , 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二道生理记录仪 ,成都仪器厂。
1.3 动物 青紫兰家兔 , 雌雄各半 , 体重 2.0 ~ 2.4 kg,均由南京
中医药大学动物中心提供 ,动物合格证号:SYXK(苏)2002-0053。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 student-t检验;P<0.05为差异具
有显著性 , 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变化率% =(X给药后 -
·1650·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9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6VOL.17NO.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