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采收季节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全 文 :采收季节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
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李军乔
(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农学系 ,青海 西宁 810003)
摘 要:通过紫外可见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季节采收的鹅绒委陵菜块根———蕨麻以及野生蕨麻中的总黄酮含量 ,结果表明 ,栽
培种和野生种总黄酮含量几乎没有差别;春蕨麻和秋蕨麻的总黄酮含量有较大差异 ,秋蕨麻的总黄酮含量比春蕨麻高 25.8%,
从而为蕨麻的最佳收获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鹅绒委陵菜;春蕨麻;秋蕨麻;块根;总黄酮含量
中图分类号:Q949.7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42(2004)04-0073-02
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e L.)属于蔷薇科(Rosacrae)委陵菜属 ,是一种多年生具匍匐茎的草本
植物 ,分布于世界各地 ,但只在青海等高寒地区其根系膨大 ,富含营养 ,称为“蕨麻” ,该植物块根具有生
津止渴 ,健脾益胃 ,收敛止血 、止咳 、利痰 、益气补血的特点 ,主治吐血 、下血 、崩中 、疟疾痈疮 、脾虚腹泻 、
下痢等症 ,是藏药常用药 ,在当地常做为保健品和草药来使用.十二世纪的《珍宝图鉴》记载:“春蕨麻性
凉 ,味甘 ,人畜皆食 ,止热痢.秋天性变温 ,故秋蕨麻性温而不热 ,经常大量食用 ,不上火 ,对于体质虚弱的
老人 ,先天不足的婴儿 ,尤为佳品……[ 1] .不同季节收获的蕨麻块根功效不同表明了其药用成分和营养
成分也不会相同.根据作者对青海省大通 、门源等地的调查 ,农民常常是在初春农闲季节才进行蕨麻的
采挖 ,因此市面上秋季的蕨麻较少 ,作者对不同季节采收的蕨麻成分进行了实验研究 ,以提供最佳的采
收时间.药用成分的系统预试显示其块根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 2] .黄
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肿瘤 、性激素调节 、抗氧化作用 、抗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 3] ,近年来的
研究表明其还含有抗抑郁主要活性成分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4 、5] .鉴于此 ,对不同季节收获的蕨麻块根
进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很有必要 ,这不仅可以证实栽培种和野生种之间的成分变化 ,并且提供人工栽培
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野生的鹅绒委陵菜块根采自娘娘山山坡地(春季采挖的即为野生春蕨麻 ,秋季采挖的即为野生秋蕨
麻).娘娘山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北 40km 处 ,土壤全氮(N)含量 4.59g/kg ,全磷(P)0.66g kg ,全钾(K)
16.25g kg ,速效钾(K)51.80mg/kg ,pH8.00.栽培蕨麻分别于 2002年 10月及 2003年 3月采自试验地.栽
培蕨麻从娘娘山于 2002年 4月移栽至试验地.试验田位于娘娘山 10公里处 ,气象条件与娘娘山一致.
平均海拔 2500m以上 ,年均降水量 450-560mm 之间 ,年平均气温 3.9-5.5℃, ≥0℃的年平均积温 2140
-2600℃.年极端最低气温-19℃, 年极端最高气温 26.9℃,土壤全氮(N)含量 1.22g/kg , 全磷(P)
0.93g/kg ,全钾(K)17.88g/kg ,速效钾(K)328.11mg/kg ,pH7.46.
1.2 仪器与试剂
752C型紫外可见光光度计(上海),KQ-250B型超声波清洗机 ,离心机(前苏联),芦丁标准液由上海
试剂二厂提供 ,其它试剂为分析纯 ,试验用水为去离子蒸馏水.
收稿日期:2004-04-16
作者简介:李军乔(1968-),女(汉族),河北定州人 ,青海大学副教授 ,博士,主要从事生物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2004年
第 4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04
No.4
DOI :10.16229/j.cnki.issn1001-7542.2004.04.021
表 1 标准曲线的配制
Table 1 The Confect of Standard Curve
管号 1 2 3 4 5 6
芦丁标准液(mL) 0.0 0.2 0.4 0.6 0.8 1.0
30%乙醇(mL) 5.4 5.2 5.0 4.8 4.6 4.4
5%NaNO 2(mL) 0.3 0.3 0.3 0.3 0.3 0.3
放置时间(min) 5 5 5 5 5 5
10%Al(NO3)3(mL) 0.3 0.3 0.3 0.3 0.3 0.3
放置时间(min) 6 6 6 6 6 6
1moL.L-1NaOH(mL) 4.0 4.0 4.0 4.0 4.0 4.0
510nm 处的吸光度 0 0.221 0.436 0.690 0.914 1.153
1.3 总黄酮的提取
将样品清洗干净置于真空干燥箱 70℃烘
24h后粉碎备用.准确称取样品0.100g 干粉 ,置
10mL带塞离心塑料管中 ,加入 5mL80%乙醇 ,
在温水浴(60-80℃)中超声提取 20min ,离心
(3000rpm)10min后 ,小心移取上清夜 ,残渣再超
声提取一次 ,离心 ,合并提取液 ,定容至 10mL ,
平行提取制备3份样液备用.
1.4 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试管 6支 ,按表1加液操作.在80℃保温
10min后 ,于 510nm处比色测定吸光度.标准样
品的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用最小二乘法作线性
回归 ,得标准曲线方程为:y=0.864x+0.0084.
1.5 比色测定
吸取样液 lmL3份 ,分别置于 3支具塞刻度试管中 ,各加入 5%亚硝酸钠 0.3mL ,放置 5min ,再分别加
入0.3mL10%硝酸铝 ,摇匀后放置 6min.分别加 lmoL.L-1NaOH 4mL 摇匀 ,用 30%乙醇稀释至 10mL ,在
80℃水浴中保温 10min.同时另取一份样液 ,重复上述操作 ,但不加 10%硝酸铝 ,作为空白 ,以调节分光
光度计零点 ,待测样冷却后 ,在 510nm 处测 3份平行样品的吸光度.
1.6 结果计算
利用标准曲线方程求出三份平行样品中相当于标准芦丁的 mg数 ,然后按下式计算总黄酮含量 ,再
求其平均值.
总黄酮含量(%)=样品相当于标准芦丁的量(mg)×100样品重(g)×1000 ×100
2 试验结果
表 2 不同蕨麻总黄酮的含量
Table 2 Content of total flavonoids for
Juema of different types
样品名称 野生春蕨麻 野生秋蕨麻 栽培春蕨麻 栽培秋蕨麻
总黄酮含量(%) 3.5 4.9 3.7 4.8
试验结果显示:野生春蕨麻 、野生秋蕨麻 、栽
培春蕨麻和栽培秋蕨麻的总黄酮含量分别为:
3.5%、4.9%、3.7%和 4.8%.野生春蕨麻和栽培
春蕨麻的总黄酮含量为 3.5%和 3.7%,仅仅相差
0.02个百分点;野生秋蕨麻和栽培秋蕨麻的总黄
酮含量为 4.9%和/4.8%,相差 0.01个百分点 ,其
总黄酮含量基本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野生秋蕨麻比野生春蕨麻以及栽培秋蕨麻比栽培春蕨麻的总黄酮
含量增长了28.6和 22.9个百分点.
3 分析与讨论
蕨麻总黄酮含量的多少不仅与采收季节和地区有关 ,而且与蕨麻的变种和试验方法密切相关.从实
验结果来看 ,栽培种和野生种总黄酮的含量基本上没有变化.但秋季和春季采挖的蕨麻总黄酮含量却有
较大变化 ,秋蕨麻比春蕨麻总黄酮的含量多出 20多个百分点.蕨麻主要生长于气候寒冷的地区 ,冬季在
土壤中要忍受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条件 ,因此 ,在冬季到来之前 ,其体内的化学物质会相应发生一系列的
变化以应对严酷的低温环境 ,因此 ,秋季和春季采挖的蕨麻其理化性质大不相同.许多种类的中草药人
工栽培后化学成分及含量发生了较大改变 ,但该试验说明鹅绒委陵菜栽培种和野生种总黄酮含量没有
变化 ,为其进一步的人工栽培及蕨麻的最佳收获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转第78页)
74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
参考文献:
[ 1]  应建浙 ,赵继鼎 ,卯晓岚.食用蘑菇[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2.
[ 2]  Imai S.On an edible mongolian fungus“ pai-moku”[ M] .Proc Lmp 1937 ,13:208-282.
[ 3]  Liu B.Bau Y S., Ecological and taxonomical observation on “kou mo”(Northernchinese Mushroom)[ J] .Annalesmycological SerII , 1980 , 33:181-
184.
[ 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微生物室.土壤微生物研究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5:20-59 ,110-133
[ 5]  R.E.布坎南 ,吉本斯.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 6]  张继忠.微生物学分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1990.
[ 7]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79.
[ 8]  阮继生.放线菌分类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 9]  王淑淳.食品卫生检验技术手册[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1994.
[ 10]  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78.
[ 11]  南京农学院.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Study on the mushroom fairy-ring of alpine meadow in Qinghai province
DIAO Zhi-min1 ,ZHU J in-fu1 , XIONGYa1 ,MA Shou-fu2
(1.Tibetan Plateau Institute of Ecology ,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Xining 810008 ,China;
2.The Grassland Control Department of Qilian ,Qilian 810300 ,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microflora of mushroom(Tricholoma nongolicum et al.)fairy-ring soil microorgan-
ism in Qinghai alpine meadow showed that fairy-ring soil microorganism amount were remarkable than internal fairy
-ring and external fairy-ring.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ammonification Bacteria , nitrifying bacteria , nitrosoty-
ing bacteria volunteer nitrogen fixation bacteria , cellulose-decomposing bacteria , etc.microbe physiological group
increase in the fairy-ring.They could stimulate mycelium grow well and ,graze was promoted to grow well by growth
hormone secreted form these mycelium.
Key words:Mushroom;Mushroom fairy -ring;Microflora;Microbe physiological group
(上接第 74页)
参考文献:
[ 1]  青海经济植物志编写组.青海经济植物志[ M]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78 , 270-273.
[ 2]  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241.
[ 3]  黄芸 ,秦民坚 ,余国奠.异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的分布处药理作用[ 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 , 1:5-7.
[ 4]  曾虹燕 ,周朴华 ,裴刚.元宝草培养物的总黄酮含量[ 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 2002, 11(1):59-60.
[ 5]  李凤前 ,胡晋红 ,朱全刚.水飞蓟素固体分散体中总黄酮的测定[ J] .中草药 , 2002, 33(1):31-33.
Harvesting season on 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root
tuber of Potentilla anserinaL.
LI Jun-qiao
(Agriculutre and Livestock Husbandry College Agronomy Department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3 ,China)
Abstract: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in spring , autumn harvested and wild Juema-the root tuber of Potentilla
anserina L.were measured using method , result showed that total f lavonoids content in cultivated species is the
same as the wild growth species ,but it is 25.8%higher in autumn-Juema than that in spring-Juema , which pro-
videdthe theoretical guide for the best harvesting time of Juema.
Key words:Potentilla anserina L.;spring-Juema;autumn-Juema;root tuber;total flavonoids content
78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