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



全 文 :218
农业考古 2015·1
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
王树芝 赵志军 冯广平
摘要:随着植物考古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考古遗址出土梓树属木材,从而为我们认识梓树属树木的
利用及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文章结合古文献中梓树、楸树的记载,详细地阐述了二者的利用和
文化内涵,对现今二者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文化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梓树;楸树;考古发现;树木文化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2335(2015)01 - 0218 - 06
王树芝,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 赵志军,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
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冯广平,男,北京市自然博物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学。
树木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能源、医药以
及其它产品,除此之外树木还提供人类赖以生
存的生活环境。先民与树木、森林朝夕相伴,积
累了丰富的树木利用经验,逐渐形成与树木有
关的思想、传统、制度、情感、崇拜等的树木文
化。随着植物考古的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考古
遗址出土梓树属木材,从而为我们认识梓树属
树木的利用及其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
材料。梓树、楸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树木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翻检古代典籍,关于梓树、楸树,有两种观
点,一种观点认为二者是指同一种树,如五代徐
锴《说文解字篆韵谱》“梓,楸也。”[ 1 ](卷三 P30),清代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解“楸”曰:“楸,梓也。”[ 2 ]
(卷一六 P891)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梓树、楸树是两种
树。如唐代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上 :
“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 3 ](卷上 P5)南北朝
贾思勰《齐民要术》:“然则楸、梓二木,相类者
也。白色有角者名为梓。”[ 4 ](卷五 P56)认为结实的为
梓树,不结实的为楸树。然而,从生物学特性看,
这种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楸树也可结实。楸树
是异花植物(或异株授粉植物),单株或来自同
一母本的无性系生长在一起,由于自花的不亲
和性,往往开花不结实,如果二株实生树或不同
无性系的单株生长在一起,经过昆虫传粉,便能
结实 [ 5 ](P 586)。因此,二者的区分,不应该从结实
与否来区分。李朝虹考察古代典籍后从梓木、楸
木得名、栽培方法、用途及文化意蕴多个方面进
行了考证,认为古时梓树和楸树是两种不同的
树 [ 6 ]。
其实,从植物学特征很容易区分梓树和楸
树。梓树的叶片为宽卵形或圆卵形,叶子大,叶
背脉腋处有黑斑且多,楸树的叶片为三角状卵
形至宽卵状椭圆形,叶背叶基处有2 - 3黑斑;梓
树花冠淡黄色,楸树的花冠白色,内有紫色斑
点; 梓树为圆锥花序,楸树为伞房状的总状花
序。因此,现代植物分类学认为二者分别属于紫
2015年第 1期
219
葳科梓树属的两个种,学名分别是梓树 ( Catalpa
ovata )和楸树 ( Catalpa bungei ) [ 7 ](卷六九 P13 - 17)(图
1)。梓树又名大叶梧桐、假梧桐、梓白树、黄花
楸、木角豆、豇豆树等。在东北俗称法国臭梧桐,
河南俗称花楸、河楸,湖南称水桐 [ 8 ]。
楸树在河南又名金丝楸、梓桐;山东又名金
丝楸、金楸 [ 5 ] (P 586)。
梓树属为落叶乔木,我国分布有6种,梓树
(Catalpa ovata)、楸 树 (Catalpa bungei)、藏 楸
(Catalpa tibetica)、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滇
楸(Catalpa fargesii)和灰楸 ( Catalpa fargesii )。古
籍中为“梓”“楸”“萩”“?”等名皆为梓属的异
名。
系统分析梓树、楸树的考古出土资料和典
籍记载后发现,古人不仅对梓树、楸树的利用历
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一些古文献
记载还折射出梓树、楸树的古文化内涵。
一、用梓木、楸木制作棺椁
古代先民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尸体,不
仅重视棺椁的使用重数、棺椁大小、色彩,而且
非常重视棺椁的材质。《春秋左传正义》唐代孔
颖达疏引郑玄注:“凡棺用能湿之物,梓?能湿,
故里法尚之。”[ 9 ] ( P1244 )梓木不仅是一种优质棺材,
而且是墓主人身份等级的标志 [ 10 ]。
这是因为梓木材质优良,纹理通直,不翘不
裂,耐腐耐湿,抗蚁蛀。木材含有抗菌作用的化
学成分对羟基苯甲酸 [ 11 ]。”宋代陆佃《埤雅·释
木》载:“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盖木莫
良于梓。”[ 12 ](卷一四 P 92)后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中述说楸木的用途时写道:“车板、盘合、乐器,
所在任用。以为棺材,胜于松、柏。”[ 4 ](卷五 P56)西晋
张华著《博物志》有记载:“广州西南接交州数
郡,桂林、晋兴、宁浦间人有病将死,便有飞虫大
如小麦,或云有甲,尝伺病者,在舍上,候人气
绝。来食亡者,虽复扑杀有斗斛,而来者如风雨,
前后相寻续,不可断截,肌肉都尽,唯余骨在,便
去尽。贫家无相缠者,或殡殓不时,皆受此弊。有
物力者,则以衣服布帛五六重裹亡者。此虫恶梓
木气,即以板鄣防左右,并以作器,此虫便不敢
近也。”[ 13 ](卷二 P10 - 11)
棺椁的使用,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强烈地显
示了贵贱的等级差异和阶级性。如天子亲身的
棺叫瞗,以水牛、兕牛革蒙在棺木四周; 第二重
叫?,用椴木制成; 最外面的两层都用梓木,内
层称属,外层叫大棺 [ 14 ](P398 - 452)。南北朝萧统《六
臣注文选》“风俗通曰:‘梓宫者,礼,天子敛以梓
器。’”[ 15 ](P1857)汉代班固撰《汉书》载光奏言:“成
帝崩,未幸梓宫。”[ 16 ](卷九七下 P1514)南北朝范晔撰
《后汉书》载:“安帝崩,北乡侯立济阴王以废黜,
不得上殿亲临梓宫,悲号不食,内外群僚莫不哀
之。”[ 17 ](卷六 P91)西汉时期,皇帝、皇后、诸侯王及
夫人可用梓宫。《后汉书》“霍光薨,宣帝遣太中
大夫侍,赐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17 ](卷
一六 P225)南北朝萧统编《文选》“秋九月朔日,敬皇
后梓宫,启自先茔,将?于某陵。”[ 18 ](卷五八 P1283)
除了棺椁外,墓门、灵床及其部件也用梓
木。汉代班固撰《汉书》载:“元帝初元四年,皇后
曾祖父济南东平陵王伯墓门梓柱卒生枝叶,上
出屋。”[ 16 ](卷二七中之下 P385)可见,汉代墓门多设梓
柱。由于以前我们很少取门柱木材鉴定,不知这
是否普遍现象。不过,时代为西汉武帝元狩五年
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的湖南望城风篷岭汉
墓,椁室题凑南门两扇门扉为梓木,而椁室枕
图 1 梓树(上)和楸树(下)的叶子和花
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
220
农业考古 2015·1
木、底板、墙板、立柱、顶板却为楠木; 安徽六安
双墩一号汉墓椁门为梓树属,而三重提凑门为
栎木。高邮山二号汉墓为历王胥的夫人墓,棺柩
架为楸木,北京大葆台汉墓云纹漆床为楸木,六
安双墩一号墓灵床部件为梓木。
梓木不仅与埋藏设施有关,而且,墓地常植
梓树。汉司马迁撰《史记》:“(伍子胥 )将死,曰:
‘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 19 ](卷三一 P418)
梓木还是一种社木,代表神圣不可侵犯的
土地之神。如清简朝亮撰《尚书集注述疏》:大社
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
槐。”[ 20 ](卷三二 P836)
二、用梓木、楸木制作乐器
我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誉。乐器是古代人
类物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宝贵的
传统文化资源。乐器对材质的要求很高。
瑟是一种弹奏板箱体弦鸣乐器。湖北枣阳
九连墩1号楚墓采集的3件瑟木样,经木材鉴定
为梓树属(Catalpa sp.)[ 21 ],曾侯乙墓出土了12件
瑟,其中10件是用整木雕琢,通体髹漆彩绘,色
泽艳丽,木材经鉴定为梓木。半拼半琢的瑟为长
方体,木料也为梓木 [ 22 ]。六安双墩1号汉墓出土1
件瑟,经过我们鉴定,瑟面板木材属于梓树属。
笙是一种自由簧编管气鸣乐器。在九连墩1
号墓中采集5件笙部件,在2号墓中采集7件笙部
件,共12件,经鉴定,吹管都为梓木,笙斗既有长
柄葫芦的,又有梓木的 [ 23 ]。
曾侯乙墓、九连墩楚墓和六安双墩1号汉墓
出土的瑟,九连墩楚墓出土的笙只所以选用梓
木,是因为梓木纹理紧密、干缩性小、尺寸稳定、
坚硬而沉重,有很好的音声性能。不仅使瑟体牢
固不易变形,更重要的是能使面板的发音得到
良好反射和回响。
文献也记载梓木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如清
代张宗法撰《三农纪》赞梓木“取材为器,其音清
和”[ 24 ](卷七 P206)。汉代毛亨传《毛诗注疏》:“树之榛
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25 ](P188)元代脱脱撰《宋
史》:“夔乃定瑟之制:桐为背,梓为腹。”[ 26 ](卷一四二
《乐志》P1502)古人制琴以泡桐属的木材做面板,梓树
属的木材做背板,故云“桐天梓地”。宋代陈?撰
《乐书》:“昔魏文帝曰:“‘斩泗滨之梓以为筝。’则
梓之为木,非特以为琴瑟,亦用之为筝者矣。”[ 27 ]
(卷一四七 P396 - 397)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礼乐志》:
“《高丽伎》,有弹筝、萩筝、凤首箜篌、卧箜篌、竖
箜篌、琵琶,以蛇皮为槽,厚寸余,有鳞甲,楸木为
面,象牙为捍拨,画国王形。”[28 ](卷二一 P202)
三、用梓木、楸木制作生活用器、木雕、工具

酒器要求木材富于侵填体而又坚实。一般
侵填体丰富的树种,天然耐久性较高,也耐水
湿。梓木侵填体丰富,九连墩楚墓古代盛酒器皿
卮,祭祀时舀酒用的工具瓒用的是梓木。
梓木木材无翘曲和开裂现象,尺寸性稳定,
切削容易,切面光滑,是制造盆箱盒的好材料。
如六安双墩一号汉墓漆碟(回廊)、漆器奁盖(回
廊); 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G9内两辆车的笼
?都是梓木 [ 29 ]。
古人用梓木制作木椎。根据马王堆帛书《五
十二病方·牝痔》:“牝痔之有数窍,蛲白徙道出
者方:先道以滑夏铤,令血出。”“滑夏铤”乃润滑
之楸木椎,以之穿孔,导血使出,道读为导 [ 30 ]。
古人用楸木制作棋、秤。明代李时珍《本草
纲目·木部》曰:“其木湿时脆,燥则坚,故谓之
良材,宜作棋、秤。”[ 31 ](卷三五上 P1444)五代至北宋天
禧元年 ( 1017 )苏州瑞光寺塔真珍舍利宝幢须弥
坐的底座为楸木 [ 32 ]。
四、用梓木、楸木建造桥梁、船舶和楼宇
桥是架空的道路。清代段玉裁撰《说文解字
注》:“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33 ](卷六上篇
P450)说明桥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一般来说
作为桥梁、船舶和建筑的树木树体高大、通直,
木材具有耐水湿、耐腐朽、胀缩性小、抗压以及
抗弯曲强度大等特点。如陕西渭桥遗址厨城门
一号桥,汉长安城?水古桥 [ 34 ],西安西郊汉代木
桥桥桩为梓木 [ 35 ]。
宋代欧阳修撰《新唐书》:“夫构大厦,济巨
川,必择文梓、??。若亟毁而败,则是庇朽木,
乘胶船也。”[ 28 ] (卷一一六列传 P1061)清代董诰《全唐
221
文》:“今则聚力于三农之隙,求材于千仞之林。
获楠梓而皆良,招郢匠而毕集。是用拓开基址,
高建栋梁。”[ 36 ](卷八六八 P9082)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建筑精巧
雄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
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
色。其外是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
五、梓树的皮、实和楸树的叶可治病
梓树和楸树是名贵的中草药。梓树的皮 (梓
白皮 )具有清热、解毒、杀虫等功效,明代王肯堂
撰《证治准绳》:“梓白皮气寒味苦、无毒、主热
毒,去二虫。”[ 37 ](卷五三 P1539)梓实有利尿消肿作用,
可治慢性肾炎。楸叶可治多种疾病,特别是治疗
痈疽及冻疮,效果甚佳。如唐代王焘《外台秘
要》:“又有患痈破下脓讫,著兑药塞疮孔,乃疮
痛,烦闷困极。有人为去兑药,以楸叶十重,以布
帛裹,缓急得所,日再、三易之,痛闷即止。此法
大良无比,胜于众法,贴此主痈疽溃后,及冻疮
有刺不出,甚良。冬无楸叶,当早收之。”[ 38 ](卷三七
P1082)南北朝贾思勰撰《齐民要术》:“西方种楸九
根,延年百病除。”[ 4 ] (卷五 P56)
六、梓树、楸树是行道树和园林观赏树种
梓树、楸树原产中国,分布广。梓树叶大荫
浓,树姿挺秀,春夏花满枝,秋季蒴果下垂如簪,
是理想的行道树和园林观赏树种。楸树树姿雄
伟,干直圆满,叶荫浓,花美观。宋代陆佃《埤
雅》:“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华高可
爱。至秋垂条如线,俗谓之楸线。”[ 12 ](卷一四 P 89)唐
代欧阳询《艺文类聚》:“植榆楸以成列,插垂柳
之差差。”[ 39 ](卷六三 P862)南北朝萧统编《六臣注文
选》:“古人种楸于道,故曰‘长楸’”[ 15 ](P887)。明代
冯惟讷《古诗纪》:“西接长楸道,南望小平津。”
[ 40 ](卷八十大梁第七 P610)楸树的花还能提取芳香油,楸
树能抗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并有较强的
吸滞灰尘和粉尘的能力 [ 41 ]。
七、梓树、楸树的文化内涵
一般来说,越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事物,越受
到人们的崇拜。梓树、楸树分布较广,不但树体
优美、用途广泛,而且还承载着文化内涵。正是
这些原因,梓木、楸木,原本是自在之物,由于其
形态、特征及材质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因而它们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思想观念之间的联系
越来越紧密,并由原来单纯的树木演变为多彩
的文化现象,其自身也就完成了由物质到文化
价值的转变。[ 42 ]
(一)古人以梓对地点命名
梓树分布较广,晋代郭璞撰《山海经传》大
尧之山多松柏,多梓桑 [ 43 ](P39)。正是由于其分布
广,古人多用梓对地方命名,如地处四川盆地西
北边缘丘陵向低山过渡地带的古蜀道南端的梓
潼县是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再如,
四川省三台县,旧名梓州。
(二)古人对梓树有敬畏崇拜之情
一个传说是“梓潼树神”的传说。清代张澍
撰《蜀典》“夏禹欲造独木船,知梓潼县尼陈山有
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树神为童子,不
服,禹责而伐之。”[ 44 ](卷三 P37)另一个传说是“大梓
牛神”,清代汪灏等编《广群芳谱》载:“秦文公造
长安宫,面四百里,南至终南山。山有梓树,大数
百围,荫宫中。公恶而伐之,连日不克。辄大风
雨,夜有鬼问梓树,树曰:‘岂奈吾何?’鬼曰:‘若
使三百人,披头,以丝绕树伐汝’树默然不应。明
日,人言于秦王,王依此言伐之。中有青牛逐之,
入澧水”(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文献中是“入澧
水”,是否是“入渭水”)。这些传说使人们不禁对
梓树产生敬畏崇拜之情。[ 45 ](P1117)
(三)古时梓树是一种命树
汉佚名撰《太平经》认为“人有命树”。[ 46 ](卷一
一二 P291)如《有过死谪作河梁诫》载:“人有命树,
生天土各过。其春生三月命树桑,夏生三月命树
枣李,秋生三月命梓梗,冬生三月命槐柏。此俗
人所属也。皆有主树之吏,命且欲尽,其树半生;
命尽枯落,主吏伐树,其人安从得活?欲长不死,
易改心志,传其树近天门,名曰长生。神吏主之,
皆洁静光泽,自生天之所,护神尊荣。”秋季出生
的人,梓树和梗树(是否?树)是其命树。
(四)古人常用“桑梓”、“梓里”来比喻故乡 [ 8 ]
南北朝萧统编《六臣注文选》:“永世克孝,
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
222
农业考古 2015·1
怀桑梓焉;真人南巡,睹旧里焉”。[ 15 ](P123)在中国
人的心里,“桑梓”这个词有千斤重。如蔡文姬在
兵荒马乱之中被胡骑掳去,写出了千古绝唱《胡
笳十八拍》。她自弹自唱的诗句:“生仍冀得兮归
桑梓,逝世当埋骨兮长已矣……”流露出她对故
乡的情感。除了“桑梓”外,或用“梓里”来比喻故
乡,如清代曹寅编《全唐诗》《奉使封闽王归京
洛》:“此去愿言归梓里,预凭魂梦展维桑”[ 47 ](卷七
佰三 P4819)。清代万树撰《词律》《瑶台第一层》:“旧
山同梓里,荷月旦、久已平章 [ 48 ](卷十五 P1787)。
(五)古人常用“桑梓”表示恭敬
如宋代郑樵撰《通志·昆虫草木略第二木
类》中有这样的记载:“按《杂五行书》曰:‘舍西
种楸梓各五根,令子孙孝顺,所以人家多种于园
亭。’”[ 49 ](卷七六 P1781)汉代毛亨撰《毛诗》维桑与梓,
必恭敬止,父之所树已,尚不敢不恭敬 [ 50 ](卷一二
P141)。宋代朱熹撰《诗集传》云:“桑梓,二木。古者
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
者也。”[ 51 ](卷一二 P119)。它是父母所种,种于房前屋
后,时刻提醒后人要恭敬。“桥梓”即桥木与梓
木,比喻父子伦理。汉代符滕撰《尚书大传》: 西
周初周公子伯禽与康叔朝于成王,三见而三笞
之。康叔有骇色,乃见商子而问焉,商子曰:“南
山之阳有木焉,名桥……,桥者,父道也;南山之
阴有木焉,名梓……,梓者,子道也。桥木高而
仰,梓木低而俯”。二子明日复见,入门而趋,登
堂而跪,周公迎拂其首而劳之。[ 52 ](卷四 P58 - 59)。
(六)古人把制作器具的木工称为“梓人”,
进而引申为“为政之术”、“人才”
汉代孔安国传《尚书注疏》孔颖达疏:“梓,
木名,木之善者,治之宜精,因以为木之工匠之
名。”[ 53 ](附释音尚书注疏 P347)汉代郑玄注《周礼》:“攻木
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此七者,攻
木之工,官别名也。”[ 54 ](卷十一 P215)古代木工有7
类,其一为梓人,专造饮器、箭靶和钟磬的梁子,
后世亦称建筑工人为梓人。清代王鸣盛撰《尚书
后案》:“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已劳力朴
治斫削,惟其当涂以漆,丹以朱而后成,以言教
化,亦须礼义然后治。”[ 55 ](卷一七《周书》P444)后来的史
传作品中也多有将梓木喻指人才者,如三国韦
昭注《国语韦氏解》:“晋卿不若楚,其大夫则贤,
其大夫皆卿材也,若杞、梓、皮革焉,楚实遗之。”
[ 56 ](卷十七 P163)
(七)古人常称刻板为“刻梓”,书籍刊印为
“付梓”
用梓木材作雕刻印书的木板。雕版用材要
求木质较硬,耐印率高,纤维细匀,吸墨与释墨
性均匀。而材质坚硬细腻的梓木很符合雕版用
材要求。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后唐以降,乃
有木板,昔以梓,今以梨,刊摹甚便。于是五经皆
有印本。”[ 57 ](卷二九三 P2521)元代钱惟善撰《江月松风
集文禄》:“侯欲广其传,思与学者共之,刊梓郡
庠,令余叙其首。”[ 58 ](P60)现今仍将书籍刊印称为
“付梓”。
综上所述,梓树、楸树是我国厚产的乡土树
种,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是人们生产、生
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物质资料,还是中国文化传
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 1 ](五代)徐锴撰. 说文解字篆韵谱 [M ] . 清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
[ 2 ](清)桂馥撰.说文解字义证 [M ] .清同治刻本.
[ 3 ](唐)陆玑撰.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M] . 明唐宋
农书本.
[ 4 ](南北朝)贾思勰撰. 齐民要术 [M ] . 四部丛刊景
明钞本.
[ 5 ]中国树木编委会. 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 [M ] .
北京:农业出版社,1976.
[ 6 ]李朝虹. 古代梓楸考异 [ J ]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6 (4 ) .
[ 7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
志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 8 ]朱国飞,姜卫兵,翁忙玲,韩键. 梓树的文史内涵
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 J ] .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
(15 ) .
[ 9 ](唐)孔颖达疏,(晋)杜预注.春秋左传正义 [M ] .
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刊札记注疏.
223
[ 10 ]王树芝. 湖北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棺椁木材研
究 [ J ] .文物,2012,( 10 ) .
[ 11 ]张秀娟.梓树中抗菌化合物分离纯化及其抗菌
性的研究 [D ] .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9.
[12 ](宋)陆佃撰.埤雅 [M ] .明成化刻嘉庆重修本.
[ 13 ](晋)张华撰.博物志 [M ] .清指海本.
[ 14 ]徐吉军. 长江流域的丧葬 [M ] . 武汉:湖北教育
出版社,2004.
[ 15 ](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等注. 六臣注文选
[M ] .四部丛刊景宋本.
[ 16 ](汉)班固撰.汉书 [M ]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17 ](南北朝)范晔撰.后汉书 [M ] .百衲本景宋绍熙
刻本.
[ 18 ](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注. 文选 [M ] . 胡刻
本.
[ 19 ](汉)司马迁撰.史记 [M ]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20 ](清)简朝亮撰.尚书集注述疏 [M ] .清光绪读书
堂刻本.
[ 21 ]王树芝. 古代乐器的材质——— 湖北枣阳九连墩
楚墓出土木材分析(一)[ N ] . 中国文物报,2012 - 02 -
03.
[ 22 ]程丽臻. 曾侯乙瑟复原研究 [ J ] . 中国文物科学
研究,2009,( 2 ) .
[ 23 ]王树芝. 古代乐器的材质——— 湖北枣阳九连墩
楚墓出土木材分析(二)[ N ] . 中国文物报,2012 - 03 -
02.
[24 ](清)张宗法撰.三农纪 [M ] .清刻本.
[ 25 ](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毛诗
注疏 [M ] .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刊札记注疏.
[ 26 ](元)脱脱撰.宋史 [M ] .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27 ](宋)陈?撰.乐书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 ](宋)欧阳修撰.新唐书 [M].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 29 ]王树芝,许卫红,赵志军. 秦兵马俑一号坑笼
木炭分析的收获 [N ] .中国文物报,2014 - 02 - 28.
[ 30 ]王辉 . 秦器铭文丛考(续)[ J ] . 考古与文物,
1989,( 5 ) .
[ 31 ](明)李时珍撰.本草纲目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 32 ]龚耀乾,李耀芬. 苏州瑞光寺塔真珍舍利宝幢
等木材的鉴定 [ J ] .南林科技,1979,( 3 ) .
[ 33 ](清)段玉裁撰.说文解字注 [M ] .清嘉庆二十年
经韵楼刻本.
[ 34 ]王树芝,王增林. 汉长安城?水古桥遗址发掘
报告 [ J ] .考古学报,2012,( 3 ) .
[ 35 ]冯德君,赵泾峰,王自力. 陕西三桥汉代木桥遗
址出土木材研究 [ J ]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8,23 (6 ) .
[36 ](清)董诰辑.全唐文 [M ] .清嘉庆内府课本.
[ 37 ](明)王肯堂撰.证治准绳 [M] .清文渊阁四库全
书本.
[38 ](唐)王焘.外台秘要 [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39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 40 ](明)冯惟讷撰.古诗纪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 41 ]陶炎.梓树古今考 [ J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综合
版),1995,16 (3 ) .
[42 ]陈西平.梓文化考略 [ J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010,9 (1 ) .
[ 43 ](晋)郭璞撰.山海经传 [M ] .四部丛刊景明成华
本.
[ 44 ](清)张澍撰. 蜀典 [M ] . 清道光武威张氏安怀
堂,清道光14年刻本.
[45 ](清)汪灏等编.广群芳谱 [M].佩文斋广群芳谱.
[ 46 ](汉)佚名撰.太平经 [M ] .明正统道藏本.
[47 ](清)曹寅编.全唐诗 [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48 ](清)万树撰.词律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49 ](宋)郑樵撰.通志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50 ](汉)毛亨撰,(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毛
诗 [M] .四部丛刊景宋本.
[51 ](宋)朱熹撰.诗集传 [M].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 52 ](汉)符滕撰,郑玄注,(清)陈寿祺校. 尚书大传
[M ] .四部丛刊景清刻左海.
[ 53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 尚书注疏 [M ] .
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刊札记注疏.
[ 54 ](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 周礼 [M ] . 四部
丛刊明翻宋岳氏本.
[ 55 ](清)王鸣盛撰.尚书后案 [M] .清乾隆四十五年
礼堂刻本.
[ 56 ](三国)韦昭注.国语韦氏解 [M] .士礼居丛书景
宋本.
[ 57 ](清)朱彝尊撰.经义考 [M ]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 58 ](元)钱惟善撰.江月松风集文禄 [M ] .清武林往
哲遗著本.
责任编辑:尧水根
梓树、楸树的考古发现及其文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