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保护泥炭薛沼泽湿地 建设生态恩施
何 锐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局
[摘 要 」 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 生生态 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 , 具有独特的水文 、 土壤 、 植被特
征和生态功能 , 相较于其他生态 系统 , 湿地生态系统在提供水资 源 、 调蓄洪水 、 防洪减 灾 、 气候调节 、 降解环境污染 、
生物 多样性维持等方 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本文 以恩施地区 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例 , 探讨如何保护泥炭鲜沼泽湿地 , 建
设生态恩施 。
[ 关键词 」 湿地生态系统 环境污染 恩施地区
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本之一 , 对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
举足轻重的意义 。 湖北七姊妹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州宣恩县
境内 , 其泥炭鲜沼泽湿地被誉为生命之源 , 地球的肾脏 , 加强保
护是生态恩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一 、 恩施生态系统建设的现状
湖北省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面积达 81 0公顷的呈斑
块状分布的亚热带亚高山泥炭鲜沼泽湿地 , 位于洞庭湖水系湖南
玩江第一大支流酉水的发源地与长江中游第一大支流清江的分水
岭 , 对维持酉水流域水源稳定 , 防止水土流失 , 起着关键性的作
用 , 此外 , 对研究整个华中地区气候变化 、 地质年代演变也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 近年来 , 由于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
大了对沼泽湿地的保护及管理力度 , 从源头上杜绝了一些破坏湿
地的行为发生 , 从而使沼泽湿地上的地被植物保存较好 , 地下水
位也高于往年 。 然而 , 七姊妹山泥炭鲜沼泽湿地的可持续性保护
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
二 、 恩施生态系统建设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 ,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强制式的国
家管控模式 , 因而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
1
、 湿地不断萎缩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因围湖造 田 , 恩施地区湿地周边近
2 3/ 的滩涂 、 苇塘 、 湿地因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 造成湖泊和湿地
面积减少 、 人湖水量减少 、 水土流失严重 、 湖底泥沙大量淤积。
2 0世纪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的旅游开发 ,餐饮业住宿业的兴盛 ,
以及湖泊周边地带房地产业的开发 , 进一步侵占了其生态系统带 ,
加速了湿地面积的萎缩 , 使得水体面积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高峰
期减少逐渐萎缩 , 面临很大的问题 。
2
、 水质持续污染
湖北省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水源污染主要来自城
镇排水系统和餐饮等旅游业污水排放 。 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是其最
大的污染源 。 自然保护区水源周边有大小餐饮业 , 学校 、 企事业
单位共二百余家 , 约 2 2 万人 。 每年产生了大量污水 , 但由于缺
乏污水处理设备 , 污水处理率较低 , 90 % 以上的未经处理直接排
人水系。 同时 , 由于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 , 且肥料利用率较低 ,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 每年有大量未被农作物吸收的氮 、 磷物质流
人湖泊 , 致使水体水质恶化 、 蓝藻爆发 。 此外 , 由于水产养殖投
放大量饲料 , 饲养过程中水生生物的粪便 、 尸体以及死亡藻类不
断增加 , 最终都会排人湖泊水体 , 加速了水质的恶化 。
3
、 生物多样性降低
在植物多样性方面 , 土地利用方式改变 、 水质污染等原因导
致恩施湿地面积大幅度缩减 , 水生植物群落大面积消失 , 生物多
样性锐减 , 生物人侵现象严重。 很多生物人侵且生长势强 , 在局
部地区已经成为群落的优势种 , 甚至发展成形成单优势群落的趋
势 。 比如随着湿地生态环境的变化 , 鱼类多样性的降低 : 一方面
由于人为投放外来鱼种 , 引进 “ 四大家鱼 ” , 打破原有鱼类群落
结构 , 土著鱼种生态位被挤占; 另一方面水体污染 , 除鱼类外 ,
鸟类生物多样性也受到较大影响 。 冬季湿地鸟类十年间总量减少
的速度较快 , 一些物种已经多年未被观测到 , 存在绝迹的可能。
三 、 恩施生态系统建设的几个建议
作为恩施州重要的高山湿地 , 规划 、 保护和恢复湿地是一项
长期发展的工作 , 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 使其持续发挥生态服务 ,
在未来的恢复 、 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 合理控制人口 , 减缓资源环境压力
在施恩市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人口呈指数型增长 , 2 0 巧年
人 口总数达到 40 万 , 在总人 口 中 , 农业人 口 330 万人 , 占
82 %
。 由于人 口急速增长导致人地关系紧张 , 人们不得不开发利
用 自然湿地 , 扩展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 使得湿地在过度的开
发利用下功能趋向退化发展 。 而未来人口的持续增长必然会给湿
地带来污染负荷和资源环境压力 、 因此 ,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划
中 , 可以合理控制湿地周边区域内的人口发展规模 , 在城市发展
和扩张时进行合理规划与布局 。
2
、 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实施湿地恢复
湿地恢复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单项价值都有较大提
升 。 例如 ,湿地恢复后单项价值增长量较大为调蓄洪水 、涵养水源 、
文化旅游等价值 ; 增速较快的是水质净化价值 、 净化空气 、 文化
旅游、 涵养水源和科研等价值 。 综合价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来看 ,
湿地恢复对调蓄洪水 、 涵养水源 、 文化旅游功能的提升效果显著 ,
即恢复工程对这三项功能价值提升的生态效益较高。 从自然保护
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结构分析 , 在净化水源价值和气候
调节价值中 , 沼泽提供的相应价值在单项价值中的贡献率较高 。
湖泊面积恢复和以及湖底污泥疏浚工程增加了湖泊高程 , 提升了
湖泊蓄水量 、 水流速度与水体更新速度 , 在湿地调蓄洪水 、 涵养
水源和水质净化方面贡献较大 。 因此 , 在未来的恢复规划建设中 ,
可以适当增加湖泊和沼泽地带面积 , 以及重点恢复建设 , 从而能
够为保护区湿地带来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
3
、 完善七姊妹山湿地监测体系 , 定期评估湿地恢复工程效
益
七姊妹山自然保护 区湿地工程中建设包括水文监测 、 水质监
测 、 气象监测 、 有害生物预测 、 鸟类监测站等多个监测站形成全
方位多领域立体监测系统 。 随着检测方法与技术手段的提升 , 未
来还可 以建立遥感监测站 , 利用遥感影像与 G P S 技术结合各监
测站的水文 、 水质 、 气象、 动植物数据 , 形成水陆空三位一体的
监测体系 , 不仅可以为湿地研究提供科学 、 客观和完整的监测数
据 , 便于研究湿地特征及变化 , 而且还能定期采集相关数据对湿
地保护相关工程的恢复效益做有效评估 。
总之 , 恩施湿地保护起步晚 , 又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 存在着
诸多保护与管理上的问题 。 笔者认为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 , 建立
有效的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 , 建立多部门和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 、
多级联动 、 权责明确 、 公众监督 的管理体制与机制 , 定能更有效
地促进湿地 的保护 、 恢复和综合治理 。
参考文献
l[] 于洪贤 , 《湿地概论》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2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