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问题与对策 3
范继辉1 ,2 3 3 蒋 莉1 ,2 程根伟1
(1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成都 61004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摘要】 外来物种入侵到新的栖息地 ,可能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导致生态灾害爆发及生物多样性
的丧失 ,进而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 目前 ,生物入侵已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 ,带来
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 574 亿元. 文中主要以我国南
方外来植物为例 ,分析了生物入侵的危害、途径、原因 ,针对生物入侵涉及地域、生态系统类型和涉及物种
种类特点 ,提出了防治对策 :重视生物入侵现象 ,加强与之相关问题的基础研究 ;加强立法 ,建立科学的引
种制度 ;加强动植物检疫 ,建立全国外来物种入侵动态监测网 ;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
关键词 生物入侵 途径和危害 防治对策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5) 03 - 0568 - 05 中图分类号 X176 文献标识码 A
Alien species invasion in Southern China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FAN Jihui1 ,2 ,J IAN G Li1 ,2 ,CHEN G Genwei1
(1 Institute of Mountain Haz ards & Envi ronment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Chengdu 610041 , China ;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5 ,16
(3) :568~572.
Alien species invasion may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damage , resulting in ecological crisis and biodiversity come2
down ,and further menacing existing human environment . At present , the invasion of alien species has brought
very serious damage to China’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The direct annual loss of its agro2forestry industry ac2
counts for 574 billion RMB. Taking the alien species in Southern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io2invasion approaches ,mechanics and damages ,and aiming at the characters of invaded area and concerned e2
cosystems and species ,proposed several prevention measurements ,i. e. ,pay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a of bio2in2
vasion and to the basic researches on it ; intensify the legislation and establish scientific strategies for introducing
alien species ; enforce the quarantine on invasive species and establish countrywide monitoring system on alien
species ; enhance people’s defending consciousness ;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Key words Biological invasion , Approach and damage , Prevention measures.
3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资助项目 (2002BA901A42) .3 3 通讯联系人.
2003 - 12 - 11 收稿 ,2004 - 05 - 25 接受.
1 引 言
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的日益加剧 ,生物入侵已成
为全球关注的问题[43 ,44 ] . 生物入侵改变了原有的生物地理
分布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形成广泛的生物污染 ,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并影
响农林业生产[6 ] . 目前 ,生物入侵已成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研
究热点[18 ,43 ] .
我国从北到南 5 500 km、从东到西 5 200 km ,跨越 50 个
纬度 ,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5 个气候带 [34 ] .
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我国找到合适的栖
息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贸易
和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入境人员的增加 ,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
入.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加速了外来物种在我国的扩散 [39 ] .
目前 ,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
会危害 ,同时也破坏了地区的原有生态平衡 ,导致生物多样
性严重丧失 ,并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对外来种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海关、农林部门的
重视 ,也做了不少工作 ,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 ,特别是面对当
前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加强外来物种
入侵的研究及防治尤为重要. 本文重点讨论了我国南方外来
入侵植物的危害及其入侵途径 ,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对策.
2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我国南方的外来入侵种问题比较普遍 ,其特点主要表现
在[39 ] :1)涉及地域广. 除少数偏僻的自然保护区外 ,我国南
方大多数地区或多或少都有入侵种的出现 ;2)涉及的生态系
统多. 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 (森林、农业区、水域、湿地、草地
以及城市居民区等)都可见到入侵种 ;3)侵入物种的种类多.
高、低等植物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 ,以及细菌、病毒等都
能够找到例证 ;4)有意的引入较多. 我国南方作为经济发展
和改革开放的特区 ,与养殖、饲养、种植有关的单位都存在大
量的外地或外国物种的引进项目 ;5) 入侵种的危害明显. 薇
甘菊 ( Mikania micrantha) 、紫茎泽兰 ( Eupatorium adenopho2
rum) 和水葫芦 ( Eichhornia crassipes) 等都已经造成了严重的
危害.
紫茎泽兰系菊科泽兰属植物 ,原产中美洲 ,是一种适应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5 年 3 月 第 16 卷 第 3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Mar. 2005 ,16 (3)∶568~572
性强的多年生恶性杂草 ,堪称“绿色杀手”. 大约于 20 世纪
40 年代由中缅边境传入我国云南省 ,现已在西南地区的云
南、贵州、四川、广西、西藏等省区广泛分布和危害 ,给当地农
作物生产和畜牧业带来巨大灾害 ,并仍以每年大约 60 km 的
速度 ,随西南风向东和向北传播扩散 [28 ,33 ,46 ] .
水葫芦也叫水浮莲或凤眼莲 ,雨久花科凤眼莲属植物 ,
原产南美 ,现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 100 年前作为饲料
和观赏植物及防治重金属污染植物引入我国 ,如今每年至少
投入上亿元资金打捞 [7 ] . 水葫芦引入滇池以后“疯长成灾”,
使滇池成了臭水塘 ;20 世纪 70、80 年代建成的理想水上旅
游线路被迫取消 ;滇池草海 60 年代还有 16 种高等植物 ,到
90 年代只剩下 3 种[9 ] ,土著鱼类由 60 年代的 26 种减少到
目前的 11 种[5 ] .
薇甘菊又名小花假泽兰 ,菊科草质藤本植物 ,原产于中、
南美洲 ,其蔓生茎攀缘并缠绕其它植物 ,可使成片树木枯萎
死亡. 薇甘菊最早记录是 1884 年采自香港动植物公园 ,在中
国的传播始于 19 世纪末 ,由原产地引种栽培于香港动植物
公园 ,1919 年在该园附近发现逸生的薇甘菊 ,80 年代初入侵
到深圳 ,现正在迅速向珠江三角洲扩散 ,分布面积急剧扩增 ,
目前已造成危害的林地面积约 2167 ×103 hm2 [21~23 ,32 ] . 深
圳市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由于薇甘菊覆盖了全
岛约 467 hm2 山林中的 40 %~60 %的面积 ,使猕猴 ( M acaca
m ulatta)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短缺局面 [26 ] .
3 生物入侵的主要危害
311 生态危害
31111 对当地土著种的影响 1) 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
位 ,影响本地物种生存. 在广东 ,薇甘菊往往大片覆盖香蕉、
荔枝、龙眼、野生桔及一些灌木和乔木的生长地 ,致使这些植
物难以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而死亡 ,使猕猴面临严重的食物
短缺[26 ] . 外来鱼类通过与土著鱼竞争食物并吞食土著鱼卵
使土著鱼种类和数量减少. 滇池中一部分土著种如昆明鲇
( S ilurus mento) 、中鲤 ( Cyprinus micristius) 等特有种几近灭
绝 ;泸沽湖中麦穗鱼 ( Pseudorasbora parva) 等外来鱼种也造
成了裂鳆鱼 ( Schizothrax grahami) 的绝迹[44 ,45 ] .
2) 分泌释放化学有毒物质 , 抑制其他物种生长. 豚草
( A mbrosia artemisiif olia) 可释放酚酸类、聚乙炔、倍半萜内
脂及甾醇等化感物质 ,对禾本科、菊科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有
明显的抑制和排斥作用 [4 ,33 ] . 薇甘菊也会分泌具有“他感”作
用的物质 ,通过根系渗入土壤 ,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 ,在几年
间就能让整座山的植被全部萎缩甚至死亡 ,所以素有“植物
杀手”的名声[41 ] .
3)遗传侵蚀. 入侵种对本地种的遗传影响可以是间接
的 ,例如改变自然选择的模式或本地种群间的基因流通 ;也
可以直接通过杂交 (hybridiation) 和基因渗透 (introgression) .
当入侵施加强烈的选择压力时 ,本地种的自然种群会改变其
等位基因频率[38 ] . 外来物种的入侵可导致生境片断化 ,大而
连续的生境变成空间上相对隔离的小生境 ,当种群被分割成
不同数目的小种群后 ,种群的杂合度和等位基因多样性迅速
降低. 随着生境片段化 ,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
围和渗透 ,使本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 ,造成一些植被的
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 [9 ,16 ] . 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
至不同属的种杂交. 这种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对本地种的遗传
侵蚀[9 ,38 ,42 ] . 如加拿大一枝黄花 ( Solidago canadensis) 可与
假蓍紫菀 ( Aster ptarmicoides)杂交[9 ] .
4)与外来物种一同带入的病原菌危害. 厦门海沧野生动
物园引进的 18 只火烈鸟 (红鹤) ( Phoenicopterus roseus) 中有
14 只带有病菌. 这些病菌很有可能在火烈鸟的饲养过程中
传染给本地的鹭科鸟类 ,其后果目前尚难以预料 [35 ] . 传入我
国的主要外来病原菌有 23 种 ,如甘薯黑斑病病原菌 ( Cera2
tocystis f imbriata)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 ( Fusarium vasif ec2
t um)等[39 ] ,给我国农林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31112 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 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
落 ,使依赖于当地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
环境. 飞机草 ( Eupatorium odoratum L . ) 在西双版纳自然保
护区的蔓延已使穿叶蓼 ( Polygonum perf oliatum ) 等本地植
物和依赖于穿叶蓼生存的植食性昆虫处于灭绝的边缘 [16 ] .
在上海郊区 ,加拿大一枝黄花往往形成单一优势群落 ,致使
其它植物难以生长 [17 ,20 ] . 滇池草海 20 世纪 60 年代曾有 16
种高等植物 ,但随着水葫芦的大肆“疯长”,使大多数本地水
生植物失去生存空间而死亡 ,到 90 年代只剩下 3 种高等植
物[9 ] .
2)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外来生物成功入侵后 ,大量繁
殖 ,迅速生长 ,难以控制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形成生物污染.
20 世纪 60~80 年代 ,我国为保护滩涂 ,从英美等国引进了
大米草 ( S partina anglica) . 近年来 ,大米草在一些地区疯狂
扩散 ,难以控制 ,到 1981 年底 ,我国大米草共有 316 ×104
hm2 ,分布面积跃居世界首位. 据估计 ,目前全国沿海滩地的
米草面积已达 10 ×104 hm2~13 ×104 hm2 ,造成沿海养殖的
多种生物死亡 ,堵塞航道 ,影响海水交换 ,导致水质下降并诱
发赤潮 ;与沿海滩涂植物竞争生长空间 ,致使大片红树林消
亡 ,对近海生物环境形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13 ,31 ,36 ] .
3)生物多样性消失.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第一位因素是生
境的破坏和破碎化 ,第二重要因素则是生物入侵 [37 ,40 ] . 外来
物种如果生存和繁殖能力强 ,则会压制和排挤本地物种 ,形
成优势种群 ,导致生物多样性消失. 云南昆明滇池的水生动
植物由于水葫芦的扩张而大量消亡 [5 ,9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
子.
312 巨大的经济损失
许多外来生物造成农作物和牲畜死亡 ,对农林业生产造
成巨大威胁. 20 世纪 50 年代引进推广的水葫芦近年来疯狂
繁殖 ,每年的打捞费用高达 5~10 亿元 ,因其造成的经济损
失接近 100 亿元[7 ] ;紫茎泽兰在 1996 年仅四川凉山州就因
此减少 6 万头羊 ,经济损失达 2 100 多万元[28 ,33 ] . 美洲斑潜
蝇 ( L iriomyz a sativae) 最早于 1993 年在海南发现 ,到 1998
年已在全国 21 个省市区发生 ,面积达 1133 ×106 hm2 . 它寄
9653 期 范继辉等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问题与对策
生于 22 个科的 110 种植物 ,尤其对蔬菜瓜果类危害严重 ,目
前在我国 ,每年防治斑潜蝇的成本高达 4 亿元 [8 ,18 ] .
仅粗略统计 ,几种主要入侵种仅对我国农林业造成直接
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 574 亿元 ,入侵种造成的总体损失估
计为每年千亿元人民币以上 [11 ,40 ] .
313 严重威胁人类及牲畜健康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改变所侵入的自然生态系统、降低物
种多样性而对当地社会、文化甚至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
害.凤眼莲往往大面积覆盖河道、湖泊、水库和池塘等水体 ,
大量的水葫芦给蚊蝇等卫生害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
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豚草、三裂叶豚草 ( A . t rif ida) 花粉是引起人体过敏性
症状 ———枯草热的主要病源 ,空气中 1 m3 有豚草花粉 40~
50 颗 ,人就会感染枯草热 (秋季花粉症) [4 ] 1 据调查 ,1983 年
沈阳市人群发病率达 1152 % ,每到豚草开花授粉季节 ,体质
过敏者便发生哮喘、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 ,体质弱者
可引发其它综合症并死亡 [16 ] . 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每
年收诊 2 000 多例花粉过敏者 ,其中近半数是由豚草花粉引
起的.
紫茎泽兰的枝叶有毒 ,且有特殊的气味 ,对马有明显的
毒害性 ,牛拒食该草. 用其喂鱼能引起鱼的死亡 ;用其垫羊
圈 ,可引致羊蹄腐烂. 带刺的冠毛飞入牲畜眼内 ,刺激眼角膜
而致瞎 ,马尤为敏感. 牲畜误食或吸入紫茎泽兰的花粉后 ,能
引起腹泻、气喘、鼻腔溃烂流脓等病症 [27 ,28 ] .
4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途径
411 自然传入
外来入侵种通过栖息地扩张、风力、水流等自然力传播 ,
鸟类等动物还可远距离传播杂草的种子. 例如紫茎泽兰从中
缅、中越边境自然扩散入我国 [8 ,46 ] ;稻水象甲 ( L issorhopt rus
oryzophilus) 是借助气流迁飞到中国大陆 [15 ] ;薇甘菊通过气
流从东南亚传入广东.
412 人为的引进物
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促进作用 ,为了发展经济 ,从国外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是必
要的 ,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 ,人为引种也导致了
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 使滇池变成臭水塘的水葫芦是作为
饲料和观赏植物及防治重金属污染植物引入我国 [7 ] . 为保护
沿海滩涂 ,我国最初从英美引进大米草. 目前 ,它在沿海地区
疯狂扩张 ,覆盖面积越来越大 ,使局面难于控制 ;与沿海滩涂
本地植物争夺生长空间 ,使大片红树林死亡. 它还破坏了近
海生物的栖息环境 ,影响海水交换能力 ,导致水质下降并引
起赤潮 ,使大量的沿海生物因此而窒息死亡 [13 ,31 ,36 ] . 海南、
广西和云南南部大面积种植的巴西橡胶林 ,种植面积最大时
达到 110 ×108 株 ,410 ×104 hm2 ,大面积的天然林被毁 ,代之
以巴西橡胶 ( Hevea brasilieuais)占绝对优势、土壤板结、物种
多样性匾乏的生态系统.
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 ,超过 50 %的种类是人为
引种的结果. 人为引进植物并产生危害的主要种类有 [8 ] :1)
牧草或饲料包括水葫芦、水花生 ( A lternanthera philoxe2
roides)等 ;2) 观赏植物包括紫茉莉 ( Mirabilis jalapa) 、含羞草
( Mimosa pudica) 等 ; 3) 蔬菜包括绿穗苋 ( A 1 chlorostachys) 、
菊苣 ( Cichorium lntybus L ) 等 ;4) 草坪植物包括地毯草 ( A x2
onopus comoressus) 、巴拉草 ( B rachiaria m utica) 等 ;5) 环境杂
草如大米草.
413 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
近年来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对外交流的不断扩
大和国际旅游业的迅速升温 ,外来入侵生物借助多种途径越
来越多地传入我国. 1) 进出口贸易. 我国检疫部门每年在进
出口贸易产品的木质包装和铺垫材料中都能截获大量的有
害物种. 其中包括危险性的病、虫和杂草等 ,如松材线虫
( B 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美国白蛾 ( Hyphant ria cunea) 、
以及家高粱 ( Sorghum bicolor L . )和小麦 ( Triticum aestivum
L . )矮星黑穗病的病原菌等 [18 ] . 2) 入境旅游. 随着我国改革
开放 ,旅游者越来越多 ,也加速了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我国海
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地中海实蝇 ( Ceratitis
capitata) 、桔小实蝇 ( B act rocera dorsalis) 等 ;北美车前 ( Plan2
tago vi rginica)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粘附带入我国. 3) 随
交通工具带入.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增多 ,船舶、火车等都可能
成为一些外来物种的迁移工具. 4) 动植物引种中带入. 在动
植物引种过程中 ,有些入侵植物是混杂在作物种子或其他货
物中偶然引入的. 毒麦 ( L olium tem ulentum L . ) 传入我国是
随小麦引种带入. 它与小麦的形态极为相似 ,很易混杂于引
种的小麦种中.
需要说明的是 ,有的入侵生物并不是只通过一种途径传
入 ,可能有两种或多种途径交叉传入 ,在时间上可能是两次
或多次传入. 这加大了外来生物定植和扩散的可能性.
5 生物入侵的成功机制
511 侵入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播和扩散力强
许多入侵种具备强大的竞争能力 [29 ] 1 入侵种一般都具
有繁殖率高、扩展蔓延速度快等特点 [25 ]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
内渡过适应期 ,依靠自己的繁殖优势和扩张能力 ,极大地扩
大自己的种群 ,使之很快挤入生态系统 ,占据重要生态位 ,扰
乱生态系统原有的食物链条和系统内的物流、能流秩序.
紫茎泽兰通过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其茎和分枝生有须
状气生根 ,一沾泥土便能成活. 种子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 ,一
般每株产种子 3 ×104~415 ×104 粒 ,多的达 110 ×105 粒以
上 ,每丛紫茎泽兰含有 710 ×104 粒成熟种子甚至更多. 其种
子 ,千粒重不到 0145 g ,能很好地借助风力传播. 此外 ,车轮、
水流及人们的衣物都可能带着紫茎泽兰的种子作远距离传
播[27 ] .
512 侵入种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
一般认为 ,成功的外来种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幅度较
广 ,对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 ,如耐荫、耐贫瘠土壤、耐污染等.
这些特性使外来种在一些环境中获得对土著种的竞争优势 ,
07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
或能占据土著种不能利用的生态位 ,从而成功入侵 [10 ] .
513 控制因素的丧失
由于长期地理隔离 ,世界各地均有原产的生物种类在原
产地的天敌与原产生物长期协同进化 ,并相互制约某种生物
数量的剧烈变动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5 ] . 侵入种进入到一个
新的栖息地区 ,长期共存的天敌因素大幅度减少 ,而新的侵
入地区往往没有合适的天敌种类 ,其作用程度也需要一定时
间的积累和适应. 在失去自然天敌调控的情况下 ,生物控制
机制丧失 ,导致外来种的种群数量大幅增加 ,最终暴发成灾 ;
而种群数量的骤增又加速了入侵种的入侵速度 [14 ] .
514 全球变化对生物入侵的影响
全球变化是促进外来入侵种扩散和建立的重要因素. 研
究表明 ,全球性气候的变化 (如空气中 CO2 浓度增加) 可能
有利于迅速改变其分布区或具有适应不同环境能力的外来
入侵种[24 ] ;同时 ,N 沉积增加、干扰改变和栖境斑块化增加
等都可能促进生物入侵的盛行 [3 ] . 主要体现在 :1) CO2 浓度
的升高. 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合作用途径 ,当大气 CO2 浓度发
生变化时 ,不同 C 途径的植物竞争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12 ] . 研
究表明 ,CO2 浓度的升高可能减慢某些植物群落的演替恢
复 ,从而加快外来植物的入侵过程 ;尤其是在干旱的生态系
统中 ,CO2 浓度的升高更有助于外来植物的入侵成功. 2) 紫
外辐射的增加. 随着平流层臭氧的减少 ,紫外线 B (UV2B) 的
辐射将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 这会刺激植物 (尤其是单
子叶植物)的形态和叶生长的变化 ,因而可能对单、双子叶混
合的群落里的竞争有强烈作用 [2 ] . 3)干扰体系的变迁与环境
污染 1 改变自然干扰体系将为入侵提供机会 [19 ] ,环境污染
与环境扰动是影响群落演替进程的重要因子. 这些都可能加
速外来种入侵[14 ,30 ] ,历史上大火对澳大利亚、美洲温带草原
上的植物入侵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
破碎化. 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加剧生境的破碎化 ,改变生
境干扰的频度和强度 ,而生物入侵常与生境的干扰联系在一
起 ,所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将大大加剧生物入侵的过
程[24 ] .
6 生物入侵的防治对策
611 重视生物入侵 ,加强基础研究 ,确定重点防治区域
应加大科技投入 ,积极开展对生物入侵的研究 ,查清我
国南方目前入侵种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成灾潜势和对当地
生态的可能影响 ;研究入侵种的入侵途径、原因和机理、入侵
种的生态学特征、变迁规律、繁衍行为等 ;为有效控制入侵物
种提供理论依据. 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目前解决生物入侵的
关键. 同时 ,应建立种质基因库和数据库 ,加强基因水平的研
究 ,探索相应的解决途径. 此外 ,还要确定重点的外来入侵物
种和重点防治区域 ,加强生态脆弱带的防治. 在研究外来种
的同时 ,应充分研究、了解本地生物种类 ,在诸如退耕还林还
草工作中 ,尽可能利用本地种 ,发挥本地种的作用 ,减少引进
物种.
612 加强立法 ,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
加强立法 ,建立严格的外来物种准入制度 ,才能从源头
上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 应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引种综合评价
中心 ,改变由各部门分别审批的局面 ,有利于有害物种的判
别 ,加强物种管理 ,避免盲目引种造成的损失. 在引种前 ,对
引种对象进行申报 ,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和预
测.以国际“检疫和植保协议”来强化执法力度 ,认真履行国
家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植物检疫双边协定 ,完善检疫操作规
程 ,达到强化执法管理的目的. 在引种过程中 ,对引种材料进
行科学而严格的检疫 ,避免无意间带入有害生物. 引入后 ,要
观测引进植物当前的生态学表现、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
变化. 只有当确定不会引发生态灾害后 ,才能应用和推广. 目
前国家林业局于 2003 年 5 月颁布了《引进林木种子苗木及
其它繁殖材料检疫审批和监管规定》,各种引种应严格按照
规定执行.
613 加强动植物检疫 ,建立全国性的动态监测网
动植物检疫是阻断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 它能禁止或限
制危险性害虫、病菌、杂草等的传入 ,或者在传入后限制其传
播、阻止向其它地区蔓延. 1999 年在昆明举办世界园艺博览
会期间 ,我国共检疫国内外参展植物 763 批次 ,683 140 株 ,
草坪 165 279 m2 ,肥料 8 100 kg ,木包装 7 件. 截获有害生物
162 批次 ,发现有害生物 160 多种 ,并进行了及时的处置 [40 ] .
应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及反应机制 ,将外
来物种扼杀在萌芽状态或及时进行控制.
614 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接受以往教训 ,切勿
以“科普”或“观赏”等名义轻易引进有害物种. 如 2002 年底 ,
在我国广州、南宁、沈阳、成都等城市的宠物市场热卖的名为
“食人鱼”的南美鱼类 ,生性凶猛 ,以其它鱼类为食 ,甚至攻击
人类. 这种鱼一旦进人我国水域 ,很容易形成种群 ,其后果将
不堪设想.
615 加强国际合作
外来物种入侵是目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此 ,
应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1 ] . 按照国际标
准实施的有害生物监测是建立非疫区和有害生物低度流行
区的重要官方行为. 监测是证实植物检疫状况的官方持续过
程.在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中 ,若没有或不是按照国际标准
建立的监测体系和控制措施 ,将会造成农产品难以出口. 同
时 ,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以保护我国农
林业发展的利益 ,提高植物保护和植物检疫水平 ,是我国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 加入 WTO ,中国要全面执行 WTO 制定的
国际规则. 则时要充分发挥中国在 WTO 中的作用 ,参与国
际规则的制定是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Bai X2Y(白希尧) ,Bai M2D (白敏冬) , Yan B (杨 波) , et al .
2002. Studies on the disaster and treatment of alien invaders. Nat
M agaze (自然杂志) ,24 (4) :223~227 (in Chinese)
2 Barnes PW , Flint SD , Caldwell M. 1990. Morphological responses
of crop and weed species of different growth forms to ultraviolet2b
radiation. A mer J Bot ,7 :1354~1360
1753 期 范继辉等 :我国南方生物入侵的问题与对策
3 Chen B(陈 兵) , Kang L (康 乐) . 2003.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global changes.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 ,22 (1) :
31~34 (in Chinese)
4 Chen X2X(陈贤兴) ,He X2W(何献武) . 2003. Research on biologi2
cal characters and elimination of A mbrosia artemisiif olia in Nanji
island ,Zhejiang Province. Henan Sci (河南科学) ,21 (1) : 51~53
(in Chinese)
5 Chen Z2M (陈自明) , Yang J2X (杨君兴) , Shu R2F (苏瑞凤) , et
al . 2001. Present status of the indigenous fishes in Dianchi lake ,
Yunnan. Biodiv Sci (生物多样性) ,9 (4) :407~413 (in Chinese)
6 Curnutt JL . 2000. Host2area specific climatic matching : Similarity
breeds exotics. Biol Cons ,94 :341~351
7 Ding J2Q (丁建清) ,Wang R (王 韧) , Fu W2D (付卫东) , et al .
2001. Water hyacinth in China : Its distribution ,problems and con2
trol status. In :J ulien MH , Hill MP ,Center TD ,eds. Biological and
Integrated Control of Water Hyacinth ,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OBC Global Working Group Meeting for the Biological and Inte2
grated Control of Water Hyacinth ,Beijing China 2000. 29~32. A2
CIAR Canberra.
8 Ding J2Q (丁建清) , Xie Y(解 焱) . 1996. Biological invasions :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In :Wang S(汪 松) ,Xie Y(解 焱) ,
eds.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107~128 (in Chinese)
9 Ding J2Q (丁建清) . 2002. The mechanism of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its effect on ecosystem safety. Rev Chin A gric Sci Tech (中国农业
科技导报) ,4 (4) :16~20 (in Chinese)
10 Elton CS. 1958. 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
London :Chapman and Hall.
11 Fan X2H(范晓红) ,Li W2M (李尉民) . 2001. Research on quaran2
tine strategy for biosafety protection in China. Biodiv Sci (生物多
样性) ,9 (4) :439~445 (in Chinese)
12 Fang J2Y(方精云) . 2002. Global Ecology : Climate Change and E2
cological Responses. Beijing :China Higher Education Press ; Heidel2
berg :Springer2Verlag. 43~70 (in Chinese)
13 Gao Z2Q (高志强) . 1996. The problem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2
lization of spartina resourse on Fujian seashore shoaly land. J Fujian
A gric U niv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5 (1) :72~77 (in Chinese)
14 Gao Z2X(高增祥) ,Ji R(季 荣) ,Xu R2M (徐汝梅) ,et al . 2003.
Biological invasions : Process ,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23 (3) :559~570 (in Chinese)
15 Guo C2X(郭传新) , Yu H2Y(于海燕) ,Ma R2G(马荣贵) , et al .
2003. Take precaution against the risk of exotic species invasion and
safeguard the safety of ecosystem. Envi ron Monit China (中国环
境监测) ,19 (3) :62~65 (in Chinese)
16 Guo C2Y(郭传友) , Wang Z2S (王中生) , Fang Y2M (方炎明) .
2003. Exotic species invasion and ecological safety. J Nanjing For
U niv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7 (2) :73~78 (in Chinese)
17 Guo S2L (郭水良) , Fang F (方 芳) . 2003. Physiological adapta2
tion of the invasive plant Solidago canadensis to environments. Ac2
ta Phytoecol S in (植物生态学报) ,27 (1) :47~52 (in Chinese)
18 Hao R2B(郝瑞彬) . 2001. Biological invasion. Envi ron Herald (环
境导报) , (1) :46~47 (in Chinese)
19 Hobbs RJ , Huenneke L F. 1992. Disturbance , diversity , and inva2
sion2implications for conservations , Biol Cons ,6 :324~337
20 Huang H(黄 华) , Guo S2L (郭水良) . 2004. Review on ecological
studies on three invasive species of European Genus soli dago.
Guangxi Sci (广西科学) ,11 (1) :69~74 (in Chinese)
21 Huang Z2L (黄忠良) ,Cao H2L (曹洪麟) ,Liang X2D (梁晓东) , et
al . 2000. The growth and damaging effect of Mikania micrantha
in different habitats. J Trop S ubt rop Bot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8 (2) :131~138 (in Chinese)
22 Kong G2H(孔国辉) ,Wu Q2G(吴七根) ,Hu O2M (胡启明) ,et al .
2000. Further supplementary data on Mikania micrantha H. B. K.
(asteraceae) . J Trop S ubt rop Bot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8 (2) :
128~130 (in Chinese)
23 Kong G2H (孔国辉) , Wu Q2G (吴七根) , Hu Q2M (胡启明) .
2000. The emergence of Mikiania micrantha H. B. K in China. J
Trop S ubt rop Bot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8 (1) :27 (in Chinese)
24 Li B(李 博) ,Chen J2K(陈家宽) . 2002. Ecology of biological in2
vasion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 World Sci2Tech R D (世界科
技研究与发展) ,24 (2) :26~35 (in Chinese)
25 Li X2C(李向忱) ,Liu S2C (刘少春) . 2002. The harm and preven2
tion and cure of invasive of organism. J Songliao (Nat Sci) (松辽学
刊·自然科学版) , (4) :96~111 (in Chinese)
26 Liu H2X(刘红霞) , Wen J2B (温俊宝) . 2000. Stress the effect of
bio2Invasion. World A gric (世界农业) , (8) :26~28 (in Chinese)
27 Niu Y2L (牛玉璐) . 2003. The harm characters and comprehensive
defense and control about Eupatorium adenophorum . J Hengshui
Normal Coll (衡水师专学报) ,5 (3) :44~45 (in Chinese)
28 Qiang S (强 胜) . 1998.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the study on
crofton weed(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 a worst world2
wide weed. J W uhan Bot Res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6 (4) : 366~
372 (in Chinese)
29 Su R2H(苏荣辉) ,Lou Z2P(娄治平) ,Zhang R2Z(张润志) . 2002.
Considerable opinion on the research strategy to biological invasion.
B ull CA S (中国科学院院刊) , (5) :335~338 (in Chinese)
30 Sun J2H (孙江华) , Yuan D2C (袁德成) , Ouyang H (欧阳华) .
2002. Exotic forest pest invasion : A threat to forest ecosystem in
China. For Pest Dis (森林病虫) ,21 (6) :32~35 (in Chinese)
31 Tang T2G(唐廷贵) ,Zhang W2J (张万钧) . 2003. A discussion of e2
cological engineering benefits of S parti na spp . and its ecological in2
vasion. Engin Sci (中国工程科学) ,5 (3) :15~20 (in Chinese)
32 Wang B2S(王伯荪) ,Liao W2B(廖文波) ,Zan Q2J (昝启杰) ,et al .
2003. The spreads of Mikania micrantha in China. Acta U niv
S unyatseni (Nat Sci)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 (4) :47~
54 (in Chinese)
33 Wang D2L (王大力) . 1995. Review or allelopathy research of A m2
brosia genus . Chin J Ecol (生态学杂志) ,14 (4) :48~53 (in Chi2
nese)
34 Wang S ,Xie Y ,Mittermeier RA. 1997. China. In :Russell AM ,eds.
Megadiversity2Earth’s Biologically Wealthiest Nations. Cemex , S.
A. Washigton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257~281
35 Wang T2X(王泰祥) , Zhang J2Y(张军英) . 2003. Biological inva2
sion and its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China. Gansu Envi ron S t udy
Monit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16 (4) 383~385 (in Chinese)
36 Wang W (王 蔚) ,Zhang K(张 凯) ,Ru S2G(汝少国) . 2003.
The status of S parti na spp . invasions in the world and the advances
controlling over them. A dv M ar Sci (海洋科学进展) ,27 (7) :38~
42 (in Chinese)
37 Wilcove DS ,Rothstein D ,Dubow J , et al . 1998. Quantifying threats
to imperiled spe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48 (8) : 607~
615.
38 Xiang Y2C(向言词) ,Peng S2L (彭少麟) ,Zhou H2C (周厚诚) , et
al . 2001. Biological invasion and its impacts. Ecol Sci (生态科学) ,
20 (4) :68~72 (in Chinese)
39 Xie Y(解 焱) ,Li Z2Y(李振宇) , Wang S (汪 松) . 1996. The
review on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 In : Wang S (汪 松) , Xie Y
(解 焱) , eds. 1996.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91~106. (in Chinese)
40 Xie Z2Q (谢宗强) ,Chen Z2G(陈志刚) ,Fan D2Y(樊大勇) ,et al .
2003. Global consequences and control strategies of biological inva2
sion. Chin J A pp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4 (10) :1795~1798 (in
Chinese)
41 Xiong H(熊 红) ,Liu Y2B (刘永碧) . 2003. On relations between
plant introductions and the bio2invasion. Nat M agaze (自然杂志) ,
25 (6) :351~354 (in Chinese)
42 Xu C2Y(徐承远) ,Zhang W2J (张文驹) ,Lu B2R (卢宝荣) , et al .
2001. Progress in studies on mechanisms of biological invasion. Bio2
div Sci (生物多样性) ,9 (4) :430~438 (in Chinese)
43 Xu R2M (徐汝梅) , Ye N2H(叶乃辉) . 2003. Bio2Invasion : 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 :Science Press. (in Chinese)
44 Yan J2X(杨君兴) . 1996. Alien and indigenous fishes in Yunnan :
The study on impact fashion and extent . In :Wang S(汪 松) ,Xie
Y(解 焱) ,eds. 1996. Conserving China’s Biodiversity. Beijing :
China Environment Science Press. 129~138 (in Chinese)
45 Zhang G2H(张国华) ,Cao W2X (曹文宣) ,Chen Y2Y(陈宜瑜) .
1997. Effects of fish stocking on lake ecosystems in China. Acta
Hydrobiol S in (水生生物学报) ,21 (3) :271~280 (in Chinese)
46 Zhao G2J (赵国晶) ,Ma Y2P (马云萍) . 1989. The distribution and
damage of E. adenophorum Speng in Yunnan. J Weed Sin (杂草学
报) ,3 (2) :37~40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范继辉 ,男 ,1980 年生 ,硕士生. 主要从事水文学
与生态学研究. Tel : 028266178247 ; E2mail : fanjh @ mails.
gscas. ac. cn
275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