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Regional ecosecurity pattern in urban area based on land use analysis:A case study in Lanzhou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全 文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3
方淑波1 ,2  肖笃宁3 ,4 3 3  安树青1
(1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2 兰州大学 西部资源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3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
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 ;4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兰州 730000)
【摘要】 中尺度区域生态安全的研究针对区域的实际生态安全问题展开 ,处于各尺度生态安全概念的核
心地位. 作为特殊的区域 ,以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
展的基础内容.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景观格局研究 ,生态价值评估以及社会经济驱动
分析为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能.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保障体系、生态缓
冲体系以及生态过滤体系所构成 ,经过分析 ,认为生态缓冲体系的建设成为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的关键. 城市未来扩展格局的定量分析成为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安全级别的判别函数 ,根据不同的响
应 ,把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化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 3 个级别.
关键词  生态安全  尺度  城市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构建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5) 12 - 2284 - 07  中图分类号  Q149  文献标识码  A
Regional ecosecurity pattern in urban area based on land use analysis : A case study in Lanzhou. FAN G
Shubo1 ,2 ,XIAO Duning3 ,4 ,AN Shuqing1 (1 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 N anjng U niversity , N anjing 210093 ,
China; 2 Key L aboratory of Western Resource and Envi ronment of Education Minist ry , L anz hou U niversity ,
L anz hou 730000 , China ; 3 Institute of A pplied 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 henyang 110016 , Chi2
na ; 4 Cold and A rid Regions Envi 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L anz hou
730000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5 ,16 (12) :2284~2290.
Mid2scale regional ecosecurity ,which takes practical ecosecurity issues as its priority ,should be viewed as the core
of the multi2scale concept of ecosecurity. For urban area ,a special region tak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s its core
mis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ecosecurity pattern may provide a good chance to realize its sustainable devel2
opment . Based on land use analysis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 ,ecovalue eval2
uation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social economy could provide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construct the ecosecuri2
ty pattern in urban area. This study showed that in Lanzhou ,the ecosecurity pattern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 , i .
e. ,eco2safeguarding system ,eco2buffering system and eco2percolating system ,among which ,eco2buffering system
was the decisive part determining ecosecurity pattern constructio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urban spatial ex2
pansion pattern was taken as the decisive function to determine the security level of the ecosecurity pattern ,which
was divided into low ,middle and high levels.
Key words  Ecosecurity , Scale , Urban area , Regional ecosecurity pattern , Construction.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 (90102004) .3 3 通讯联系人.
2005 - 01 - 25 收稿 ,2005 - 04 - 25 接受.
1  引   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对生态安全的研究和追
求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把生
态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和政治的高度. 我国是世界
上生态环境恶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目前 ,我国生态
环境恶化的趋势总体上还未得到有效遏制 ,破坏的
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深 ,并呈现出区
域性破坏、结构性解体和功能性紊乱的发展态势 ,许
多地区边治理、边破坏 ,局部治理与总体恶化的趋势
仍在加强[16~18 ] . 从战略角度看 ,生态恶化严重地影
响到我国的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
我国 2000 年底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
要》中 ,明确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提到了战略的高
度 ,并对生态安全的定义、研究框架和方法已进行了
一些探讨[3 ,11 ,13 ,16~18 ,25 ] . 其研究涉及到国家生态安
全体系建设[12 ] 、国家生态安全预警体系建设[8 ,12 ] 、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35 ,36 ] 、设计原则与方法[9 ] 、生物
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31 ] 、干旱内流区的生态安
全研究[27 ]和生态风险评价[7 ,24 ]等.
生态安全研究是现代景观生态学最前沿的应用
问题. 由于该研究开展的时间短 ,目前尚未形成自身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5 年 12 月  第 16 卷  第 12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Dec. 2005 ,16 (12)∶2284~2290
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 ,概念性、倡议性或探索性的
定性分析和论述多于定量研究 ,提出研究意见、方
向、原则、评判标准等多于实例研究. 在合适的尺度
和区域 ,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实例研究有助
于解决目前生态安全研究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不足
和效果评价准则不统一甚至混乱等问题.
在各种尺度 (种群、生态系统、流域、区域、国家)
概念中 ,中尺度 (区域) 的研究是针对区域实际的生
态安全问题展开的 ,有利于认清区域生态安全问题
的实质 ,做出正确的生态安全决策 ,提出切实可行的
措施. 在各种尺度的生态安全概念中 ,区域生态安全
处于核心的地位. 加强区域生态安全的研究 ,有利于
理论方法的突破和经验的积累以及现实生态问题的
解决.
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 ,通过极化或“回流效
应”和扩散 (又称“波及”) 或“涓滴效应”两方面的效
应对区域施以巨大的影响[2 ] . 目前 ,我国以区域中
心城市为核心的快速城市化进程 ,对区域生态安全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加强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生态
基础设施的构建 ,是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
内容. 生态基础设施是指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 ,是
城市及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4 ,29 ,30 ] .
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 ,而且包含
一切区域中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兰州市地处黄河上游 ,是黄河唯一穿过的中心
城市 ,其生态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上游三江源地
区湖泊萎缩、湿地退化、江河径流量减少等重要生态
问题的解决.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兰州市及其腹
地地区可称为我国的“生态要塞”1 在这一地区加强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实例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现实意义.
2  理论基础及流程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整体观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
基础理论. 该理论将城市区域看作“社会2经济2自
然”复合生态系统 ,认为系统演替的动力来源于自然
和社会两种作用力 ,两者耦合导致了系统不同层次
的特殊运动规律[14 ,21 ] .
在兰州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中 ,将城市
的人类活动看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分 ,认为人类的
经济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源. 兰州市未
来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空
间胁迫形式 ,并以此为根据设计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的有机组分.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流程
如图 1.
图 1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流程
Fig. 1 Procedure of regional eco2security pattern construction in Lanzhou
city area.
212  景观生态学 :格局与过程
21211 安全格局理论  格局和过程的相互作用是景
观生态学的基本命题. 景观格局决定着资源和物理
环境的分布形式和组合[15 ] ,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 ,
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
切相关[20 ] . 区域生态安全应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
现[13 ,26 ] .
景观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 它们由一
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所构成. 这种格局对
于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具有关键性作用 ,被称
为安全格局 ( security patterns ,简称 SP) . 通过对景
观中的这些关键性组分的设计和耦合 ,可以实现主
动优势 (initiative) 、空间联系优势 (co2ordination) 、高
效优势 (efficiency) 3 个方面的战略优势[31 ,32 ] . 高效
优势是 SP 的总体特征 ,也包含在主动优势和空间
联系优势之中. SP 组分的鉴别和耦合是兰州市区域
安全格局构建的核心内容.
21212 不可替代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  不可替代格
局是景观规划中的第一优先格局.“集聚间有离析”
(aggregate2with2outliers) 是生态意义上最优的景观
格局[6 ] . 在兰州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中 ,
不可替代格局和最优景观格局被视为基础的格局形
式 ,贯穿于设计的各个层次和各个尺度 :从单个景观
组分到某一层次的景观 ,再到整个区域.
213  恢复生态学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生态恢复 (ecological restoration) 是研究恢复和
582212 期           方淑波等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管理原生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过程. 在兰州市区域生
态安全格局的构建中 ,进行生态恢复的首要目标是
保护原生生态系统 ;第二目标是恢复已经退化的生
态系统 ,尤其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生态系统 ;但就恢
复生态学而言 ,其学科发展还有其他的目标[13 ,33 ] .
这两个目标的实现是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最终
实现的保证.
3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及实施途径
311  兰州市绿化规划现状
按照《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 (1996~2010)》
(兰州市规划土地管理局 ,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
1998) ,围绕着“建设兰州商贸中心”的要求 ,兰州市
绿化规划的总格局是“以南北两山绿化为重点 ,以城
区绿地系统为核心 ,留有充分的绿色隔离空间 ,以道
路、水系绿带相贯穿、相连接的水山一体、内外环抱、
经络全市、外楔于内的都市园林、绿化防护系统”,规
划以提高绿地率为中心 ,以增加城市绿量为重点 ,
“使兰州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 2010 年达到 710
m
2
,建成区绿地率到 2010 年提高到 30 % ,绿地面积
达 47 71 ×106 m2 ,使新修改后的城市规划范围内的
园林绿化点、线、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
的园林绿化系统”.
上述兰州市“绿化”规划存在着下列问题[5 ] :对
自然过程、自然价值的分析不够 ;区域分析的力度不
够 ,未能将其作为大地生命体的一个构成单元的核
心组成部分 ,与区域的自然过程实现耦合.
  兰州市是我国典型的山地城市 ,整个市区处在
哑铃型的河谷之中[34 ] (图 2) ,四周被群山环抱 ,自
西向东分别分布着西固组团、安宁组团、七里河区组
团、盐场组团、城关中心区组团、雁滩组团和东岗组
团. 周围山体植被稀少 ,由于山峰加热效应 ,冬季兰
州山谷大多数白天会出现大气逆温 ,形成较为严重
的环境污染. 改变兰州“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条件是
解决污染问题的最好办法 ,但显然不现实. 大范围改
变兰州市周围山体地表植被状况的数值模拟结果表
明 ,绿化后 ,大气稳定度减小 ,冬季夜间逆温的情况
有所减弱. 夜间地表温度增大 ,削弱了兰山夜间下滑
冷空气的强度 ,山谷城市冷湖效应造成的逆温强度
减弱 ;白天午后山峰的感热减小 ,地表温度降低 ,山
峰加热效应减弱 ,从而减弱了山峰加热效应造成的
逆温. 同时 ,近地面及对流层下部的相对湿度也有所
增加[1 ] . 因此 ,解决兰州城市污染的“点”问题必须
从大范围的区域背景入手 ,综合考虑“面”的问题 ,兰
州市域的地形特点更决定了“面”的问题是兰州市环
境问题解决的关键 (图 3 ,颜色越浅 ,高程越高) .
图 2  兰州市区 DEM 图
Fig. 2 Map of DEM in Lanzhou urban.
图 3  兰州市域数字高程模型
Fig. 3 DEM mode of Lanzhou city area.
312  社会经济驱动分析、生态价值评估及 SP 组分
的辨识
31211 城市建设用地及近郊关联发展区  本区是兰
州市交通、商贸、石油化工中心和基地及金融、科技、
信息中心 ,也是兰州市集约型商品化农业、畜牧业、
渔业和百合等名优特产品基地 ,形成了近郊、中郊、
远郊层层推进的城郊型集约农业格局和地方工业、
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并举的城郊外围产业带 (图 4) .
本区是兰州市域主要的经济活动场所 ,代表了主要
的生态压力源.
31212 兰州市土地宜农、宜林、宜牧单宜性评价  采
用专家打分法 ,确定兰州市土地单宜性评价宜农、宜
林、宜牧各个部分的参评因子及权重如表 1[22 ] ,评
价结果如图 5.
兰州市土地宜农单宜性面积282 045199 hm2 ,
占全市区域面积的 20196 % ,主要分布在河谷川台
地、榆中盆地、秦王川、永登西北部和榆中南山的马
682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
表 1  兰州市土地宜农、宜林、宜牧单宜性评价参评因子及权重[ 22]
Table 1 Factors and weights of land f itness evaluation on farming ,foresting and pasturing in Lanzhou city
参评因子
Factors
土地条件
Land conditions
地面切
割1)
坡度2) 土壤类型
及有机质3)
有效土
层厚度4)
植被盖度
及质量5)
气候条件
Climate conditions
积温6) 降水
量7)
年均
温8)
无霜
期9)
干燥
度10)
社会经济条件
Economy conditions
区位
条件11)
灌溉
条件12)
权重 宜农 Farming 0109 0113 0109 0106 - 0120 0121 - - - 0108 0114
Weights 宜林 Foresting - 0124 0116 - - - 0125 0120 - - - 0115
宜牧 Pasturing - 0115 0112 - 0121 - 0122 — 0108 0122 - -
1) Ground erosion ;2) Gradients ;3) Agrotype and its organic matter ;4) Used soil layer thickness ;5) Vegetation coverage and quality ;6) Accumulated tem2
perature ;7) Precipitation ;8)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9) Non2frost periods ;10) Aridity ;11) Locations ;12) Irrigating conditions.
 
图 4  兰州市域河谷用地区及近郊关联发展区
Fig. 4 River valley terrace and related suburb districts in Lanzhou city area.
 
图 5  兰州市宜农、宜林及宜牧地评价
Fig. 5 Fitness evaluation on farming ,foresting and pasturing in Lanzhou
city area.
坡、上庄、银山和新营等乡. 兰州市以林为主的土地
总面积101 28219 hm2 ,占全市总面积的 7149 % ,主
要布局于榆中南部、永登西北部山地和南北两山. 前
两者为兰州地区天然林分布区域 ,后者为人工绿化
带.
  兰州市单宜牧业土地占 34183 % ,主要分布在
榆中东部和北部、永登的北部和中西部、皋兰南部和
市 辖 五 区 两 侧. 牧 农 混 合 多 宜 区 面 积
154 84515 hm2 ,主要分布在牧业和农业的过渡区
域 ,即榆中北部及南部、永登的中西部、西北部山地
与丘陵地区.
兰州市宜林、宜农、宜牧地的分布比较相似 ,集
中分布于市区的西北部及南部、东南部 ,各用地类型
形成较为明显的过渡区域. 这些地区不仅是兰州市
天然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 ,也是人类农业活动的主
要区域. 从长远来看 ,这些地区也将成为兰州市未来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依赖和屏障 ,构成了兰州市
的主要生态基础设施. 这些地区是 SP 规划的主要
区域和组分.
31213 河谷用地区  历史上自秦始皇时期 ,区内的
土地开发一直以河湟谷地、庄浪谷地等河谷为中心 ,
并基本维持到现在 ,显示了地貌环境对兰州市土地
开发空间格局的深刻影响[22 ] . 目前在市区河谷盆
地 ,建设用地集中连片 ,建成区的面积已达全市城镇
用地面积的 8418 %. 同时 ,在城区外围的河谷川台
地 ,形成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密集分布带 ,面
积达 3 516 hm2 . 居民点用地率[ (城市 + 农村居民点
+ 独立工矿) / 区域土地面积 ×100 %]高达 7317 %.
此外 ,兰州市的园地也集中分布于河谷川台地 ,并且
和菜地相间分布. 最后 ,与建设用地的分布格局相
应 ,兰州市的交通用地也主要集中于河谷地 ,沿河、
沿沟坝分布 ,并以市区为中心向外呈放射状 (图 4) .
图 6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Fig. 6 Eco2security pattern in Lanzhou city area.
782212 期           方淑波等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313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
31311 生态保障体系 (第 Ⅲ屏障)  兰州市近郊关联
发展区的健康发展是兰州市生态环境转向优良的关
键 ,南北两山的绿化、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城郊农业
的结构调整是生态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南北
两山优良的绿化条件可以直接影响兰州市区的环境
状况 ,建立农、林、牧、副、渔相结合的大生态农业 ,可
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由外向内 ,该
部分组成兰州市生态建设的第三屏障 (图 6) .
31312 生态缓冲体系 (第 Ⅱ屏障)  受人为活动影响
较大的宜农地、主要的宜牧地构成生态缓冲体系的
主要内容 ,建立高效的灌溉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农
田护坡林、经济林和薪炭林等分类经营的农田林业
建设 ,实行科学有效的放牧活动 ,提高宜牧地的承载
力.同时 ,发展以都市观光农业、牧业为主体的旅游
业 ,促进产业结构和土地覆被的调整 ,调整从业人员
的分配构成 ,逐渐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图 6) .
31313 生态过滤体系 (第 Ⅰ屏障)  南部以兴隆山、
马衔山为主体的国家自然保护区及西北部天然林
地 ,以及部分三等宜农地构成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
格局的生态过滤体系. 湟水、大通河、庄浪河及宛川
河等兰州市域的主要河流均从这些地区流过 ,按照
不可替代格局和最优格局理论 ,生态过滤体系的水
源净化、涵养等功能是保证兰州市生态安全的第一
屏障. 加强天然林地的保育是生态过滤体系建设的
关键 (图 6) .
314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安全级别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是未来城市发展格局的响应函
数 ,对未来城市发展格局的不同响应 ,构成市区域生
态安全格局的不同级别.
沿着兰州市主要的交通轴线 ,未来的发展格局如
图 7[10 ] .采用专家打分法及 AHP 分析法 ,选取工程地
质、地形条件、供水条件、与城区联系和社会经济状况
5 个大项 ,以及大项下面的共 9 个小项对兰州市城市
未来的发展轴线进行综合评价[28 ] .评价的结果分为 4
个等级 ,等级越高 ,表示未来发展成城镇建设用地的
可能性越大.根据对兰州市未来城市扩展格局的响应
水平 ,可以将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安全级别划
分为低级、中级、高级 3 个级别 (图 4) :
1) 低级 :对兰州市发展轴线的第一等级进行响
应 ,即只加强湟大河谷一线的安全格局建设 ( (1) ~
(2) ,表 2) . 生态缓冲体系的建设较弱.
2) 中级 :对兰州市发展轴线的一、二等级进行响
应 ,除了湟大河谷以外 ,还加强庄浪河谷的安全格局
建设 ( (1)~ (4) ,表 2) .生态缓冲体系的建设加强.
3) 高级 :对兰州市的所有未来发展轴线进行响
应 ( (1)~ (6) ,表 2) ,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 ,注重生
态保障体系、生态缓冲体系、生态过滤体系之间在区
域上的耦合 ,形成各个体系之间的整体响应效应 ,区
域安全格局的高级响应级别能基本保证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
图 7  兰州市城市体系扩展格局
Fig. 7 Expanding pattern of Lanzhou urban.
表 2  兰州市各发展轴线综合评价[ 29]
Table 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every expanding axis in Lanzhou
工程地质
Engineering geology
地基承载
力大小
Groundsill
bearing
capacity
工程地质
灾害多少
Disaster
用地面
积大小
Area
地形条件
Topography
用地形状
Shape
用地坡度
Gradient
供水条件
Water supply
地表水
Surface
地下水
Under2
ground
与区域
联系状况
Inter2
acting
with the
city
社会经济
状况
Economy
总分
Total
marks
等级
Grades
权重
Weights 011 0106 0115 0106 0107 0112 0109 0115 012 — —
(1) 7 5 7 5 7 9 7 5 7 617 Ⅰ
(2) 7 5 5 5 7 7 5 7 7 6128 Ⅰ
(3) 7 5 7 5 7 7 5 7 3 5178 Ⅱ
(4) 7 5 9 7 5 5 3 7 3 5164 Ⅱ
(5) 5 5 9 7 7 3 1 5 3 4186 Ⅲ
(6) 5 5 3 3 5 3 1 5 3 3151 Ⅳ
1) 八宝川河谷盆地 (连城 - 窑街) Liancheng - Yaojie ;2) 湟水下游谷地 (海石湾 - 达川) Haishiwan - Dachuan ;3) 庄浪河谷盆地 Zhuanglang river
valley ;4) 榆中 - 三角城 - 夏官营 Yuzhong - Sanjiaocheng - Xiaguanying ;5) 沿中川机场的公路至秦王川盆地 Airport highway to Qinwangchuan
basin ;6)以皋兰县城为主的 109 国道沿线 109 National Highway in Gaolan town.
882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
  生态缓冲体系的建设及各个体系之间的耦合直
接决定兰州市区域安全格局的建设水平. 就现状来
看 ,生态保障体系的建设仅以南北两山的绿化为重
点 ,生态缓冲体系的建设还没有提出 ,而生态过滤体
系的生态维护功能由于目前不合理的利用以及维护
措施的缺乏 ,生态健康正持续恶化.
315  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实施途径
31511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管理  成立专门的区域
生态安全格局的管理部门 ,负责区域安全格局的维
护 ,尤其要制止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在安全格局内
建设大型永久设施的行为 ;协调各个行业、不同基层
地方政府在安全格局内的合理发展 ,使其兼顾环境
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避免单一目标的发展行
为 ;以法规的形式把经过多方论证的规划结果确立
下来 ,用法制维护安全格局的实施 ;加强相关知识的
宣传 ,尤其要加强面向基层政府官员、地方大型企业
及交通运输、城建等方面和部门的宣传.
31512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技术支持  建立以乡土
物种为主体的苗圃和植物园 ,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的生态恢复提供材料来源 ;加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
究和应用 ,宫胁采用宫胁方法 (Miyawaki method) 在
泰国、马来西亚进行生态恢复的成功实践 ,表明了采
用人工技术促进群落演替的可能性[23 ] . 在区域生态
安全格局内建立生态农业、生物净化和生物修复等
生态工程技术的试验和学习中心 ,作为技术扩散的
源地 ;加强在农牧、林牧交错带的放牧活动的研究 ,
提出科学放牧的方法和技术措施 ;
4  结   论
  土地利用分析是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
有效手段 ;以城市为核心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由内向
外 ,可以分为生态保障体系、生态缓冲体系和生态过
滤体系 ;对城市未来扩展格局的不同响应水平 ,可以
构成城市未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不同安全级别 ;
从兰州市来看 ,其河谷型的空间城市形态决定了其
空间扩展主要沿着河谷盆地及其沿线的交通线路展
开 ,生态缓冲体系主要集中在城市的这些潜在空间
扩展格局上. 由于理论上的不明确及实践上的盲目
性 ,该部分成为兰州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的关
键.
致谢  邹松兵博士提供兰州市域 DEM 模型 ,迟守乾老师提
供兰州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材料.
参考文献
1  An X2Q (安兴琴) ,Chen Y2C (陈玉春) , et al . 2003. The simula2
tion effects of surface vegetation to the meteorological field in the
south and north mountains of Lanzhou. Sci Meteorol S in (气象科
学) ,23 (1) :12~21 (in Chinese)
2  Cui G2H(崔功豪) ,Wei Q2Q (魏清泉) ,et al . 1999. Region Analy2
sis and Planning. Beijing :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21 (in Chinese)
3  Chen G2J (陈国阶) . 2002. On ecological security. Chongqing Envi2
ron Sci (重庆环境科学) ,24 (3) :1~4 (in Chinese)
4  Daily G. 1997.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 ? In :Natures Services :
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Washington : Island
Press.
5 Fang S2B (方淑波) . 2002.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Theory of
Eco2Security Pattern in Urban Area. Master’s thesis. Lanzhou :
Lanzhou University. (in Chinese)
6  Forman RTT. 1995. Land Mosaics :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Fu Z2Y(付在毅) ,Xu X2G(许学功) . 2001. Region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 A dv Earth Sci (地球科学进展) ,16 (2) :267~271 (in
Chinese)
8  Guo Z2W(郭中伟) . 2001. To build the early warning and maintain2
ing system of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Sci Technol Rev (科技导
报) , (1) :54~56 (in Chinese)
9  Li X2Y(黎晓亚) , Ma K2M (马克明) , Fu B2J (傅伯杰) , et al .
2004. Regional eco2security pattern : Designing principles and ap2
proaches.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24 (5) :1055~1062 (in Chi2
nese)
10  Liu G2L (刘桂禄) ,Ran Y2H(冉有华) . 2003. Ideas on the estimat2
ing of Lanzhou Ecocity and constructing of town system based on
the GIS. Remote Sensing Technol A ppl (遥感技术与应用) , 18
(5) :301~305 (in Chinese)
11  Li W2H(李文华) , Wang R2S (王如松) . 2002.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eijing : Meteorology Press. ( in Chi2
nese)
12  Liu P2L (刘沛林) . 2000.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a national ecologi2
cal security system as viewed from the Yangtze River floods. J
Peking U niv ( Human Soc Sci)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37 (2) :29~37 (in Chinese)
13  Ma K2M (马克明) ,Fu B2J (傅伯杰) , et al . 2004. Regional eco2se2
curity pattern :Conceptions and theory bases. Acta Ecol S in (生态
学报) ,24 (4) :761~768 (in Chinese)
14  Ma S2J (马世骏) , Wang R2S (王如松) . 1984. Study on the com2
pound society2economy2nature ecosystem.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
报) ,9 (1) :1~9 (in Chinese)
15  O’Neil RV , Krummel J R , Gardner RH , et al . 1998. Indices of
landscape pattern. L andscape Ecol ,1 :153~162
16  Qu G2P (曲格平) . 2002.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have become a popular subject of country safety. Envi ron Prot (环
境保护) , (5) :3~5 (in Chinese)
17 Qu G2P (曲格平) . 2002. Some problems of affecting ecological
safety in China. Envi ron Prot (环境保护) , (7) :3~6 (in Chinese)
18  Qu G2P(曲格平) . 2002. Strategic po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2
cological safety in China. Envi ron Prot (环境保护) , (8) :3~5 (in
Chinese)
19  Rapport DJ , Constanza R , Mcmichael AJ . 1998. Assessing ecosys2
tem health. TR EE ,13 (10) :397~402
20  Turner M G ,Romme WH , Gardner RH , et al . 1993. A revised con2
cept of landscape equilibrium : Disturbance and stability on scaled
landscape. L andscape Ecol ,8 :213~227
21  Wang R2S(王如松) ,Ouyang Z2Y(欧阳志云) . 1996. Eco2integra2
tion :A scientific approa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 be2
ing. Chin Sci B ull (科学通报) ,41 (supp . ) :47~67 (in Chinese)
22  Wang A2M (王爱民) ,Zhang T2F (张天法) , et al . 1996. Study on
the Land2use Planning in Lanzhou. Lanzhou : Lanzhou University
Press. (in Chinese)
23  Wang X2H (王希华) , Chen X2Y(陈小勇) . 1999. Applications of
Miyawaki metho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 S hanghai Envi ron Sci (上海环境科学) ,18 (2) :100
~104 (in Chinese)
24 Wang G2X (王根绪) , Cheng G2D (程国栋) , Qian J (钱  鞠) .
2003. Several problems in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research.
982212 期           方淑波等 :基于土地利用分析的兰州市城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4 (9) :1551~1556 (in Chi2
nese)
25  Xiao D2N (肖笃宁) ,Chen W2B (陈文波) , et al . 2002. Discussion
on the basic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of the ecological se2
curity.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3 (3) : 354~358 (in
Chinese)
26  Xiao D2N (肖笃宁) , Xie F2J (解伏菊) , Wei J2B (魏建兵) ,2004.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ecoconstruction and the mission of land2
scape ecology.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5 (10) :1731~
1736 (in Chinese)
27  X D2N (肖笃宁) . 2002. Meaning and approach of the ecosecurity
research in arid region. In :Li W2H(李文华) ,eds. Ecological Secu2
rit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Beijing : Meteorology Press. ( in
Chinese)
28  Xu J2H(徐建华) ,Shan B2Y(单宝艳) . 1996. Analysis of the city
spatial expanding pattern in Lanzhou Urban Area. J L anz hou U niv
(Soc Sci)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4 (4) :62~68 (in Chi2
nese)
29  Yu K2J (俞孔坚) ,Li D2H(李迪华) ,et al . 2001. Ten strategies on
the city eco2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lanners (规划师 ) , 17
(6) :9~17 (in Chinese)
30  Yu K2J (俞孔坚) ,Li D2H(李迪华) ,et al . 2004. Discussions on the
eco2infrastructure strategy and practicing approach in the region of
Great Canal. Prog Geogr (地理科学进展) ,23 (1) :1~12 (in Chi2
nese)
31  Yu K2J (俞孔坚) . 1999. 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 on biol2 ogy protection. Acta Ecol S in (生态学报) ,19 (1) :8~15 (in Chi2nese)32  Yu K2J (俞孔坚) ,Li D2H(李迪华) . 1997. Landscape ecology modefor city and region planning. Foreign U rban Plan (国外城市规划) , (3) :27~34 (in Chinese)33  Zhang J2E (章家恩) , Xu Q (徐  琪) . 1997. Basic contents andframes on the research of eco2degradation. B ull Soil W ater Cons(水土保持通报) ,17 (6) :46~53 (in Chinese)34  Zhao J (赵 军) ,Zhan Q2R(詹启仁) . 1996. Modelling and prelim2inary applications of DEM in Lanzhou City. J Northwest NormalU niv (Nat Sci)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32 (2) :66~69 (in Chinese)35  Zuo W(左  伟) ,Wang Q (王  桥) ,Wang W2J (王文杰) , et al .2002. Study on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ssessment index andstandard. Geogr Terr Res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8 (1) :67~71 (inChinese)36  Zuo W (左  伟) ,Zhou H2Z(周慧珍) , Wang Q (王  桥) . 2003.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election of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as2sess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afety. Soils (土壤) , (1) : 2~7 (inChinese)作者简介  方淑波 ,男 ,1976 年生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学及景观规划 ,发表论文 2 篇 ,合著专著 1 部. Tel :025283594560 ; E2mail :bsfang @lzu. edu. cn
欢迎订阅 2006 年《应用生态学报》
《应用生态学报》(1990 年创刊)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刊宗旨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向 ,结合科研、教学、生产实际 ,报道生态科学诸领域在应用基础研究
方面具有创新的研究成果 ,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新信息 ,促进生态学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本刊专门登载有关应用生态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综合评述、研究报告、研
究简报和简讯等 ,主要领域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景观生
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生态工程
学、恢复生态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
本刊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生态学、地学、林学、农学和环境科学研究、教学、生产的科技工作者 ,有关专业
的大学生及经济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工作者.
本刊与数十家相关学报级期刊建立了长期交换关系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生物学文摘》、美国
《生物学文摘》(BA) 、美国《化学文摘》(CA) 、英国《生态学文摘》( EA) 、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BST) 和俄
罗斯《文摘杂志 》(РЖ)等十几种权威检索刊物均收录本刊的论文摘要 (中英文) ,并被认定为《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本刊的整体质量与水平已达到新的高度 ,1992 年荣获全
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 ,1996 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 2000 年荣
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 2001 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本刊为月刊 , A4 开本 ,192 页 ,每月 18 日出版 ,期定价 45. 00 元 ,全国各地邮政局 (所) 均可订阅 ,邮发代
号 8 - 98. 错过订期也可直接向本刊编辑部邮购 ,个人订阅优惠 30 %. 地址 :110016 辽宁省沈阳市文化 72 号
《应用生态学报》编辑部. 电话 : (024) 83970393 ,E2mail :cjae @iae. ac. cn
0922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