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五叶参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



全 文 :199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6 月第 7 卷 第 11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June 2009, Vol.7, No.11
药后胸腔积液仍不能控制或症状加重者。
1.4 结果
84例患者,CR30例,PR54例,有效率100%。引流置管时间为
3~67d,无并发症,局部无渗漏、无感染和无皮肤种植转移。拔出引
流管后,伤口1~3d内愈合,本组引流管脱出2例(2.44%),引流管阻
塞6例(7.32%)。
2 讨 论
众所周知,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胸腔积液增加多而快,为减轻
症状需反复抽液,患者痛苦大,且易引起感染和其他不适。顺铂为
铂类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同时使胸腔脏壁胸膜间产
生无菌性化学炎症反应,导致胸膜粘连、闭塞胸腔和减少胸腔积液。
白细胞介素Ⅱ为 T 淋巴细胞因子,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与顺铂合用
可提高疗效。
单纯胸腔穿刺方法不易将胸腔积液抽干,注药后浓度低,影响疗
效 ;胸壁手术置管引流,创伤大,易发生渗漏、气胸和胸壁皮肤种植
转移。两者引流胸腔积液时间不易过长,再次放胸腔积液时需重复穿
刺或手术置管,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给治疗和护理带来不便。而采
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操作简便,创伤小。本组 84 例肺癌合并
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无发生渗漏、感染,亦
无胸壁皮肤种植转移。置管时间最长达 67d,总有效率为 100%。本
组患者有 2 例导管脱落,6 例导管阻塞,行第 2 次置管,其余均为 1
次完成。行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胸腔积液时,易发生导管引流不畅、阻塞。
分析其原因 :①随胸腔积液减少,膈肌上抬,管口堵塞或导管口高出
液面。这时只需将导管适量退出即可:②肺癌胸腔积液中常含有血块、
纤维素,可阻塞管口。这时用 5mL 肝素盐水(1mL 含肝素 50U)快
速冲洗导管,可减轻阻塞程度;③检查引流管胸腔外部分是否压迫或
扭曲,重新固定可缓解。因中心静脉导管细小,具有一定韧度,能随
身体而弯曲,与皮肤紧密,携带方便,不影响患者休息及体位。即使
引流时,患者也可随意变换体位,给患者带来极大方便。
总之,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行胸腔引流具有创伤小、安全性
高、引流效果好、用药方便等优点,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使患者
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五叶参是一种来源广泛,用途较多、毒副作用极小的中草药。通过
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五叶参还具抗血栓形成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
将五叶参全草(中国广东花县产),加水煮沸 5min(每克生药加蒸
馏水 20mL),过滤,冷却后加入 1/15mol 磷酸盐缓冲液(PBS)等量,
使溶液的 pH 调整至 7.4。所有试验中,药物的终浓度均为 0.25mg/mL。
1.1.2 试剂
① ADP(Sigma)用 1/15molPBS(pH7.4)稀释,实验终浓度(FC)
为 4μm ;②复合诱聚剂:ADP(FC lμm)、肾上腺素(FC 0.5μg/mL)、
酸性粘多糖(天津医学科学研究所,FC 12.5μg/mL)等量混合而成 ;
③蝰蛇毒、蕲蛇毒试剂(广州蛇毒研究所)分别用生理盐水及蒸馏水
稀释 ;④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凝血酶原时间(PT)、
凝血酶时间(TT)试剂(上海华山医院)按说明稀释。
1.1.3 仪器
①血小板聚集仪(SPA-4,上海);②体外血栓形成仪(XSN-R Ⅱ,
无锡);③红细胞电泳仪(SDZ,无锡)。血小板聚集试验(比浊法)、
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复钙法)及红细胞电泳试验分别按仪器规程操作。
1.2 实验对象
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患者及正常人共 60 例,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0)
五叶参抗血栓形成作用的研究
赵锦卉 吴秀玲
【摘要】用人血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证实,五叶参水煮制备液能明显抑制 APD、复合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 l、5min、最大聚集率,并促进解
聚发生(P 均< 0.05);该药还对体外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五叶参水煮液与 PPP,混合后,尚能抑制多种凝血因子
活生,使 KPTT、PT、TT、AT、RVV-RT、RVV-CT 等凝血试验时间延长(P 均< 0.05);此外,五叶参有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的作用。上
述结果表明,五叶参是一种具有抑制血小板功能、凝血功能及红细胞聚集性等多个环节的抗血栓形成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五叶参;血栓形成;凝血功能;红细胞电泳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9)11-0199-02
男性、女性各 30 例,年龄 26~78 岁,平均 54 岁。所有受试者在采血
前 2 周均未接受过抗凝、抗血小板功能药物治疗。
1.3 实验方法
常规抗凝,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BPC 180~220×1010/L)
及贫血小板血浆(PPP)。
1.3.1 药物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将五叶参制备液加入 PRP 中(26 例),混合预热 3min,然后依次
用 ADP、复合诱聚剂诱聚;对照组加等量 1/30mL PBS。观察 1min 聚
集率(Agg-1)、5min 聚集率(Agg-5)、最大聚集率(Agg-M)及 3min
解聚率(R-3)变化。
1.3.2 药物对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
将药物加入抗凝全血中(11例),混合3min后复钙;对照组加等
量l/30m01 PBS。观察体外血栓形成后的长度(L)、湿重(MW)及
干重(DW)变化。
1.3.3 药物对红细胞电泳率的影响
将五叶参制备液与PPP混合(21例),对照组加等量PBS,然后
加入红细胞,置室温下3min再观察其电泳时间变化。
1.3.4 药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药物加入 PPP 中,37℃水浴 3min,再测定 KPTT、PT、TT、蕲蛇
DOI:10.15912/j.cnki.gocm.2009.11.038
200 中国医药指南 2009 年 6 月第 7 卷 第 11 期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June 2009, Vol.7, No.11
毒时间(AT)、蝰蛇毒磷脂时间(RVV-CT)、蝰蛇毒复钙时间(RVV-RT)。
1.4 统计
所有实验均设自身对照,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五叶参对ADP、复合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表1)
表明五叶参在奉外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并加速解聚。对
ADP、复合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Agg-l、Agg-5、及Agg-M均有明显的
抑制作用,中对R-3有促进作用。
2.2 五叶参对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表2)
结果显示五叶参明显抑制体外血栓的形成,与对照比较,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P<0.05,<0.01)。
2.3 五叶参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表3)
五叶参能延长 PT、KPTT、TT、AT、RVV-CT、RVV-RT 等的凝
血试验时间。RVV-CT、RVV-RT 较对照组的延长值分别为 2.15±5.16s、
5.15±7.04s,说明五叶参能抑制血小板第 3 因子的活性。
3 讨 论
五叶参属葫芦科绞股蓝植物,富含多种人参皂甙和绞股蓝皂甙。
近 10 年来该药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证明五叶参具有降血脂、抗衰老、
抗癌、抗溃疡、防治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有治疗偏头痛、镇静安眠、
增强免疫功能与应激能力等多种药理作用。马氏曾应用电镜技术直接
观察了绞股蓝总甙对家兔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发现该药可抑制 ADP、
花生四烯酸、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变形、伪足形成和颗粒释放。通过进
一步研究探索,我们用比浊法证实了五叶参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
用,并发现了五叶参的其他抗血栓形成作用。
血小板1、5min聚集率分别代表由外源性诱聚剂介导的一相反应
和血小板活化后δ颗粒内容物释放介导的二相反应,不同的诱聚剂通
过不同的途径诱导血小板聚集。应用复合诱聚剂介导聚集反应,能更
好地模拟体内血小板活化的情况。五叶参显著抑制ADP及复合诱聚剂
介导的血小板一相、二相聚集反应,并促进解聚过程,提示该药能通
过多环节抗血小板聚集反应。申氏等曾报道人参皂甙可抑制环氧化酶
及TXA2合成酶,而五叶参富含人参皂甙,故抑制TXA2生成可能是该
药抗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机理之一。
蝰蛇毒能激活X因子引起凝血。RVV—CT测定需要外源性磷脂的
存在,RVV—RT测定则依赖患者自身血小板上PF3的活力。当血小板
总数正常时,RVV-RT延长,RVV—CT正常,说明患者PF3有效性降
低。五叶参能延长KPTT、PT、TT,AT、RVV-CT、RVV-RT,
说明该药降低多种凝血因子活性;而对RVV-RT的延长明显超过
对RVV-CT的作用,反映了该药尚能抑制PF3活性。红细胞电泳速度
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量,并间接反应红细胞的聚集
性。五叶参具有加速红细胞电泳速度的作用,提示该药能抑制红细胞
聚集作用。
众所周知,血小板聚集功能、PF3 活性、凝血因子活性、红细胞
聚集功能增强都是导致体内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五叶参对上述各环
节的抑制作用,提示该药具有较全面的抗血栓形成效应。实验证明,
五叶参能减少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湿重、干度,为临床用于防治血
栓病提供了部分客观依据。
表1 两组对ADP、复合诱聚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比较(χ— ±s)
组 别 例数 血小板聚集反应(%)
Agg-1 Agg-5 Agg-M R-3
ADP 对照 26 43.36±24.49 39.35±32.85 51.45±29.52 33.51±25.62
药物 26 27.73±16.52** 21.79±22.54** 35.54±22.04*** 46.56±29.28*
复合诱 对照 26 21.31±12.73 39.68±37.52 43.64±34.90 26.78±25.54
聚剂 药物 26 12.67±13.94* 24.29±26.14** 29.73±25.80*** 38.70±28.14*
表2 药物对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χ— ±s)
组别 例数 体外血栓长度(mm) 湿度(mg) 干度(mg)
对照 11 83.18±66.42 229.77±194.81 73.14±68.42
五叶参 11 34.09±42.60* 98.64±103.47** 29.63±35.87*
表3 两组凝血功能及红细胞电泳比较 (s,χ— ±s)
组 别 例数 PT KPTT TT AT RVV-CT RVV-RT 红细胞电泳
对照 36 24.34±6.91 57.54±18.23 20.49±8.30 16.19±5.24 10.99±2.10 24.61±8.30 18.40±3.31
五叶参 36 28.61±11.58** 63.44±15.03* 25.79±11.93*** 17.87±4.95*** 13.14±5.55* 29.22±10.6*** 17.44±3.39**
关于表格制作的要求
按表格的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个表格均应冠有表题,例如表1,表2,……。表题应置于表格的上方。表格中如有引自他刊
者,应注明出处。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要求同一指标的数据的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表中
分别用*,**,1)*,2)*标注统计学P值的角码,并在表的下方用文字注明这些P值是如何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