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苦茶资源的研究进展



全 文 :
4

我国苦茶资源的研究进展
周琼琼,孙威江﹡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饮茶文化和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 Camellia sinensis L.)0.Kuntze)
资源,它以 1,3,7,9-四甲基尿酸四甲基尿酸)为主要的嘌呤生物碱。本文主要从苦茶的源流、分类地位、药理研究、现存
资源及其利用价值等方面作一综述。
关键词:苦茶;分类;生化成分;药理;资源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栽培茶树已有 3000 余
年的历史。茶树种质资源极其丰富,其中野生茶树
是宝贵的资源,经过长期的进化,野生茶树蕴含着
抵抗各种逆境所需要的基因。至 2003 年底,中国
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国家种质勐海茶
树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迁地保存基地,共保存资源
2665 份[1]。征集保存了云南金平苦茶、四川黄山苦
茶、贵州兴义苦茶(七舍大苦茶)、湖南江华苦茶、
广东乳源苦茶、江西安远苦茶、崇义苦茶等资源。
1 苦茶的源流
王威廉以古代汉字、汉语的研究为“示踪原
素”,对历代有关文献进行考查,阐明我国苦茶的
记载至少有2500年的历史。“考茶说茶”中揭示茶
源于中国,“荼”是灌木茶树,“槚”是乔木茶树。
“荼”就是茶,“槚”是苦茶。“槚”的本义是一种
落叶乔木。晋郭璞注《尔雅》,已明白地描述“槚,
苦荼”,就是茶树,是木本植物。后来,“槚”随着
时代和地方发生过一系列的音变,如瓜芦、皋芦、
高芦、果罗、过罗以及物罗等词。追根究底,这一
音变原来就是来自苦茶。“槚”虽然早载于《尔雅》
一书中,但由于它是苦茶的合音的假借字,所以后
来往往只提苦茶,而很少单用“槚”来记述茶树。
槚是苦茶树,而苦茶却不是槚树[2-3]。
2 苦茶与山苦茶、苦丁茶的区别
苦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类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O.Kuntze)资源,多分布于粤、湘、赣毗邻
区,其中尤以南岭山脉两侧最多。如江华苦茶、安
远苦茶、丰州苦茶、横坑苦茶、思顺苦茶、酃县苦
茶、贺县苦茶等[4]。它们一般具有萌发迟,芽叶味
苦,并具有特殊香味的特征,在植物学形态上多是
小乔木型,叶大质软,叶面平整富光泽,芽叶茸毛
少[3,5-8]。在苦茶的原生地,居民常将它作为一种药
物饮用,认为常饮之具有“治病、解毒、退火发汗”
之效,可治“积热、久泻”和“心脾不舒”等症,
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9]。
山苦茶(Mallotus furetianus),又名鹧鸪茶、
毛茶、禾姑茶,系大戟科野桐属植物,主要分布于
我国的海南岛、中印半岛和苏门答腊岛。株高一般
为1~3 m,最高的可达10 m,属野生灌木,混杂生
长在其它树木荆棘中。其叶片互生,枝的上部对生,
叶片呈长圆状倒卵形,叶片长5~15 cm,宽2~6
cm,顶端急尖至尾状,下部渐夹,基部微呈心形,
边全绿有波状齿,背面侧脉腋间有白色束毛,外部
全无毛,背面有少数橙色透明脉点,叶脉呈羽状,
叶柄长3 cm[10]。其叶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消食的功

作者简介:周琼琼(1987-),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茶树种质资源。
*通讯作者:E-mail:swj8103@126.com
茶叶科学技术 2011(1):4~7
Te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
效,民间常用作解油腻、助消化的保健饮料。药理
研究表明:海南山苦茶叶具有显著的利胆消炎和镇
痛作用[11]。
苦丁茶是我国南方各地人民常饮用的一类茶,
也是传统的药用植物。苦丁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
消炎、胃消积、去腻醒酒、止咳化痰、生津止渴、
提神醒目、明目益智和抗辐射、抗衰老、活血脉、
强心利尿、降压减肥、抑癌防癌、调节血脂等功效
[12]。据张灿坤[13]1994年调查,作为苦丁茶使用或称
作苦丁茶的共计有5科16种1变种植物,主要有木樨
科的女贞、紫茎女贞、日本毛女贞;冬青科的枸骨
叶、大叶冬青、苦丁茶;金丝桃科的苦丁茶、黄牛
木;紫草科的厚壳树及马鞭草科的白花灯笼。
陈兴琰[14]等同时指出;皋芦茶或苦丁茶,并非
山茶科植物,而是冬青科(AgifoliIceae)的大叶冬
青(Ilex Latifolia Thumb),是我国濒临灭绝的一种
珍稀植物资源。
3 苦茶的分类地位
茶树从原始种群演变成多个种(Species)、亚
种(Sub—species)、变种(Variety)和变型(Form)
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的[15]。人们最早开始对茶树
的分类进行系统研究是在18世纪,是依据形态分类
学的经典分类学方法进行的,受人为因素影响很
大,再加上早期植物学家对我国的茶树种质资源缺
乏了解,导致茶树分类、命名的争议较大。直到1935
年的国际植物学会上将Camellia sinensis(L.)
O.Kuntze规定为茶树正确的学名[16]。
苦茶作为一种特异的茶树资源,它的分类地位
同样一直受到争议。在庄晚芳等分类法中,根据茶
树的形态将其定位为云南亚种下的皋芦变种
(C.sinensis var.kulusis Zhang)[9]。
在张宏达[17]分类法中,先将茶组植物分为4个
系: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再以
花梗、萼片、花瓣、果实的发育状况以及叶片特征
等数量性状进行种的划分和分析,共划分出32种3
变种,苦茶(C.sinensis var.kucha)是其中的一个变
种。
杜琪珍[18]等,通过对茶组植物进行化学分类和
数值分类,提出将茶组植物分成五室茶和三室茶,
在三室茶下再分中小叶变种,大叶变种和苦茶变
种,共2种3变种。
闵天禄[19]将秃茶组归入茶组中,认为世界上茶
组植物共有12个种6变种,而苦茶属于茶组茶种普
洱茶变种的其中之一。
李光涛和梁涛[20]以及束际林[21]等根据染色体
核型、花粉的形态和解剖结构对苦茶资源进行研究
观察,认为苦茶比较原始,在进化上属于过渡类型,
是由乔木型茶树过渡到灌木型的中间类型。
陈亮[22、23]等根据对茶树资源的多年系统研究
和对原产地茶树特征特性的全面考察,将苦茶归并
到茶种下的阿萨姆茶(C.sinensis var.assamica)。
王新超[9]等通过对保存于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
的24份苦茶资源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的测定与评
价。结果表明,苦茶资源在体现茶树进化程度的儿
茶素组成及含量的指标上,苦茶资源偏向于阿萨姆
茶变种,属于进化上比较原始的类型。聚类分析结
果表明,苦茶与阿萨姆茶聚为一类,可以将苦茶类
归属于阿萨姆茶。
石祥刚[24]等提出将苦茶从变种Camellia
assamica(Mast.)Chang var.kucha Chang et Wang
提升为种Camellia kucha(Chang et Wang)Chang,
该种与普洱茶C. assamica(Mast.)Chang近似,但
本种小苞片3~4个,萼片宽4~6 mm,外面无毛,
内面被白色短柔毛,外面2枚花瓣内面被白色短柔
毛而不同。又因其芽叶含不同于普洱茶的特殊苦茶
碱(theacrine)不同于普洱茶。
4 苦茶的生化成分及药理研究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李名君等对生
长在江西、湖南南部和广东、广西北部22份苦茶资
源的系统研究,对其生化特性及苦味成因有了较深
刻的认识:①绝大多数样品含有茶的特征性成分
——咖啡碱;②均含茶的第二特征成分——茶氨
酸,苦味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
硫氨酸、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占
第 1 期 茶叶科学技术 综 述 论 文

6
氨基酸总量的比例绝大部分在正常值范围内;③儿
茶素组成以简单儿茶素为主,酯型儿茶素含量很
低;④发现了苦茶的特异成分丁子香酚甙,它是茶
梅(C.sasanqua Thund)中的一种特殊成分,易溶
于水,具有极强的苦味[25]。
叶创兴[26]等首次发现苦茶中的嘌呤生物碱以
1,3,7,9—四甲基尿酸为主,含量高达1.3%~3.4%,
其次是咖啡碱和可可碱。而一般茶叶中咖啡碱的含
量占优势地位。
王冬梅,杜丽丽[27]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
管阵列检测/质谱联用(HPLC—DAD/MS)的方
法对苦茶的茶多酚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传统绿茶
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进行了比较。对苦茶
水提液中的茶多酚和嘌呤生物碱进行了定性分析,
检测到3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和2种
非儿茶素类茶多酚(没食子酰奎宁酸酯和咖啡酰奎
宁酸酯)。同时与传统绿茶在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组
成和含量上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苦茶中总儿茶
素含量(13.82%)远高于传统绿茶(7.37%),但各
儿茶素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比在两种茶中极其相
近,均以酯型儿茶素为主。
谢果[28]等为了探讨1,3,7,9-四甲基尿酸
(theacrine,TC)的抗抑郁作用,采用悬尾实验、
强迫游泳实验、自主活动实验、育亨宾(yohimbine)
毒性实验、利血平(reserpine)实验以及5-羟色胺
酸(5-HTP)诱导小鼠甩头行为等动物模型来评价1,
3,7,9—四甲基尿酸(theacrine,TC)的抗实验
性抑郁效果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TC
在多种抑郁模型上显示一定的药理活性,证明TC
在预防和改善环境以及各种生活习惯引起的抑郁
病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冬梅,卢嘉丽[29]等对苦茶的安全性及其对中
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
明,小鼠每kg体质量苦茶急性毒性经口LD50>21.50
g,按毒性分级标准判定属无毒级;苦茶中的苦茶
碱对戊巴比妥钠的中枢抑制有协同作用,具有镇静
催眠活性,在苦茶中可以拮抗咖啡碱的中枢兴奋作
用;当这两种成分含量相当的时候,苦茶没有表现
出明显的催眠或兴奋作用;但当苦茶碱的含量是咖
啡碱的3倍时,苦茶具有镇静催眠作用。
5 苦茶资源现状
苦茶资源蕴藏量丰富,粤、桂、湘、赣毗邻区
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区,见表1。
表1 苦茶资源及其产地
序号 资源(类型)名称 来源
1 乐昌廊田苦茶 广东乐昌
2 龙山苦茶 广东乳源
3 乳源苦茶 广东乳源
4 茶陵苦茶 湖南茶陵
5 江华苦茶 湖南江华
6 蓝山苦茶 湖南蓝山
7 蓝山苦茶黄芽 湖南蓝山
8 蓝山苦茶绿芽 湖南蓝山
9 酃县苦茶 湖南酃县
10 安远苦茶 江西安远
11 双凤苦茶 江西安远
12 中流苦茶 江西安远
13 赤水 1 号 江西崇义
14 聂都 1.5 号苦茶 江西崇义
15 聂都 2 号 江西崇义
16 聂都 3 号 江西崇义
17 聂都苦茶 1 号 江西崇义
18 聂都苦茶群体 江西崇义
19 婺源古旦苦茶 江西婺源
20 江红中 浙江杭州
21 江华苦茶一代 浙江杭州
22 江苦 2 号 浙江杭州
23 蓝山苦茶单株 浙江杭州
24 蓝山苦茶一代 浙江杭州
25 蓝天 浙江杭州
6 苦茶资源的利用及其展望
苦茶在系统分类上属于大叶种,其儿茶素类化
合物的总含量明显高于小叶种的传统绿茶,体现了
大叶种的特点,而且酯型儿茶素的含量远高于非酯
型儿茶素的含量,预示苦茶较适合于加工制成发酵
程度较高的半发酵茶(乌龙茶)或发酵茶(红茶)。
综 述 论 文 周琼琼等:我国苦茶资源的研究进展 第 1 期

7
江华苦茶是当前研究较深入的一种,它比较适
宜制作红茶,并在湖南红碎茶茶区大面积推广。王
新超[9]等研究也发现,苦茶的适制性指标酚氨比与
阿萨姆茶类似,显著高于茶变种,另一指标绿茶儿
茶素品质指数显著低于茶变种,而与阿萨姆茶相
近,也说明苦茶类适制红茶。研究还发现,苦茶资
源的EGC的含量与比例也较高,因此可以作为优异
的适制红茶资源加以推广利用,亦可将苦茶作为特
异亲本应用于茶树新品种的选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江昌俊.茶树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9.
[2] 王威廉,茶考.湖南茶叶,1978 年增刊.
[3] 董利娟,张曙光,杨阳.茶树珍稀资源—江华苦茶的研究
[J].茶叶通讯,2003,30(3):3-8.
[4] 虞富莲.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茶
叶,1990(2):29-31.
[5] 罗复权.酃县苦茶资源调查初报[J].茶叶通讯,1981,
8(2):35-36.
[6] 彭良敏.我省红碎茶的又一优良品种——蓝山青叶苦茶
调查初报[J].茶叶通讯,1979,6(1):29-30.
[7] 郭元超.南岭种群的地理分布与演化趋势[J].茶叶科学
技术,1995(2):1-6.
[8] 谢桂生,周汉忠.安远苦茶北移引种驯化试验初报[J].
蚕桑茶叶通讯,1993(4):9-10.
[9] 王新超,姚明哲,马春雷,等.我国苦茶资源主要生化成
分的鉴定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8,6(6):65-69.
[10] 刘侠,康胜利,张俊清,等.海南山苦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07(18):1901-1902.
[11] 林连波,符小文,艾朝晖,等.海南山苦茶叶的化学成分
研究Ⅰ)[J].中国中药杂志,2OO6,3(31):477-479.
[12] 高爱红,龚永新,童华荣.苦丁茶的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12(24):47-50.
[13] 张灿坤.苦丁茶的原植物及商品调查[J].中药材,
1994,17(5):14-15.
[14] 陈兴琰.皋芦茶——苦丁茶的考证[J].湖南农学院学
报,1984(2):47-54.
[15] 王平盛,虞富莲.中国野生大茶树的地理分布、多样性
及其利用价值[J].茶叶科学,2002,22(2):1O5-1O8.
[16] 龚万灼,张泽岑.茶组植物分类研究综述[J].福建茶
叶,2006(2):9-12.
[17] 张宏达.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M].中山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论丛1),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1981.
[18] 杜琪珍,李名君,刘维华,等.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
值分类[J].茶叶科学,1990,10(2):1-12.
[19] 闵天禄.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证[J].云南植物研究,
1992,14(2):115-132.
[20] 李光涛,梁涛.中国山茶属4种2变种核型研究[J].广西
植物,1990,10(3):189-197.
[21] 束际林,陈亮,王海思,等.茶树及其他山茶属植物花粉
形态、超微结构及演化[J].茶叶科学,1998.18(1):
6-15.
[22] 陈亮.茶组植物系统分类学研究现状[J].茶叶,1996,
22(2):16-19.
[23] 陈亮,虞富莲,童启庆.关于茶组植物分类与演化的讨
论[J].茶叶科学,2000,20(2):89-94.
[24] 石祥刚,郑新强,宋晓虹,等.关于苦茶的新组合[J].中
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6):129-130.
[25]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中国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主要
进展和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4,5(4):
389-392.
[26] Ye CX叶创兴),Lin Yc林永成),su 苏建业).et
al.Purine alkaloids in Carmellia assamica
var.kucha Chang et Wang.Acta Sci Nat Univ
Sunyatseni中山大学学报,自科版),1999(38):82-86.
[27] 王冬梅,杜丽丽,卢嘉丽.苦茶Camellia assamica
var.kucha茶多酚的HPLC—DAD/MS分析[J].天然产物
研究与开发,2OO6(18):978-981.
[28] 谢果,吴敏芝,黄映如.1,3,7,9-四甲基尿酸抗抑郁
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9,25(9):
1160-1164.
[29] 王冬梅,卢嘉丽,程悦.苦茶的急性毒性与神经药理活
性初步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4(9):76-79.




第 1 期 茶叶科学技术 综 述 论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