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茶树珍稀资源———江华苦茶的研究



全 文 :  收稿日期:2003-05-13   
茶树珍稀资源 ———江华苦茶的研究
董利娟 张曙光 杨 阳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长沙 ·410125)
摘 要 本文介绍了江华苦茶的资源调查 、 引种驯化 、 生理生化 、性状分离与选育利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 江华苦茶;资源;性状;选育
前 言
  江华苦茶是湖南省 1987年认定的优良
地方群体品种。制红茶香气浓郁 ,滋味浓爽;
制绿茶栗香 ,滋味嫩爽;是红绿茶品质皆优的
茶树珍稀资源[ 1~ 4] 。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于 1961 年与江华县
农业局对“江华苦茶与甜茶”进行了资源调
查[ 5] ,1975年又与江华县多种经营办公室进
行多次调查[ 6] ;1974 ~ 1987年“江华苦茶原种
保存和选育利用研究”在省科委 、省农委立
项 ,我所成立苦茶课题组进行专题研究 。“江
华苦茶的进化系统与经济价值”1978 年获省
科学大会奖:1987年“茶树珍贵资源—江华苦
茶的研究”通过了省级鉴定 ,并获湖南省农科
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文将其主要研究结果
综述如下 。
1 江华苦茶资源调查
1.1 苦茶的源流[ 7]
王威廉以古代汉字 、汉语的研究为 “示
踪原素” , 对历代有关文献进行考查 , 阐明
我国苦茶的记载至少有 2500年的历史。 “考
茶说茶” 中揭示茶源于中国 , “荼” 是灌木
茶树 , “木贾” 是乔木茶树 。 “荼” 就是茶 ,
“木贾”是苦茶 。“木贾” 的本义是一种落叶乔木。
晋郭璞注 《尔雅》 , 已明白地描述 “木贾 , 苦
荼” , 就是茶树 , 是木本植物 。后来 , “木贾随
着时代和地方发生过一系列的音变 , 如瓜
芦 、皋芦 、 高芦 、 果罗 、 过罗以及物罗等
词 。追根究底 , 这一音变原来就是来自苦
茶 。“木贾” 虽然早载于 《尔雅》 一书中 , 但
由于它是苦茶的合音的假借字 , 所以后来往
往只提苦茶 , 而很少单用 “木贾” 来记述茶
树 。木贾是苦茶树 , 而苦茶却不是木贾树。
1.2 江华苦茶原产地的自然环境[ 7~ 9]
江华苦茶原产于南岭山脉 , 主要分布在
九嶷山和萌诸岭 。以江华县的二岔河 、 码
市 、湘江 、具江 、大圩 、河路口;兰山县的
百叠岭 、 火市 、大麻 、 荆竹等地最多 。位置
约在北纬 24°40′~ 25°20′;东经 111°30′~ 112°
20′;海拔高度多在 1000 ~ 1500m 之间 。林深
树密 , 田畴稀少 , 在气候区划中属于南岭亚
热带湿润冬季温暖区。根据江华县历年气象
资料 , 年 平 均 温度 为 17.5℃, 雨 量在
1 600mm以上 , 蒸发量 1 250mm 左右 , 相对
湿度83%, 日照时数 1 376h , 常年早霜期 11
月 24日 , 晚霜期2月24日 , 无霜期达 278d ,
极端最高气温 37.9℃, 极端最低气温 -
6.9℃。植被都是常绿阔叶林。土壤主要是
红壤及山地黄棕壤 , 表土层富含腐殖质 , 结
构良好。土壤俗名有黄泥土 、 黑泥土 、 灰泥
土 、红泥土 、 沙泥土五种泥土。生长在黑泥
土和灰泥土里的茶树特别繁茂。
1.3 江华苦茶生物学特性[ 6 ,9]
江华苦茶属于半乔木型 , 主干直径 15 ~
3 第 3期 茶 叶 通 讯
25cm , 骨干枝分枝部位离地面 40 ~ 90cm , 分
枝疏长而直立。典型植株高达 5 ~ 6m , 树幅
3 ~ 4m , 高幅比为 1.5 左右。台刈后不易发
荪 , 甚至引起死亡。树姿为直立型 。
叶片形态:叶片椭圆形 , 长 13.8cm , 宽
5.04cm ,侧脉10 ~ 12对 ,锯齿稀疏 ,叶尖延长 ,
叶面黄绿平滑 ,富有光泽 ,幼芽无茸毛或少茸
毛。
叶片解剖结构:栅状组织为一层 ,海绵组
织与栅状组织的比值为 1.53 ,石细胞发达 ,而
草酸钙结晶则少 。
江华苦茶花形较大 ,白色 ,花序丛生 ,花
期10 ~ 11月 ,朔果扁球形 ,结果少。
1.4 江华苦茶生化成分[ 9]
1975年夏季 ,我所将江华苦茶鲜叶进行
生化成份测定及儿茶素组成分析 ,结果茶多
酚及其儿茶素类物质含量极其丰富 ,多酚类
总量达 39%以上(见表 1 ,2)。
表 1 江华苦茶主要化学成分
品 种 水浸出物(%)
多酚类
(%)
氨基酸
(mg/ 100g)
江华苦茶 48.50 39.21 167.4
江华甜茶 47.82 36.82 124.3
高桥群体种 47.47 31.59 124.2
表 2 江华苦茶的儿茶素组成
样品
L-EGC DL-GC L-EC+DL-C L-EGCG L-ECG
mg/ g % mg/ g % mg/ g % mg/ g % mg/g %
总量
江华苦茶 21.59 11.18 22.33 11.05 25.71 13.31 85.78 44.41 37.24 20.05 193.14
江华甜茶 26.86 14.65 17.53 9.55 19.27 10.51 87.31 47.60 32.38 17.69 183.35
高桥群体 26.06 17.56 6.53 4.40 12.30 8.28 72.22 48.66 34.29 21.08 148.40
1.5 江华苦茶适制性鉴定[ 9~ 11]
1975年课题组在产地江华试制红碎茶和
运鲜叶回高桥试制红碎茶 ,样品均获得很高
评价。1976年省多种经营办公室为了推广这
一成果 ,组织工作组在产地进行红碎茶生产
试验。生产样品送广东省茶叶土产进出口公
司等单位审评 ,都认为江华苦茶红碎茶别具
风格 ,汤色红浓 ,香气浓烈 ,滋味浓强略带苦
涩 ,叶底红亮。茶汤加入牛奶后 ,苦涩味即消
失 ,显出很强的茶味 ,属二套样水平 。同年春
茶制成4.6t产品 ,送交广东口岸按二套样验
收。
兰山县 1976年开始在百叠岭茶厂采用
青叶苦茶试制红碎茶 ,交有关单位验收审评 ,
其品质特点是外形色泽红褐油润 ,颗粒重实 ,
滋味浓强鲜爽 ,金圈厚 ,叶底红明 ,达二套样
标准水平 。1976 ~ 1981年 5年共制红碎 350
余 t ,为湖南红碎茶生产创造了一条崭新的途
径 。
2 江华苦茶收集 、保存和引种驯化研究[ 12 ,13]
2.1 江华苦茶收集保存
刘宝祥等于 1975年秋在江华林区采集
210个苦茶单株的种籽 ,并在湖南省茶叶研究
所(长沙)采用分株播种 , 建立苦茶原种圃
0.62hm2 ,进行引种驯化 、性状分离和良种选
育研究 。
1981年兰山县科委承担了省科委协作项
目 ,共收集了苦茶原种单株 392个 ,其中比较
典型的白叶苦茶 16个 ,青叶苦茶 11个 ,竹叶
苦茶 8个 ,牛皮苦茶 8个 。1991年我所将其
中表现较好的株系送往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
所作进一步研究和作珍稀资源保存。
4 茶 叶 通 讯 2003 年 
2.2 引种驯化研究
(1)对气候的适应性 。江华苦茶引种到
长沙高桥后 , 干扰较剧烈的是气候的影响。
在江华林区的极端最低气温为-6.9℃, 在
长沙地区则为 -9℃。种子萌动期一般要推
迟15 ~ 20d出苗 , 江华苦茶在长沙高桥的出
苗盛期处于 5月下旬 , 6月份为陆续出苗期;
这时期在长沙地区历年开始出现高温 、 干
旱 , 使出土的幼苗遭受损失 , 直播茶园成苗
率都在 20%以下 , 失去了生产价值 。为了解
决这一问题 , 选择山谷旱田土作苗圃 , 出苗
率达到 80%以上 。秋冬季干旱对苦茶移栽成
活率和幼苗成园都有危害。加强幼苗期的田
间管理 , 促进早成园 , 是提高江华苦茶经济
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 。
(2)对树型改造的适应性 。江华苦茶为
乔木型茶树进化到灌木型茶树的中间类型。
在直播情况下 , 树型按乔木状发展;育苗移
栽后 , 侧根增多 。由于侧根的增生作用 , 也
引起侧枝增生 , 并使分枝部位向下移动 , 在
定型修剪作用下 , 骨干枝降到根颈部形成 ,
按侧轴系统发展 , 变为灌木型树冠。这一树
冠改造过程 , 能使树体的适应性加强 , 可以
继续接受修剪 、 采摘等农业技术措施 , 成为
茶叶高产的基础 。
(3)叶形的变化。江华苦茶在原产地是
属大叶类 , 引种到高桥之后 , 由于生态条件
的影响 , 风旱加剧使叶形变小 , 叶尖钝化 ,
锯齿变为细密;光照加强 , 使叶色加深 , 由
黄绿变为翠绿或深绿。其中叶形较大 , 渐尖
延长 , 黄绿发亮的植株反映了江华苦茶的特
点。将这些具有典型性状的植株进行分离纯
化 , 可选育出新的品系。
(4)叶片解剖结构变化 。观察移栽在长
沙高桥的仍具有江华苦茶典型性的株系 , 叶
片栅栏组织为一层 , 证明解剖结构是稳定
的。但根据引种的 210个单株同一母株的种
子后代 (即株系), 有不少植株的栅栏组织
是 2层 , 分离率为 20%~ 80%。其原因可能
是采种地江华苦茶与江华甜茶混种后 , 天然
杂交后子代产生分离现象。
(5)芽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 。分析具
有江华苦茶典型性状的 10个有代表性的株
系样品 , 与原产地苦茶群体及国家级良种槠
叶齐对照 , 结果如表 3。
表 3 江华苦茶等品种的化学成分比较
品 种 氨基酸(%)
多酚类
(%)
水浸出物
(%) 备 注
江化苦茶( X) 1.27 34.72 47.23 引种到长沙高桥后 10个典型株系
槠叶齐 1.32 31.23 45.99 国家级良种
江华苦茶群体 1.84 39.21 48.50 原产地群体
  注:鲜叶样品为一芽二叶, 1980年 6月 24日采制 , 湖
南省茶叶研究所生化室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见 , 无论是茶多酚或水浸
出物含量 , 引种到湖南长沙的江华苦茶都略
低于原产地的江华苦茶群体 , 但高于红绿茶
兼优的国家级良种槠叶齐 , 说明江华苦茶是
一个很有利用价值的资源。
(6)茶叶品质分析 。引种到长沙高桥
后 , 1981年采叶制红碎茶 275.5kg , 理化审
评碎一 111.15分 (浓强度 44.57 分);碎二
109.62分 (浓强度 43.58 分)。中国农科院
茶叶研究所 , 广东省茶叶公司等 6个单位专
家感官审评后一致认为浓强度具有二套样水
平 , 鲜爽度不足;长沙茶厂作三套验收 , 均
价307.86元/50kg , 比长沙地区红碎茶均价
提高 30%~ 40%。
(7)茶叶产量分析。原种圃因当时是按
照选种要求 , 1.45m×0.33m 单行单株种植 ,
5龄茶园667m2 产鲜叶 450.5kg;如果按生产
茶园双行双株种植 , 667m2 产鲜叶 600kg 是
不成问题的。江华苦茶成园慢 , 当 5 龄以
后 , 树幅迅速增加 , 增产潜力较大。
5 第 3期 董利娟 、 张曙光 、 杨阳:茶树珍稀资源———江华苦茶的研究 
3 江华苦茶生理生化研究
3.1 染色体组型分析
饶应森[ 14] 等 1982 年春以江华苦茶 (代
表型)、 湘波绿 、 福鼎大白茶根尖为实验材
料 , 观察其染色体组型 。确认染色体数目都
是Zn=30;江华苦茶的染色体组型分析查
明 , 中部 、亚中部着丝点共 12 对 , 亚端部 、
端部着丝点共 3 对。按其长度从长到短排
列 , 1 ~ 5对等长 , 6 ~ 12对依次递减;在 15
对染色体中 , 有一对有随体。
刘宝祥[ 15] 在观察中发现云南大叶种的
染色体比江华苦茶长 , 臂的对称性较为整
齐。而江华苦茶又较福鼎大白茶 、湘波绿等
整齐 , 其中福鼎大白茶不仅染色体缩小 、 缩
短 , 而且不对称染色体由 3对增至 5 对。根
据核型对称发展到不对称 , 染色体由大变小
的规律 , 表明江华苦茶较云南大叶种进化 ,
而福鼎大白茶又比江华苦茶进化 。这个结果
认为江华苦茶是由云南大树茶演变到灌木型
茶树的一种过渡类型的依据之一。
3.2 叶绿体片层结构初步分析[ 16]
  叶绿体机能是品种的重要性状 。刘宝祥
以江华苦茶 、福鼎大白茶等品种为材料 , 切
取一芽三叶上第二片嫩叶中部通过电子显微
镜观察查明江华苦茶叶绿体片层结构与福鼎
大白茶比较 , 江华苦茶的基粒片层的膜纹系
统比较简短 , 类囊体较大 , 片层排列疏松 ,
表明较适于湿热地区发展 , 在结构上亦显出
它的古老性。
3.3 江华苦茶同工酶分析[ 17]
谭淑宜等对江华苦茶 、广东水仙 、 云南
大叶种 、槠叶齐 、湘波绿等 5个品种进行了
酯酶 、 多酚氧化酶 、 过氧化酶三种同工酶的
谱带观察 , 结果查明江华苦茶等 5个品种酯
酶同工酶有 8条谱带 , 其中有 6条是完全相
同的;多酚氧化酶有 7条谱带 , 其中 4条是
相同的;过氧化物酶有 7条谱带 , 其中有 5
条是相同的 。即同一酶的同工酶谱带的重复
出现率高 , 可以说明这 5个品种有共同的起
源 , 它们并没有重大的分化 , 而仅仅是由于
向各地扩展后长期因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形
成了一定的差异 。
江华苦茶等 5个品种中 , 江华苦茶和广
东水仙两个品种酯酶 、 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
谱带完全相同 (包括酶带数目 、 酶带迁移
率 、酶带类型等), 云南大叶种比起江华苦
茶和广东水仙 , 仅只有多酚氧化酶的同工酶
上多一条酶带 , 而脂酶和过氧化物的同工酶
则完全一样。槠叶齐 、 湘波绿两品种具有迁
移率完全相同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带 , 脂
酶谱带也相近 。槠叶齐 、 湘波绿二者可以看
作亲缘更为接近的一组 , 而江华苦茶 、 广东
水仙 、云南大叶种可看成另一组 , 两组之间
的差异比组内的差异大。根据这种情况似乎
可以认为江华苦茶 、 广东水仙 、 云南大叶同
属于一变种 , 或可以将江华苦茶和广东水仙
作为一个变种 , 而将云南大叶单独作一个变
种 , 至于槠叶齐和湘波绿同属另一变种。
4 江华苦茶性状分离
4.1 江华苦茶类型划分[ 18]
  刘宝祥等通过对原种圃的江华苦茶生物
学特性观察研究 , 把江华苦茶划分 9 个类
型 。即白叶苦茶 (叶大 , 色黄绿或淡绿 , 叶
尖延长 , 发亮)、 金叶苦茶 (叶色黄绿 , 幼
嫩芽叶显金光)、 青叶苦茶 (叶片较小 , 芽
叶绿色)、 牛皮苦茶 (叶大 , 叶肉厚 , 叶尖
钝圆或凹头)、 竹叶苦茶 (叶片狭长似竹
叶)、紫芽苦茶 (幼嫩芽叶紫色)、 白毛苦茶
(幼嫩芽叶有茸毛)、 龙须苦茶 (芽叶细长 ,
发芽密度大 , 持嫩性强)、 柳叶苦茶 (叶为
披针状 , 细而长)。白叶苦茶是江华苦茶的
原始类型。
4.2 江华苦茶叶色与品质关系的研究[ 19]
龙翔等选择江华苦茶有代表性的四个类
型:白叶苦茶 、 青叶苦茶 、 金叶苦茶 、紫芽
苦茶 , 分析芽叶色泽 、 叶绿素含量的季节性
6 茶 叶 通 讯 2003 年 
变化 , 生化成分含量及儿茶素组成。结果认
为:①春季各类型芽叶色泽差异比较明显 ,
夏季各类型芽叶均呈紫色反应 , 秋季各类型
芽叶紫色反应均较夏季轻。 ②叶绿素含量春
季青叶 苦 茶 (2.60mg/g) >金 叶 苦 茶
(2.49mg/g)>白叶苦茶 (2.31mg/g)>紫芽
苦茶 (1.85mg/g);总的变化趋势是春高 、
夏低 、 秋冬稍有回升 。③江华苦茶四种类型
芽中叶绿素 a与 b 的比例 , 差异并不大 , 而
槠叶齐 、福鼎大白茶有较大的差距。茶树原
产于亚热带原始森林 , 经常处于漫射光中。
在漫射光的光谱中波长较短的占优势 , 叶绿
素b的吸收光谱以波长较短为主 , 在漫射光
中能充分吸收光能 。江华苦茶叶绿素 a∶b
(四种类型平均值)为 2.53<福鼎大白茶
3.19<槠叶齐 3.78 , 说明江华苦茶是较原始
的品种。 ④江华苦茶四种类型主要生化成
分 , 从青叶苦茶 、白叶苦茶到金叶苦茶 、 紫
叶苦茶 , 茶多酚含量逐渐增多 , 儿茶素总量
也有同样的趋势 , 但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
异。如果用 “儿茶素品质指数” 和 “儿茶素
苦涩味指数” 来估价红茶品质 , 江华苦茶四
种类型中鲜叶品质以金叶苦茶最好 。
4.3 江华苦茶选育利用研究[ 18~ 20]
  根据江华苦茶生物学特征及生化特性研
究 , 认为在青叶苦茶中选择发芽早 、 茸毛较
多的单株 , 其制绿茶品质较为优异;而在白
叶苦茶 、金叶苦茶中选择叶形宽大 、 叶尖渐
尖延长 、芽叶黄绿发亮的单株 , 制红碎茶品
质较为优异 。在研究过程中从白叶苦茶中选
育出优质 、 抗寒叶红茶品种 21-3 、 37-2。
1984年布置了品比试验 , 1987年参加第一批
国家级区域试验 , 1985 ~ 1989年分别在长沙
县金井茶场 、茶陵县长岭茶场 、 祁东县大同
市茶场 、洞口县竹市茶场 、 郴县华塘茶场布
置了 1hm2生产试验。
(1)21 -3:产量高 , 六年生茶园每
667m2 产鲜叶 998.5kg , 比对照槠叶齐高
122.24%;夏季鲜叶生化成份分析为茶多酚
35.16%、 氨 基 酸 0.82%、 水 浸 出 物
46.34%;制红碎茶理化审评为 89.27分 , 经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沈培和教授 、 湖南农
业大学施兆鹏教授等审评:香气高锐 , 汤色
红亮 , 滋味浓强 , 达二套样水平 。中生种 ,
抗旱性较强 , 抗寒性强 。
(2)37-2:产量较高 , 六年生茶园每
667m2 产鲜叶 549.2kg , 比对照槠叶齐高
22.26%;夏茶鲜叶生化成份分析为茶多酚
含量为 40.5%, 氨基酸含量为 1.13%, 水浸
出物为 46.23%;制红碎茶理化审评 86.53
分 , 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和湖南农业大
学施兆鹏等专家教授审评为香气高锐 , 汤色
红亮 , 滋味浓 , 达二套样水平 。中生种 , 抗
寒性和抗旱性均较强。
5 讨 论
江华苦茶地方群体品种茶多酚含量高达
39.21%, 制红茶品质优良 , 在原产地可以
达到二套样水平 , 引种到湖南长沙红碎茶可
达三套样水平 ;抗寒性较强 , 可安全度过
-9℃低温 ,但适应性介于云南大叶种与槠
叶齐之间 。笔者建议 ,在江华苦茶原产地湘
南发展江华苦茶群体品种 ,而在长江中下
游茶区推广从江华苦茶自然杂种后代中选
择出来的既具有江华苦茶品质特色 , 又适应
性较强 、 产量较高的新品种 (21-3 、 37-
2), 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叶种茶区的红茶
品质。
参考文献
1 虞富连等.茶树优质资源的系统鉴定与综合评价.茶叶
科学 , 1992 , (2)
2 陈亮等.茶树遗传资源的收集保存和评价利用.中国茶
叶 , 1996 , (6)
3 虞富连等.茶树种质资源形态特性 、 制茶品质和抗寒性
鉴定研究.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 (1991~ 1995).上海
科学出版社 , 1997
4 陈亮等.茶树种质资源的征集和入圃保存.茶叶科学研
究论文集 (1991~ 1995).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97
7 第 3期 董利娟 、 张曙光 、 杨阳:茶树珍稀资源———江华苦茶的研究 
  收稿日期:2003-06-25   
日本茶业现代科技考察
———兼析中国向日引进技术 、 设备的问题
            陈 刚             杉山公男      
(湖南省湘潭市农业局 ·湘潭 ·411100)   (日本静冈大学农学部)
  日本是当今世界一个茶叶主产国。二战
后半个多世纪以来 ,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
技术的进步 , 给日本茶业带来了现代化气息
和色彩。目前 , 无论茶树栽培管理还是茶叶
加工利用 , 其科技水平都属世界领先。因
此 , 考察日本现代茶业科技 , 研究 、探讨日
本现代茶业科技的发展和经验对促进中国茶
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1 日本茶业现代科技一览
公元 805年 , 日本高僧最澄氏首次从中
国带回茶种 , 并将其撒播在比睿又山一带
(今京都 、 滋贺境内), 从而揭开了日本茶叶
史话的篇章。公元 1121 年 , 荣西禅师著成
历史名著 《沏茶养生记》 而流芳千古 , 它虽
比中国茶圣陆羽的 《茶经》 晚了 357年 , 但
它却标志着日本茶文化的正式形成。今天 ,
先进的科技已给这个古老 、传统的农业产业
赋予了浓浓的现代化气息和色彩。
1.1 每 667m2产干茶 100kg 乃 40多年前的
水平
2001年日本总茶园约50 100hm2 ,其中专
业茶园 48 200hm2 ,占其总面积的96.2%;同
年产茶(毛茶 , 下同)89 800t , 平均单产为
1 792.42kg/hm2(119.49kg/667m2)。 2000年中
国 (含 台湾)95.2 万 hm2 茶园 , 产茶
72.1万 t , 平均单产为758 kg/ hm2 , 仅为日
5 王威廉.湖南省江华苦茶和甜茶调查报告.中国茶叶
学会茶叶品种学术论文 , 1965
6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江华苦茶调查报告.湖南茶叶 ,
1976 , (1)
7 王威廉.茶考.湖南茶叶 , 1978年增刊
8 何满庭.江华苦茶的气候适应性与推广利用.茶叶通
讯 , 1985, (2)
9 刘宝祥等.江华苦茶的发掘利用研究.茶业通报 ,
1981 , (6)
10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江华苦茶试制红茶情况报告.湖
南茶叶 , 1977 , (1)
11 彭良敏.我省红碎茶的又一优良品种———兰山青叶苦
茶调查初报.茶叶通讯 , 1979 , (1)
12 刘宝祥.江华苦茶的引种驯化研究.湖南茶叶研究所
资料汇编, 1986
13 黄秋新等.兰山苦茶资源重点考察和收集情况初报.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资料汇编 , 1986
14 饶应松等.江华苦茶染色体组型分析.湖南省茶叶研
究所资料汇编 , 1986
15 刘宝祥.茶树进化与分类.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资料汇
编 , 1986
16 刘宝祥.江华苦茶叶绿体片层结构初步分析.茶叶通
讯 , 1983 , (3)
17 谭淑宜等.利用同工酶技术对江华苦茶等五个茶树品
种亲缘关系的研究初报.湖南农学院学报 , 1983 , (3)
18 刘宝祥等.江华苦茶性状分离与良种选育阶段总结.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 1987
19 龙翔.江华苦茶叶色类型与品质关系的研究.茶叶通
讯 , 1991 , (2)
20 刘宝祥等.优质抗寒大叶红茶新品种选育研究.湖南
省茶叶研究所验收材料汇编 , 1990
8 茶 叶 通 讯 200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