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乔淑芬,孙 杰,顾地周. 北乌头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的生物活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6) :217 - 218,250.
北乌头不同部位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的生物活性
乔淑芬1,孙 杰2,顾地周1
(1.通化师范学院生物系,吉林通化 134002;2.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一中学,吉林梅河口 135022)
摘要:利用均匀设计法研究了北乌头根、茎和叶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北乌头根的乙
醇提取液对玉米蚜具有明显的触杀作用,24、48 h 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 18. 42、16. 91 mg /L,50 mg /L 浓度时
48 h的致死率达 95. 8%。叶的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具有明显的拒食作用,24、48 h 的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
19. 05、18. 79 mg /L,50 mg /L浓度时 48 h的拒食率达 96. 0%。茎的乙醇提取液触杀和拒食作用均不明显。
关键词:北乌头;玉米蚜;均匀设计;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S482. 3 + 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1302(2011)06 - 0217 - 02
收稿日期:2011 - 01 - 0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03)- 65]。
作者简介:乔淑芬(1962—) ,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昆虫
生理研究。Tel:(0435)3208073;E - mail:qiaoshufen@ 126. com。
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隶属于毛茛科(Ra-
nunculaceae)乌头属(Aconitum L.)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块根可入药,性味辛、热,有大毒,具有散寒止痛、开窍、消肿之
功效,主治中风瘫痪、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胃脘冷痛等。
目前对北乌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理作用方面,而用于防治
农业害虫方面的研究报道极少,特别是有关北乌头不同部位
对农业害虫生物活性研究至今未见报道。玉米蚜[Rhopalosi-
phum maidis (Fitch) ]为同翅目(Homoptera)蚜科(Aphididae)
的一种主要危害玉米的常见害虫。成蚜和若蚜均刺吸汁液,
玉米苗期开始受害,至花期蚜量猛增,常导致叶面生霉变黑,
影响光合作用,并能传播玉米病毒病,危害极大。本研究以玉
米蚜为测试昆虫,测定北乌头根、茎、叶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
的生物活性,同时利用均匀设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获
得北乌头根、茎、叶不同器官对玉米蚜触杀和拒食作用效果,
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利用北乌头开发新型的植物源农药用于防
治玉米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 - 2]。
1 材料与方法
1. 1 供试植物和昆虫
北乌头采自于通化师范学院后山坡上。将根、茎、叶分别
取下并用清水洗净备用。玉米蚜捕自集安市头道镇附近玉米
种植田内。选取生活状态良好、大小一致的作为供试虫。将
供试虫放到杯底垫有 4 层保湿滤纸的 500 mL 烧杯中培养待
用[培养温度为(23 ± 2)℃,相对湿度为 65% ~ 75%,光照强
度为 600 lx]。
1. 2 药液制备及制备方法
称取北乌头根、茎、叶各 10 g,放入研钵中捣碎,分别加入
100 mL 95%的乙醇溶液,于(23 ± 2)℃恒温振荡提取 8 h。
再将提取液的滤液减压浓缩,加入少量 95%乙醇溶液溶解后
以蒸馏水定容,根、茎、叶提取液均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0. 0、
25. 0、30. 0、35. 0、40. 0、45. 0、50. 0 mg /L备用。
1. 3 北乌头根、茎、叶对玉米蚜的触杀和拒食活性测定
1. 3. 1 触杀活性测定 采用浸虫法[3 - 5],将玉米蚜分别放入
自制的圆桶状滤网中,再浸没于根、茎、叶不同质量浓度混配
的药液中(各处理组均加入少量的洗衣粉作为表面活性剂以
确保提取液与玉米蚜充分接触)处理 10 s 后迅速取出,置于
有鲜嫩玉米叶的培养皿(培养皿底部垫有 4 层保湿滤纸)中,
每个处理组 30 头,重复 3 次。对照组用 30%的乙醇溶液作
同样处理。将培养皿置于(23 ± 2)℃、相对湿度 65% ~
75%、光照强度 600 lx的培养箱内培养,于 24、48 h 后观察玉
米蚜的死亡情况,统计并计算出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和致死中
浓度(LC50)。计算方法:死亡率 = (死亡虫数 /供试总虫
数)× 100%;校正死亡率 = [(处理组死亡率 - 对照组死亡
率)/(1 -对照组死亡率) ]× 100%。
1. 3. 2 拒食活性测定 采用浸叶法[4 - 6],将鲜嫩玉米叶用打
孔器打成直径为 3. 0 cm的叶碟,放入供试药液内浸泡 15 s后
取出,放入杯底垫有 4 层保湿滤纸的烧杯中,每个烧杯放入
3 片叶碟,并于叶片中央接入已饥饿 6 h 的玉米蚜,每个处理
组 30 头,重复 3 次,对照用 30%的乙醇溶液作同样处理。于
24、48 h后统计对照组和处理组叶碟上玉米蚜的栖息数。先
计算出栖息率和拒食率,再根据平均栖息率计算出拒食率和
拒食中浓度(AFC50)。计算方法:栖息率 =(处理组蚜虫栖息
数 /每个处理蚜虫总数)× 100%,拒食率 =[(对照组蚜虫栖
息数 -处理组蚜虫栖息数)/每个处理组蚜虫总数]× 100%。
1. 4 数据分析与处理
采用均匀设计法[7],选用 U11(11
3)均匀表及利用均匀设
计(uniform design)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快而准
确地判断出北乌头根、茎、叶的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触杀和拒
食作用的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 1 北乌头根、茎、叶对玉米蚜的触杀作用
试验所得数据(表 1)通过均匀设计软件分析处理后(表
2)可知,24 h的触杀试验结果表明:北乌头根的乙醇提取液
对玉米蚜触杀活性明显,并且随着根的乙醇提取液质量浓度
的增大校正触杀死亡率也随之升高;由 48 h的毒力回归方程
可知,北乌头根的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保持着较好的触杀活
—712—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39 卷第 6 期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1.06.114
性,当根的乙醇提取液质量浓度为 50. 00 mg /L时,其 48 h校
正触杀致死率可达到 95. 2%,24、48 h 的致死中浓度(LC50)
分别为 18. 42、16. 91 mg /L。另外,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北
乌头茎和叶的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的触杀活性不明显。
2. 2 北乌头根、茎、叶对玉米蚜的拒食作用
由表 1 和表 2 看出,北乌头的叶对玉米蚜拒食作用显著,
24、48 h叶的乙醇提取液拒食中浓度(AFC50)分别为 19. 06、
18. 79 mg /L。由表 1 和毒力回归分析还可以看出,拒食率随
着叶的乙醇提取液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增高;不同处理时间的
拒食率不同,48 h的拒食率均高于 24 h的拒食率。另外由回
归分析结果得知,北乌头的根和茎对玉米蚜的拒食作用不
明显。
表 1 U10(103)均匀设计试验安排及结果
处理号
浓度(mg /L)
x1 x2 x3
24 h致死率和拒食率(%)
y1 y2
48 h致死率和拒食率(%)
y3 y4
1 20. 0 40. 0 50. 0 60. 0(59. 2) 95. 2 62. 4(61. 8) 96. 0
2 25. 0 50. 0 30. 0 65. 9(65. 3) 70. 0 73. 0(72. 2) 70. 6
3 30. 0 35. 0 50. 0 72. 6(72. 1) 95. 5 74. 9(73. 9) 96. 0
4 35. 0 45. 0 45. 0 78. 4(78. 0) 90. 0 82. 0(81. 0) 91. 0
5 40. 0 30. 0 25. 0 84. 7(84. 2) 64. 3 87. 4(86. 2) 64. 6
6 45. 0 40. 0 45. 0 89. 5(89. 0) 89. 7 92. 8(91. 4) 91. 0
7 50. 0 25. 0 40. 0 94. 8(94. 6) 83. 2 95. 8(94. 8) 85. 3
8 40. 0 25. 0 20. 0 83. 5(83. 5) 59. 0 84. 5(83. 7) 61. 0
9 45. 0 20. 0 40. 0 90. 0(90. 0) 84. 6 92. 9(91. 6) 87. 0
10 50. 0 45. 0 35. 0 93. 9(93. 6) 77. 4 95. 8(95. 2) 77. 9
注:x1 为根的乙醇提取液质量浓度,x2 为茎的乙醇提取液质量浓度,x3 为叶的乙醇提取液质量浓度;y1 为 24 h触杀致死率,y2 为 24 h 拒
食率,y3 为 48 h触杀致死率,y4 为 48 h拒食率,括号内数值分别代表 y1、y3 在 24 h和 48 h的校正触杀致死率。
表 2 北乌头对玉米蚜触杀和拒食活性回归分析结果
测定类别
时间
(h) 毒力回归方程 b值 95%置信限 标准误差
LC50或 AFC50
(mg /L)
相关系数
(r) 临界值
检验值
(F t)
触杀活性 24 y1 = 36. 6 + 1. 17x1 1. 109 6 ~ 1. 226 8 0. 787 1 18. 42(13. 93 ~ 24. 37) 0. 998 1 F0. 05(1,8)=5. 318 2 115
48 y3 = 43. 0 + 1. 06x1 0. 936 0 ~ 1. 179 9 1. 638 4 16. 91(12. 19 ~ 23. 46) 0. 990 2 F0. 05(1,8)=5. 318 400. 2
拒食活性 24 y2 = 33. 7 + 1. 24x3 1. 192 0 ~ 1. 291 0 0. 665 1 19. 05(14. 78 ~ 24. 56) 0. 998 8 F0. 05(1,8)=5. 318 3 345
48 y4 = 35. 1 + 1. 24x3 1. 135 7 ~ 1. 335 8 1. 344 4 18. 79(14. 6 ~ 24. 16) 0. 995 1 F0. 05(1,8)=5. 318 811. 1
注:样本容量 n =10;LC50或 AFC50括号内为 95%的置信区间。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北乌头根、茎、叶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的触杀和拒食
活性试验测定得知:北乌头植株中含有对玉米蚜起触杀和拒
食显著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但不同器官的乙醇提取液触杀
和拒食作用的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触杀试验中,通过对 24 h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
表 1 可知,北乌头根、茎、叶 3 种器官中,只有根的乙醇提取液
对玉米蚜具有明显的触杀活性,50 mg /L 浓度的 24 h 校正触
杀致死率高达 94. 6%,说明北乌头根中含有触杀作用的生物
活性物质,且这些活性物质能被乙醇溶液提取出来。由 48 h
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表 1 可知,根的乙醇提取液对玉
米蚜保持着较好的触杀作用,50 mg /L 浓度的 48 h 校正触杀
致死率达到 95. 2%,触杀致死中浓度 LC50值为 16. 91 mg /L,
且致死率均比 24 h的高。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一
是北乌头根中起触杀作用的活性物质含量多;二是根中起触
杀作用的活性物质极易被乙醇提取;三是根中起触杀作用的
活性物质在乙醇提取液中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四是根中含
有多种具有触杀活性的物质,且各种触杀活性物质发挥作用
的快慢不同,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触杀活性,使得触杀效
果逐渐增强。北乌头茎和叶的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的触杀作
用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是下列几种情况:一是茎、叶中具有
触杀活性的物质含量太少;二是茎、叶中具有触杀活性的物质
不易被乙醇提取;三是茎、叶中的触杀活性物质没有根中的触
杀活性物质稳定而失效;四是茎、叶中的触杀活性物质易被玉
米蚜产生抗药性。
在拒食试验中,由 24 h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表 1
可知:北乌头根、茎、叶 3 种器官中,只有叶的乙醇提取液对玉
米蚜具有显著的拒食效果,50 mg /L 浓度的 24 h 拒食率高达
95. 5%,说明北乌头叶中含有对玉米蚜起拒食作用的生物活
性物质,且这些活性物质能够被乙醇溶液提取出来。由 48 h
的毒力回归方程分析结果和表 1 得知:叶的乙醇提取液仍然
保持着显著的拒食效果,50 mg /L 浓度的 48 h 拒食率达到
96%,拒食中浓度 AFC50值为 18. 79 mg /L,且 48 h的拒食率均
高于 24 h。分析原因可能是:一是北乌头叶中起拒食作用的
活性物质多且易被乙醇提取出来;二是叶中起拒食作用的活
性物质在乙醇提取液中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三是北乌头叶
中含有多种起拒食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而不同活性物质发
挥作用的快慢存在差异等。根和茎的乙醇提取液对玉米蚜拒
食效果不明显,其原因可能是根和茎中含拒食活性的物质较
少或根和茎中起拒食作用的活性物质不易被乙醇提取出来,
导致根和茎的乙醇提取液中拒食活性物质含量少效果不明
显;还有可能是玉米蚜对根和茎中所含有的拒食活性物质具
(下转第 250 页)
—812—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39 卷第 6 期
生根率受插穗粗度的影响,直径较粗的中、下部枝段作插穗成
苗率较高,可能是枝条的木质化程度高、所含养分较多。
2. 2 2011 年扦插试验
2011 年薄壳山核桃扦插试验结果见表 2。
表 2 2011 年薄壳山核桃扦插试验成苗情况
1 号药
剂浓度
(mg /kg)
插穗
类型
有地膜覆盖
成苗数
(株)
成苗率
(%)
无地膜覆盖
成苗数
(株)
成苗率
(%)
2 000 结果枝 0 0 0 0
实生枝 0 0 4 4. 00
1 000 结果枝 0 0 0 0
实生枝 0 0 4 4. 00
667 结果枝 0 0 0 0
实生枝 0 0 2 2. 00
500 结果枝 0 0 0 0
实生枝 1 1. 00 4 4. 00
400 结果枝 0 0 0 0
实生枝 0 0 3 3. 00
0(清水) 结果枝 0 0 0 0
实生枝 0 0 0 0
2. 2. 1 扦插床有无地膜覆盖的差异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无
地膜覆盖的试验组成苗 17 株,而有地膜覆盖的试验组仅有 1
株成苗,因此无地膜覆盖的效果较好。覆盖地膜是为增加土壤
温度与湿度,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枝条生根;但是,在增加
土温和湿度的同时,也促进了插壤中杂草种子的萌发。大量的
杂草捂死了插穗。是有地膜覆盖的部分成苗率低的主要原因。
2. 2. 2 不同树龄枝条作插穗的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以成年
树结果枝作为插穗的无一成苗,而以二年生实生树的枝条作
为插穗的则均有成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在枝条的
再生能力方面,幼年树的枝条的能力大大强于成年树的枝条。
2. 2. 3 不同药剂浓度的比较 本试验 5 个浓度的处理中都
有成苗,其中 2 000、1 000、500 mg /kg 处理的成苗率均为
2. 67%,667、400 mg /kg 处理的成苗率分别为 1. 33%、
2. 00%。成苗率的高低与药剂浓度的大小不呈对应关系,这可
能与试验所设的药剂浓度梯度、插穗数量以及其他试验条件
(如田间管理水平)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采自同一枝条不同部位(上、中、下)的插穗,其生根率不
同,随插穗粗度的增加,生根率增高,这可能主要是插穗内部
养分物质积累量的影响。插穗是离体的枝段,在它们产生愈
伤组织并生根的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养分物质。因而,养分
物质积累多的枝段,其再生能力的表现自然更好一些,这种现
象在利用根段作插穗时的也有类似表现[10]。
采自实生树与结果树的插穗相比,前者各处理均有生根
成苗,而后者无一生根成苗,这可能是受生理是否成熟的影
响。实生树处于幼年期,结果树已进入成熟期,就再生能力而
言,幼年期植株枝条再生能力大于成熟期植株枝条的现象在
植物繁殖过程中较为普遍[11]。薄壳山核桃属于枝插不易生
根的树种,利用优良品种植株的枝条直接培育成良种苗木的
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摸索。
扦插床是否需用塑料薄膜覆盖,是插后管理技术问题。
本试验中与预期的相反,无覆盖的成苗率反而优于有覆盖的。
分析认为,白色膜透光,如改用不透光的黑色膜则可能既起到
增加地温又抑制杂草的作用;如将插壤改为蛭石或珍珠岩,也
可避免杂草为害。总之,薄壳山核桃硬枝扦插的管理技术尚
需不断地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凤祥,王贵禧. 美国薄壳山核桃引种及栽培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2003.
[2]耿国民,周久亚. 美国薄壳山核桃生产概况[J]. 河北农业科学,
2009,13(7) :16 - 19.
[3]郗荣庭,刘孟军. 中国干果[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4]张日清,吕芳德,陈亮明. 美国山核桃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J]. 经济林研究,2003,21(4) :87 - 89.
[5]李 勇,奚如春,唐仕斌,等. 薄壳山核桃育苗技术[J]. 江西林
业科技,2001(2) :8,25.
[6]刘广勤,张 俊,张 勇,等. 江苏薄壳山核桃种植现状及发展策
略[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 :11458 - 11459.
[7]刘梦华,郭忠仁,耿国民,等. 薄壳山核桃育苗技术及其研究概述
[J]. 江苏林业科技,2009,36(2) :52 - 54.
[8]耿国民,周久亚,王国祥,等. 薄壳山核桃常规育苗方法改良技术
研究[J]. 林业实用技术,2010(12) :26 - 27.
[9]黄有军,王正加,郑炳松,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薄壳山核桃硬枝
扦插生根的影响[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26(5) :42 - 44,49.
[10]常 军,姚小华,王开良,等. 美国山核桃根段育苗试验[J]. 浙
江林业科技,2009,29(3) :61 - 63.
[11]上海市园林管理处. 城市绿化植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
1976.
(上接第 218 页)
有一定的免疫抗性等。
目前,国内外有关北乌头不同部位对玉米蚜生物活性物
质利用乙醇溶液提取并分别测定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研
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北乌头不仅具有药用价值,也具有杀虫
效果,因而可成为植物源农药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北乌
头的综合开发及提高北乌头资源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有
关北乌头植株不同部位起杀虫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有效成分
的分析及作用机理等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 繇. 中国长白山植物资源志[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89.
[2]袁 峰. 农业昆虫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286.
[3]梁 瑞,杨敏丽. 穗花马先蒿对小菜蛾的生物活性[J]. 农药,
2008,47(3) :228 - 230.
[4]顾地周,车喜全,王立斌,等. 半夏提取液对大豆蚜虫生物活性及
活性剂量的初步筛选[J]. 农药,2008,47(12) :927 - 929.
[5]乔淑芬,顾地周,车喜全,等. 基于均匀设计法评价节蓼对麦长管
蚜的生物活性[J]. 农药,2009,48(6) :450 - 454.
[6]邓志勇,邓业成,刘艳华. 木荷提取物对小菜蛾和菜青虫的拒食
活性[J]. 农药,2007,46(12) :854 - 856.
[7]方开泰. 均匀设计—数论方法在试验设计的应用[J]. 应用数学
学报,1980,3(4) :363 - 372.
—052—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年第 39 卷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