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
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根据老年人的心理 、生
理特点审证求因 ,其患病多以本虚标实为主 ,中药治疗
当以培补为本 ,正确运用通补可振奋阳气 、通痹化浊使
阳胜阴消 ,使气机通畅 ,扩张血管 ,增加冠脉血容量 ,营
养心肌等作用。临床依病情出入 ,随证变通 ,皆有一定
疗效 ,对心绞痛的控制 、其他症状的减轻和消除 、心功
能的改变均优于单纯西药或中药治疗 ,远期疗效也较
好 。总之 ,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 、心绞痛疗效显著 ,临
床长期使用无毒副作用 ,是防治冠心病的理想药物 ,值
得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 [ M] .第 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1:
10.
[ 2] 白春颖 ,周亚滨.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近况 [ J].中医药信
息 , 2010, 27(2):104-106.
[ 3]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81,
(9):75-77.
[ 4] 王丹.地奥心血康软胶囊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
察 [ J] .中医药学报 , 2010, 38(2):130-132.
[ 5] 陈鹏.段淑琴.心通胶囊对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心电图及 CRF、FIB
的影响 [ J] .中医药信息 , 2010, 27(2):39-41.
本 草 溯 源
墓头回的本草考证
刘云召 ,石晋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北京 100102)
摘 要:通过对历代本草中墓头回的别名 、原植物 、产地 、性味及功能主治的考证 ,结果显示古代本草中
记载的墓头回的药用品种仅异叶败酱 PatriniaheterophlaBunge1种 , 70年代左右新增另一品种糙叶败
酱(PatriniascabraBunge)。在功能主治上 ,对墓头回的古今记载不太一致 ,古代本草中墓头回用于治疗
伤寒 、四肢骨节痛 、脚痛 ,当今本草中的记载除了上述功效外 ,尚可燥湿止带 、收敛止血 、清热解毒等 ,可
广泛用于赤白带下 、崩漏 、急性阑尾炎 、无名肿毒 ,子宫颈癌 ,白带 ,跌打损伤等。
关键词:墓头回;本草考证;异叶败酱;糙叶败酱
中图分类号:R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1)02-0120-03
收稿日期:2010-12-10 修回日期:2011-02-07
作者简介:刘云召(1984-),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在读硕士生。
E-mail:liuyunzhao2009@sina.com.
*通讯作者:石晋丽(1967-),女 ,博士 ,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研
究方向:植物化学分类 -药用植物亲缘学方向。 E-mail:
shijl@vip.sina.com.
墓头回是传统的药用植物 , 始载于 《本草纲
目 》[ 1] 。性凉 ,味苦 、微酸 、涩 。可清热燥湿 ,止血 ,止
带 ,截疟[ 2] 。 《全国中草药汇编》[ 2]记载墓头回的来源
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 Patriniaheterophyla
Bunge及糙叶败酱 PatriniascabraBunge,以其根或全
草入药 。然而 ,在各地以墓头回入药的植物品种很多 ,
历代本草记载也比较混乱 。为考查墓头回的药用历史
及药用品种 ,笔者对其名称 、原植物 、产地 、功能主治等
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1 名称考证
历代本草对墓头回的名称及别名的记载较多 ,李
时珍的 《本草纲目 》首载墓头回 ,将其收录于 《本草纲
目 》的草部目录第二十一卷 “草之十一有名未用 ”项
下 ,只对其功效有所描述 ,未见有其它别名的记载 [ 1] 。
《本草原始》中称墓头回为 “鸡粪草” ,谓:“闻之极臭 ,
山谷处处有之 ,俗称鸡粪草 ”[ 3] 。此外尚有地花菜 、墓
头灰 (《救荒本草校注 》)[ 4] ;墓头灰 (《山西中药
志 》)[ 5] ;木头回 、见肿消 、盆棵 、臭脚跟 、异叶败酱(《河
南中草药手册》)[ 6] ;异叶败酱(《河北中草药 》、《河北
中药手册》)[ 7, 8] ;追风箭 、异叶败酱 、脚汗草 、铜班道 、
摆子草 、虎牙草(《甘肃中草药手册》)[ 9]等。
《本草药名汇考 》[ 10]中对收录的墓头回释名进行
了考订:“书中记载墓头回治妇女崩中带下有卓效 ,故
名血晕草。”墓头回者 ,誉有起死回生之功 ,民间有以
本品治疗疟疾 ,疟疾俗称 “打摆子 ”,故有摆子草之名。
书中还摘录了古代本草中对墓头回的记载:《本草纲
目拾遗 》引 《职方典 》曰 “花如箭镞 ,治风 , 四肢骨节
痛 ”, “箭头风 ”因以名之 ,具特殊臭气 ,俚称 “臭脚跟”。
2 原植物考证
历代本草中也有对墓头回原植物的记载 ,明 《本
·120·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
2011年第 39卷第 2期
Vol.39, No.2, 2011
草原始 》[ 3]载有墓头回 ,谓:“山谷处处有之 ,根如地
榆 ,长条黑色。闻之极臭 ,俗呼鸡粪草。”又说 “根色
黑 ,气臭 ,用此草干久益善。”并有附图(见图 1),虽然
图中所绘植物的叶子形态和异叶败酱与糙叶败酱的浅
裂叶片不同 ,但考虑到 《本草原始 》成书年代绘图技术
的局限性 ,便可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为书中所绘的
其它一些植物也和当今植物的形态不完全一致 。借助
《本草原始 》一书中对墓头回的药用部位 、色泽 、气味
等的记载和描述来分析 ,亦可以判断其为败酱科败酱
属植物中之粗根类药材[ 11] ,与现时药用之墓头回的基
源植物异叶败酱 P.heterophlaBunge和糙叶败酱 P.
scabraBunge相似。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 》[ 4] 中记
载:“地花菜又名墓头灰。生密县山野中。苗高尺余。
叶似野菊花叶而窄细;又似鼠尾草叶 ,亦瘦细。稍叶间
开五瓣小黄花。其叶味微苦 ”。这些描述与当今 《中
国植物志》中对败酱科败酱属植物 “多年生直立草本 ,
茎生叶羽状分裂或全裂 ,花小 ,萼齿 5 ,花冠黄色或淡
黄色 ,裂片 5,稍不等形”的特征描述很是相似。 《职方
典 》中记载 “箭头风产广西南宁府山中 ,花如箭簇。治
风 ,四肢骨节痛 ,煎水熏洗之 ”。从 “根色黑 ,气臭 ,花
如箭簇 ”这些论述似乎也能证实当时所用墓头回是败
酱科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 》卷八亦有墓头回的记载
(见图 2),谓:“生山西五台山。绿茎肥嫩 ,微似水芹 ,
叶歧细齿 ,梢际结实。攒簇如椒 ,有毛 [ 12] 。这些描述 ,
尤其是对叶子 ”微似水芹 ,叶歧细齿 ,攒簇如椒 ,有毛
“的描述 ,对照当今 《中国植物志 》中对异叶败酱植物
的描述:”茎生叶对生...顶生裂片最大 ,卵形 、卵状披
针形或近菱形 ,具圆齿 ,疏被短糙毛[ 13] “这些特征和
《植物名实图考 》中的记载确有相似之处 。笔者由此
推测《植物名实图考》中记载的墓头回原植物应为异
叶败酱(P.heterophlaBunge)。
图 1 《本草原始》墓头回图 [ 3]
图 2 《植物名实图考》墓头回图 [ 12]
另外 ,在本草的考证过程中发现近现代版本地方
志诸如 1959版《山西中药志 》[ 5] 、1970年版的 《河南中
草药手册》[ 6] 、《河北中药手册 》[ 8] 、1977版的 《河北中
草药》[ 7] 、以及 2005版 《药用植物辞典 》[ 14]中对墓头
回的记载 ,都无一例外地记载墓头回的别名又叫异叶
败酱 ,原植物即为败酱科败酱属植物异叶败酱 P.het-
erophlaBunge。在这些本草中 ,未曾发现糙叶败酱
(P.ScabraBunge)作为墓头回入药的。鉴于此 ,笔者
推测最早作为墓头回入药的原植物是异叶败酱 ,而非
异叶败酱和糙叶败酱两种 。在 《河北中药手册 》中墓
头回(异叶败酱)项下的附注中记载:“本品的另一近
似种糙叶败酱(P.ScabraBunge),茎坚挺;叶全部羽状
深裂 ,裂片较短 ,最下一对或多或少成三角状披针形 ,
顶端裂片不为长线型 ,苞片短 ,远较花序为短 ”;另外
在 《甘肃中草药手册》[ 9]中追风箭(墓头回)项下备注:
“另有一种糙叶败酱(P.ScabraBunge),茎坚挺 ,叶粗
糙 ,全部为羽状深裂 ,裂片具深齿;总苞片远较花序为
短 ”,这或多或少能间接佐证最早作为墓头回入药的
仅为异叶败酱(P.heterophlaBunge)植物一种 。
结合当今对异叶败酱和糙叶败酱两种植物的化学
研究和药理研究 , 笔者推测当今 《中国植物志 》[ 13] 、
《中华本草》[ 11] 《全国中草药汇编》[ 2] 、《甘肃中草药手
册 》[ 9] 、《本草药名汇考》[ 10]等工具书中同时收录糙叶
败酱做墓头回用药是因为糙叶败酱和异叶败酱二者在
基源上比较相近 ,同系败酱科败酱属植物 ,而在植物形
态上 ,糙叶败酱确实又与异叶败酱相似;在疗效和化学
成分上 ,二者又有相似的功效和活性成分 。鉴于此 ,以
上工具书中才将糙叶败酱作为墓头回一并收录 。
3 生境及产地考证
《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 》[ 4]记载:“地花菜 ,又名墓
头灰。生密县山野中 ”。 《本草原始 》[ 3]注:墓头回 ,山
谷处处有之 。 《植物名实图考校释 》[ 12]注:墓头回 ,生
·121·
2011年第 39卷第 2期
Vol.39, No.2, 2011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
山西五台山 。 《职方典 》中记载 “箭头风产广西南宁府
山中”。由此可见 ,古代本草中记载墓头回的生长环
境为山中 ,其产地分布也较为广泛 ,这和当今本草中的
描述是一致的。但当今本草中对墓头回的生境及产地
记载更为详尽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华本草 》[ 2, 11]
注:异叶败酱多生于较干燥的山坡上 。我国除西藏 、青
海 、新疆外 ,大部省区均有分布 。糙叶败酱多生于向阳
山坡 ,尤多见于土层深厚的土坎上。分布于东北 、华北
等地区 。 《中国植物志 》[ 13]注:异叶败酱产于辽宁东部
和西部 、内蒙古南部 、河北 、山西 、山东 、河南 、陕西 、宁
夏南部 、甘肃南部 、青海东部 、安徽和浙江。生于海拔
(300-)800-2100(-2600)米的山地岩缝中 、草丛
中 、路边 、沙质坡或土坡上 。糙叶败酱产于黑龙江 、吉
林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山西 、山东 、河南 、陕西 、宁夏南
部 、甘肃南部和青海。生于草原带 、森林草原带的石质
丘陵坡地石缝或较干燥的阳坡草丛中 ,海拔 (250 -)
500-1700(-2340)米。 《中药大辞典》[ 15]注:异叶败
酱分布于辽宁 、河北 、山西 、河南 、陕西 、甘肃 、广西等
地 。糙叶败酱野生于墓地及荒地边 ,分布于河南 、河
北 、山西及东北等地。由此可见 ,墓头回的资源分布非
常广泛 。
4 性味和功能主治的考证
《本草原始》[ 3] :曰 “治伤寒 ,温疟” , 《职方典 》(引
自 《纲目拾遗 》)注:“治风 ,四肢骨节痛 ,煎水熏洗之 。”
《河南中药手册 》[ 15]记载 “洗脚 ,治脚痛。”《山西中药
志 》[ 5]曰:“敛肝燥湿 ,止血。治妇人髋疽 ,赤白带下 。”
《广西中药志 》(引自《中药大辞典 》):曰 “味辛 ,性温。
入心 、肝二经 ,祛瘀 、消肿 、治跌打 。”《陕西中草药 》[ 16]
曰:“味苦 ,微酸涩 ,性微寒。可清热解毒 ,消肿 ,生肌 ,
止血。主治急性阑尾炎初起 ,瘰疬 ,疮疖痈肿 ,无名肿
毒 ,子宫颈癌 ,白带 ,跌打损伤 ,骨折。” 《内蒙古中草
药 》(引自 《中华本草 》)曰:“理气解郁 ,燥湿止带 ,止
血 。主治崩漏 ,赤白带下 ,血痢 ,月经不调 。”《河北中
草药》[ 7]曰:“清热燥湿 ,收涩 ,止血 。外用治疮肿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2]曰:性凉 ,味苦 、微酸 ,涩 。可清
热燥湿 ,止血 ,止带 ,截疟 。 《中华本草 》[ 11] 记载:“性
凉味苦 、微酸涩 ,归心 、肝经。可燥湿止带 ,收敛止血 、
清热解毒。主治赤白带下 ,崩漏 ,泄泻痢疾 ,黄疸 ,疟
疾 ,肠痈 ,疮疡肿毒 ,跌打损伤 ,子宫颈癌 ,胃癌 ”。由
此可见 ,古代本草中很少有对墓头回性味的描述 ,对墓
头回的功效描述也与现代本草中的记载不甚一致 ,现
代本草对其功能主治的记载较历代本草有所增加 ,除
用于伤寒 、四肢骨节痛 、脚痛等病症外 ,还可燥湿止带 、
收敛止血 、清热解毒等 ,可广泛用于赤白带下 、崩漏 、急
性阑尾炎 、无名肿毒 ,子宫颈癌 ,白带 ,跌打损伤等。
5 小结
通过对历代本草中墓头回的名称 、原植物 、产地 、
性味及功能主治的考证 ,笔者发现 ,历代本草中记载的
墓头回名称不尽相同 ,造成墓头回的别名 、异名甚多 ,
在各地临床调剂应用中须加以区分 ,以免误用;古今本
草中对墓头回原植物入药品种的记载不甚一致 ,其品
种有所增加 。结合大量考证的结果 ,笔者推测异叶败
酱 P.heterophlaBunge是最早作为墓头回入药的原植
物 ,且是历代本草中作为墓头回使用的主流品种 ,而糙
叶败酱(P.ScabraBunge)是增加的品种;在对产地 、性
味的及功能主治方面 ,现代本草中的记载也较古代本
草更为丰富和详实 ,临床使用中除用于伤寒 、四肢骨节
痛 、脚痛等病症外 ,还可燥湿止带 、收敛止血 、清热解毒
等 ,可广泛用于赤白带下 、崩漏 、急性阑尾炎 、无名肿
毒 、子宫颈癌 、白带 、跌打损伤等等。另外 ,考证结果显
示近代本草中对墓头回的记载多见于地方植物志 ,在
民间的使用也较为广泛 ,对一些疑难杂症具有独特的
疗效 ,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302.
[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 1975:868-869.
[ 3] 明·李中立撰绘.本草原始 [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
205.
[ 4] 明·朱橚.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 [ M] .王家葵 ,张瑞贤 ,李敏 ,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07:109-110.
[ 5] 山西省卫生厅.山西中药志 [ M] .太原:山西省卫生厅, 1959:170.
[ 6] 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卫生局中草药调查组编写组.河南中草药
手册 [ M].郑州:河南省卫生局 , 1970:285.
[ 7]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河北中草药 [ 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
版社 , 1977:622.
[ 8] 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商业局.河北中药手册 [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 , 1970:474.
[ 9] 甘肃革命委员会卫生局.甘肃中草药手册 [ M] .兰州:甘肃人民出
版社 , 1972:1037-1042.
[ 10] 称超寰 , 杜汉阳.本草药名汇考 [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4:665.
[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567-569.
[ 12]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校释 [ M] .张瑞贤 ,王家葵 ,张卫 ,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2008:140.
[ 1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 M].北京:科学
出版社 , 2004:15-17.
[ 14] 江纪武.药用植物辞典 [ 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
575.
[ 15]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6:2445-2446.
[ 16]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商业局编委.陕西中草药 [ M].北京:科
学出版社 , 1971:159-160.
·122·
中 医 药 学 报
ActaChineseMedicineandPharmacology
2011年第 39卷第 2期
Vol.39, No.2,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