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药用植物北马兜铃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概述



全 文 :药用植物北马兜铃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概述
孙 睿1,张丽丽2,罗志文1,邵 红1*
(1.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7;2.佳木斯市园林风景区管理处,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
摘要 根据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集中介绍了北马兜铃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种子、茎、根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总
结了北马兜铃播种繁殖的栽培技术及后期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和加工的具体方法,为今后合理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理
论依据。
关键词 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药用价值;开发利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67.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1)24 -14620 -02
Overview of Utilization Value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the Medicinal Plants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SUN Rui et al (School of Life Sciences,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Heilongjiang 154007)
Abstract Based on the advance in research by domestic scholars,the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otanical trait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chemical constituent and medicinal value of seeds,stems and roots,and summaries of the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seeds propagation and specific methods of field management,pest control,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aimed at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ra-
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 of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
Key words 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Medicinal value;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Cultivation technique
基金项目 佳木斯大学科学技术面上项目 (S2010-54)。
作者简介 孙睿(1978 - ) ,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从事植物遗传育
种学与植物生物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jmsshky@
126. com。* 通讯作者,讲师,硕士,从事植物生理学与植物
生物技术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sr_sh@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1-04-14
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隶属于马兜铃科
(Aristolochiaceae)多年生攀援、缠绕草本植物[1 -2],主要分布
于东北三省、山东、河北、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在黑龙江
省分布范围较大[3]。北马兜铃为我国传统的全草入药植物,
国内学者对其植株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
究[4 -5]。北马兜铃是我国传统的药用植物,全草均可入药。
药用时果实称为“马兜铃”,广泛用于治疗咳嗽和慢性支气管
炎等症;茎和叶入药被称为“天仙藤”,具有活血、止痛、利尿
等奇效;根入药通常被称为“青木香”,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
关节炎、高血压、咽喉肿痛、牙痛等症[6 -8]。笔者主要介绍了
北马兜铃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种子、茎、根的主要化学成
分及药用价值,总结了北马兜铃播种繁殖的栽培技术及后期
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和加工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合
理开发利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1 北马兜铃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
1. 1 植物学特性 北马兜铃为多年生攀援、缠绕草质藤本,
是阔叶林下植物,植株无毛,叶互生,长 4 ~ 9 cm,宽 3 ~ 10
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为心形,两侧裂片多圆形,下垂或扩
展,叶全缘,基出脉 5 ~ 7 条;茎细长,具纵沟,圆形幼嫩,绿
色,茎长达 2 ~3 m;总状花序 2 ~ 8 朵簇生于叶腋;花序梗和
花序轴极短或无;花梗长 1 ~3 cm,小苞片卵圆形,具长柄;花
被长 2 ~4 cm,基部呈球形,内具腺体状毛,管口呈漏斗状;舌
片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 2 ~3 cm,黄绿,紫色纵脉;花药贴生
合蕊柱基部;子房圆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 6裂,裂片向下延
伸成圆环,异花授粉,虫媒花。蒴果倒卵形或椭圆倒卵形,长
4 ~7 cm,径 2 ~3 cm,先端圆形微凹,6 棱,成熟时基部向上 6
瓣开裂;果下垂,随果开裂[9]。种子扁平,三角状心形,有小
疣点,具浅褐色膜质翅。花期 7 ~8月,果期 9 ~10月。
1. 2 生物学特性 野生北马兜铃多分布于山坡阔叶林下灌
丛、沟渠旁及坡地周围,一般在海拔 500 ~1200 m分布,适应性较
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于湿润、肥沃、腐殖质丰富的沙壤土
中,耐寒冷,一般中性、微酸性土壤或微碱性土壤中均可生长。
2 北马兜铃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
2. 1 化学成分 经过研究发现,北马兜铃种子中含有马兜铃
酸(aristolochic acids)Iva、VII,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N-
β-D-glucopyanoside 、aristoloctam Ia N-β-D-glucopyanoside、松醇
(pinitol)和胡萝卜苷(daucosterol)等成分。楼凤昌等[10]从北马
兜铃根中分离到马兜铃酸 A、胡萝卜苷、尿囊素、木兰碱和 β-
谷甾醇 5个化合物,此外,还含有马兜铃酮、马兜铃酸 C、7-甲
氧基马兜铃酸 A、7-羟基马兜铃酸 A、马兜铃内酰胺-N-六碳
糖苷 5个成分。北马兜铃果实含总酸为 0. 26%,其中有马兜
铃酸 A、C、D、β-谷甾醇和木兰碱,根中还含有马兜铃内酯。
马兜铃果实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含总酸达 0. 26%。
2. 2 药用价值 马兜铃应用始载于宋代《开宝术草》,在寇
宗奭《本草衍义》描述为:“马兜铃,蔓生,附木而生,叶脱时,
铃尚垂之,其状如马项之铃,故得名,……”[11]。马兜铃入药
历史悠久,具有止痛、杀菌、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马兜铃所
含的马兜铃酸具有抗癌和抗感染的活性[12 -15],但对肝肾有
一定毒性,马兜铃中还有双黄酮及四黄酮。《中国药典》规定
青木香为马兜铃科植物的干燥根,在民间也用马兜铃科其他
植物如北马兜铃、异叶马兜铃、柔毛马兜铃和管花马兜铃等
的根替代青木香使用。北马兜铃与马兜铃在使用上非常接
近,果实和地上部分均收载在《中国药典》2000 年版中。马
兜铃与北马兜铃的性状相似,二者只是生长的地理位置不
同,马兜铃多产于安徽、浙江、四川、贵州等地,而北马兜铃多
产于辽宁、吉林、山东、河北等北方地区。历史上多以马兜铃
的根、茎、叶为道地药材,而对北马兜铃少有记载。
3 栽培技术
3. 1 栽培方法 北马兜铃栽培宜选择排灌方便、疏松肥沃、
腐殖质丰富的沙质壤土,植株在栽培中喜湿润,耐寒冷。土
壤中施腐熟的有机肥 35 000 kg /hm2 左右,可做成宽 1 m平
畦,并在做畦时混入适量的草木灰。干旱时,播种前对平畦
责任编辑 侯美灵 责任校对 李岩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1,39(24):14620 - 14621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24.197
进行浇灌,待水充分下渗后再适时播种。
北马兜铃以播种繁殖为主,也可采用分株繁殖法,此法
简单易行。早春 4 月播种于苗床上。播种前将成熟的种子
用 35 ℃的温水浸种 1 d,用 3 倍湿沙拌种。装入布袋内,埋
在向阳温暖的土坑中,上盖约 3 cm厚的土,再用塑料薄膜保
湿及保温,约 15 d 种子萌芽后即可播种。在苗床上按行距
15 cm开 2 cm深的沟,将发芽后的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
土 2 cm,加草覆盖保湿,15 ~20 d出全苗。苗高 15 cm时,按
行株距 80 cm × 20 cm移栽。4月中、下旬,选择 2年生以上
的植株,刨出后选择健康的根,切成约 10 cm长的段,拌入适
量草木灰,按株距 30 ~40 cm开 6 cm 深的穴,每穴平放 1段,
覆土并压实,保持土壤湿润,以利生根发芽[16]。
3. 2 田间管理 苗床苗高约 3 cm 时,即可松土间苗,苗高
10 cm时,可按株距 4 ~5 cm定苗,当苗高 15 ~ 20 cm时进行
移栽。定苗时,在缺苗处及时带土补齐。幼苗较耐旱,严重
干旱要适当浇水,但不宜多浇水,否则徒长而影响果的形成
及发育。花果期要适当浇水,防止因水缺失而落花落果。雨
季要注意排水,防止烂根。施足基肥后,移栽第 2 年要每年
追肥 2 ~3次,在夏季开花前,加适量的有机肥,在株旁开浅
沟施入,有助于增产;在 8月中下旬,以磷、钾肥为主,促进根
生长。坐果后可用 1%的磷、钾复合肥叶喷 1 ~ 2 次,防止养
分不足落花落果。苗期要勤锄草,做到锄小锄早。苗高约 6
cm时要浅锄,保持土质疏松、无杂草。清墩时 1株要留 2 ~ 3
个健壮芽,其余除掉。5 ~6月份后,植株生长进入旺季,且有
花蕾出现,此时要把生长过旺、无花芽的枝剪掉。10 月份果
实收完,将茎蔓全部割掉,清除田间杂草,施堆肥、厩肥后松
土,冬前培土,保温越冬,为翌年的高产做准备。当苗高 30
cm时,在植株旁插好竹竿或树枝,架高约 2 m,有利茎攀援生
长,使植株通风透光,促进结实。
3. 3 病虫害防治 北马兜铃栽培时易发生的病害是根腐
病,主要表现为根部腐烂并枯死,并传染至附近的植株,严重
时会成片植株死亡。在栽培中,要注意雨季及时排水,如发
现病株要立即拔除并烧毁。药剂防治主要用 50%的多菌灵
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灌根,并在周围撒石灰粉进行消毒。
在药材种植中以北马兜铃为食的害虫均要进行人工防治,北
马兜铃虫害主要包括马兜铃凤蝶、斜纹夜蛾、银纹夜蛾、红蜘
蛛和蚜虫等。防治关键是加强田间管理,如冬季清理田园,
将残株落叶集中烧毁,消灭虫源;人工捕捉成虫;管理中将带
有米黄色虫卵的茎叶剪下并烧毁。药剂防治主要为:马兜铃
凤蝶要在三龄前喷 50%磷胺乳油1 500倍液或青虫菌(100亿
孢 /g)500倍液;斜纹夜蛾和银纹夜蛾要用 50%磷胺乳油 1
500倍液喷雾,7 d 1次,连喷数次。
3. 4 采收与加工 9月中下旬,当果实由绿变微黄或茶褐色时
进行采收。要适时采收,因过早不成熟,不易晒干,影响药品质
量;而过晚着色黄,果实易开裂,种子脱落成空壳,影响药材产
量和质量,最好随熟随采收。摘时连果柄一同摘下,干后则不
易开裂。采下果实后晒干或烘干,鲜干比为 3 ~4∶ 1。对于中药
青木香,在 10月份,挖取根部,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或烘
干即可[17]。在收获果后,割取地上部分,去杂,洗净,切段晒干
即得天仙藤,可药用,贮藏时要注意防潮和防鼠。
4 结语
北马兜铃属马兜铃科植物,为一种多年生的攀援、缠绕
草本植物,其茎、根和果均可入药,目前广泛应用于中成药
中。北马兜铃植物所含的主要药效成分为马兜铃酸 A、胡萝
卜苷、尿囊素、木兰碱和 β-谷甾醇 5个化合物,且含马兜铃酸
的中成药也很多,如,海瓶牌复方三蛇胆川贝末、顺气化痰止
咳丸、细辛中药配方颗粒、济生堂鼻敏清、补肺阿胶散、追风
透骨丸等等。由于近年来北马兜铃开发利用率越来越高,导
致野生资源枯竭。从 1983 年以来,国内学者着手研究人工
栽培与驯化技术[1],至 2008 年已有成套的栽培和管理标准
化技术[16 -17]。各地也开始纷纷进行人工种植,并收到很好
的经济效益。同时间内众多学者也对北马兜铃的化学成分
与药理作用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其药理活性成分及
药品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研究 [7,9,14],为今后合理开发利
用这一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冯毓秀,林寿全,张秀琴.国产马兜铃属的植物和生药研究:资源利用
[J].药学学报,1983,18(4):291 -298.
[2]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72:548.
[3]李俊.国产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植物比较形态学研究[D].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2008:1 -2.
[4]陈业高,于丽丽.北马兜铃化学成分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25(3):41 -44.
[5]谭洪根,刘应泉.北马兜铃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
19(11):677 -678.
[6]睢大员,吕忠智,于晓凤,等.北马兜铃镇痛作用的研究[J].白求恩医
科大学学报,1995,21(5):500 -501.
[7]程汝凤.青木香及其混淆品的鉴别[J].基层中药杂志,1996,10(3):12.
[8]王智民.现代中药的化学研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2):70.
[9]房圣民,王非,佟如新,等.人工栽培与野生北马兜铃的比较研究[J].
中药材,1987,20(3):35 -40.
[10]楼凤昌,丁林生,吴美玉,等.北马兜铃的化学成分研究———Ⅱ.马兜铃
酸 E的化学结构[J].药学学报,1986,21(9):702 -705.
[11]杨见瑞.祁州中药志[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60 -
68.
[12]YANG H Y,CHEN C F. Subacute toxicity of 15 commonli used Chinese
drugs(II)[J]. Yaowu Shipin Fenxi,1997,5(4):355 -379.
[13]DAVID B M,HELENE GUINAUDEAU,MAURICE SHAMMA. The Aris-
tolochic acids and aristolactam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1982,45
(6):657 -658.
[14]MOHAMED O A,王峥涛,余国奠,等.中国和苏丹产马兜铃属植物中
马兜铃酸 A含量比较[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9,30(4):288 -290.
[15]楼凤昌,丁林生,李玲玲,等.北马兜铃的化学成分研究(I)[J].中草
药,1986,17(9):390 -391.
[16]张丽丽,罗志文.北马兜铃的栽培与管理[J].特种经济动物植物,2008
(12):32 -33.
[17]程绍云,徐同印.马兜铃的栽培技术[J].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
713.
[18]YUN X L,ZHAO N W,PAN L T,et al.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exploi-
tation of edible ferns in Guizhou[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10 (5):102 -106,139.
[19]孙启忠,冯志如,松梅,等.直穗鹅观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畜牧与
饲料科学,2007,28(1):58.
[20]LI Y,LIU S L,YI Q Q,et al. Dynamic of soil microorganisms from root re-
gion of ginseng with different growing year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10(6):141 -143.
[21]李方华,周海霞.甘肃省酒泉地区菊苣高产栽培技术[J].畜牧与饲料
科学,2007,28(4):89.
[22]SONG X D,ZHANG Z X,WANG W W,et al. Determination of isoflavone
from soybean lines cultivated in Jilin Province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be-
tween isoflavone content and soybean quality[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1):48 -50.
[23]贾明,赵和平,殷国梅,等.柄扁桃引种栽培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7,28(6):26 - 27.
1264139 卷 24 期 孙 睿等 药用植物北马兜铃的开发利用价值与栽培技术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