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7-01-22; 修订日期:2007-06-06
作者简介:姜建萍(1965-),女(汉族),广西桂林人 , 现任广西中医学院副
教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教学与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蔡 毅(1962-),男(汉族),广西南宁人 ,现任广西中医
学院副教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鉴定教学与科研工作.
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
姜建萍 , 高 雅 , 朱意麟 , 陈 青 , 陆雪飞 , 赖飞娥 , 蔡 毅*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 、制定刺苋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刺苋进行显微研究 。结果 根部异常维管束
断续排列成 2 ~ 4轮;茎木质部导管常见内涵韧皮部;叶主脉维管束 5 ~ 7个;粉末中可见散孔状花粉粒 、腺毛 、非腺毛和草
酸钙晶体。结论 刺苋的显微结构研究可为其进一步开发 、制订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刺苋; 显微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1-2812-01
  刺苋为广西常用的中草药 ,曾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 [ 1] ,
异名野苋菜 、土苋菜 、猪母菜 、野簕苋 、刺刺草 、野簕苋菜 、酸酸苋 、
刺苋菜。其味甘 ,性微寒 , 具有凉血止血 、清热利湿 、解毒消痈的
功效 ,主治胃出血 、便血 、痔血 、胆囊炎 、胆石症 、痢疾 、湿热泄泻 、
带下 、小便涩痛 、咽喉肿痛 、湿疹 、痈肿 、牙龈糜烂 、蛇咬伤 [ 2] 。 其
成分含黄酮苷 、氨基酸 、有机酸 、糖类 、α-菠菜甾醇 、混合皂苷 、
生物碱 、强心苷等。药理实验研究表明 , 刺苋根的正丁醇提取物
有明显镇痛 、止血 、抗炎作用 [ 3] , 进而研究发现其有效成分为皂
苷部分 [ 4] 。临床研究观察其制剂对多种痔疮效果良好 [ 5, 6] 。 目
前未见对其显微特征方面的报道 , 本文对其显微结构进行研究 ,
为鉴别刺苋及制定相关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
1.1 药材 2005-03采自广西南宁郊区 , 经广西中医学院中药鉴
定教研室蔡毅副教授鉴定为苋科植物刺苋(Amaranthusspinosus
L.)全草。
1.2 仪器与试剂 Motic成像显微系统;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石蜡切片法;表面制片法;粉末制片法。
3 结果
3.1 根横切面 呈类圆形。 ①木栓细胞数列。 ②皮层较薄;薄
壁细胞多呈扁平不规则形 ,大小不一。 ③外韧型维管束。初生木
质部二原型;异常维管束断续排列成 2 ~ 4轮 , 内轮维管束较小;
导管周围多聚集木化的纤维;最外层异常维管束韧皮部外侧可见
纤维束。 ④皮层和射线处的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砂晶或小方
晶。见图 1。
3.2 茎横切面 呈类圆形。 ①类方形表皮细胞 1列 , 外被角质
层 , 下为数列厚角组织。 ②皮层狭窄 ,由 3 ~ 5列薄壁细胞组成 ,
细胞间隙较大。 ③外韧型维管束连成环状。韧皮部狭小 ,射线隐
约可见;木质部导管较少 , 散在 ,纤维众多 , 射线不明显 ,常见内涵
韧皮部。④髓部宽广 ,散在 3 ~ 5列外韧型维管束。 ⑤皮层和髓
部薄壁细胞中可见草酸钙砂晶或小方晶。见图 2。
3.3 叶横切面 ①上表皮细胞 1列 , 类长方形 , 排列整齐 , 外被
角质层 ,可见腺毛或非腺毛;下表皮细胞 1列 ,类长方形 , 排列整
齐 , 气孔稍多。 ②栅栏组织多为 1列细胞 ,长条形;海绵细胞为 3
~ 8列 ,类圆形;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及薄壁组织。 ③主脉
维管束 5 ~ 7个 , 外韧型。 ④主脉薄壁细胞中多见草酸钙小方晶
和砂晶 ,而叶片薄壁细胞中多为簇晶。见图 3。
3.4 叶表面片 上表皮细胞类多角形 , 垂周壁稍弯曲 , 气孔不定
式;下表皮细胞不规则状 ,垂周壁微波状 , 气孔较多 ,不定式。 见
图 4。
3.5 粉末 黄绿色 , 气淡微苦。 ①花粉粒球形 , 萌发孔散孔状 ,
直径约为 18.2~ 30.5 μm。 ②腺毛易见 , 腺头为单细胞 ,腺柄 2 ~
7个;非腺毛常略弯曲 , 由 5 ~ 10个细胞组成。 ③草酸钙晶体众
多。砂晶或方晶 ,直径为 1.5 ~ 8.5 μm, 此外还可见簇晶 ,直径为
11.5 ~ 36.8 μm。 ④导管多为具缘纹孔型 , 宽 19.4 ~ 38.5 μm, 可
见网纹型和螺纹型。 ⑤纤维束众多 ,宽度为 8.5 ~ 15.8 μm。 ⑥
淀粉粒细小 ,脐点点状 , 直径为 4.0~ 10.2μm。见图 5。
 1.木栓细胞  2.皮层       1.表皮细胞  2.厚角组织  
 3.异常维管束  4.韧皮部     3.韧皮部   4.皮层    
 5.木质部  6.草酸钙砂晶     5.内涵韧皮部  6.木质部  
                 7.草酸钙砂晶  8.异常维管束
                 9.髓部          
图 1 刺苋根横切面详图(×400)   图 2 刺苋茎横切面详图(×400)
  1.上表皮细胞  2.非腺毛       1.上表皮细胞  2.气孔
  3.栅栏组织  4.草酸钙簇晶      3.下表皮细胞   
   5.海绵组织  6.气孔                  
   7.木质部   8.韧皮部                 
   9.草酸钙砂晶 10.下表皮细胞               
 图 3 刺苋叶横切面详图(×400) 图 4 刺苋叶上 、下表面详图(×400)
1.花粉粒  2.腺毛  3.非腺毛  4.草酸钙晶体
5.导管  6.纤维束 7.淀粉粒       
图 5 刺苋粉末特征图(×400)
·28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1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11 
4 小结
实验表明 , 刺苋的主要显微鉴别特征是:①根部初生维管束
外周环绕 2 ~ 4列异常维管束。 ②茎木质部导管常见内涵韧皮
部。 ③叶主脉维管束 5 ~ 7个。 ④粉末中可见散孔状花粉粒 、腺
毛 、非腺毛 、草酸钙方晶 、砂晶和簇晶。
参考文献:
[ 1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 [ S] .南宁:广西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0:61.
[ 2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 2卷 [ 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846.
[ 3 ]  廖 里 ,郑作文.刺苋的药理研究 [ 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1999,
16(3):107.
[ 4 ]  郑作文 , 周 芳 , 李 燕.刺苋根皂苷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J] .广西中医药 , 2004, 27(3):54.
[ 5 ]  邓家刚 ,黄海滨 ,吴玉强 , 等.复方刺苋根颗粒治疗湿热下注型内
痔的临床观察 [ J] .中医药学刊 , 2006, 24(2):256.
[ 6 ]  邓家刚 ,郑作文 ,叶日乔.刺苋根口服液治疗痔疮 182例疗效观察
[ J] .江苏中医 , 2000, 21(9):25.
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
收稿日期:2007-01-12; 修订日期:2007-08-08
作者简介:李晓红(1968-),女(汉族),湖北蕲春人 , 现任蕲春县人民医院
主管药师 ,主要从事医院药剂工作.
对 120例药源性过敏休克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李晓红
(湖北省蕲春县人民医院 ,  435300)
摘要:通过对 120例药源性过敏休克不良反应的分析 , 叙述了药源性过敏休克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 、发生的原因以及药
源性过敏休克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药源性过敏休克;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1-2813-01
  药源性休克属 B型不良反应 , 其发生不可预测 , 发生后 , 如
不及时抢救 , 会导致伤残或死亡。笔者收集了 1998年 ~ 2005年
100篇国内的文献 , 并进行了文献粗浅分析 ,其中引起药源性过
敏休克的药物有 60种 120例病例 , 现报道如下。
1 基本情况
1.1 年龄分布 120例药源性休克中 ,男 66例 , 女 54例。年龄最
大 80岁 ,最小 1个半月 , 其中 20岁以下 18例(15%), 21 ~ 40岁
60例 (51.7%), 41 ~ 60 岁 30 例 (25%), 61 ~ 80 岁 10 例
(8.3%)。
1.2 发生时间 90例(75%)在用药 5min内和 24例(20%)在 5
~ 30min之间发生休克 , 均属速发型过敏休克。 6例(5%)在用
药 1h或 1h以上发生 , 属迟发型过敏休克。
在续用药或再次用药时发生休克的有 21例 , 其余均为首次
用药时发生。
1.3 药物分布 120例分别由 60种药物引起的 , 其中发生例数
前 8位有抗生素 41例(青霉素类 16类 , 头孢菌素 10例 ,洁霉素 6
例 , 氨基苷 6例 , 其它 3例)。低分子右旋糖酐 10例 , SMZCO、乙
肝疫苗 4例 , PPA2例 , 维生素类 3例 ,造影剂 3例。
1.4 给药途径 120例中 ,静脉滴注 35例(29.2%),静脉推注 10
例(8.3%), 肌肉注射 35例(29.2%), 口服 22例(18.3%),滴服
4例 , 其它 16例 ,以注射给药发生者为多(80例 ,占 66.7%)。
2 药物性过敏休克发生的原因
2.1 机体方面因素 120例中 11例为青霉素或其它病物过敏史
(其余无过敏史或报道中未提取)说明过敏体质者易发生过敏性
休克 。另外 , 机体的应缴状态影响抗原的形成 , 主要是影响药酶
活性使药物的代谢发生改变 ,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易于与蛋白质
发生共价结合而形成抗原 ,而疾病本身和病人的焦虑紧张都可能
使病人处于应激状态 ,故易发生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
2.2 药物方面的因素 120例分别由 60种药物引起的 , 可见药
物引起过敏休克的普遍性。生物制剂本身就具有抗原性质 ,大多
数药物的分子量小于 5000, 不能直接作为抗原 , 但可以与体内蛋
白质结合成抗原。另外 ,药物的纯度 , 降解产物 ,生产过程中使用
的赋型剂等都能是与过敏性有关的物质。
2.3 首次用药和再次 、连续用药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首先用
药出现过敏休克 ,可能由于以前接触过类似化学结构的物质 , 体
内已经产生了与之可以特异结合的抗体。
再次用药(指几年 、几月 、几天前用过该药)因体内已有抗
体 ,再次用药就会引起已消失的抗体再次回升 ,出现特异性反应。
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是药物进入机体后时间约为 4
~ 7d,所以 , 有些药物是连续用 3 ~ 4d以上发生的。
有些病例在用药第 2天或当天第 2次用药时发生 ,是否与病
人的个体差异 ,或者体内已有相应抗体 , 再次接触抗原后 , 抗体的
回忆性升高需要一定时间有关。
2.4 皮试阴性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使用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者 , 均
为青霉素 G皮试阴性 , 可见假阴性的存在。至于使用氨苄青霉
素 ,头孢菌素类用青霉素皮试阴性后发生过敏性休克 , 因为它们
与青霉素的化学结构有不同之处 , 在体内与蛋白质结合后 ,可能
暴露出不同的抗原决定簇 ,而与不同的特异抗体结合所致。
3 药源性过敏休克致死 12例剖析
在 120例中有 12例抢救无效而死亡 , 死因除过敏反应来势
快 ,发作严重外 , 与病人的病情 、体质等不无关系。 12例中性别
各占一半 ,无性别差异。 45岁以上占 8人(66.7%), 年龄的增加
是否导致生物蛋白质的老化或病态 , 更易于和药物结合成全抗
原 ,而致过敏性休克 , 尚需进一步研究。 12例中 , 支气管哮喘及
呼吸系统其它疾病有 8例 ,占死亡人数 66.7%, 过敏因素加重原
有呼吸功能障碍可能是这些疾病致死的重要原因。 应用青霉素
类和头孢菌素类致过敏性死亡有 7例(占死亡 58.3%), 说明 β
-内酰胺易起过敏反应 , 此外有卡那霉素 、林可霉素 、白霉素 、胸
腺素 、油质多相脂质体各一类 , 休克时间是:10例发现用药 10min
内 , 2例发生的连续用药过程中发现的。
4 药源性过敏休克的防治措施
询问病因及过敏史 , 明确诊断 , 合理选药 , 对规定皮试药物 ,
皮试阴性者方可用药。同时 ,要注意假阴性的出现。对于药源性
过敏休克要及时发现 ,并进行迅速 、全力有效的抢救。抢救时 , 要
将头和下肢均抬高 15 ~ 30度位 , 左肩下垫软枕与平卧位交替进
行 ,以利呼吸道分泌物流出和心脏血流回流 , 防止血流在下腹部
淤滞形成血栓。头低脚高位可加重呼吸困难 , 影响头部静脉回
流 ,颈动脉窦压力升高可致反谢性血压下降 , 应避免采用。检测
病人血压 、体温 、呼吸功能和肾功能 ,以便随时采取必要的治疗和
护理措施。
·2813·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11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