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玉蝉花种胚的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技术



全 文 :1712-1717
09/2014
草 业 科 学
PRATACULTURAL SCIENCE
31卷09期
Vol.31,No.09
DOI:10.11829\j.issn.1001-0629.2014-0133
玉蝉花种胚的丛生芽诱导和
植株再生技术
庄春慧,陈 荀,付 尧,曹 柏,王 玲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摘要:以玉蝉花(Iris ensata)种胚为外植体来研究其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玉蝉花种胚的丛生芽诱导最佳培养
基配方为 MS+6-BA 1.0mg·L-1+NAA 0.6mg·L-1+KT 2.0mg·L-1,60d时的增殖系数最大,达到9.61;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MS+NAA 0.5mg·L-1,生根率达到100%。本研究结果可促进玉蝉花种质资源的有效开发
和利用,为种质保存、育种及其他无性繁殖技术等研究的开展提供无菌植物材料。
关键词:玉蝉花;丛生芽;组织培养;快繁
中图分类号:Q94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4)09-1712-06*
Cluster bud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of Iris ensata embryo
ZHUANG Chun-hui,CHEN Xun,FU Yao,CAO Bai,WANG Ling
(Co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bstract:The embryos of Iris ensata were used as explants to study cluster buds induction and plant re-
generation.The optimal culture medium for cluster buds induction was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0
mg·L-1 6-BA purine,0.6mg·L-1 NAA,and 2.0mg·L-1 KT.The greatest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for bud induction(9.61)was achieved after induction for 60days.The optimal root induction culture me-
dium was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5mg·L-1 NAA which had a rooting rate of 100%.The pres-
ent study facilitated effec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ensata germplasm,and provided sterile
technology for germplasm conservation,breeding and other asexual reproduction researches.
Key words:Iris ensata;cluster buds;tissue culture;rapid propag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Ling E-mail:wanglinghlj@126.com
  鸢尾科(Iridaceae)鸢尾属(Iris)植物是多年生宿
根的著名观赏花卉,园艺品种达数千个,以其花大、色
艳、花形奇特、适应性强而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和鲜
切花生产[1-2]。该属植物可以通过播种繁殖或无性繁
殖,在北美和西欧鸢尾鲜切花及优良庭园品种的推广
苗多是通过无性的快速繁殖供应市场[3-4]。
玉蝉花(I.ensata)是鸢尾属植物中耐寒性较强
且分布较广的种,性喜水湿,宜栽于浅水当中;土壤
条件较好的旱生条件下也能正常生长。玉蝉花每年
6、7月份开花,花形和花色变化很大,连续花期较
长;叶片青翠似剑,绿期长[5],是非常好的切花和园
林绿化材料,在我国开发利用的较少,为了有效地保
护野生资源并实现玉蝉花的开发利用,开展玉蝉花
组织快速繁殖方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在植物的快速繁殖途径中,通过丛生芽诱导实
现扩繁目的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大到湿地松(Pi-
* 收稿日期:2014-03-25  接受日期:2014-08-2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3EA07);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13-4-43);黑龙江省博士后启动金(LBH-
Q12168);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留学基金(2013RFLXJ001);国家林业局留学基金项目
第一作者:庄春慧(1987-),女,辽宁昌图人,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E-mail:905508977@qq.com
通信作者:王玲(1972-),女,山东掖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E-mail:wanglinghlj@126.com
09/2014 草 业 科 学 (第31卷09期)
nus elliottii)[6]、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7]、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 lacti-
flora)[8]等乔木和灌木的培育,小到香石竹(Dian-
thus fragrans)[9]、文心兰属(Oncidium)[10]等草本
花卉的培育;从园林植物的培育,再到甜菜(Beta
vulgaris)[11]、大豆(Glycine max)[12]、花生(Arachis
hypogaea)[13]等经济农作物的繁育,丛生芽诱导的
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丛生芽途径进行扩繁具
有快速、稳定的特点。丛生芽诱导常用外植体主要
是茎尖、幼叶、腋芽、休眠芽、顶芽等,而对于通过种
子或种胚来获得丛生芽的研究仅在经济农作物大
豆[14]、花生[15]、玉米(Zea mays)[16]等的繁殖培育当
中有所应用,在观赏花卉中的应用报道却很少,包括
鸢尾属植物。以种胚为外植体,消毒容易,试验方法
简单,与种子相比出苗率高,生长快,可以有效缩短
繁殖周期,有利于实现快速繁殖的目的,所以本试验
以玉蝉花种胚为试验材料进行丛生芽诱导快速繁殖
技术研究,可为玉蝉花体胚丛生芽诱导研究奠定基
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玉蝉花种子成熟后于2013年9月采自东北林
业大学试验基地,采收后将种子放在室内自然阴干。
1.2 方法
1.2.1 种子消毒方法和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玉蝉
花种子在使用前用适量的、稀释后的洗洁精浸泡10
min,且边浸泡边搅拌,冲洗掉种子表面的灰尘及其
他杂质;于流水下冲洗2h,在室温下用40℃温水浸
泡24h后放于超净工作台中,先用75%酒精消毒1
min,然后用不同浓度的 NaClO消毒不同时间(表
1),再用无菌水冲洗5~6次,每次1min,整个消毒
过程不断搅拌。接种前在滤纸上吸干种子上多余的
水分,接种置于 MS培养基中,统计不同浓度 Na-
ClO消毒和不同时间处理后种子的污染率和萌发
率。每个处理30粒种子,重复3次。
将已经消毒的种子分成3部分,进行不同的处
理:一部分种子置于显微镜下去掉全部胚乳,剥出种
胚;另一部分在胚周围去掉部分胚乳;剩下的种子消
毒后不经任何处理。不同处理后的外植体材料接种
于所筛选出的最佳诱导分化培养基中,每个培养基
配方接种30个处理材料,重复3次。培养室培养温
度为(25±2)℃,光照强度为1 500~2 000lx,光照
时间为10h·d-1。观察记录玉蝉花种胚、带部分
胚乳的种胚和完整种子的丛生芽诱导情况。
1.2.2 玉蝉花丛生芽的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在
MS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利用L9(34)正交试验设
计研究不同浓度的6-BA(0.0、1.0和2.0mg·
L-1)、NAA(0.2、0.4和0.6mg·L-1)和 KT (0.
0、1.0和2.0mg·L-1)组合对玉蝉花种胚丛生芽
诱导的作用(表2),以上培养基均添加30g·L-1蔗
糖、3.8g·L-1琼脂粉,pH值为6.7,溶解好的培养
基冷却凝固前分装到100mL的三角瓶里,以不超
过其容积的一半为宜,用封口膜封口,放在灭菌锅中
经121℃高压灭菌20min后取出,备用。
1.2.3 生根培养 当丛生芽生长至4cm左右时,
接种至 MS附加 NAA(0.2、0.5和1.0mg·L-1)
或IBA(0.2、0.5和1.0mg·L-1)的生根培养基
中。每个处理接种20个丛生芽,重复3次。观察统
计其生根情况。
1.2.4 组培苗移栽 取生长一致、生长状况良好的
组培苗,去掉封口,在室温条件下炼苗2d后,用镊子
夹出,清洗根部残留的培养基,移栽于园土∶蛭石=
1∶1的栽培基质中,20d后统计移栽的成活情况。
1.3 数据分析
观察记录的数据分别为:
污染率=(污染个数/接种个数)×100%;
萌发率=(萌发个数/存活个数)×100%。
诱导率=(诱导丛生芽个数/接种个数)×100%;
增殖系数=增殖后的丛生芽数/接种的幼苗数。
生根率=(生根的幼苗数/接种的幼苗数)×100%;
生根系数=根的总数/生根的幼苗数。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测数据统计分析,用
平均值和标准误表示测定结果,并用Duncan法对
各测定数据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次氯酸钠浓度及消毒时间对种子接种污
染率的影响
本试验在对种子材料用75%酒精消毒1min
后,采用了不同浓度 NaClO继续消毒处理(表1),
结果表明,玉蝉花种子的消毒处理结果不仅与 Na-
ClO浓度有关,而且受NaClO消毒时间的影响也比
较大。当消毒时间一致时,随 NaClO浓度升高,污
3171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31,No.09) 09/2014
染率下降;当NaClO浓度一致时,污染率也会随着
消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本试验中消毒时间为
30min时,NaClO浓度达到40%时污染率降至最
低,为5.67%,与其他处理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
0.05),基本上达到培育无菌苗的要求。
表1 不同消毒处理接种后玉蝉花种子污染情况
Table 1 The contamination rate of I.ensataseeds after
different disinfection processing and inoculation
处理
Treatment
消毒时间
Time of
disfection/min
NaClO/%
污染率
Contamination
rate/%
1  10  10  93.33±3.76a
2  10  20  92.33±3.93a
3  10  30  89.00±2.00ab
4  10  40  85.67±2.96ab
5  20  10  91.00±1.00ab
6  20  20  86.67±3.51ab
7  20  30  86.33±3.33ab
8  20  40  82.33±2.33b
9  30  10  84.33±1.33ab
10  30  20  69.00±1.00c
11  30  30  54.33±4.67d
12  30  40  5.67±2.96e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SD。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下表同。
Note:Values represent as mean±SD.Different lower case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The same below.
2.2 玉蝉花种子诱导结果分析
2.2.1 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以玉蝉花
种子胚作为丛生芽诱导试验的外植体,进行了丛生
芽诱导增殖培养基筛选(表2),结果表明,在继代培
养60d时统计,不同激素水平中单独使用NAA的
培养基配方不能实现丛生芽的诱导,6-BA或KT与
NAA组合均能诱导出少量不定芽,说明6-BA 或
KT与NAA的互作对玉蝉花种子胚的丛生芽诱导
非常关键。并且6-BA、KT和 NAA三种激素组合
的培养基配方对玉蝉花种胚丛生芽诱导的效果更明
显,丛生芽诱导率和增殖系数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而当6-BA浓度一定时,随着 KT浓度的增
加,诱导的丛生芽数不断增加,增殖系数加大,显著高
于低浓度的KT激素水平;但当KT浓度一致时(1.0
或2.0mg·L-1),随着6-BA浓度的增加,诱导的丛
生芽数和增殖系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尤其是
增加到2.0mg·L-1时,反而会对玉蝉花丛生芽的增
殖有一定的抑制现象,丛生芽诱导率下降。所以,从
试验结果中优选出玉蝉花丛生芽的最适诱导增殖培
养基 为 MS+ 6-BA 1.0 mg·L-1 +NAA 0.6
mg·L-1+KT 2.0mg·L-1,此时的增殖率为
77.33%,增殖系数达到最大值9.61,苗高最高可达
10cm。
玉蝉花丛生芽的整个诱导增殖过程周期比较
长,丛生芽培育期间每隔15d换一次培养基,这样
有助于提高丛生芽的增殖速度,增加长势。
2.2.2 不同外植体的玉蝉花种子丛生芽诱导结果
比较   在 诱 导 分 化 培 养 基 (MS+6-BA 1.0
mg·L-1+NAA 0.6mg·L-1+KT 2.0mg·L-1)
上,对玉蝉花种子消毒后外植体材料的丛生芽诱导
表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丛生芽诱导增殖的影响
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on cluster buds propagation
6-BA/
mg·L-1
NAA/
mg·L-1
KT/
mg·L-1
诱导率
Induction rate/%
增殖系数
Multiplication coeficient
生长状况
Growth condition
0.0  0.2  2.0  46.67±4.81c 3.05±0.15e 细弱,底部发白Slender,bottom whitish
0.0  0.4  1.0  26.67±2.67d 2.50±0.14f 细弱,浅绿Slender,pale green
0.0  0.6  0.0  0.00±0.00e 0.00±0.00g 健壮,浅绿 Healthy and strong,pale green
1.0  0.2  1.0  61.33±5.81b 7.50±0.14b 健壮,绿色 Healthy and strong,green
1.0  0.4  0.0  21.33±1.33d 5.83±0.22c 健壮,绿色 Healthy and strong,green
1.0  0.6  2.0  77.33±3.53a 9.61±0.20a 粗壮,深绿色Thick and strong,dark green
2.0  0.2  0.0  30.00±2.31d 4.24±0.21d 健壮,嫩绿Healthy and strong,tender green
2.0  0.4  2.0  53.33±2.67bc  7.78±0.15b 粗壮,绿色Thick and strong,green
2.0  0.6  1.0  49.33±5.33c 6.28±0.11c 粗壮,深绿色Thick and strong,bottle green
4171
09/2014 草 业 科 学 (第31卷09期)
情况比较发现(表3),不同外植体的污染率、萌发
率、开始发芽时间及开始分化时间上均有所不同,并
在分化时间上差异显著(P<0.05)。剥出的种胚具
有明显的优势,其污染率为0,第4天开始萌发,萌
发率可以达到100%;分化时间比带部分胚乳的胚
处理提前,比种子缩短了12d,且差异显著。所以,
玉蝉花种胚直接做外植体进行丛生芽的诱导是比较
适宜的材料。
2.3 丛生芽最适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选取继代培养后生长至4cm左右,长势比较
好、健壮的丛生芽,自基部1.5cm左右处剪掉叶片
后接种至生根培养基中。培养4d后,从瓶底部就
可以看到白色的生根点,7d后大部分均开始生根,
培养20d时有些根最长可达2cm。各培养基配方
的生根率均超过60%(表4),在基础培养基中只添
加NAA或IBA的处理,生根率都会随激素浓度升
高而升高,但只添加NAA的处理生根效果更明显,
NAA浓度0.5mg·L-1或1.0mg·L-1时,生根率都
可达100%。但NAA浓度在1.0mg·L-1时生根系
数为9.89,生根少、短粗;浓度0.5mg·L-1时生根系
数却达到11.37,且根粗壮密集,二者差异显著(P<
0.05)。当使用IBA时,根的生长较细弱,随着浓度的
升高,根的畸形情况逐渐明显。因此,综合生根率、生
根系数和根生长状况,认为玉蝉花丛生芽的最适生根
培养基配方为 MS+NAA 0.5mg·L-1。
2.4 丛生芽组培苗的炼苗及移栽
接种4d后的种胚即开始萌发变绿,随后开始
变得嫩绿、粗壮,15d后在幼芽底部即开始分化出
其他嫩芽,继续继代培养就会从底部分化出越来越
多的小苗(图1)。当每株组培苗分化出7~8株小
苗,并继代生长稳定后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中,每株苗
至少有5个根,然后转移到栽培基质中,20d时统计
其成活率可达83%,且移栽后植株长势很好,从开
始移栽时的高度4cm左右长至15cm左右。
3 讨论与结论
研究发现,玉蝉花种子胚组织培养继代芽丛大
小对丛生芽增殖有显著影响,将芽丛切割成单个芽
进行继代培养,丛生芽虽还会继续增殖,但增殖时间
很长,单株芽一般长势会先下降,恢复一段时间后才
会开始继续增殖,分化率降低。未切割分株的丛生
芽则会不断分化,且生长良好,叶片嫩绿有光泽。而
把玉蝉花丛生芽切割至每丛4~6个芽或不切割的
增殖效果要明显好于切割成单株或2~3个芽的芽
表3 玉蝉花种子不同外植体胚的诱导分化情况
Table 3 The induced differentiation of I.ensataseeds with different explant
外植体
Explant
接种数
Number of
explants
污染率
Contamination
rate/%
萌发率
Germination
rate/%
开始发芽时间
Germination
time/d
开始分化时间
Differentiation
time/d
种胚Embryo  30  0.00±0.00a 100.00±0.00a 4.00±0.33b 15.00±1.73c
带部分胚乳的胚
Embryo with part of endosperm
30  6.67±2.03a 98.00±1.00a 4.00±0.67ab  21.00±0.58b
种子Seed  30  5.67±2.96a 91.00±1.00b 6.00±0.58a 27.00±0.88a
表4 不同生根培养基对丛生芽生根情况的影响
Table 4 Effects of rooting medium on rooting of cluster buds
NAA/
mg·L-1
IBA/
mg·L-1
接种幼苗数
Number of
explants
生根率
Rooting
rate/%
生根系数
Rooting
coefficient
生长状况
Growth
condition
0.2  0.0  20  80.00±2.89c 9.25±0.26cd 少,短粗Less,short and thick
0.5  0.0  20  100.00±0.00a 11.37±0.32a 短粗,密集Short and thick,dense
1.0  0.0  20  100.00±0.00a 9.89±0.07bc 少,短粗Less,short and thick
0.0  0.2  20  66.67±4.41d 8.53±0.29d 细长,长势低Slender,growing weak
0.0  0.5  20  83.33±4.41bc  7.10±0.09e 愈伤组织状,畸形Root like calus,deformity
0.0  1.0  20  91.67±3.33ab  10.19±0.34b 畸形,长势低Deformity,growing weak
5171
PRATACULTURAL SCIENCE(Vol.31,No.09) 09/2014
图1 玉蝉花丛生芽诱导不同阶段的培养情况
Fig.1 The different cultivation phases of I.ensatacluster buds
注:A,接种4d后的玉蝉花种胚;B,接种10d后的种胚苗;C,接种25d后的丛生芽;D,接种40d后的丛生芽;E,接种60d后的丛生芽;F,丛生
芽生根诱导;G,生根20d的植株;H,移栽20d后的植株。
Note:A,I.ensataembryo after inoculate 4days;B,Sprout after inoculate 10days;C,Induced cluster buds after 25days;D,Cluster buds in-
creased after 40days;E,Multiplicated cluster buds after 60days;F,Root induction of cluster buds;G,Plant rooting after 20days;H,Plant after
transplanting 20days
丛。此研究结果与黄苏珍等[17]对杂种鸢尾(I.hy-
brids)在茎尖丛生芽增殖研究结果和陈晨等[18]对德
国鸢尾(I.germanica)品种在花器官不定芽诱导方
面的继代增殖过程研究结果一致,因此,为了不影响
增殖,过小的丛生芽不宜切割,切割也要最低程度地
减少对丛生芽的损伤。在统计诱导率、增殖系数后
随着培养时间延长丛生芽数量还会不断增加。
  鸢尾属植物丛生芽诱导常用的外植体有茎
尖[17,19]、根茎[20]、花苞[21]、鳞片[22]还有其他花器
官[23-24],最佳丛生芽增殖系数一般都在5.5左右;而
本试验以种胚为外植体,其增殖系数达到9.61,明
显高于以往的研究成果,而且继续培养还会不断增
殖。另外,茎尖、根茎等植物材料作为外植体不仅不
易消毒、污染率高、存活率低,而且对植物体伤害较
大,常用 HgCl2 消毒还会产生有毒废液[25-26]。本试
验以玉蝉花种胚为试验材料,由于有种皮包被,消毒
方法简易、方便,不易对种胚造成伤害,还可以保证
发芽率,获得了较满意的诱导效果。
此外,玉蝉花丛生芽诱导过程中组培苗出现了
严重的褐化现象,根据王文静等[27]研究可知褐化现
象是由于植物组织中激活了多酚氧化酶,使细胞代
谢发生了变化,酚类物质被氧化后产生棕褐色醌类
物质,该类物质扩散到培养基中会抑制其他酶的活
性,进一步毒害整个植株体组织,从而使植株发生褐
变;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会一定程度上抑制或促进组
织块或培养基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抑制或促进多
酚物质的氧化过程,从而影响组织褐变的程度[28-29]。
褐化在鸢尾属植物组织培养中是非常普遍而且很难
避免的现象,今后可以借鉴本试验中通过减少光照
时间、增加继代频率等措施避免或减少了褐化现
象[30]。鸢尾属植物的诱导分化到出苗时间一般都
很长,需2、3个月左右,加快分化成苗速度将是今后
的研究重点。
本研究得出,玉蝉花种子采用75%酒精消毒1
min,40% NaClO消毒30min污染率最低;玉蝉花
种子胚是丛生芽的诱导最佳外植体,最佳的诱导增
殖培养基配方为 MS+6-BA 1.0mg·L-1+NAA
0.6mg·L-1+KT 2.0mg·L-1,60d时统计增殖
系数最高可达9.61;最适生根培养基配方为 MS+
NAA 0.5mg·L-1,生根率100%,生根效果最好;
在园土∶蛭石=1∶1配比的基质中20d时成活率
达83%。本研究为获得大量无菌苗、种质保存、育
种及其他无性繁殖技术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但本
研究在丛生芽诱导生根后的移栽没有做栽培基质对
照试验,今后可以通过不同栽培基质选择试验确定
更为适宜的栽培基质进一步提高移栽成活率。
6171
09/2014 草 业 科 学 (第31卷09期)
参考文献
[1] 王玲,张伟艳,卓丽环,孙颖.东北3种野生鸢尾种子生物学比较研究[J].种子,2006,25(12):34-37.
[2] 王玲,卓丽环.鸢尾属植物部分种幼苗发育形态学的比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6,34(8):47-49.
[3] Anderson W C,Miler P N,Mielke K A,Alen T.In vitro bulbet propagation of virus free dutch Iris[J].Acta Horticultur-
as,1990,266:77-81.
[4] Miler P N,Anedrson W C.In vitro bulblet formation in dutch Iris[J].Hortiscience,1989,24(6):1028-1031.
[5] 牟少华,郄光发,彭镇华,孙振元,殷继艳.我国鸢尾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草业科学,2007,24(8):21-23.
[6] 何月秋,叶建仁.湿地松丛生芽的诱导及试管苗的生根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5):13-15.
[7] 谢寅峰,张志敏,尚旭岚,杨万霞,王纪,方升佐.青钱柳茎段腋芽萌发和丛生芽增殖[J].林业科学,2011,47(1):50-55.
[8] 李海刚,孔祥生.牡丹和芍药的组织培养[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0:17-41.
[9] 杨进,钟利华.香石竹组织培养丛生芽分化的初步研究[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24(1):45-47.
[10] 谷凤,侯卓捷,张志平,夏慧敏,付玉兰.文心兰丛生芽组培快繁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2):85-88.
[11] 张红,杨爱芳,张举仁.沿海甜菜(Beta maritima L.)高频率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J].中国糖料,2003(4):1-4.
[12] 蒋向辉,佘朝文,李丹,郝博飞.野生大豆丛生芽诱导及快速繁殖[J].大豆科学,2008,27(4):697-700.
[13] 苗利娟,张新友,黄冰艳,董文召,汤丰收,秦利,高伟,韩锁义.不同花生品种幼叶丛生芽诱导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
2012,41(11):45-48.
[14] 袁鹰,刘德璞,郑培和,徐文静,李海龙.大豆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研究[J].大豆科学,2001,20(1):9-12.
[15] 徐平丽,单雷,王传堂,柳展基,李广存,路艳辉.花生胚轴丛生芽的诱导和植株再生[J].花生科技,1999(增刊):254-
256.
[16] 李国圣,张卿伟,张举仁,毕玉平,单雷.玉米丛生芽体系的建立及抗除草剂转基因植株再生[J].中国科学,2001,31(5):
385-391.
[17] 黄苏珍,韩玉林,谢明云,孙桂弟.杂种鸢尾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39(6):638.
[18] 陈晨,毕晓颖,卢明艳.德国鸢尾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41(1):27-32.
[19] 黄苏珍,韩玉林,谢明云,汪泓江.德国鸢尾的组织培养[J].江苏林业科技,2000(6):37-44.
[20] 江明,谢文申.香根鸢尾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园艺学报,1995,22(3):301-302.
[21] 张金政,石雷,王平,孙国峰.有髯鸢尾“常春黄”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2):210.
[22] 黄苏珍,谢明云,佟海英,韩玉林,顾姻.荷兰鸢尾(Iris xiphium L.var.hybridum)的组织培养[J].植物资源与环境,
1999,8(3):48-52.
[23] 陈德芬,杨焕婷,马钟艳.外源激素对鸢尾组织培养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1997,3(3):18-20.
[24] 吴月燕,毛军平,周倩倩.路易斯鸢尾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芽的分化[J].浙江农业科学,2009(1):86-89.
[25] Meyer M M,Fuchigami L H,Roberts A N.Propagation of tal bearded irises by tissue culture[J].Hortsciernce,1975,
10(5):497-480.
[26] Berger F,Waites W M,Leifert C.An Improved surface disinfection method for shoot explants fromIris rhizomes infec-
ted with bacterial sofy rot(Erwinia carotovora subsp.carotovora)[J].The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Biotech-
nology,1994,69(3):491-494.
[27] 王文静,王鹏,左金淼.鸢尾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58-6859,6891.
[28] 余叔文,汤章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9] 冉懋雄.中药组织培养实用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30] 周俊辉,周家容,曾浩森,王国彬,祝展平.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及抗褐化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00,27
(增刊):481-486.
(责任编辑 武艳培)
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