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蒜气生鳞茎(天蒜)利用价值的研究



全 文 :中 国 蔬 菜 C H I N A V E G E T A B L E S 19 9 4 ( 4 ) : 14一 16
大蒜气生鳞茎 (天蒜 )利用价值的研究
张绍 文
(河南农业大学
孙治强
郑州 4 500 0 2 )
杨佳辉
(河南程阳市菜办 )
安水新 李国申
(河南开封市农科所 )
摘要 研究 了不 同 类型 大蒜 (有姜型和 中间座止 型 )天蒜 (气生鲜茎 )形成对地蒜 的影
响 , 分析 了不 同粒重 天蒜作 为播种材料时后 代性状的影响 , 并比较 了用 天蒜 无性繁 殖 系和地
蒜作 为播种材料在产量和增殖倍数方 面 的 差异 , 提 出 了不 同 类型 、 品种 大蒜 的 天蒜 作为播种
材料利 用的可 行性及其 方法 。
关健词 大蒜 ; 气生鲜茎 ; 地蒜 ; 无性繁殖 系
大蒜分为两种类型 : 一种为有墓型 , 即
生长点接受低温诱导后顶芽形成花芽 , 花蔓
(蒜蔓 ) 抽出后 , 在花夔先端的总苞 内着生
花和气生鳞茎 (天蒜 ) , 由于开花期 间受在
其一旁的天蒜的挤压 , 加 之正值蒜头 (地
蒜 ) 和天蒜急速膨大 , 对养分争夺强烈 , 致
使花器官中途干枯不能形成种子 , 但可形成
正常的天蒜 , 因此 , 天蒜属于无性器官 。 另
一种类型为中间座止型 , 即顶芽发育的营养
茎在假茎 中缓慢伸长 , 并在营养茎的茎节上
形成数粒天蒜 , 最后突破假茎伸出叶鞘 。 无
论是有墓蒜上形成的天蒜 , 还是中间座止型
( 俗称无墓蒜 ) 形成的天蒜 , 其结构完全相
同 , 尽管前者较后者形成的天蒜粒数多 , 个
小 , 但都属无性器官 。
李家文 ( 19 6 3) 提出 : 利用天蒜繁殖能
提高产量和繁殖率 , 但一代不能分瓣 。 吴鹏
( 19 6 4 ) 研究表 明 : 利用天蒜繁殖可以得到
分瓣的蒜头 。 本课题 自 1980 年开始 , 经近
10 年 的系统 研究 , 并且 在不 同纬度 地 区
(北纬 34 0 4 0 ` 的温带 , 北纬 5 “ 的热带雨
淋地区 ) 进行研究 , 试图对天蒜的利用价值
作进一步探讨 。
试材 : 有蔓型选用苍 山大蒜 , 临颖黑苗
蒜 ; 中间座止型选用台湾白蒜 , 日本新白六
瓣 。 试验分别在河 南的许昌 、 临颖 ( 3 4 “
4 0
`
N ) 及印度尼西亚棉兰马达山 ( B r a s t a g i
S u m a t e r a 一 u t a r a I n d o n e s t a ) ( 5
O
N
, 海 拔
10 6 0 m ) 进行 , 根据两地气候的不同选择最
佳播期 。 天蒜成熟后 , 剪下假茎 , 让其在茎
上后 熟月余 。 天蒜 、 地蒜均采用开沟撒播 ,
根据其粒重不同采用不同密度 , 幼苗出土后
调查出苗率 。 田间管理同一般生产田 。 天蒜
播种后所形成的大蒜 (地蒜 ) 称为天蒜一
代 , 由天蒜一代播种后所 形成的大蒜 ( 地
蒜 ) 称为天蒜二代 , 依次类推 。 各 自收获后
按不同要求考种 。
结果与分析
材料与方法
一 、 留落收天蒜对地蒜的影响
蒜蔓是大蒜的花茎 。 留天蒜的蒜墓要让
其充分生长 , 总苞破裂后 与地蒜同时收获 ,
这样才能得到充分成熟的天蒜 。 否则 , 播种
后出苗率极低 , 失去实用价值 。 因此 , 留天
蒜的植株必然对地蒜的生长造成一 定的影
响 。 据对苍山蒜与临颖黑苗蒜的 3年试验观
察 , 表明一般留天蒜植株的地蒜 重量较不留
株 (对照 ) 减产 2 . 6% 一 3 . 0% ; 地蒜直径
一 14 一
约为 0 . 6一 0 . g e m, 减少 12 . 2% 一 16 . 3% , 。
每 6 6 6 . 7m 2 少收蒜墓 30 0一 3 5 o k g , 但可收
天蒜 130 一 1 50 k g 。 留蔓收天蒜对地蒜性状
的影响见表 l 。
表 l 留 , 收天蒜对地蒜性状的影响
(河南农大 19 8 3 )
地蒜重 地蒜横径 各瓣所 .片比例 (% )
处理 g 较采羲 c m 较采莲 大辫 中瓣 小瓣
减少 (% ) 减少 (% ) (> 59 ) ( 3一 5 9 ) ( < 3 9 )
采落 61 4
(对照 )
留羲 4 1 . 2 3 2月 4 . 6
一 4 1 . 1 2 5 . 6 33 . 3
! 6 4 14
.
5 24名 6 0 . 7
注 : 小区 面积为 2 m 2, 桩小 区 为 1 2 0 株 ( 表 2 ,
同 ) , 重复 3 次 , 表中数据 为 3 年试验结果 平均值 。
二 、 不同品种大蒜形成天蒜的状况
苍山蒜 , 临颖黑苗蒜虽都属于有夔型 ,
但二者形成天蒜的状况差别甚大 , 苍山蒜每
苞天蒜的粒数明显少于临颖黑苗蒜 , 且单粒
重 大 , 出 苗 率 高 , 1 级 天 蒜 出 苗 率 为
8 8
.
5%
,
2 级为 8 3 . 5% , 3 级 为 6 8 . 5% , 平
均 出苗率为 80 . 1% , 而临颖黑苗蒜的天蒜
出苗率仅为 27 % , 因临颖黑苗蒜的天蒜平
均粒重仅为 0 . 0 6 9 , 很 大一 部分种 粒太小 ,
这是出苗率低的原因所在 。 因此 , 在天蒜利
用中要选择单苞粒数少 、 单粒重大的品种 。
反之 , 单苞粒数 多 、 粒重在 0 . 19 以下的 品
种 , 则实用价值不大 。
表 2 不同品种大蒜形成天蒜状况 比较
品 种 天蒜 重
g / 苞
各 级 天 蒜 所 占 比 例 (% )
l 级 2 级 3 级
( > 0
_
5 9 ) ( 0 3一 0
.
5 9 ) ( < 0
.
3 9 )
平均单粒 一 -—重 ( g ) 最 多 每 苞 粒 数最 少 平 均
苍山蒜
临颖黑 苗蒜
台湾白蒜
新白六瓣
1 5
.
0 3 5
.
7 4 9
0 0 】0 0
10 0
10 0
0
.
3 4
0
.
0 6
0
.
9 6
1
.
5
38
.
0
1 18
.
0
6
4
9
.
0 2 3
.
5
6 7
.
0 9 2
.
5
2 4
1 2
.
8
n,On, ,`
:
月了ù、à
46
注 : 表中数据为两次 重复结果 ; 台湾 白蒜天蒜单粒 重为 0 . 5一 1 . 19 , 新白六瓣为 1 . 0 一 2 . 8 90
台湾白蒜 , 日本新白六瓣具有地蒜直径
大 、 瓣少的特点 , 在地蒜将近成熟时 , 顶芽
形成 5一 15 c m 长 的短 茎 , 形成 中间 座止
型 。 在短茎顶端或茎节上形成数个天蒜 , 数
量虽少 , 但粒重大 , 最大 单粒重可达到 2g
左右 , 其平均出苗率在 95 % 以上 , 而且该
类型地蒜与天蒜相依并存 , 同步生长 , 同时
成熟 , 地蒜大者 , 其上着生的天蒜也大 。 因
此 , 从天蒜利用角度来看 比有墓型更有价
值 。
三 、 不同粒重天蒜对后代性状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之间有着相互促进和
制约的关系 , 一般来说在产品器官形成以前
要具有较大的同化面积 , 才能达到器官生长
正常及获得高产的目的 , 而同化面积的大小
又与初始源 W o 的大小密切关 系 。 从天蒜
的生长动态看 , 其干物质的积累量也服从于
`性长复利 ’ ,法则 W t = W o ( l+ r ) ’ , 即某一
时期的重量 W t 与初始重量 W o 呈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 。 因此 , 选用足够重量的天蒜种粒
做种是形成正常抽蔓分大蒜的物质基础 。
大蒜属于绿体春化作物 , 冬前同化面积
的大小 , 就成为能否接受低温诱导进而正常
抽茎分瓣的先决条件 。 而冬前营养体的大小
主要 由天蒜种粒 (瓣 ) 初始源 W O 的大 小
来决定的 。 若冬前营养体过小 , 虽具备低温
条件 , 但顶芽也形不成花芽 , 仅形成无墓独
头蒜 ; 若营养状况稍好 , 在顶芽周围的 l 一
3 个侧芽萌发连同顶芽一起形成无夔的多瓣
蒜 ( 表 3) 。 由此可见 ,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
蒜能否抽墓 , 主要决定于冬前 “ 绿 体 ” 的大
小 , 而冬前绿体的大小又是 由天蒜种粒的大
小来决定的 , 因此 , 在天蒜利用 中 , 选用大
粒天蒜是形成抽蔓与分瓣大蒜的物质基础 。
一 15 一
表 3天蒜不同粒孟对天蒜一代性状的影响
一一一地蒜天 蒜 粒 重 密 度 (万粒 / 6 6 6 7 m 2 )出苗率 (% )更、 g )地蒜横径 ( c m )平均瓣数 所占比例 (% )平均瓣数 所占比例 (% )独头蒜所占比例 (% )一,、08200伟、,ō ù24丘0大粒 ( > 0 5 9)中粒 (0 . 5一 0 . 3 9 )小粒 ( < 0 . 3 9) 10 8 8 . 5 】4 4 6 3 . 2 715 8 3 . 5 8 9 7 2 . 5 72 0 6 8 . 5 4名 3 2 . 0 8 2 3 32 . 7 62 . 6 7注 : 品种为苍山蒜 ( 表 4 同 ) , 数据为 2 年试验结果 。
四 、 天蒜的增殖效果
从表 4 可以看出 , 用天蒜作播种材料其
增殖倍数均在 30 倍以上 , 明显高于天蒜一
代和地蒜的增殖倍数 。 在试验中还发现天蒜
种粒愈小 , 其增殖倍数愈大 , 但随着种粒的
减小 , 因其贮藏养分匾乏 , 出苗率降低 , 抽
墓分瓣率降低 , 小头率 、 独头率增加 , 商品
性下降 。
表 4 天蒜无性繁殖系与地蒜增殖效果比较
播种材料 百粒 (瓣 )重 (g ) 收获株数 小区产量 增殖倍数
计 , 当年天蒜即可播种 5 4 8 3m 2。 留天蒜对
地蒜分瓣无影响 。 苍山蒜按平均分瓣为 .7 6
瓣 , 每 6 6 6 . 7m 2 种植 3 . 5 万株 , 可用率为
96 % 计 , 则可收 地蒜 25 . 5 36 万瓣 , 当年可
播 4 86 4 . 2m 2。 由于不 留天蒜的植株 , 其地
蒜分瓣数与留天蒜的植株相同 , 因此 , 二者
比较 , 留夭蒜者每 6 6 6 . 7m 2 当年的繁殖率可
较 不 留 者 多 5 4 83 m 2 , 增 加 播 种 面 积
1 12
.
7%
, 这对于迅 速扩 大良种 面积 、 减少
由于大蒜长途调运所增加的费用具有较大意
义 。 尽管留天蒜的植株 , 每 6 6 .6 7m 2 当年将
少 收 蒜墓 30 0 一 3 50 k g , 地 蒜 的蒜 头稍 小
些 , 商 品价 值 有 所下 降 , 产 量 也 将降 低
30 % 左右 , 从 当年 的 经济 收 入 看 是少 了
些 , 但是从良种的迅速扩大所带来的经济和
社会效益看 , 留天蒜用作播种材料仍是一项
值得生产上应用的有效措施 。 此外 , 对于中
间座止型的台湾白蒜和新白六瓣来说 , 由于
不存在留天蒜影响蒜蔓和地蒜产量的问题 ,
因此 , 该类型品种的天蒜利用将更易被生产
所接受 。
O入ù,、月,
Q
声月传rJ7.,
.
0
产0612CO月崎,、了nl天 蒜 6 0 . 50
3 9 4 8
10刀0
4 5 4
.
5
6 6 7刀
5 9 6
.
5
10 9 6 8
.
8
10 1 2 5 0
4 0 3 1
.
3
天蒜一代 13 5刀0
6 4 0
.
0 0
14 7
14 7
.
5
14 5 6 8
.
8
! 3 7 2 5刀
地 蒜 9 10 . 0 0
6 13
.
0 0
14 5
.
5
14 6
.
5
13 3 50刀
1 1 4 5 6 3
10
.
0 8
12
.
7 6
注 : 小 区面积 5m 2 , 2 次重复 , 顺序排列。
增殖倍数 = 小区产 量 (g)实收 株数
、 单瓣播种材料重 ( g)
从表 4 还可以看出 : 用天蒜一代和地蒜
作播种材料 , 其增殖倍数接近 , 并且随着播
种瓣的加大而有减少趋势 , 因此 , 苍山蒜的
种瓣以选 用 3一 4 9 为宜 , 过大种瓣增殖率
低 , 成本高 , 经济效益低 , 而且大于 g5 的
种瓣在 目前我国推广的墓 、 头兼用的品种 中
所占比例较少 , 大量选用也不现实 。
五 、 天蒜对扩大繁殖的作用
苍 山蒜每 苞 平均 含 天蒜 2 3 . 5 粒 , 按
6 6 6
.
7m 2 种 植大 蒜 3 . 5 万株 和天蒜 可 用率
70 % 计算 , 则每 66 . 7m 2可收有利用价值的
天 蒜 58 万粒 , 若以 每 66 . 7m 2 播 7 万粒
参考文献
l 李 曙 轩 . 蔬 菜 栽 培 生 理 .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 版 社 ,
19 7 9
.
2 1 5~ 2 4 4
2 高咖英明 ( 日本山形大学农学部蔬菜圈芸学研究室 )
二 少 二 夕。 球形成 七休眠 忆阴寸 为 研究 . 2 19 一 2 2
3 张绍 文 , 孙治 强 . 大蒜群体密度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
中国蔬菜 , 19 8 1 ( l ) : 17一 2 1
4 张绍文 , 孙治强 . 种瓣大小对大蒜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
河南农学院学报 , 19 8 2 ( 4 ) : 17一 2 8
5 张绍 文 , 孙 治强 . 大 蒜生长 发育与播种时期的关系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 8 5 , 19 ( l ) : 2 7一 3 5
一 16 一